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王俊正背負著沉重的背囊艱難的跋涉著。背囊中的鐵疙瘩壓得他直喘粗氣。他身旁的戰友此刻也比他好不了多少。這不但但是對體能的考驗,更是對意誌的一種考驗。仿佛每跨出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每抬一次腿都是一次艱辛的決定。然而沒有人吭聲,也沒有人停下來。教官的吼叫聲不斷的王俊的耳邊響起。遠處的營地看似很遠又好象很近。王俊整了整身上的背囊繼續小跑著。
青龍集一役後,王俊所在的六師幾乎被撤消了番號。如此重大的損失使得六師不得不留在了徐州進行休整,補充兵員。而原本直屬第二軍團的六師也被劃到了王興的第一軍團。誰都知道第一軍團其實是首相大人的直屬軍團。因此在不少人看來六師這次倒是因獲得福了。王俊本人也因為這次的際遇進入了一個新的連隊——擲彈兵獨連。
其實義勇軍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研發了手雷。由於孫露受到後世軍隊的影響想當然的認為每一個步兵身都該配有一至二枚手雷。可義勇軍的手雷畢竟不是後世那種小巧輕便的手雷。而是一種一斤重的圓形炸彈。掛在身上不但重而且步兵在列隊射擊時很少有人能想到投擲手雷。結果一場戰鬥下來不少戰士身上的手雷都被原封不動的給帶了回來。於是一師的一個營長便別出心裁的讓其麾下的三個連將手雷集中給其中一個連。由這個連在戰場上單獨負責投擲手雷。其他兩個連負責列隊齊射。事實證明這種專門的擲彈兵在戰場對付敵軍騎兵有著很好的效果。由此在兩淮之戰中一師率先成立了臨時的擲彈兵獨連配合作戰。後來逐步向整個義勇軍推廣。這次戰略休整期間兵部正式將擲彈兵這種新兵種列入了正規編製。
新建的擲彈兵除了配備手雷外還配備了標準的燧發槍和刺刀。雖然兵部下屬的軍械監的努力下手雷的體積減小了,威力增大了。但仍需要士兵有足夠的臂力投擲手雷。因此這些個擲彈兵都是從各支部隊專門選拔出來的。個個身材高大,體格健壯。在訓練中除了負重的體能訓練外還有手雷投準確投擲的項目。訓練量當然不是普通步兵可以比擬的。
連隊終於到達營地了。這裏是裏徐州城兩裏地訓練營。無論是從戰場上下來休整的部隊,還是剛征集的新兵,亦或是從軍校調來的士官身均要在此地接受各自的軍事訓練。“訓練”對一支使用熱兵器的軍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嚴格的訓練和良好的紀律,新的軍事編製和改良後的兵器就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士兵從入伍開始,他們就被要求不斷進行各種嚴格的訓練。新兵先要接受為時兩周的基礎訓練。之後各常規部隊還需經常進行小部隊和大部隊的機動演習。以保證部隊能夠在各種複雜的地形條件下迅速進行編隊和變換隊形。“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是明軍任何一個兵種都通用的信條。
象是脫虛了一般的王俊丟下了那沉重的行囊。可還未等他喘過氣來教官尖銳的口哨聲又響了起來。戰士們立刻小跑到教官麵前排隊大聲報數。雖然剛剛經過嚴酷的體能訓練,雖然日頭是如此的毒辣。但每個戰士腰板都挺得象標槍似的。汗水沿著他們那黝黑而又剛毅的臉龐淌下卻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直到教官高聲宣布解散後,戰士們才四散開休息起來。而王俊這才覺得自己的小腿肚子打顫得厲害。連忙找了蔭頭處坐了下來。其他戰友則發瘋似跑到水槽那裏又是喝水又是洗臉的。一個戰友給王俊打來了一壺水。他接過水壺狠狠的灌了幾口水後便將帽子摘了下來將剩餘的水一古腦兒的從頭上澆了下去。
