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陳家明謙遜地將中華朝在全球金融戰略上的成就歸功於女皇的決策。但這種經濟戲法早在數千年前就被華夏的先祖們玩弄於股掌之中了。《管仲》中就曾有這樣的記述,說是從前有個萊國擅長染色工藝,紫色的絹在菜國的價錢一純隻值一銷金子,紫青色的絲絛也是一純值一錙金子。在周地這些絹絲可價值十斤黃金。萊國商人知道後,很快把國內紫絹收購一空。於是周朝乘機用票據作為抵押,從萊國商人手裏把紫絹全部收購起來。待到萊國商人賣光紫絹後,卻發現自己其實隻握有等於貨幣的周朝票據。於是隻好用票據再向周朝回收錢幣。而周朝則在此過程中達到了控製萊國的目的。《管仲》評價此手段為“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製天下”。既利用任何可趁之機通過商業來控製他國。而如今的中華朝隻是本著相同的原則,將帽子戲法玩得更複雜,也更隱蔽一些而已。


    事實上,相似的情況還有許多。隨著越來越多曾經被人差點兒遺忘的古代學說與書籍被人們逐步發掘出來。中華朝的臣民們頓時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先祖並非是像後世一些儒家家者所記棕的那樣恥於求利。相反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好利、好戰、好地、好名、好欲的五“好”民族。既然被聖人一再誇耀、崇尚的周朝尚且如此。那作為後輩的中華朝與海外通通商,乘機擴展擴展地盤,收購收購它國的資源,也就成了傳承先祖傳統的一種表現。當最初地束縛被解開之後。許多事情也就變得容易接受起來。


    當然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嶺南學者這二十年來的不懈努力。當初為了讓中原接受憲政的理念與契約思想,以陳子壯為首的嶺南學派花了大量精力在古籍中尋找任何能用來將這些泊來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聯係起來的蛛絲馬跡。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陳子壯等人卻越發堅信自己所走的道路並不是在追隨外夷,而是在恢複華夏製度的本來麵貌。麵對日益變化著地世界,中原本身亦非沒有對策,解決之道恰恰正在那些被人們丟棄了千年的諸子百家之中。這其中最為嶺南派推崇的無疑就是道、法兩家。


    人道“道法不分”,黃老與法家曆來都是以相輔相成的關係出現在政治舞台的。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秦漢兩朝,每一方霸業興起的背後無不閃爍著道家與法家的智慧。與儒家“寢兵”、“兼愛”,以仁德服天下地觀點不同。無論是法家的“耕戰”,還是黃老的“休養生息”,都是以“戰”為核心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積聚實力打敗自己地對手。因此在諸國紛爭的亂世,黃老與法家才能顯示出其出眾的魅力。而一旦天下“歸一”,王朝也就失去了爭霸目標。黃老與法家也似失去養分的大樹一般逐漸枯萎。畢竟這兩派的諸多理論都是建立在競爭上的,沒有競爭對象也就失去了意義。相反儒家中的學說卻十分適合維持一個穩定無爭的王朝。正因為如此,儒家才總是宣稱中原是世界地中心,四夷臣服、萬邦來朝,才會在群體上抵製外來的科學與文化。其目的不過是為了繼續維持其在文化政治上的道統地位。因為如果這世上還有其他能與華夏文明相抗衡的文明或國家。那便意味著新一輪“爭霸”的開始。儒家的地位亦將隨之被撼動。


    然而無論儒生們願不願,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都已經打破了他們之前編織的天朝神話。中原不過地球地八十分之一,這世界上還存在著歐羅巴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這些文明每一個都擁有自己燦爛的曆史,並且在現實中有與之對應的強國。於是新的一輪逐鹿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老與法家再次崛起於朝野也就顯得不那麽唐突了。事實上,而今興威於中華朝道法相比古代的黃老與法家也有著諸多差異。像貿易自由之類概念,原本是法家極其抵製的觀點。卻在“工戰”與“商戰”的口號下被賦予了新地意義。當然從另一方麵來說,中華對貿易自由的理解,亦開始偏離了西方自由貿易的概念。但這一切都不會阻礙本土的道法家吸收西方的理論觀點為已所用。


