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載是英國公的孫子,將門之後,從出生那天起身上便打下了軍方的烙記。
但出身歸出身,官職歸官職,那是兩碼事。
李欽載的父親李思文當然也有軍方的烙記,可他一直從事的是文職,恩蔭為官,外放刺史。
李家除了李勣本人外,有官職在身的大多都是文職,一則是因為李家人才凋零,子孫輩官職皆是恩蔭。
二則也是為了避嫌,一大家子若都進了軍中掌權,你家到底想幹啥?
但李欽載不一樣,李家在李勣之後,又出了一位麒麟兒,這就讓老將們分外眼紅。
優秀的人才當然要把他弄進軍中來,尤其是李欽載這種能隨時造出犀利的軍中利器的人才,更要把他攏到軍中。
說實話,老將們饞李欽載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不錯不錯,李欽載這娃兒當閑職浪費了,聽說陛下給你封了個右散騎常侍?那算個啥官兒。”
“來我左武衛,有滅國之功傍身,沒人敢不服你,至少中郎將,混個幾年當左武衛將軍也不在話下。”蘇定方豪邁地用手一劃拉,仿佛已將李欽載劃拉進了左武衛的陣營。
蘇定方是左武衛大將軍,他許諾李欽載的左武衛將軍卻不一樣,一個是“大將軍”,一個是“將軍”,大將軍是左武衛的最高將領,下麵設兩位將軍,各掌一軍。
老蘇倒真舍得開條件,張嘴便是左武衛二把手。
梁建方和蘇定方帶了頭,另外幾位老將頓時七嘴八舌爭了起來,紛紛許出官職籠絡李欽載。
老將們脾氣都不咋好,說著說著便吵了起來,吵幾句便要動手。
李欽載木然坐在書房裏,倒不是被老將們的氣場震懾,而是驚訝於老將們的本事。
這群老殺才真有一種神奇的本事,但凡聚集超過三五人,現場一定會瞬間變得烏煙瘴氣,金鑾殿都會變成聚義廳。
一片嘈雜叫罵聲中,李勣終於不耐煩了,屈指敲了敲桌子。
“要打出去打,打死了府上管埋。”李勣冷冷喝道。
眾人一靜,沒敢吱聲了。
李勣冷冷一哼,道:“老夫的孫兒,輪得到你們這群老殺才安排?入不入軍中為職,看陛下的旨意,看他自己的意思,你們說了管啥用?”
軍方第一人的威望,將眾將震得死死的。
唯獨蘇定方還有點跳脫,悄悄戳了戳李欽載的肋下,湊在耳邊輕聲道:“娃兒,左武衛將軍一職給你留著,隨時來隨時有,莫忘了。”
李欽載咳了兩聲,道:“多謝蘇爺爺,閑職挺好,小子還是做閑職,再說我還教學生呢,實在無暇他顧。”
蘇定方怒其不爭地哼了哼:“你們李家的種,肚裏的彎彎腸子比誰都多。”
李勣瞥了他一眼,捋須淡淡地道:“今日請諸位前來,是為了一件事。”
“孫兒欽載向天子進諫以工代賑,欲推行修路造船之策,主意雖是好主意,也並無半點私心,但終究差了把火候。”
“諸位皆是軍中將領,按說不必摻和朝政,但修路一事對我軍方亦尤為重要,大唐各州縣若能將路修成筆直平坦的大道,我軍將來無論至何地,朝發夕至日行千裏亦不在話下。”
“無論將士的體能,出兵的速度,後勤糧草運輸途中的消耗等等,都可大大節省。策若成,‘兵貴神速’四個字,大唐境內隨時可兌現。”
久不出聲的薛仁貴拱了拱手,道:“英公的意思是……”
李勣捋須,眼睛半闔,緩緩道:“諸位以軍中將領的身份,向陛下上諫,讚同欽載之策,為陛下解圍。”
李勣頓了頓,又道:“自從欽載提出此諫以來,朝堂沸反盈天,朝臣們皆激烈反對,陛下深為氣惱,又無可奈何。”
“此策不是壞事,隻是火候拿捏的問題,咱們聯名上奏,讚同天子所議,也算是敲打一下那些酸腐朝臣,讓朝堂多一點不一樣的聲音。”
最後李勣淡淡地道:“老夫久未參與朝政,不過事關孫兒,朝堂上那些酸腐家夥們鬧得實在不像話,也該敲打一下了。”
眾將沉默思索。
私交歸私交,涉及國家大事,尤其是不知道是利是弊的情況下,老將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李欽載起身,將自己今日對許敬宗提出的試點方案說了出來,力爭將影響和動靜減到最小,在不傷國本的前提下,爭取做出樣板示範工程,最後以點擴麵,徐徐圖之。
眾將聞言眼睛一亮,連李勣都露出了欣慰之色。
江山是老將們親手打下的,自然不會甘心看它被傷了國本,李欽載現在提出的建議就很合老將們的胃口了。
在不傷國本,不鬧出大動靜的前提下,低調地把事情辦了,如若成功,於國於民於軍,都有好處。
一條條筆直寬敞又平坦的路,對一個國家多麽重要,老將們也都清楚得很。
薛仁貴起身抱拳道:“英公所言甚是,末將願與諸公聯名上奏。”
蘇定方白了他一眼,道:“顯著你了嗎?”