遠處校場上其他連隊的戰士也在頂著烈日訓認真練著。“抬腿!”“起步走!”“匍匐前進!”隨著教官口令戰士們反複進行著隊列訓練。他們按擊鼓的點子走步,學習拚刺刀和滑膛槍裝彈。是的。滑膛槍裝彈。王俊發現那些新兵現在使用的不再是自己手中後裝針發槍的“43式後裝針發槍”而是前裝的“41式步槍”。41式步槍不是民兵使用的嗎?王俊納悶的想到。
其實王俊是搞錯了他所看見的不是41式步槍。而是經過改進的“45式前裝步槍”。45式步槍是前裝燧發槍。采用擊錘起爆藥雷汞,引燃火藥,推出彈丸。並將原來手槍上的鐵製推彈杆應用於現在的燧發槍。這兩項改進使得明軍的45式前裝步槍能在一分鍾內發射5發子彈。而原有的41式步槍一分鍾隻能發射2發子彈。不過45式步槍畢竟是前裝槍,它的裝彈速度當然比不過後裝針發槍。43式後裝針發槍一分鍾能射10發子彈。可明軍陸軍現在普遍裝備的卻是這種45式前裝步槍。
就槍械發展來說明軍改用45式前裝步槍是一種退步的無奈之舉。但包括王興、張家玉在內的將領乃至下層士兵卻都普遍青睞這種45式前裝步槍。原因很簡單作為後裝針發槍的43式後裝針發槍雖然先進射速快,可是在實戰中使用效果並不好。在大規模使用時經常會出這樣那樣的故障。不是撞針損壞就是卡殼情況嚴重。這一方麵是由於義勇軍戰士在槍械保養上缺乏必要的重視。後裝針發槍不是大刀長矛。它需要士兵每日對其進行保養,以保證零件不生鏽卡殼。可習慣於冷兵器作戰的軍官和戰士根本沒有這樣的觀念。還是用以前保養大刀長矛的方法保養槍械。加之南方潮濕的天氣結果許多士兵的槍械普遍都有生鏽的情況出現。
另一方麵後裝針發槍造價昂貴,且結構複雜。它比起前裝槍要精貴得多。嚴重的撞擊、浸水甚至沙土都可能讓槍的撞針出現故障。而一旦槍支出現故障普通的戰士基本上沒辦法自行修理。隻能將帶有刺刀的後裝針發槍當長矛使。結果兩淮之戰的後期義勇軍幾乎一半的部隊又恢複到了前裝槍狀態。後方的政務院則收到了大量報廢的43式後裝針發槍。對此孫露和陳邦彥的心情隻能用滴血來形容了。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再加上後裝針發槍過高的工藝要求也使得它的推廣受到阻礙。而45式前裝步槍雖然比不上後裝針發槍。但它的性能穩定,價格便宜,結構簡單便於修複。因此兵部最後還是選擇了“性價比”最高的“45式前裝步槍”作為明軍步兵的標準裝備。
至於原來的43式後裝針發槍則被作為狙擊槍應用於專門的“來複槍”團。以及裝備給擲彈兵和騎兵使用。用來完成特別艱巨的任務。不過無論是後裝槍還是前裝槍。槍支的保養都是絕對重要的。必須要讓每一個戰士明白“槍支是士兵的生命。不尊重槍支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兩淮戰役中部隊暴露出的種種缺陷讓孫露意識到陸軍光有《三大紀律八項主義》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明軍的裝備要求陸軍要實現嚴格的條例化和標準化。這一點義勇軍的海軍倒是做得不錯。於是兵部結合實際作戰經驗並借鑒海軍的《海上作息條例》編製了《陸軍作戰條例》。營的指揮官必須每月給部隊宣讀一遍《陸軍作戰條例》。違背這些條例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當然包括了“士兵每日必須擦拭槍支”這一條。
