東征是大事,籌備東征的過程冗長且繁瑣,不是李治一句東征,朝廷就能立馬發兵的。
一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其中籌備和善後的過程往往要比正式的戰役過程更長久。
如今的大唐算不上國富民強,隻能說比貞觀年間好一些。
貞觀年間,李世民對外用兵頻繁,導致民間疾苦愈深,李治登基後,不得不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登基十幾年來,大唐對外用兵的次數鮮少,民間百姓終於恢複了幾分元氣。
按照李治原本的計劃,東征或許還會再拖延幾年,讓民間的人口糧食和財富更上一個台階後,再考慮東征的事。
然而,李欽載引進的番薯,給了李治充足的信心。
李治深思熟慮後,覺得大唐已經有了底氣,可以對外狠狠幹一次了。
有了畝產五千斤的番薯,國庫很快會充盈起來,國內最大的糧食問題基本解決,對外用兵的火候已經成熟。
說到底,讓李治改變既定國策的人,是李欽載。
不僅是東征,李治還想征服吐蕃,一東一西兩大強敵若能在他當天子的時期全部殲滅,史書上對他將是何等的盛譽如潮,叫他一聲「千古一帝」不過分吧?
「先征高句麗,再伐吐蕃,十年內除此兩大強敵,朕可高枕無憂矣!」李治臉頰微紅,已有了幾分醉意,笑起來亦有些狂態了。
李欽載皺了皺眉,但還是舉盞敬道:「大唐社稷千秋萬代,陛下皇威澤服四海,臣為陛下賀。」
李治高興地痛飲了一盞,大笑道:「這還得多虧了景初啊,朕很慶幸國朝有景初這等忠臣良將,為朕解憂,為社稷建功。」
然而李欽載剛才短暫一瞬的皺眉表情,卻被一旁安靜的武後看在眼裏。
武後突然笑道:「景初是否有諫?」
李欽載急忙道:「臣無諫。」
武後又道:「今日殿中無外人,陛下向來視景初為兄弟,兄弟之間怎可飾過掩非,有言而不言,非兄友之道也。」
李欽載咂咂嘴,暗自分析武後這句話的意圖是善是惡。
嘖,介娘們兒不像好人呐。
武後說了這句話後,李治的酒意也醒了幾分,認真打量了李欽載一眼,道:「景初有話直說,你與朕之間還用遮掩麽?還是說,怕說錯了話,朕會責罰你?哈哈,大可放心,朕豈是氣量狹小之輩。」
李欽載歎了口氣,其實大多數時候,他並不喜歡多嘴,更不喜歡對國事指指點點,這樣做既容易惹禍,又會把自己搞得裏外不是人。
很多時候,他的實話都是被人逼出來的,比如此刻。
想了想,既然李治晉他為縣公,這份人情終歸還是不小,該說實話的時候不妨說幾句。
如果說到一半,發現李治有翻臉的跡象,就立馬停止,然後對他大唱讚歌。
人情世故嘛,懂!
於是李欽載沉吟半晌,道:「既然陛下和皇後非要臣說,那麽,臣有諫。」
李治含笑道:「景初盡管道來。」
李欽載緩緩道:「臣今日之諫,關乎大唐百年方略……」
話沒說完,李治和武後一驚,互相對視一眼後,李治擺手打斷了他,對殿外揚聲道:「來人,召中書舍人入殿書記奏對。」
李欽載急忙道:「不必如此正式,臣隨口說說,陛下隨便聽聽,若不入耳,就當臣是酒後亂語,切莫當真……」
李治和武後卻同時調整了坐姿,變得嚴肅且端正,李治搖頭,肅然道:「景初的諫言,朕向來重視,今日景初諫大唐百年方略,此為國朝大事,君臣奏對,必有儀態和規矩。」
這時武後自覺地
坐到李治身側後方,離李治一肩之距,並自己整理了衣冠儀容,神情嚴肅,眼神平靜。
未多時,舍人崔升匆匆入殿,對李治和武後行臣禮後,宮人搬來矮桌和紙筆,崔升一聲不吭地坐在不遠處,執筆蘸墨,靜等奏對。
儀式感太強,李欽載都整不會了,不自在地扭了扭身子,總覺得渾身刺撓。
搞這些虛頭巴腦的幹啥,就不能像前世燒烤攤一樣,一邊擼串兒一邊喝冰啤酒,然後各種牛皮,各種指點江山,各種國際局勢娓娓道來,那樣的場景才放鬆。
見李欽載表情不自在,李治笑了:「景初,你我奏對不止一次了,不必如此緊張,想說什麽但說無妨。」
李欽載咧了咧嘴,強笑幾聲,扭頭望向崔升。
「大舅哥……你妹妹生娃,你咋沒來看看?對了,你送禮了嗎?」
崔升翻了個白眼,淡淡地道:「送禮了,人沒空,過幾日再去看。」