說著也起身抱拳:“老夫亦願聯名上奏。”
所有的老將們都起身,齊聲表示願意聯名上奏。
李欽載有些感動,李勣嘴上說著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可終究還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幫了他一把。
一群核彈級別的老將在朝堂上公開支持李治和李欽載,這些人的分量絕對是驚天動地的。
這也是近年來英國公十分罕見地公開對外展示自己的底蘊和影響力。
這一切,都是為了李欽載。
…………
朝堂上的風向不知為何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變化首先來自右相許敬宗。
最近幾日,因為李欽載提出的修路造船之諫,當李治在朝堂上公然宣布後,便被朝臣們激烈反對抵製。
這幾日的朝會上幾乎沒有閑暇處理別的朝政,大家都在爭論修路造船一策的利弊,還有就是商量如何將天子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徹底掐死在搖籃裏。
本來眾口一詞的反對浪潮中,以許敬宗為首的一批朝臣,包括兩位尚書,四位侍郎,以及禦史台和光祿寺,司農寺等幾位九卿,仿佛商量好了似的,全都啞火了。
7017k
但出身歸出身,官職歸官職,那是兩碼事。
李欽載的父親李思文當然也有軍方的烙記,可他一直從事的是文職,恩蔭為官,外放刺史。
李家除了李勣本人外,有官職在身的大多都是文職,一則是因為李家人才凋零,子孫輩官職皆是恩蔭。
二則也是為了避嫌,一大家子若都進了軍中掌權,你家到底想幹啥?
但李欽載不一樣,李家在李勣之後,又出了一位麒麟兒,這就讓老將們分外眼紅。
優秀的人才當然要把他弄進軍中來,尤其是李欽載這種能隨時造出犀利的軍中利器的人才,更要把他攏到軍中。
說實話,老將們饞李欽載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不錯不錯,李欽載這娃兒當閑職浪費了,聽說陛下給你封了個右散騎常侍?那算個啥官兒。”
“來我左武衛,有滅國之功傍身,沒人敢不服你,至少中郎將,混個幾年當左武衛將軍也不在話下。”蘇定方豪邁地用手一劃拉,仿佛已將李欽載劃拉進了左武衛的陣營。
蘇定方是左武衛大將軍,他許諾李欽載的左武衛將軍卻不一樣,一個是“大將軍”,一個是“將軍”,大將軍是左武衛的最高將領,下麵設兩位將軍,各掌一軍。
老蘇倒真舍得開條件,張嘴便是左武衛二把手。
梁建方和蘇定方帶了頭,另外幾位老將頓時七嘴八舌爭了起來,紛紛許出官職籠絡李欽載。
老將們脾氣都不咋好,說著說著便吵了起來,吵幾句便要動手。
李欽載木然坐在書房裏,倒不是被老將們的氣場震懾,而是驚訝於老將們的本事。
這群老殺才真有一種神奇的本事,但凡聚集超過三五人,現場一定會瞬間變得烏煙瘴氣,金鑾殿都會變成聚義廳。
一片嘈雜叫罵聲中,李勣終於不耐煩了,屈指敲了敲桌子。
“要打出去打,打死了府上管埋。”李勣冷冷喝道。
眾人一靜,沒敢吱聲了。
李勣冷冷一哼,道:“老夫的孫兒,輪得到你們這群老殺才安排?入不入軍中為職,看陛下的旨意,看他自己的意思,你們說了管啥用?”