樹蔭下王俊從上衣口帶裏摸出了一本小冊子封麵上寫得就是《陸軍作戰條例》。過幾天就要輪到他們連接受考核了大家都在忙著準備考試。擲彈兵獨連中不少人都是徐州本地子弟。徐州民風彪悍曆來就有習武的風氣。所以這訓練是難不倒他們的。倒是這《陸軍作戰條例》讓這些戰士緊張不已。畢竟他們中大多大字不識一個。許多人是到了部隊上了補習班後才會寫自己的名字。當了兵之後還能識文斷字這倒出乎了這些戰士的意外。如今不少戰士都已經能寫家書了。他們中有人還一臉信誓旦旦的表示再當幾年兵回去都可以考個功名了。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斷了眾人的複習。一支頭帶鋼盔、身著綠色軍服和黑色胸甲的騎兵快速的衝進了營地。馬蹄帶起了一陣煙塵。校場邊休息著的不少戰士都站了起來。他們朝著騎兵揮舞著軍帽吹起了口哨。隻見為首的一個年輕女軍官催馬跑到台階前麵,用靈活的姿勢縮回一條腿,在馬鐙上站了片刻後一躍而下。她那瀟灑的模樣頓時引來了周圍戰士的一片歡呼與口哨聲。
而那女軍官隻是嫣然一笑將韁繩扔給了身後的勤務兵。用手摸了摸馬脖子,然後拍了拍馬屁股,便在上了台階。台階上的衛兵立刻腳下啪得一下立正敬了個軍禮道:“沈旅長好。王軍長他們正在會議室裏等你。”
“知道了。”那女軍官點頭回了個軍禮。眼前這個英姿颯爽的女軍官便是湘西獨立騎兵旅旅長沈雲英。孫露雖然身為兵部尚書,明軍陸海總司令。但明軍中的女軍官依然是鳳毛麟角。更何況是騎兵軍官。由於第一軍團駐守徐州一線。而徐州地區又是以平原為主需要有騎兵配合作戰。然而第一軍團一向以步兵為主缺少騎兵。於是孫露這次乘第二軍團平定完湖廣之亂暫時休整之機將第二軍團的沈雲英部調來徐州支援第一軍團。沈雲英部的調來無疑是緩解了第一軍團缺少騎兵的劣勢。她的騎兵旅更是整個第一軍團的寶貝。
雖然如今人們提起明軍首先想到的就是犀利的火炮和火槍。至於騎兵嘛。在多數人眼中是被忽略不計的。本來還有關寧鐵騎可以同滿蒙騎兵一拚高下。可如今連關寧鐵騎都留起的辮子。而目前的明軍騎兵又以輕騎兵。主要負責戰場外圍偵察。因此在清軍眼中明軍騎兵一向都被認為是小孩子把戲。但對明軍來說任何一支騎兵都是重要的。南方本來就不產馬。能組織起這些騎兵明軍花了很大的心思和錢財。為此兵部不惜從海上高價收購中亞、非洲的馬匹來充實騎兵。甚至自行改良馬。雖然無論是從雲貴搞來的滇馬,還是從海上收購來的阿拉伯馬都不能同蒙古馬相比。但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就象明軍的騎兵戰術有自己的特點一樣。
明軍騎兵除了負責外圍偵察外。在戰場上騎兵一般排成兩個或三個單列橫隊,位於步兵橫隊的兩翼。明軍騎兵雖然也配備手槍。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手持馬刀的衝鋒。因此為了提高前進的速度和增強衝鋒的猛烈程度。沈雲英曾強烈要求將騎兵的武器裝備減到最輕的程度。孫露也同意了她的建議。目前明軍騎兵隻裝備手槍和馬刀。要不是礙於清軍弓箭的威力估計連胸甲都要被省去了。