「我又晉縣公了,莫忘了再補一次禮……」李欽載語氣幹巴地叮囑道。
這次崔升都懶得理他了。
李治和武後噗嗤一笑,殿內凝重的氣氛終於緩和了幾分。
李欽載也漸漸不緊張了,於是深吸了口氣,道:「陛下,臣以為,大唐百年方略,可從糧食而始,其次東征高句麗,再次西伐吐蕃,兩場戰爭,我大唐有犀利火器,勝率頗高。」
「解決了大唐的兩大強敵以後呢?陛下可還有進取之心?」
李治想了想,遲疑地道:「若解決了高句麗和吐蕃,朕覺得……繼續西征?西域三十六國,還有更遠的大食帝國,都可納入大唐的版圖。」
李欽載歎了口氣,道:「陛下的心思還是落於疆土與版圖,臣以為不妥。」
李治直起身道:「願聞景初高見。」
李欽載沉吟片刻,道:「陛下覺得,番薯此物如何?」
李治點頭:「簡直可稱天賜神物也,有了它,朕才有東征西伐的底氣。」
李欽載又道:「陛下覺得,天下之大,難道僅僅隻有這一種天賜神物?」
李治一愣,道:「景初的意思是……」
「陛下,臣以為帝王在位,開疆拓土固為功績,但若能使子民千秋萬代不愁吃喝,天下永無饑荒,才是一代英君聖主最大的功績。」
「這份功績若能成,天下世代百姓都將對陛下感恩戴德,陛下之英名萬年不衰,「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李治不解地道:「景初的意思是,朕應該暫緩開疆拓土,而應將國力放在尋找高產的新糧種上?」
李欽載搖頭,道:「臣的意思是,帝王的目光不能僅僅放在陸地上,大唐的西邊是無盡的大陸,東邊是浩蕩無垠的大海。」
「大海的盡頭,才是大唐百年方略的目標。」
一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其中籌備和善後的過程往往要比正式的戰役過程更長久。
如今的大唐算不上國富民強,隻能說比貞觀年間好一些。
貞觀年間,李世民對外用兵頻繁,導致民間疾苦愈深,李治登基後,不得不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登基十幾年來,大唐對外用兵的次數鮮少,民間百姓終於恢複了幾分元氣。
按照李治原本的計劃,東征或許還會再拖延幾年,讓民間的人口糧食和財富更上一個台階後,再考慮東征的事。
然而,李欽載引進的番薯,給了李治充足的信心。
李治深思熟慮後,覺得大唐已經有了底氣,可以對外狠狠幹一次了。
有了畝產五千斤的番薯,國庫很快會充盈起來,國內最大的糧食問題基本解決,對外用兵的火候已經成熟。
說到底,讓李治改變既定國策的人,是李欽載。
不僅是東征,李治還想征服吐蕃,一東一西兩大強敵若能在他當天子的時期全部殲滅,史書上對他將是何等的盛譽如潮,叫他一聲「千古一帝」不過分吧?
「先征高句麗,再伐吐蕃,十年內除此兩大強敵,朕可高枕無憂矣!」李治臉頰微紅,已有了幾分醉意,笑起來亦有些狂態了。
李欽載皺了皺眉,但還是舉盞敬道:「大唐社稷千秋萬代,陛下皇威澤服四海,臣為陛下賀。」
李治高興地痛飲了一盞,大笑道:「這還得多虧了景初啊,朕很慶幸國朝有景初這等忠臣良將,為朕解憂,為社稷建功。」
然而李欽載剛才短暫一瞬的皺眉表情,卻被一旁安靜的武後看在眼裏。
武後突然笑道:「景初是否有諫?」
李欽載急忙道:「臣無諫。」
武後又道:「今日殿中無外人,陛下向來視景初為兄弟,兄弟之間怎可飾過掩非,有言而不言,非兄友之道也。」
李欽載咂咂嘴,暗自分析武後這句話的意圖是善是惡。
嘖,介娘們兒不像好人呐。
武後說了這句話後,李治的酒意也醒了幾分,認真打量了李欽載一眼,道:「景初有話直說,你與朕之間還用遮掩麽?還是說,怕說錯了話,朕會責罰你?哈哈,大可放心,朕豈是氣量狹小之輩。」
李欽載歎了口氣,其實大多數時候,他並不喜歡多嘴,更不喜歡對國事指指點點,這樣做既容易惹禍,又會把自己搞得裏外不是人。
很多時候,他的實話都是被人逼出來的,比如此刻。
想了想,既然李治晉他為縣公,這份人情終歸還是不小,該說實話的時候不妨說幾句。
如果說到一半,發現李治有翻臉的跡象,就立馬停止,然後對他大唱讚歌。
人情世故嘛,懂!
