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晃晃的小舢板載著韓半瓶夫婦,順著江南縱橫交錯的河道,來到了鬆江府轄下最年輕的城市——上海。因吳淞江一帶古稱滬瀆,因而簡稱為“滬”,又因其西部曾為戰國時楚國春申君的領地,所以也別稱為“申”。它西連江、浙,北挽長江,東瀕東海,南及杭州,實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會都”。雖然上海在地理上擁有著如此優越的條件。但之前曆代的封建帝國卻從未重視過它的存在。原因很簡單,中國曆來都以農為本,肥沃的土地才是帝國的根本。而像上海、旅順、香港這樣的,瀕臨海濱,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的蠻荒之地,“精明”的封建統治者們連正眼都不會去瞧一眼。
但在中華帝國女皇陛下的字典裏沒有“蠻荒之地”這個詞。在她看來帝國的任何一塊土地都是有價值的。就算是西北最偏遠,最蠻荒的沙漠之下,都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天然寶藏。上海等瀕海城市底下雖沒有蘊藏礦藏。但它本身的地理位置就已經是帝國最為寶貴的寶貝了。有了女皇如此的重視,上海等沿海城市很快就迎來了各自發展的春天。
雖然開阜至今僅八年,但依靠著來自天南地北的商賈,已然將這片荒蕪的海岸塑造成了一個繁華熱鬧的港口城市。每天從吳淞港開出的艦船將長江與海上的航線聯係成了一個江海相聯,與張家村等傳統村鎮迥然不同的經濟世界。土地與海洋,農業與商業,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念在這裏碰撞,也在這裏匯聚,從而形成了一種極富中國特色的市鎮文化。讓任何一個初來乍到的人都會忍不住被其深深吸引。
“我說小舅子啊。你們這裏的老爺們喜歡將大院造在碼頭邊上嗎?”背著包袱的韓半瓶昂著頭,打量著碼頭周圍一幢幢高大的建築物。剛才在小舢板上時,他和老婆就已經仔細數了一遍。總共有十六幢這樣的大宅子。每一棟雖然都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卻都又風格迥異。讓人不禁好奇的想知道它們的主人究竟是是誰。
“姐夫,別叫我小舅子,叫我阿根就行。這是上海十六大行會的會館。這個碼頭也叫十六鋪!”嚴阿根說罷,一把將韓半瓶夫婦倆人的包袱抗在了自己身上。與他姐姐嚴氏潑辣而又喋喋不休的性格不同,嚴阿根是一個言語不多,性格靦腆的老實人。雖說進城作工也快五年了,卻絲毫沒有染上市井的刁滑習氣。
“啥?會館?乖乖,連商人的會館都造得那麽氣派。你們縣太爺的縣衙一定比這些樓還要高大呢。”韓半瓶咋吧著嘴巴,連連驚歎道。依照中國的傳統禮製,建築的高度和規模都是有嚴格控製的。分別代表著不同階級的不同等級。因此在中國曆史上很少有高層的民用住宅。更別說是商行的會館了。但眼前的幾幢會館,明顯已經違反了禮製限定的規模。這讓頭一次進城的韓半瓶驚訝不已。
“姐夫,這你可猜錯了。縣太爺的衙門可沒咱們的會館氣派。”嚴阿根得意的說道。
“那咱們東家是哪兒一家行會的啊?”韓半瓶打量著問道。
“正對碼頭的那家就是。”嚴阿根伸了伸下巴說道。
“謔,那可是整個碼頭上最大的一幢樓了。阿根啊,你們東家可真有本事。”一旁的嚴氏也跟著湊上前指指點點道。
“那是當然。整個碼頭上的貨行、船行都歸漕行管轄。我們東家杜大掌櫃在行會裏頭人緣最好,他最講義氣。碼頭上的兄弟們一提起他,個個都會豎起大拇指。姐夫,你和我姐的住處也是東家找人安排的。就在漕鹽弄,離碼頭近得很。到了那兒可別見生,凡是在碼頭上幹活的,大多住在那裏,都是自己人。等安頓完你和我姐後,我明天就帶你去咱們的會館登記。隻要入了會館的名冊,就是行會的人了。”很少說話的嚴阿根隻要一提起自己的東家和所屬的行會,言詞之間的自豪感頓時就表露無疑,話也比往常多了許多。
不過,行會對於剛從鄉下出來的韓半瓶夫婦來說還是陌生了些。他們還不曉得這十六幢建築物在這座城市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隻見左顧右盼的韓半瓶又指著遠處一幢木結構的樓閣,向小舅子問道:“那邊那幢樓上,好像寫著‘寧波會館’吧。這也是行會?”