    弘武十一年,在與西方理論完成第一輪磨合後。中華的道法學家開始正式向儒家的道統地位發起衝擊。從而向世人證明了新學並非隻會躲在女皇的裙子後狐假虎威。撇去“天學”的庇護新學照樣可以引經據典同儒家正麵展開論戰。由於道法學家引用了大量先秦時代的著作與觀點,因而歐洲人習慣性地將這場持續將近一個世紀的儒道之爭稱作“東方的文藝複興”。不過中華的學者卻對這種想當然的比喻嗤之以鼻。這一來是因為在中華的學者的眼中華夏的先秦時代遠勝於歐洲的古羅馬時代。二來則是歐洲的文藝複興僅限於文化藝術,而中華的儒道之爭則含蓋了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哲學風俗等諸多方麵。因此後世的中華學者更習慣地稱這段時期為“諸學爭鳴”。


    無論是文藝複興,還是諸學爭鳴,這場運動的發起者們似乎都沒預料到自己會給中華帝國乃至整個世界帶來何等深遠的影響。正如開弓沒有回頭箭,一些事情一旦開始就無法回頭。不過人們亦無法說清這支“箭”究竟是什麽時候射出去的。有人說是在陳子壯於嶺南開設報館之時,也有人說是在弘武帝出任南明首相之時,亦有說是在中華朝立國之後。當有一點卻是大家公認的,那就是第一顆火花是在弘武十一年的夏天被擦亮的。


    弘武十一年六月。國會在完成對外貿提案的審議之後,照例進入了司法提案的審議階段。雖然中華朝在理論上繼承了之前的《大明律》,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套從《大明律》上脫胎邇來的《中華律》根本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中華帝國。因此每一屆國會都會更新一部分法律。這些法律大多與經濟生產活動有關。大多是由司法院從各省曆年積累的判例中挑戰比較普遍、比較迫切地問題,編撰成新的法案後交由國會審議。亦或是由國會議員根據情況直接向國會提案修改成訂立某些法案。但不論是國會、還是司法院都很少會去修改《中華律》中刑事方麵地內容。須知從《唐律》到《宋律》、《明律》,再到現今的《中華律》,律法的結構與基本內容卻並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中華朝固然認為傳統的律法在民事上存有嚴重的缺陷,卻並不認為相關的刑法也需要修改。畢竟就《大明律》本身而言並沒有淩遲之類地酷刑,其又比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的法律要縝密係統得多。然而這一次新學一派卻把矛頭指向了沿用千年的刑律。


    曆來法家都是以“重刑峭法”聞名於世。可事實上奉行儒家的朝代在用刑上並不比奉行法家的朝代手軟到哪兒去。儒家與法家地分歧更多是在倫常與律法的矛盾上。儒家認為封建倫常要高於國家的津法。因此在律法中儒家提倡“親親相隱”的原則。即子女不能告父母,妻子不能告丈夫。就算父母、丈夫真犯有大罪,子女、妻子大義滅親告發這一家之長。也得先治子女不孝之罪與妻子不義之罪。到了明朝這種“親親相隱”甚至延伸到了長官與下屬、官員與百姓。


    法家當然也維護倫常。但法家認為朝延的律法高於倫常,因此將倫常觀念限製在一定地限度之內,稱“非公室告”。例如父親偷兒子東西就是“非公室告”,官府對此不予受理。而要是這父親偷了他人的財物就是屬於“公室告”的罪行,作為兒子有義務揭發父親地罪行。如果兒子隱瞞了父親的罪行,就會被一同連坐問罪。相反,如果兒子告發了父親的罪行,那他不僅不會被問罪,而且還能保住自己家庭的財產與榮譽。這便是法家提倡的“賞罰分明”原則。