而是兩淮之戰的經驗讓沈雲英和劉宗亮這樣的騎兵軍官明白了一點。那就是明軍輕騎兵在火炮的支援下對清軍發起衝鋒的效果絲毫不遜於滿清的騎兵。當然這需要嚴格的訓練。按照孫露的看法“鐵騎”不是光有盔甲隻知道橫衝直撞。而是需要有鐵一般嚴明的紀律、鐵一般頑強堅定的意誌以及對國家無限忠誠。這才是大明所需要的“鐵騎”。對於孫露這種說法沈雲英深信不已。同樣她也正是如此訓練自己部下的。在單打獨鬥中這些人也許不是滿蒙騎士的對手,但作為一個整體卻行動得更有效率。當然沈雲英也清楚的知道將騎兵跟步兵和炮兵組合在一起之後勢必要犧牲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量。從實際戰鬥的情況也可看出明軍的騎兵隻能在最後大約100碼的距離內才可以作最後衝刺。但她有信心讓自己的騎士在這100碼內發揮最大的殺傷力。為此她也躍躍欲試著能同滿清的騎兵再次較量。於是穿過用原木搭建的走道沈雲英來到盡頭的會議室。守衛的士兵向她敬了軍禮便推開了大門。
**************
柳丁終於下決心了將明軍的標準裝備退到前裝燧發槍。後裝針發槍作為狙擊槍組成獨立的“來複槍團”。至於有些書友建議的長槍兵,柳丁認為這就算了。槍支發展到刺刀,又出現了投彈兵。長槍兵就應該被淘汰了。另外和書中同一時期歐洲也有投彈兵。但曆史上正式的手榴彈獨立連是1670年法國軍隊在杜勞埃團裏建立的。再次聲明書裏的時間是1646年。
注:下列為1600年以前歐洲武器的發展趨勢:手榴彈,1382年;發煙彈,1450年;計時火柴,1410年;盒裝彈丸,1410年;粒狀火藥,1429年;火彈,1400-1450年;燧發器,1450年;青銅爆炸彈,1466年,炸彈,1470年;炮車,(約)1470年;手槍,1483年;燃燒彈,1487年;來福線,1520年;西班牙式火槍,1521年;改良型手榴彈,1536年;左輪式手槍,1543年;紙彈殼,1560年;一種榴霰彈,1573年;熱彈,1575年;一般炮彈,1588年,火藥與彈丸合裝的彈殼,1590年;來福線手槍約1592年;衝擊式引信1596年。
青龍集一役後,王俊所在的六師幾乎被撤消了番號。如此重大的損失使得六師不得不留在了徐州進行休整,補充兵員。而原本直屬第二軍團的六師也被劃到了王興的第一軍團。誰都知道第一軍團其實是首相大人的直屬軍團。因此在不少人看來六師這次倒是因獲得福了。王俊本人也因為這次的際遇進入了一個新的連隊——擲彈兵獨連。
其實義勇軍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研發了手雷。由於孫露受到後世軍隊的影響想當然的認為每一個步兵身都該配有一至二枚手雷。可義勇軍的手雷畢竟不是後世那種小巧輕便的手雷。而是一種一斤重的圓形炸彈。掛在身上不但重而且步兵在列隊射擊時很少有人能想到投擲手雷。結果一場戰鬥下來不少戰士身上的手雷都被原封不動的給帶了回來。於是一師的一個營長便別出心裁的讓其麾下的三個連將手雷集中給其中一個連。由這個連在戰場上單獨負責投擲手雷。其他兩個連負責列隊齊射。事實證明這種專門的擲彈兵在戰場對付敵軍騎兵有著很好的效果。由此在兩淮之戰中一師率先成立了臨時的擲彈兵獨連配合作戰。後來逐步向整個義勇軍推廣。這次戰略休整期間兵部正式將擲彈兵這種新兵種列入了正規編製。
新建的擲彈兵除了配備手雷外還配備了標準的燧發槍和刺刀。雖然兵部下屬的軍械監的努力下手雷的體積減小了,威力增大了。但仍需要士兵有足夠的臂力投擲手雷。因此這些個擲彈兵都是從各支部隊專門選拔出來的。個個身材高大,體格健壯。在訓練中除了負重的體能訓練外還有手雷投準確投擲的項目。訓練量當然不是普通步兵可以比擬的。