“唔,那是寧波人開的會館,隻收寧波人。咱們漕行可沒這麽多規矩,隻要是在碼頭上討生活的就可以加入行會。不管是搬貨的苦力,還是記賬的先生,隻要是行會的人都以兄弟相稱。” 嚴阿根一邊介紹著一邊帶著韓半瓶夫婦穿入了碼頭拐角除處的一個小弄堂。弄堂的入口雖不起眼的,但裏頭卻是別有洞天。兩排磚木結構的三、四層樓房,夾出了一條三人來寬的街道。所有的窗戶都沒安玻璃,僅在木框上糊一層半透明的紙。晾著衣物、掛這鹹菜的竹竿,橫架在窗戶口,像蛛網一般籠罩住了本就不大的天空。彌漫著炊煙的弄堂裏,南腔北調此起彼伏。似乎比外頭的碼頭還要熱鬧上百倍。
剛從鄉下進城的韓半瓶夫婦哪裏見過這等陣勢,當下便分不清南北了。眼見姐夫和姐姐都傻站在了原地,嚴阿根趕忙催促他們道:“姐夫、姐,快進去吧。站在這裏擋道。再走幾步路就到你們的住處了。”
“謔,這樓好高啊。阿根,你說我們能住這裏?”嚴氏仰著頭望著周圍的房子,隻覺得自己的脖子都酸了。從小在鄉下長大的她除了寶塔外,還從未見過兩層以上的房子呢。在一天之內能見到這麽多高樓,在她看來簡直就像是做夢一樣。
“是啊。我們東家說了,姐夫能識文斷字,是個讀書人,不能怠慢了。瞧,這樓上最靠左邊的那間房就是東家特地派給你們的。我們東家雖說不識字,可最佩服讀書人了。”嚴阿根把包袱一放指著三樓的一個小窗口說道。
“住得那麽高,怎麽睡得著啊。”嚴氏張大著嘴巴驚訝道。其實,她心裏早就巴不得立刻就飛上去看個究竟了。
“真是頭發長,見識短。住得高清靜啊。別說廢話了,先上去再說吧。”韓半瓶白了嚴氏一眼,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與小舅子一起把行禮搬上了狹窄的樓梯。剛才嚴阿根的話,讓他又找到了作為讀書人的優越感。雖然是同一群白丁苦力住在一起,但東家專門安排他住在樓上,可見對他這個書生還是挺重視的。有了信心的韓半瓶連對老婆說話的嗓門也比從前高了幾分。
“頭發長怎麽了。皇帝也不是個女人。上去就上去。”嚴氏不甘示弱的反駁道。不過,她的口氣完全沒有了在鄉下時的盛氣淩人。畢竟這是在城裏,而不是那個將自己丈夫當做笑話的鄉下。
毫無疑問,比起韓半瓶夫婦在鄉下的茅舍來,眼前的這個房間實在是小得可憐。但紅磚瓦房以及外頭那個不大的曬台,還是讓他倆覺得住房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於是在一番精心布置之後,韓半瓶夫婦總算是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裏落下了腳。正如嚴氏先前所言,這一夜她與丈夫都沒睡好。倒不是因為住得高不適應的原因,而是出於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展望。
雖然一夜都沒睡踏實,但激昂的心情依舊讓韓半瓶在第二天起了個大早。這一日,不但是他第一天上工的日子,更是他去行會登記的入冊的重要日子。於是,穿上自己唯一一件像樣的儒服,韓半瓶懷揣著忐忑的心情,隨著小舅子踏入了漕行會館的大門。
與中華帝國境內其他的移民城市一樣,如今上海城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社會組織,既不是由血緣聯係的宗族家庭,也不是由信仰牽引的宗教團體。而是一種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組織——行會。行會又稱為“團行”,一般出現手工業和商業領域,是一種行業自律組織。早在唐朝中國就出現了手工業行會。宋代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行會也有了比較廣泛的發展。明朝中期以後,行會又被稱為“會館”、“公所”或“公會”等,有時也稱為“幫”或“會”。作為帝國市鎮最基礎的社會組織,它一方麵幫助各級政府向工商行業征收稅款,另一方麵也對城市工商業進行自主管理。
