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讓工蟻們把各處糧倉裏已經發芽的,以及泡濕了沒有曬幹的草籽都挑了出來。連已經丟到垃圾堆的發芽草籽都被撿了回來。
隨後,他指揮大批工蟻將「東楊城」要塞東邊一處荒地給開墾了出來。
這片荒地不大,麵積也就大約十幾平米,土壤肥沃,長著大片茂盛的野草,是巢穴的草籽的重要來源之一。
不過這些野草長得雜亂無章,其中混雜了很多不能食用的植物。無數野草擁擠著,互相爭奪著空間、陽光和水分。這種惡性競爭嚴重降低了草籽的產量。
主角帶著工蟻們,將高高的草莖用大顎撕咬著割斷。一些實在堅韌的草莖則動用了之前燒陶器失敗時產生的副產品——帶釉的鋒利陶器碎片,這些碎片起到了斧鋸的作用,將螞蟻大顎難以切開的草莖割斷。而連陶刀都奈何不了的草莖,還可以用火焚燒。
收割下來的植物被堆放到了一邊,待太陽將其徹底曬幹以後,放上一把火就能收獲不少天然的草木灰。
主角隨後指揮螞蟻們平整土地,將大大小小的碎石給抬走,將凹凸不平的地麵給填平。
然後,螞蟻們在新開墾的田裏整齊的點出一個個的小坑洞,將一棵棵帶芽兒的草籽小心的種了下去。最後,用浮土小心蓋住種子,把小苗給露了出來。
至於沒有發芽的但已經泡濕了的種子,則三四顆一組丟進了坑洞,這樣可以確保發芽率。
由於才下了一場大雨,田地裏的水分很充足,無需澆水。至於之後的灌溉,那就隻能靠天吃飯了。指望螞蟻們一點點的搬水來澆地太不現實了。
限於螞蟻的實際能力,這片土地無法深耕,土壤深層的石塊和根係無法清除,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種下的小苗的根係生長。
而深耕還有一大作用就是將土壤底層的肥沃土壤翻出來,這點倒不需要。這片田地原先很多年來都是雜草叢生,從沒有被耕種過,有大量的腐殖質,這是天然的沃土。
而結草籽的植物也不是經過人類數百上千年人工揀選的作物,草籽產量不高,吸取肥力的能力也沒那麽強。至少在數年內,是不需要操心施肥問題的。
在種下這批發芽的種子後,這片具有實驗性質的田地就算播種完畢了。
剩下的就是要靜心照料,直到收獲。在炎熱的夏季,這些快速生長的野草隻需要兩三個月就能開花結籽,到了秋天就是收獲的季節。
主角指定了一批參與開墾農田的螞蟻,一共一百隻工蟻,由他們負責管理田地。主角將其中表現的比較賣力的一隻工蟻指定為隊長,給她起名叫“神農”,這樣比較好記憶。
主角將看管田地的指令信息包傳遞給了神農,主要就是負責驅趕害蟲,開挖排水溝防止暴雨淹沒幼苗等等。主角自己也不懂農活,隻能是讓神農遇到了新情況及時匯報。
忙完這些,「東楊城」在有了養殖業以後,又有了農業經濟。雖然農田的見效要比飼養黃粉蟲慢的多,但是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對「東楊城」來說,可謂一場農業革命。
人類的第一次農業革命,發生在大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當時的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
世界各地區的人民,在采集經濟的基礎上,積累了經驗,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
考古資料顯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有三個地區,即西亞、東亞(包括南亞)、中南美洲。
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第一次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而第二次農業革命發生於約4000年前的青銅器時代,由於青銅材料的使用和普及,人類可以進行鋤耕。
第三次農業革命發生於1400年前的鐵器時代,因鐵器材料的使用及動物的馴養,人類可以進行犁耕。
經過三次農業革命,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大大增加了食物的產量,拓寬了食物來源,完善了農業技術。
「東楊城」的這次實驗性質的種植草籽作物,大致相當於人類的第一次農業革命。
如果發展順利,至少從以下幾方麵對於「東楊城」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第一,在同時擁有農業和畜牧業經濟以後,「東楊城」的食物來源就從以采集、狩獵為主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主。螞蟻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
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將改變了螞蟻與自然的關係。
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標誌著螞蟻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標誌著螞蟻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麵,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
農業畜牧業的全部生產活動將要求螞蟻更多地認識、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資源為螞蟻的生活和經濟服務。
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螞蟻們需要開始逐步開展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比如總結出二十四節氣),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螞蟻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農業革命將為以後一係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
在狩獵采集經濟下,螞蟻難以獲得超過維持生活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暫時期內獲得,也無法長期儲存。
像「東楊城」每年春夏秋三季積攢的存糧,在冬季過後基本都會消耗一空。即便還有富餘,也需要調撥給主巢,用於支持每年對鋪道蟻蠻族軍的收複戰爭。
而從事農耕和畜牧後,可以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生活所需的食物並儲存它。
這就使蟻口得以較大的增長,並可使一部分螞蟻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比如專職燒製陶器),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產生財富積累。
這正是主角需要的,現在的螞蟻們還或多或少都有著愚昧和無知的特點。想要推廣知識,促進「東楊城」的發展,僅僅依靠主角自己來做思想啟蒙是不夠的。隻有具備一個客觀的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才能促進思想革命。
