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京城,正是一個春夏之交的時節。
吳秋雨正在收拾著行裝,來來回回地整頓著衣衫,卻是足足給林晧然準備了一大箱。
二人雖然不是青梅竹馬,但林晧然卻是她的初戀,婚後的生活更是和諧。現在麵臨跟相公的分享,令到她心裏是萬分的不舍。
“小姐,眼看就是大熱天了,不用給姑爺準備冬衣吧?”丫環小翠看著吳秋雨手上的那一套厚實的衣服,當即小心地提醒道。
吳秋雨的眉頭微微蹙起,卻是不容置疑地道:“你懂什麽?現在天氣反複,特別大雨後很是寒人,可不能讓相公冷著了!”
小翠吐了吐粉舌,卻是不敢再多言,老老實實地將那兩套冬衣放到了箱中。
林晧然剛將楊富田等幾人送走,進到房間恰好看到這一幕,雖然心知這個舉動過於多餘,但卻沒有出聲進行糾正。
“婢兒見過姑爺!”小翠見到林晧然進行,急忙進行施禮道。
吳秋雨看著林晧然進來,卻是將以往的禮數忘掉了一般,顯得小女人態般憂怨地望著林晧然。
“我頂多半年便會歸來!”林晧然輕輕地將她摟到懷裏,小心地安撫著道。
吳秋雨其實是希望隨行的,昔日鄢懋卿便是攜帶家眷一同前往兩淮,隻是林晧然卻是安撫著吳秋雨的情緒,拒絕了吳秋雨的這個請求。
一來,他現在是京官的身份,吳秋雨作為家眷自然應當留在京城。二來,他這是被派遣到兩淮辦差,攜帶家眷難免會遭人非議。
當然,最重要還是他考慮到此行危機重重,自然更不會攜帶吳秋雨前往。
吳秋雨知道自己是有些無禮取鬧,聽到林晧然如此安慰著自己,便亦是有些感激地紅著眼睛道:“相公定要平安歸來!”
由於他改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卻不需要再孤零零地住在城北的金台坊,亦是選擇將林府遷回靈石胡同,卻讓吳秋雨能夠時時前去探望雙親。
樓頭殘夢五更鍾,花底離情三月雨。
在幾天的耳鬢廝磨後,二人終究還是分離了。這個時代便是如此,不會有太多的兒女情長,很多人的遠離便是永遠。
四月初八這一日,林晧然離開了北京城。
楊富田等官員前來送行,他們看著林晧然離京,心裏亦是五味陳雜。如果有得選擇的話,他們更希望林晧然能夠繼續留在京城。
不過他們亦是明白,不論是林晧然為了個人的前程,還是徐階那邊的虎視眈眈,林晧然離開京城是最好的一個結果。
“別了,京城!”
林晧然看著楊富田等人隨著十裏亭消失,亦是望著北京城的方向揮了揮手道。
其實在這些時日,京城的動蕩一直沒有停止。隨著京察的官員考評出爐,京官的人事大變動,亦是正式拉開了大幕。
原大理寺卿遲鳳翔在失去郭樸的支持後,直接被外放河南巡撫,大理寺卿這個三司法官之一的重要位置則由光祿寺卿張守直充任。
南京光祿寺卿徐綱攀上了徐階的關係,則從南京養老院返回京城,接任光祿寺卿一職。
右通政使劉體乾的能力不欲,則是由他直填充左通政使的空缺,而刑部右侍郎馬森則攀上了吳山的同年之情,出任了戶部右侍郎等。
值得一提的是,林晧然所留下的順天府尹位置亦是有了人選,則是由太仆寺卿王國光接任。
涉及到正三品的順天府尹的位置,卻不是他這位被外放的左副都禦史能夠左右的。
哪怕他的嶽父吳山亦不能一言而決,這涉及到正三品的重要職位,曆來都會跟各位大佬在各個位置上進行協商才會拍板。
王國光並不是吳山推薦的人選,而是楊博舉薦的山西老鄉,加上王國光此人的官聲和能力都不俗,雙方便達成了這個人選。
在這一次重大的人事變動中,各方都顯得很是克製,並沒有過多的爭執和質疑的聲音傳出。