但與歐洲的行會相比,中國行會起步雖早,但發展卻不快。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上,中國的行會都顯得弱小了許多。在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一般都由政府官營。作為民營手工業經濟組織形式的手工業行會,麵對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國家,沒有完全的獨立性,它們在經濟領域的職能非常有限,不但隻能管理一些民營手工業,而且還經常受到官府的許多幹預。因此,就算是在明末手工業高度發達的江南地區。中國的行會也始終停留在手工業行會的階段,而不是像歐洲行會那般進一步發展出了商業行會。
這種停滯不前的情況,直到嶺南眾財閥的崛起,才被香江商會用武力所打破。同為商會出身的弘武女皇,比中國曆朝任何一個君王都要重視工商業。寬鬆的經濟政策,讓行會、商會等工商業組織,得到了千年難遇的自由發展土壤。加之這個時代的中國經濟本就起點高。僅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這些民營行會就如雨後春筍一般,進入了黃金發展期。
一般來說,“商會”更多偏重於追求私利的商業活動,多是通過股份製組成的私人資本聯盟。商會往往強調自由競爭,不願再遵守舊行規行約,希望衝破束縛開拓新機會。以香江商會為代表的商會,就熱衷於殖民擴張,不僅獲得了帝國政府給予的特權,甚至還可以在海外代理政府進行戰爭。“行會”則以工業活動為主。主要負責製定行業經營規範,監督市場交易公平,協調工廠主與勞工之間的矛盾。由於這個時代的工業尚處在手工業階段,熟練的工人對於市鎮的工業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來留住熟練的工人和打量的勞動力。各地的行會進城務工的勞工提供住所、安排工作。此外行會以傳統的“忠義”為信仰,通過結拜異性兄弟來組織勞工。就像嚴阿根所說的那樣,他們為行會做事,行會的成員兄弟相稱。行會在維持著這個社會基層秩序同時,也在積攢著自己的力量。
由於韓半瓶讀過書他的個人資料不用像其他人那般由行會的師爺代填。整個登記過程自然很快就結束了。眼見自己的姐夫已然成了行會的成員,嚴阿根很是高興的湊上前去拍了拍韓半瓶的肩膀道:“好了,現在都是自家兄弟。我這就帶你去船航見掌櫃。等安排完你的差事,過兩天行會就會挑一個黃道吉日,讓你和其他幾個新入會的兄弟燒黃紙正式入會。”
“怎麽還要搞儀式啊。”韓半瓶一聽還要燒黃紙,不由嚇了一跳。但還未等他來得及問清楚,嚴阿根便拉著他走下了樓梯。兩人這才剛要離開,卻聽樓梯口茶舍裏的幾個壯漢正扯著嗓門互相爭執道:“兩個要我選,我就選鐵老大。這麽多年從沒見他做過一件不光彩的事。”
“我選杜掌櫃。杜掌櫃最為兄弟著想了,每次兄弟有難他都盡力為兄弟幫忙。出錢又出力,上次碼頭的田雞仔被織錦行的貨箱壓斷了脊梁。田雞仔不是杜掌櫃的夥計,隻是住在漕鹽弄。杜掌櫃不但出麵讓織錦行賠了湯藥費,還自己掏錢安置田雞仔和她老婆回鄉下。”
“是啊,杜掌櫃,人緣不錯,從不跟兄弟計較。我們漕鹽弄的百十戶人家都支持杜掌櫃。”
“我看杜掌櫃實力不夠,他手下就隻有碼頭的幾家貨行。哪兒比得上鐵老大啊,蘇州河那一片都是他的人。我們公平碼頭一致支持鐵老大。”
眼那些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不休。一旁聽得一頭霧水的韓半瓶,壓低了聲音好奇問道:“阿根啊,那些人在爭什麽呢?”
“在說選行會當家的事。”
“選當家?”