於是李欽載沉吟半晌,道:「既然陛下和皇後非要臣說,那麽,臣有諫。」
李治含笑道:「景初盡管道來。」
李欽載緩緩道:「臣今日之諫,關乎大唐百年方略……」
話沒說完,李治和武後一驚,互相對視一眼後,李治擺手打斷了他,對殿外揚聲道:「來人,召中書舍人入殿書記奏對。」
李欽載急忙道:「不必如此正式,臣隨口說說,陛下隨便聽聽,若不入耳,就當臣是酒後亂語,切莫當真……」
李治和武後卻同時調整了坐姿,變得嚴肅且端正,李治搖頭,肅然道:「景初的諫言,朕向來重視,今日景初諫大唐百年方略,此為國朝大事,君臣奏對,必有儀態和規矩。」
這時武後自覺地
坐到李治身側後方,離李治一肩之距,並自己整理了衣冠儀容,神情嚴肅,眼神平靜。
未多時,舍人崔升匆匆入殿,對李治和武後行臣禮後,宮人搬來矮桌和紙筆,崔升一聲不吭地坐在不遠處,執筆蘸墨,靜等奏對。
儀式感太強,李欽載都整不會了,不自在地扭了扭身子,總覺得渾身刺撓。
搞這些虛頭巴腦的幹啥,就不能像前世燒烤攤一樣,一邊擼串兒一邊喝冰啤酒,然後各種牛皮,各種指點江山,各種國際局勢娓娓道來,那樣的場景才放鬆。
見李欽載表情不自在,李治笑了:「景初,你我奏對不止一次了,不必如此緊張,想說什麽但說無妨。」
李欽載咧了咧嘴,強笑幾聲,扭頭望向崔升。
「大舅哥……你妹妹生娃,你咋沒來看看?對了,你送禮了嗎?」
崔升翻了個白眼,淡淡地道:「送禮了,人沒空,過幾日再去看。」
「我又晉縣公了,莫忘了再補一次禮……」李欽載語氣幹巴地叮囑道。
這次崔升都懶得理他了。
李治和武後噗嗤一笑,殿內凝重的氣氛終於緩和了幾分。
李欽載也漸漸不緊張了,於是深吸了口氣,道:「陛下,臣以為,大唐百年方略,可從糧食而始,其次東征高句麗,再次西伐吐蕃,兩場戰爭,我大唐有犀利火器,勝率頗高。」
「解決了大唐的兩大強敵以後呢?陛下可還有進取之心?」
李治想了想,遲疑地道:「若解決了高句麗和吐蕃,朕覺得……繼續西征?西域三十六國,還有更遠的大食帝國,都可納入大唐的版圖。」
李欽載歎了口氣,道:「陛下的心思還是落於疆土與版圖,臣以為不妥。」
李治直起身道:「願聞景初高見。」
李欽載沉吟片刻,道:「陛下覺得,番薯此物如何?」
李治點頭:「簡直可稱天賜神物也,有了它,朕才有東征西伐的底氣。」
李欽載又道:「陛下覺得,天下之大,難道僅僅隻有這一種天賜神物?」
李治一愣,道:「景初的意思是……」
「陛下,臣以為帝王在位,開疆拓土固為功績,但若能使子民千秋萬代不愁吃喝,天下永無饑荒,才是一代英君聖主最大的功績。」
「這份功績若能成,天下世代百姓都將對陛下感恩戴德,陛下之英名萬年不衰,「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李治不解地道:「景初的意思是,朕應該暫緩開疆拓土,而應將國力放在尋找高產的新糧種上?」
李欽載搖頭,道:「臣的意思是,帝王的目光不能僅僅放在陸地上,大唐的西邊是無盡的大陸,東邊是浩蕩無垠的大海。」
「大海的盡頭,才是大唐百年方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