而農業革命,就將打下這個基礎。
隨後,他指揮大批工蟻將「東楊城」要塞東邊一處荒地給開墾了出來。
這片荒地不大,麵積也就大約十幾平米,土壤肥沃,長著大片茂盛的野草,是巢穴的草籽的重要來源之一。
不過這些野草長得雜亂無章,其中混雜了很多不能食用的植物。無數野草擁擠著,互相爭奪著空間、陽光和水分。這種惡性競爭嚴重降低了草籽的產量。
主角帶著工蟻們,將高高的草莖用大顎撕咬著割斷。一些實在堅韌的草莖則動用了之前燒陶器失敗時產生的副產品——帶釉的鋒利陶器碎片,這些碎片起到了斧鋸的作用,將螞蟻大顎難以切開的草莖割斷。而連陶刀都奈何不了的草莖,還可以用火焚燒。
收割下來的植物被堆放到了一邊,待太陽將其徹底曬幹以後,放上一把火就能收獲不少天然的草木灰。
主角隨後指揮螞蟻們平整土地,將大大小小的碎石給抬走,將凹凸不平的地麵給填平。
然後,螞蟻們在新開墾的田裏整齊的點出一個個的小坑洞,將一棵棵帶芽兒的草籽小心的種了下去。最後,用浮土小心蓋住種子,把小苗給露了出來。
至於沒有發芽的但已經泡濕了的種子,則三四顆一組丟進了坑洞,這樣可以確保發芽率。
由於才下了一場大雨,田地裏的水分很充足,無需澆水。至於之後的灌溉,那就隻能靠天吃飯了。指望螞蟻們一點點的搬水來澆地太不現實了。
限於螞蟻的實際能力,這片土地無法深耕,土壤深層的石塊和根係無法清除,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種下的小苗的根係生長。
而深耕還有一大作用就是將土壤底層的肥沃土壤翻出來,這點倒不需要。這片田地原先很多年來都是雜草叢生,從沒有被耕種過,有大量的腐殖質,這是天然的沃土。
而結草籽的植物也不是經過人類數百上千年人工揀選的作物,草籽產量不高,吸取肥力的能力也沒那麽強。至少在數年內,是不需要操心施肥問題的。
在種下這批發芽的種子後,這片具有實驗性質的田地就算播種完畢了。
剩下的就是要靜心照料,直到收獲。在炎熱的夏季,這些快速生長的野草隻需要兩三個月就能開花結籽,到了秋天就是收獲的季節。
主角指定了一批參與開墾農田的螞蟻,一共一百隻工蟻,由他們負責管理田地。主角將其中表現的比較賣力的一隻工蟻指定為隊長,給她起名叫“神農”,這樣比較好記憶。
主角將看管田地的指令信息包傳遞給了神農,主要就是負責驅趕害蟲,開挖排水溝防止暴雨淹沒幼苗等等。主角自己也不懂農活,隻能是讓神農遇到了新情況及時匯報。
忙完這些,「東楊城」在有了養殖業以後,又有了農業經濟。雖然農田的見效要比飼養黃粉蟲慢的多,但是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對「東楊城」來說,可謂一場農業革命。
人類的第一次農業革命,發生在大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當時的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
世界各地區的人民,在采集經濟的基礎上,積累了經驗,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
考古資料顯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有三個地區,即西亞、東亞(包括南亞)、中南美洲。
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第一次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而第二次農業革命發生於約4000年前的青銅器時代,由於青銅材料的使用和普及,人類可以進行鋤耕。
第三次農業革命發生於1400年前的鐵器時代,因鐵器材料的使用及動物的馴養,人類可以進行犁耕。
經過三次農業革命,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大大增加了食物的產量,拓寬了食物來源,完善了農業技術。
「東楊城」的這次實驗性質的種植草籽作物,大致相當於人類的第一次農業革命。
如果發展順利,至少從以下幾方麵對於「東楊城」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第一,在同時擁有農業和畜牧業經濟以後,「東楊城」的食物來源就從以采集、狩獵為主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主。螞蟻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
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將改變了螞蟻與自然的關係。
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標誌著螞蟻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標誌著螞蟻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麵,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
農業畜牧業的全部生產活動將要求螞蟻更多地認識、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資源為螞蟻的生活和經濟服務。
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螞蟻們需要開始逐步開展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比如總結出二十四節氣),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螞蟻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農業革命將為以後一係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
在狩獵采集經濟下,螞蟻難以獲得超過維持生活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暫時期內獲得,也無法長期儲存。
像「東楊城」每年春夏秋三季積攢的存糧,在冬季過後基本都會消耗一空。即便還有富餘,也需要調撥給主巢,用於支持每年對鋪道蟻蠻族軍的收複戰爭。
而從事農耕和畜牧後,可以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生活所需的食物並儲存它。
這就使蟻口得以較大的增長,並可使一部分螞蟻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比如專職燒製陶器),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產生財富積累。
這正是主角需要的,現在的螞蟻們還或多或少都有著愚昧和無知的特點。想要推廣知識,促進「東楊城」的發展,僅僅依靠主角自己來做思想啟蒙是不夠的。隻有具備一個客觀的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才能促進思想革命。
而農業革命,就將打下這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