    在現實中,親親相隱原則其實早已被中華朝給忽略多年了。正如當年劉富秋狀告縣衙是明顯違反了這一原則。若是在前朝,無論劉富春是否有理,那都是得先挨一頓板子才能說話的。然而在《中華律》之中親親相隱原則卻在不少律條的字裏行間有明確的體現。因此新學一派就要求用“賞罰分明原則”替代“親親相隱原則”。並以此為由呼籲修改《中華律》中地部分內容。


    這一提案一經提出,立刻就在朝野引起了軒然大波。雖說人們都知道親親相隱原則有許多荒謬的地方,但自漢宣帝劉詢在法律中引入了儒家的“親親相隱”原則至今已有千年的曆史,突然說要將其剔除,自然是讓人覺得有些無所適從。而一些儒家學者則明確地指出,這是法定的餘孽在尋釁滋事,存心要複辟殘酷的秦法來魚肉百姓。更聲稱歇秦就是任用法家,結果才會二世而亡的。因此現在聲稱要修法的人都是希望中華朝滅亡的賊子。


    麵對儒林保守勢力一頂大過一頂的帽子,新學一係顯得異常齊心。無論是奉行道法的,還是決心注重論語的,亦或是醉心西學的。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出奇的一致。他們像當年的桑弘羊那樣理直氣壯地反駁儒生,稱“是趙高亡秦而非商鞅!”並詳細列舉了從管仲到範蠡、從商鞅到桑弘羊,等等一係列道法兩家的傑出政治家。期間自然也少不了用裝神鬧鬼之類的形容詞來回敬對方扣過來的帽子。


    由此單純的修法提案討論很快就上升到了儒與道法之間論戰。一時間京量販大小報紙上充斥著各方你來我往的口誅筆伐,直看得人眼花繚亂。或許是看慣了這樣的熱鬧,尋常百姓對於士林的這些論戰顯得興趣乏乏。相比之下普通民眾更在意的是律法修改後他們能得到什麽實際的實惠。就這一點上來說,能列舉出諸多實際案例做證的新學一派顯然要比高唱忠孝廉恥的保守派更為吸引人。當然,士林間的論戰向來是不在乎民間白丁百姓的想法,他們真正關心的是皇帝與朝延的反應。一些保守人士甚至還連續寫了數封請願書上奏朝廷。希望女皇能出麵給個公道。


    然而正如先前幾次規模較小的論戰一樣,女皇這一次又選擇了以緘默來應對士林的爭執。不僅是女皇,就連剛剛成立的內閣亦選擇了置身事外。事實上,中華朝的官場向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當官不管士林事”。因為在經過多次政治鬥爭後,中華朝的官僚係統已然摸清的女皇的脾氣。知道女皇用人講究的是成績與經驗,而非外界的口碑,更不會為了士林間的論戰而偏向於某一方。所以用前朝那種靠論戰而增加自己的聲望從而引起上位者注意的辦法是不能實現的。相反,在政黨合法的情況下,未得本黨許可就擅自以公職身份發表評論,不僅會在黨內引起非議,弄不好還會得罪自己的上級。因此,一些深諳為官之道的官僚每每遇上這樣的論戰,往往都會置身事外擺出一副地可奉告的模樣。而那些剛剛踏入官場的年輕官僚雖也是血氣方剛,但其資曆與地位終究是有限。就算加入了論戰,亦不能給任何一方帶來官方的直接影響。


    雖說女皇現內閣在儒道法相爭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可這並不代表除了士林人士之外就沒人關心此事。至少此刻身處皇宮大內的皇長子楊禹軒就十分關注外界論戰的發展。為此,他特地著人從宮外收羅了大量的報紙。每次在認真閱讀完相關文章後,楊禹軒還會極其仔細地對某些精彩的文章進行摘錄。在看過一段時間的報紙後,楊禹軒發現自己的腦子裏也充滿了各類想法。本人甚至還考慮過要自己寫文章投稿參與外界的論戰。可誰知,他這想法才一冒頭,就立即接到了母親的警告。正當楊禹軒納悶母親是怎麽猜到他的心思時,卻不想外界的儒道之爭已經悄然來到了他的身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命運的抉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色柳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色柳丁並收藏命運的抉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