“是啊,咱們漕行的當家人是選出來的。不像隔壁的寧波會館那樣老子傳兒子。他們說的杜掌櫃就是咱們的東家。”
“嘿嘿,這還挺有意思的。那不是同咱們鄉下選議員一樣嘛。”韓半瓶剛想問小舅子會不會選他東家時。卻聽茶室裏一個年紀稍長的老板出麵打圓場道:“好了,都別爭了。這屆的當家人是誰,得樓上的老人家們說了算。”
但在中華帝國女皇陛下的字典裏沒有“蠻荒之地”這個詞。在她看來帝國的任何一塊土地都是有價值的。就算是西北最偏遠,最蠻荒的沙漠之下,都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天然寶藏。上海等瀕海城市底下雖沒有蘊藏礦藏。但它本身的地理位置就已經是帝國最為寶貴的寶貝了。有了女皇如此的重視,上海等沿海城市很快就迎來了各自發展的春天。
雖然開阜至今僅八年,但依靠著來自天南地北的商賈,已然將這片荒蕪的海岸塑造成了一個繁華熱鬧的港口城市。每天從吳淞港開出的艦船將長江與海上的航線聯係成了一個江海相聯,與張家村等傳統村鎮迥然不同的經濟世界。土地與海洋,農業與商業,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念在這裏碰撞,也在這裏匯聚,從而形成了一種極富中國特色的市鎮文化。讓任何一個初來乍到的人都會忍不住被其深深吸引。
“我說小舅子啊。你們這裏的老爺們喜歡將大院造在碼頭邊上嗎?”背著包袱的韓半瓶昂著頭,打量著碼頭周圍一幢幢高大的建築物。剛才在小舢板上時,他和老婆就已經仔細數了一遍。總共有十六幢這樣的大宅子。每一棟雖然都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卻都又風格迥異。讓人不禁好奇的想知道它們的主人究竟是是誰。
“姐夫,別叫我小舅子,叫我阿根就行。這是上海十六大行會的會館。這個碼頭也叫十六鋪!”嚴阿根說罷,一把將韓半瓶夫婦倆人的包袱抗在了自己身上。與他姐姐嚴氏潑辣而又喋喋不休的性格不同,嚴阿根是一個言語不多,性格靦腆的老實人。雖說進城作工也快五年了,卻絲毫沒有染上市井的刁滑習氣。
“啥?會館?乖乖,連商人的會館都造得那麽氣派。你們縣太爺的縣衙一定比這些樓還要高大呢。”韓半瓶咋吧著嘴巴,連連驚歎道。依照中國的傳統禮製,建築的高度和規模都是有嚴格控製的。分別代表著不同階級的不同等級。因此在中國曆史上很少有高層的民用住宅。更別說是商行的會館了。但眼前的幾幢會館,明顯已經違反了禮製限定的規模。這讓頭一次進城的韓半瓶驚訝不已。
“姐夫,這你可猜錯了。縣太爺的衙門可沒咱們的會館氣派。”嚴阿根得意的說道。
“那咱們東家是哪兒一家行會的啊?”韓半瓶打量著問道。
“正對碼頭的那家就是。”嚴阿根伸了伸下巴說道。
“謔,那可是整個碼頭上最大的一幢樓了。阿根啊,你們東家可真有本事。”一旁的嚴氏也跟著湊上前指指點點道。
“那是當然。整個碼頭上的貨行、船行都歸漕行管轄。我們東家杜大掌櫃在行會裏頭人緣最好,他最講義氣。碼頭上的兄弟們一提起他,個個都會豎起大拇指。姐夫,你和我姐的住處也是東家找人安排的。就在漕鹽弄,離碼頭近得很。到了那兒可別見生,凡是在碼頭上幹活的,大多住在那裏,都是自己人。等安頓完你和我姐後,我明天就帶你去咱們的會館登記。隻要入了會館的名冊,就是行會的人了。”很少說話的嚴阿根隻要一提起自己的東家和所屬的行會,言詞之間的自豪感頓時就表露無疑,話也比往常多了許多。
不過,行會對於剛從鄉下出來的韓半瓶夫婦來說還是陌生了些。他們還不曉得這十六幢建築物在這座城市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隻見左顧右盼的韓半瓶又指著遠處一幢木結構的樓閣,向小舅子問道:“那邊那幢樓上,好像寫著‘寧波會館’吧。這也是行會?”