連隊終於到達營地了。這裏是裏徐州城兩裏地訓練營。無論是從戰場上下來休整的部隊,還是剛征集的新兵,亦或是從軍校調來的士官身均要在此地接受各自的軍事訓練。“訓練”對一支使用熱兵器的軍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嚴格的訓練和良好的紀律,新的軍事編製和改良後的兵器就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士兵從入伍開始,他們就被要求不斷進行各種嚴格的訓練。新兵先要接受為時兩周的基礎訓練。之後各常規部隊還需經常進行小部隊和大部隊的機動演習。以保證部隊能夠在各種複雜的地形條件下迅速進行編隊和變換隊形。“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是明軍任何一個兵種都通用的信條。
象是脫虛了一般的王俊丟下了那沉重的行囊。可還未等他喘過氣來教官尖銳的口哨聲又響了起來。戰士們立刻小跑到教官麵前排隊大聲報數。雖然剛剛經過嚴酷的體能訓練,雖然日頭是如此的毒辣。但每個戰士腰板都挺得象標槍似的。汗水沿著他們那黝黑而又剛毅的臉龐淌下卻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直到教官高聲宣布解散後,戰士們才四散開休息起來。而王俊這才覺得自己的小腿肚子打顫得厲害。連忙找了蔭頭處坐了下來。其他戰友則發瘋似跑到水槽那裏又是喝水又是洗臉的。一個戰友給王俊打來了一壺水。他接過水壺狠狠的灌了幾口水後便將帽子摘了下來將剩餘的水一古腦兒的從頭上澆了下去。
遠處校場上其他連隊的戰士也在頂著烈日訓認真練著。“抬腿!”“起步走!”“匍匐前進!”隨著教官口令戰士們反複進行著隊列訓練。他們按擊鼓的點子走步,學習拚刺刀和滑膛槍裝彈。是的。滑膛槍裝彈。王俊發現那些新兵現在使用的不再是自己手中後裝針發槍的“43式後裝針發槍”而是前裝的“41式步槍”。41式步槍不是民兵使用的嗎?王俊納悶的想到。
其實王俊是搞錯了他所看見的不是41式步槍。而是經過改進的“45式前裝步槍”。45式步槍是前裝燧發槍。采用擊錘起爆藥雷汞,引燃火藥,推出彈丸。並將原來手槍上的鐵製推彈杆應用於現在的燧發槍。這兩項改進使得明軍的45式前裝步槍能在一分鍾內發射5發子彈。而原有的41式步槍一分鍾隻能發射2發子彈。不過45式步槍畢竟是前裝槍,它的裝彈速度當然比不過後裝針發槍。43式後裝針發槍一分鍾能射10發子彈。可明軍陸軍現在普遍裝備的卻是這種45式前裝步槍。
就槍械發展來說明軍改用45式前裝步槍是一種退步的無奈之舉。但包括王興、張家玉在內的將領乃至下層士兵卻都普遍青睞這種45式前裝步槍。原因很簡單作為後裝針發槍的43式後裝針發槍雖然先進射速快,可是在實戰中使用效果並不好。在大規模使用時經常會出這樣那樣的故障。不是撞針損壞就是卡殼情況嚴重。這一方麵是由於義勇軍戰士在槍械保養上缺乏必要的重視。後裝針發槍不是大刀長矛。它需要士兵每日對其進行保養,以保證零件不生鏽卡殼。可習慣於冷兵器作戰的軍官和戰士根本沒有這樣的觀念。還是用以前保養大刀長矛的方法保養槍械。加之南方潮濕的天氣結果許多士兵的槍械普遍都有生鏽的情況出現。