軍方第一人的威望,將眾將震得死死的。
唯獨蘇定方還有點跳脫,悄悄戳了戳李欽載的肋下,湊在耳邊輕聲道:“娃兒,左武衛將軍一職給你留著,隨時來隨時有,莫忘了。”
李欽載咳了兩聲,道:“多謝蘇爺爺,閑職挺好,小子還是做閑職,再說我還教學生呢,實在無暇他顧。”
蘇定方怒其不爭地哼了哼:“你們李家的種,肚裏的彎彎腸子比誰都多。”
李勣瞥了他一眼,捋須淡淡地道:“今日請諸位前來,是為了一件事。”
“孫兒欽載向天子進諫以工代賑,欲推行修路造船之策,主意雖是好主意,也並無半點私心,但終究差了把火候。”
“諸位皆是軍中將領,按說不必摻和朝政,但修路一事對我軍方亦尤為重要,大唐各州縣若能將路修成筆直平坦的大道,我軍將來無論至何地,朝發夕至日行千裏亦不在話下。”
“無論將士的體能,出兵的速度,後勤糧草運輸途中的消耗等等,都可大大節省。策若成,‘兵貴神速’四個字,大唐境內隨時可兌現。”
久不出聲的薛仁貴拱了拱手,道:“英公的意思是……”
李勣捋須,眼睛半闔,緩緩道:“諸位以軍中將領的身份,向陛下上諫,讚同欽載之策,為陛下解圍。”
李勣頓了頓,又道:“自從欽載提出此諫以來,朝堂沸反盈天,朝臣們皆激烈反對,陛下深為氣惱,又無可奈何。”
“此策不是壞事,隻是火候拿捏的問題,咱們聯名上奏,讚同天子所議,也算是敲打一下那些酸腐朝臣,讓朝堂多一點不一樣的聲音。”
最後李勣淡淡地道:“老夫久未參與朝政,不過事關孫兒,朝堂上那些酸腐家夥們鬧得實在不像話,也該敲打一下了。”
眾將沉默思索。
私交歸私交,涉及國家大事,尤其是不知道是利是弊的情況下,老將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李欽載起身,將自己今日對許敬宗提出的試點方案說了出來,力爭將影響和動靜減到最小,在不傷國本的前提下,爭取做出樣板示範工程,最後以點擴麵,徐徐圖之。
眾將聞言眼睛一亮,連李勣都露出了欣慰之色。
江山是老將們親手打下的,自然不會甘心看它被傷了國本,李欽載現在提出的建議就很合老將們的胃口了。
在不傷國本,不鬧出大動靜的前提下,低調地把事情辦了,如若成功,於國於民於軍,都有好處。
一條條筆直寬敞又平坦的路,對一個國家多麽重要,老將們也都清楚得很。
薛仁貴起身抱拳道:“英公所言甚是,末將願與諸公聯名上奏。”
蘇定方白了他一眼,道:“顯著你了嗎?”
說著也起身抱拳:“老夫亦願聯名上奏。”
所有的老將們都起身,齊聲表示願意聯名上奏。
李欽載有些感動,李勣嘴上說著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可終究還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幫了他一把。
一群核彈級別的老將在朝堂上公開支持李治和李欽載,這些人的分量絕對是驚天動地的。
這也是近年來英國公十分罕見地公開對外展示自己的底蘊和影響力。
這一切,都是為了李欽載。
…………
朝堂上的風向不知為何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變化首先來自右相許敬宗。
最近幾日,因為李欽載提出的修路造船之諫,當李治在朝堂上公然宣布後,便被朝臣們激烈反對抵製。
這幾日的朝會上幾乎沒有閑暇處理別的朝政,大家都在爭論修路造船一策的利弊,還有就是商量如何將天子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徹底掐死在搖籃裏。
本來眾口一詞的反對浪潮中,以許敬宗為首的一批朝臣,包括兩位尚書,四位侍郎,以及禦史台和光祿寺,司農寺等幾位九卿,仿佛商量好了似的,全都啞火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