昔日的嚴嵩當政,整個朝堂的人員安排幾乎都是嚴黨一言而決,但現在徐階卻跟各位大佬相互協商,亦不怪乎徐階隱隱贏得了賢相的好聲名。
對於各方勢力慢慢形成的朝堂而言,徐階無疑是一個合適的首輔人選,不愧於海瑞昔日給予的“甘草閣老”之名。
隻是這一切,已經跟林晧然無關了。
他現在終於暫時遠離了京城這個大漩渦,能夠真正為著這個王朝做一些實事,亦為著他將來能夠施展抱負而努力。
雖然通州碼頭那裏聚著一幫官員準備送行,但他們卻是注定要失望了。
林晧然並沒有選擇從京杭大運河南下,由於他的欽差身份,加上有著一位擔任吏部尚書的嶽父。其所到之處,免不得受到地方官員的極力阿諛逢迎,從而給百姓帶去嚴重的負擔。
鄢懋卿的名聲為何如此狼狽,不說他多麽的斂財,單是他招搖過境的行徑,便足以讓承受招待費用的地方百姓恨得咬牙切齒。
林晧然並沒有前往通州,而是直接朝著天津而去,他早已經讓林福在那裏雇了數艘大船,打算從海路直接前往楊州。
這樣不僅會減少擾民的舉動,而且還能大大地縮短時間,頂多半個月便能夠直達揚州,而他亦不想給兩淮那邊更多的準備時間。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天下六運司,惟兩淮運司為雄,治蒞三分司,惟泰州分司為最,而安豐又泰州之巨場也。商灶淵藪,鹽利甲東南之富。我國家國用所需、邊餉所賴,半出於茲。
從這一番話,便能看出淮鹽的地位,以及淮鹽商人的富足。
大明成立之始,便設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六個都轉運鹽司,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受巡鹽禦史或鹽法道之監督。
在各個產鹽區中,兩淮鹽區地位最為重要。兩淮都轉運使司設於揚州城,下轄三個分司:泰州、淮安、通州,鹽場有三十處,巡檢司十一個。
淮鹽行於南直隸之應天、寧國、太平、揚州、鳳陽、廬州、安慶、池州,淮安九府,滁、和二州,江西、湖廣二省,河南的河省、汝寧、南陽三府及陳州。
吳秋雨正在收拾著行裝,來來回回地整頓著衣衫,卻是足足給林晧然準備了一大箱。
二人雖然不是青梅竹馬,但林晧然卻是她的初戀,婚後的生活更是和諧。現在麵臨跟相公的分享,令到她心裏是萬分的不舍。
“小姐,眼看就是大熱天了,不用給姑爺準備冬衣吧?”丫環小翠看著吳秋雨手上的那一套厚實的衣服,當即小心地提醒道。
吳秋雨的眉頭微微蹙起,卻是不容置疑地道:“你懂什麽?現在天氣反複,特別大雨後很是寒人,可不能讓相公冷著了!”
小翠吐了吐粉舌,卻是不敢再多言,老老實實地將那兩套冬衣放到了箱中。
林晧然剛將楊富田等幾人送走,進到房間恰好看到這一幕,雖然心知這個舉動過於多餘,但卻沒有出聲進行糾正。
“婢兒見過姑爺!”小翠見到林晧然進行,急忙進行施禮道。
吳秋雨看著林晧然進來,卻是將以往的禮數忘掉了一般,顯得小女人態般憂怨地望著林晧然。
“我頂多半年便會歸來!”林晧然輕輕地將她摟到懷裏,小心地安撫著道。
吳秋雨其實是希望隨行的,昔日鄢懋卿便是攜帶家眷一同前往兩淮,隻是林晧然卻是安撫著吳秋雨的情緒,拒絕了吳秋雨的這個請求。
一來,他現在是京官的身份,吳秋雨作為家眷自然應當留在京城。二來,他這是被派遣到兩淮辦差,攜帶家眷難免會遭人非議。
當然,最重要還是他考慮到此行危機重重,自然更不會攜帶吳秋雨前往。
吳秋雨知道自己是有些無禮取鬧,聽到林晧然如此安慰著自己,便亦是有些感激地紅著眼睛道:“相公定要平安歸來!”