另一方麵後裝針發槍造價昂貴,且結構複雜。它比起前裝槍要精貴得多。嚴重的撞擊、浸水甚至沙土都可能讓槍的撞針出現故障。而一旦槍支出現故障普通的戰士基本上沒辦法自行修理。隻能將帶有刺刀的後裝針發槍當長矛使。結果兩淮之戰的後期義勇軍幾乎一半的部隊又恢複到了前裝槍狀態。後方的政務院則收到了大量報廢的43式後裝針發槍。對此孫露和陳邦彥的心情隻能用滴血來形容了。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再加上後裝針發槍過高的工藝要求也使得它的推廣受到阻礙。而45式前裝步槍雖然比不上後裝針發槍。但它的性能穩定,價格便宜,結構簡單便於修複。因此兵部最後還是選擇了“性價比”最高的“45式前裝步槍”作為明軍步兵的標準裝備。
至於原來的43式後裝針發槍則被作為狙擊槍應用於專門的“來複槍”團。以及裝備給擲彈兵和騎兵使用。用來完成特別艱巨的任務。不過無論是後裝槍還是前裝槍。槍支的保養都是絕對重要的。必須要讓每一個戰士明白“槍支是士兵的生命。不尊重槍支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兩淮戰役中部隊暴露出的種種缺陷讓孫露意識到陸軍光有《三大紀律八項主義》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明軍的裝備要求陸軍要實現嚴格的條例化和標準化。這一點義勇軍的海軍倒是做得不錯。於是兵部結合實際作戰經驗並借鑒海軍的《海上作息條例》編製了《陸軍作戰條例》。營的指揮官必須每月給部隊宣讀一遍《陸軍作戰條例》。違背這些條例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當然包括了“士兵每日必須擦拭槍支”這一條。
樹蔭下王俊從上衣口帶裏摸出了一本小冊子封麵上寫得就是《陸軍作戰條例》。過幾天就要輪到他們連接受考核了大家都在忙著準備考試。擲彈兵獨連中不少人都是徐州本地子弟。徐州民風彪悍曆來就有習武的風氣。所以這訓練是難不倒他們的。倒是這《陸軍作戰條例》讓這些戰士緊張不已。畢竟他們中大多大字不識一個。許多人是到了部隊上了補習班後才會寫自己的名字。當了兵之後還能識文斷字這倒出乎了這些戰士的意外。如今不少戰士都已經能寫家書了。他們中有人還一臉信誓旦旦的表示再當幾年兵回去都可以考個功名了。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斷了眾人的複習。一支頭帶鋼盔、身著綠色軍服和黑色胸甲的騎兵快速的衝進了營地。馬蹄帶起了一陣煙塵。校場邊休息著的不少戰士都站了起來。他們朝著騎兵揮舞著軍帽吹起了口哨。隻見為首的一個年輕女軍官催馬跑到台階前麵,用靈活的姿勢縮回一條腿,在馬鐙上站了片刻後一躍而下。她那瀟灑的模樣頓時引來了周圍戰士的一片歡呼與口哨聲。
而那女軍官隻是嫣然一笑將韁繩扔給了身後的勤務兵。用手摸了摸馬脖子,然後拍了拍馬屁股,便在上了台階。台階上的衛兵立刻腳下啪得一下立正敬了個軍禮道:“沈旅長好。王軍長他們正在會議室裏等你。”
“知道了。”那女軍官點頭回了個軍禮。眼前這個英姿颯爽的女軍官便是湘西獨立騎兵旅旅長沈雲英。孫露雖然身為兵部尚書,明軍陸海總司令。但明軍中的女軍官依然是鳳毛麟角。更何況是騎兵軍官。由於第一軍團駐守徐州一線。而徐州地區又是以平原為主需要有騎兵配合作戰。然而第一軍團一向以步兵為主缺少騎兵。於是孫露這次乘第二軍團平定完湖廣之亂暫時休整之機將第二軍團的沈雲英部調來徐州支援第一軍團。沈雲英部的調來無疑是緩解了第一軍團缺少騎兵的劣勢。她的騎兵旅更是整個第一軍團的寶貝。