“唔,那是寧波人開的會館,隻收寧波人。咱們漕行可沒這麽多規矩,隻要是在碼頭上討生活的就可以加入行會。不管是搬貨的苦力,還是記賬的先生,隻要是行會的人都以兄弟相稱。” 嚴阿根一邊介紹著一邊帶著韓半瓶夫婦穿入了碼頭拐角除處的一個小弄堂。弄堂的入口雖不起眼的,但裏頭卻是別有洞天。兩排磚木結構的三、四層樓房,夾出了一條三人來寬的街道。所有的窗戶都沒安玻璃,僅在木框上糊一層半透明的紙。晾著衣物、掛這鹹菜的竹竿,橫架在窗戶口,像蛛網一般籠罩住了本就不大的天空。彌漫著炊煙的弄堂裏,南腔北調此起彼伏。似乎比外頭的碼頭還要熱鬧上百倍。
剛從鄉下進城的韓半瓶夫婦哪裏見過這等陣勢,當下便分不清南北了。眼見姐夫和姐姐都傻站在了原地,嚴阿根趕忙催促他們道:“姐夫、姐,快進去吧。站在這裏擋道。再走幾步路就到你們的住處了。”
“謔,這樓好高啊。阿根,你說我們能住這裏?”嚴氏仰著頭望著周圍的房子,隻覺得自己的脖子都酸了。從小在鄉下長大的她除了寶塔外,還從未見過兩層以上的房子呢。在一天之內能見到這麽多高樓,在她看來簡直就像是做夢一樣。
“是啊。我們東家說了,姐夫能識文斷字,是個讀書人,不能怠慢了。瞧,這樓上最靠左邊的那間房就是東家特地派給你們的。我們東家雖說不識字,可最佩服讀書人了。”嚴阿根把包袱一放指著三樓的一個小窗口說道。
“住得那麽高,怎麽睡得著啊。”嚴氏張大著嘴巴驚訝道。其實,她心裏早就巴不得立刻就飛上去看個究竟了。
“真是頭發長,見識短。住得高清靜啊。別說廢話了,先上去再說吧。”韓半瓶白了嚴氏一眼,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與小舅子一起把行禮搬上了狹窄的樓梯。剛才嚴阿根的話,讓他又找到了作為讀書人的優越感。雖然是同一群白丁苦力住在一起,但東家專門安排他住在樓上,可見對他這個書生還是挺重視的。有了信心的韓半瓶連對老婆說話的嗓門也比從前高了幾分。
“頭發長怎麽了。皇帝也不是個女人。上去就上去。”嚴氏不甘示弱的反駁道。不過,她的口氣完全沒有了在鄉下時的盛氣淩人。畢竟這是在城裏,而不是那個將自己丈夫當做笑話的鄉下。
毫無疑問,比起韓半瓶夫婦在鄉下的茅舍來,眼前的這個房間實在是小得可憐。但紅磚瓦房以及外頭那個不大的曬台,還是讓他倆覺得住房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於是在一番精心布置之後,韓半瓶夫婦總算是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裏落下了腳。正如嚴氏先前所言,這一夜她與丈夫都沒睡好。倒不是因為住得高不適應的原因,而是出於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展望。
雖然一夜都沒睡踏實,但激昂的心情依舊讓韓半瓶在第二天起了個大早。這一日,不但是他第一天上工的日子,更是他去行會登記的入冊的重要日子。於是,穿上自己唯一一件像樣的儒服,韓半瓶懷揣著忐忑的心情,隨著小舅子踏入了漕行會館的大門。
與中華帝國境內其他的移民城市一樣,如今上海城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社會組織,既不是由血緣聯係的宗族家庭,也不是由信仰牽引的宗教團體。而是一種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組織——行會。行會又稱為“團行”,一般出現手工業和商業領域,是一種行業自律組織。早在唐朝中國就出現了手工業行會。宋代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行會也有了比較廣泛的發展。明朝中期以後,行會又被稱為“會館”、“公所”或“公會”等,有時也稱為“幫”或“會”。作為帝國市鎮最基礎的社會組織,它一方麵幫助各級政府向工商行業征收稅款,另一方麵也對城市工商業進行自主管理。