由於他改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卻不需要再孤零零地住在城北的金台坊,亦是選擇將林府遷回靈石胡同,卻讓吳秋雨能夠時時前去探望雙親。
樓頭殘夢五更鍾,花底離情三月雨。
在幾天的耳鬢廝磨後,二人終究還是分離了。這個時代便是如此,不會有太多的兒女情長,很多人的遠離便是永遠。
四月初八這一日,林晧然離開了北京城。
楊富田等官員前來送行,他們看著林晧然離京,心裏亦是五味陳雜。如果有得選擇的話,他們更希望林晧然能夠繼續留在京城。
不過他們亦是明白,不論是林晧然為了個人的前程,還是徐階那邊的虎視眈眈,林晧然離開京城是最好的一個結果。
“別了,京城!”
林晧然看著楊富田等人隨著十裏亭消失,亦是望著北京城的方向揮了揮手道。
其實在這些時日,京城的動蕩一直沒有停止。隨著京察的官員考評出爐,京官的人事大變動,亦是正式拉開了大幕。
原大理寺卿遲鳳翔在失去郭樸的支持後,直接被外放河南巡撫,大理寺卿這個三司法官之一的重要位置則由光祿寺卿張守直充任。
南京光祿寺卿徐綱攀上了徐階的關係,則從南京養老院返回京城,接任光祿寺卿一職。
右通政使劉體乾的能力不欲,則是由他直填充左通政使的空缺,而刑部右侍郎馬森則攀上了吳山的同年之情,出任了戶部右侍郎等。
值得一提的是,林晧然所留下的順天府尹位置亦是有了人選,則是由太仆寺卿王國光接任。
涉及到正三品的順天府尹的位置,卻不是他這位被外放的左副都禦史能夠左右的。
哪怕他的嶽父吳山亦不能一言而決,這涉及到正三品的重要職位,曆來都會跟各位大佬在各個位置上進行協商才會拍板。
王國光並不是吳山推薦的人選,而是楊博舉薦的山西老鄉,加上王國光此人的官聲和能力都不俗,雙方便達成了這個人選。
在這一次重大的人事變動中,各方都顯得很是克製,並沒有過多的爭執和質疑的聲音傳出。
昔日的嚴嵩當政,整個朝堂的人員安排幾乎都是嚴黨一言而決,但現在徐階卻跟各位大佬相互協商,亦不怪乎徐階隱隱贏得了賢相的好聲名。
對於各方勢力慢慢形成的朝堂而言,徐階無疑是一個合適的首輔人選,不愧於海瑞昔日給予的“甘草閣老”之名。
隻是這一切,已經跟林晧然無關了。
他現在終於暫時遠離了京城這個大漩渦,能夠真正為著這個王朝做一些實事,亦為著他將來能夠施展抱負而努力。
雖然通州碼頭那裏聚著一幫官員準備送行,但他們卻是注定要失望了。
林晧然並沒有選擇從京杭大運河南下,由於他的欽差身份,加上有著一位擔任吏部尚書的嶽父。其所到之處,免不得受到地方官員的極力阿諛逢迎,從而給百姓帶去嚴重的負擔。
鄢懋卿的名聲為何如此狼狽,不說他多麽的斂財,單是他招搖過境的行徑,便足以讓承受招待費用的地方百姓恨得咬牙切齒。
林晧然並沒有前往通州,而是直接朝著天津而去,他早已經讓林福在那裏雇了數艘大船,打算從海路直接前往楊州。
這樣不僅會減少擾民的舉動,而且還能大大地縮短時間,頂多半個月便能夠直達揚州,而他亦不想給兩淮那邊更多的準備時間。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天下六運司,惟兩淮運司為雄,治蒞三分司,惟泰州分司為最,而安豐又泰州之巨場也。商灶淵藪,鹽利甲東南之富。我國家國用所需、邊餉所賴,半出於茲。
從這一番話,便能看出淮鹽的地位,以及淮鹽商人的富足。
大明成立之始,便設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六個都轉運鹽司,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受巡鹽禦史或鹽法道之監督。
在各個產鹽區中,兩淮鹽區地位最為重要。兩淮都轉運使司設於揚州城,下轄三個分司:泰州、淮安、通州,鹽場有三十處,巡檢司十一個。
淮鹽行於南直隸之應天、寧國、太平、揚州、鳳陽、廬州、安慶、池州,淮安九府,滁、和二州,江西、湖廣二省,河南的河省、汝寧、南陽三府及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