雖然如今人們提起明軍首先想到的就是犀利的火炮和火槍。至於騎兵嘛。在多數人眼中是被忽略不計的。本來還有關寧鐵騎可以同滿蒙騎兵一拚高下。可如今連關寧鐵騎都留起的辮子。而目前的明軍騎兵又以輕騎兵。主要負責戰場外圍偵察。因此在清軍眼中明軍騎兵一向都被認為是小孩子把戲。但對明軍來說任何一支騎兵都是重要的。南方本來就不產馬。能組織起這些騎兵明軍花了很大的心思和錢財。為此兵部不惜從海上高價收購中亞、非洲的馬匹來充實騎兵。甚至自行改良馬。雖然無論是從雲貴搞來的滇馬,還是從海上收購來的阿拉伯馬都不能同蒙古馬相比。但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就象明軍的騎兵戰術有自己的特點一樣。
明軍騎兵除了負責外圍偵察外。在戰場上騎兵一般排成兩個或三個單列橫隊,位於步兵橫隊的兩翼。明軍騎兵雖然也配備手槍。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手持馬刀的衝鋒。因此為了提高前進的速度和增強衝鋒的猛烈程度。沈雲英曾強烈要求將騎兵的武器裝備減到最輕的程度。孫露也同意了她的建議。目前明軍騎兵隻裝備手槍和馬刀。要不是礙於清軍弓箭的威力估計連胸甲都要被省去了。
而是兩淮之戰的經驗讓沈雲英和劉宗亮這樣的騎兵軍官明白了一點。那就是明軍輕騎兵在火炮的支援下對清軍發起衝鋒的效果絲毫不遜於滿清的騎兵。當然這需要嚴格的訓練。按照孫露的看法“鐵騎”不是光有盔甲隻知道橫衝直撞。而是需要有鐵一般嚴明的紀律、鐵一般頑強堅定的意誌以及對國家無限忠誠。這才是大明所需要的“鐵騎”。對於孫露這種說法沈雲英深信不已。同樣她也正是如此訓練自己部下的。在單打獨鬥中這些人也許不是滿蒙騎士的對手,但作為一個整體卻行動得更有效率。當然沈雲英也清楚的知道將騎兵跟步兵和炮兵組合在一起之後勢必要犧牲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量。從實際戰鬥的情況也可看出明軍的騎兵隻能在最後大約100碼的距離內才可以作最後衝刺。但她有信心讓自己的騎士在這100碼內發揮最大的殺傷力。為此她也躍躍欲試著能同滿清的騎兵再次較量。於是穿過用原木搭建的走道沈雲英來到盡頭的會議室。守衛的士兵向她敬了軍禮便推開了大門。
**************
柳丁終於下決心了將明軍的標準裝備退到前裝燧發槍。後裝針發槍作為狙擊槍組成獨立的“來複槍團”。至於有些書友建議的長槍兵,柳丁認為這就算了。槍支發展到刺刀,又出現了投彈兵。長槍兵就應該被淘汰了。另外和書中同一時期歐洲也有投彈兵。但曆史上正式的手榴彈獨立連是1670年法國軍隊在杜勞埃團裏建立的。再次聲明書裏的時間是1646年。
注:下列為1600年以前歐洲武器的發展趨勢:手榴彈,1382年;發煙彈,1450年;計時火柴,1410年;盒裝彈丸,1410年;粒狀火藥,1429年;火彈,1400-1450年;燧發器,1450年;青銅爆炸彈,1466年,炸彈,1470年;炮車,(約)1470年;手槍,1483年;燃燒彈,1487年;來福線,1520年;西班牙式火槍,1521年;改良型手榴彈,1536年;左輪式手槍,1543年;紙彈殼,1560年;一種榴霰彈,1573年;熱彈,1575年;一般炮彈,1588年,火藥與彈丸合裝的彈殼,1590年;來福線手槍約1592年;衝擊式引信15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