但與歐洲的行會相比,中國行會起步雖早,但發展卻不快。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上,中國的行會都顯得弱小了許多。在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一般都由政府官營。作為民營手工業經濟組織形式的手工業行會,麵對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國家,沒有完全的獨立性,它們在經濟領域的職能非常有限,不但隻能管理一些民營手工業,而且還經常受到官府的許多幹預。因此,就算是在明末手工業高度發達的江南地區。中國的行會也始終停留在手工業行會的階段,而不是像歐洲行會那般進一步發展出了商業行會。
這種停滯不前的情況,直到嶺南眾財閥的崛起,才被香江商會用武力所打破。同為商會出身的弘武女皇,比中國曆朝任何一個君王都要重視工商業。寬鬆的經濟政策,讓行會、商會等工商業組織,得到了千年難遇的自由發展土壤。加之這個時代的中國經濟本就起點高。僅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這些民營行會就如雨後春筍一般,進入了黃金發展期。
一般來說,“商會”更多偏重於追求私利的商業活動,多是通過股份製組成的私人資本聯盟。商會往往強調自由競爭,不願再遵守舊行規行約,希望衝破束縛開拓新機會。以香江商會為代表的商會,就熱衷於殖民擴張,不僅獲得了帝國政府給予的特權,甚至還可以在海外代理政府進行戰爭。“行會”則以工業活動為主。主要負責製定行業經營規範,監督市場交易公平,協調工廠主與勞工之間的矛盾。由於這個時代的工業尚處在手工業階段,熟練的工人對於市鎮的工業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來留住熟練的工人和打量的勞動力。各地的行會進城務工的勞工提供住所、安排工作。此外行會以傳統的“忠義”為信仰,通過結拜異性兄弟來組織勞工。就像嚴阿根所說的那樣,他們為行會做事,行會的成員兄弟相稱。行會在維持著這個社會基層秩序同時,也在積攢著自己的力量。
由於韓半瓶讀過書他的個人資料不用像其他人那般由行會的師爺代填。整個登記過程自然很快就結束了。眼見自己的姐夫已然成了行會的成員,嚴阿根很是高興的湊上前去拍了拍韓半瓶的肩膀道:“好了,現在都是自家兄弟。我這就帶你去船航見掌櫃。等安排完你的差事,過兩天行會就會挑一個黃道吉日,讓你和其他幾個新入會的兄弟燒黃紙正式入會。”
“怎麽還要搞儀式啊。”韓半瓶一聽還要燒黃紙,不由嚇了一跳。但還未等他來得及問清楚,嚴阿根便拉著他走下了樓梯。兩人這才剛要離開,卻聽樓梯口茶舍裏的幾個壯漢正扯著嗓門互相爭執道:“兩個要我選,我就選鐵老大。這麽多年從沒見他做過一件不光彩的事。”
“我選杜掌櫃。杜掌櫃最為兄弟著想了,每次兄弟有難他都盡力為兄弟幫忙。出錢又出力,上次碼頭的田雞仔被織錦行的貨箱壓斷了脊梁。田雞仔不是杜掌櫃的夥計,隻是住在漕鹽弄。杜掌櫃不但出麵讓織錦行賠了湯藥費,還自己掏錢安置田雞仔和她老婆回鄉下。”
“是啊,杜掌櫃,人緣不錯,從不跟兄弟計較。我們漕鹽弄的百十戶人家都支持杜掌櫃。”
“我看杜掌櫃實力不夠,他手下就隻有碼頭的幾家貨行。哪兒比得上鐵老大啊,蘇州河那一片都是他的人。我們公平碼頭一致支持鐵老大。”
眼那些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不休。一旁聽得一頭霧水的韓半瓶,壓低了聲音好奇問道:“阿根啊,那些人在爭什麽呢?”
“在說選行會當家的事。”
“選當家?”
“是啊,咱們漕行的當家人是選出來的。不像隔壁的寧波會館那樣老子傳兒子。他們說的杜掌櫃就是咱們的東家。”
“嘿嘿,這還挺有意思的。那不是同咱們鄉下選議員一樣嘛。”韓半瓶剛想問小舅子會不會選他東家時。卻聽茶室裏一個年紀稍長的老板出麵打圓場道:“好了,都別爭了。這屆的當家人是誰,得樓上的老人家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