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深謀遠慮
與之相比,東進戰略是另外一個極端。
簡單的說,東進戰略的核心思想是在開戰之後,集中力量打敗最強的敵人,也就是紐蘭聯邦。在控製了東望洋之後,再考慮南下。隻不過,也有一個極為明顯的問題,難度實在太大了。
此外,東進戰略看上去很美,可是很多地方根本經不起推敲。
比如在最初的時候,包括祝世建在內,沒有幾個人把狹夷皇國算進去,都認為在對付紐蘭聯邦的時候,順便收拾狹夷皇國就行了,完全沒必要單獨羅列出來,甚至用不著把狹夷皇國當對手。
可事實呢?
在“華城條約”與“倫泰條約”落地之後,狹夷皇國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得到公認的海軍強國。
按照條約規定,狹夷海軍在戰艦的總噸位、主力艦噸位與母艦噸位上全都為三個一流強國的七成。在二級主力艦上,也就是由條約規定的重巡洋艦,狹夷海軍還占了便宜,獲得百分之百的份額。
發展至今,狹夷海軍的規模與實力已經是全球第四,東望洋第三。
因為紐蘭聯邦在東望洋對岸,隔著一萬多千米,紐蘭海軍也主要在東望洋東部活動,很少來東望洋的西部,所以嚴格說起來,狹夷海軍才是帝國海軍的頭號大敵,是能夠切身感受到的威脅。
等到戰爭爆發,狹夷海軍肯定會充當列強的馬前卒。
繼續無視狹夷海軍?
顯然,那是在自欺欺人!
正是如此,在新曆95年之後的每一次艦隊演習中,都少不了狹夷海軍的戲分,有幾次還是主角。
演習搞了幾年,再也沒人敢忽視狹夷海軍。
關鍵就是,如果把狹夷海軍考慮進去,那麽就算出現最為理想的情況,帝國海軍也無法速戰速決。
要是演變成持久戰,後果將不堪設想!
不要忘了,沒有攻占波沙灣,帝國最多能堅持兩年。嚴格說,其實是一年,因為調整戰略要一年時間。
隻用一年來打敗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掃蕩與控製占地球表麵積一半的東望洋!?
如果狹夷皇國與紐蘭聯邦提前做好了準備,能夠在一年之內擊敗狹夷皇國,奪回至關重要的南北撒豆群島,順帶打下被紐蘭聯邦控製的南珠國,在西東望洋建立防線,鞏固帝國的基本盤就很不錯了。
就算在最樂觀的人眼裏,也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擊敗狹夷皇國與紐蘭聯邦。
其次就是,東進戰略求的是全麵勝利。
站在軍人的立場上,肯定希望能奪取全麵勝利。問題是,在政治家的眼裏,全麵勝利太過虛幻了。
不說別的,什麽叫“全麵勝利”?
打敗所有敵人,逼迫所有的敵國簽訂投降條約,還是說出兵攻占所有敵國,甚至是吞並所有敵國?
直接一點,打敗了所有敵國之後,又該做什麽?
占領與吞並敵國肯定不現實,在政治與軍事上都行不通。要知道,在阿泰戰役之後,帝國花了近半個世紀,才基本上穩定了占領地區,對這塊隻有幾百萬居民的地方進行了有效的管轄。說得嚴重點,在上次大戰期間,帝國陸軍始終沒在西部戰線上取得突破,就與當地的民情有關。
既然無法吞並,那麽“全麵勝利”又從何談起?
在根本上,進入工業時代後,除了對荒蠻之地進行開拓之外,開疆拓土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近數十年來,沒哪個列強把領土擴張當成發動戰爭的目的,反到在竭力避免陷入拓地模式之中。
原因也很簡單,開疆拓土在經濟上屬於入不敷出的虧本買賣。
可見,帝國當局自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在下一場戰爭中奪得全麵勝利,更多在考慮如何保住現有格局。
此外,唐祖德之後的曆任首輔全都沉浸在戰後虛假繁榮當中,沒有哪個真正的感受到迫切的戰爭威脅,更別說產生警覺,也就沒有認真的思考,當戰火再一次點燃的時候,帝國到底有沒有退路。
沒有退路的話,還有“全麵戰爭”的顧慮?
所幸,戰後的二十年內,帝國首輔換了好幾個,海軍總司令卻一直沒有換,直到現在都是祝世建。
正是有祝世建掌舵,帝國海軍才沒有偏離航道。
在某種意義上,也隻有祝世建能夠駕馭這艘全球最大的戰艦,而且讓兩個南轅北轍的派係都俯首帖耳。
祝世建的統帥能力,可不是吹出來的。
在過去的十多年裏,本土艦隊的官兵一直覺得,總司令支持東進戰略,為此還擴建了海軍的戰略油庫,把戰略儲備提高了好幾倍。如果不是要打持久戰,又為什麽要花重金修建油庫呢?
南方艦隊的官兵也認為,總司令支持的是南下戰略,因為海軍的主力基本上集中部署在南方艦隊,就連直屬海軍司令部的航空特混艦隊也常駐南方軍港,而且大部分時候都在炎海活動。
此外,在“龍江”級的後兩艘服役後,每年的艦隊演習都在炎海進行,肯定會按照進軍梵炎洋的套路進行對抗。如果沒打算南下,有必要搞得如此大張旗鼓,對一套戰術進行反複演練?
那麽,祝世建到底支持哪一種戰略呢?
其他人不清楚,白止戰卻是心知肚白。
嚴格的說,祝世建並沒有明確的立場,也不抱任何幻想,自從確定了以東南為主的戰略方針之後,他就做好了兩手準備。換句話,在過去十幾年裏,祝世建一直在針對最糟糕的情況做準備。
在每年艦隊演習結束後的總結會議上,祝世建都會強調一點,帝國海軍必須得做好單獨挑戰與戰勝所有列強的準備,別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在下一場大戰中,不要指望能外來援助。
這話,聽上去像是在喊口號。
隻是,這絕對不是口號那麽簡單。
十幾年來,帝國海軍一直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朝著最高遠,不過同樣是最現實的方向努力前進。
現在,祝世建已經老了。
就在今年的艦隊演習開始前,他過了八十歲的生日。
在壽宴上,他親口提到,將在年底向首輔遞交辭呈。
不久之後,帝國海軍將用行動來檢驗總司令踐行了十幾年的戰略方針。
當戰火再次點燃的時候,帝**人將用行動來證明,臥薪嚐膽二十年,到底能不能改變國家與民族的命運!
與之相比,東進戰略是另外一個極端。
簡單的說,東進戰略的核心思想是在開戰之後,集中力量打敗最強的敵人,也就是紐蘭聯邦。在控製了東望洋之後,再考慮南下。隻不過,也有一個極為明顯的問題,難度實在太大了。
此外,東進戰略看上去很美,可是很多地方根本經不起推敲。
比如在最初的時候,包括祝世建在內,沒有幾個人把狹夷皇國算進去,都認為在對付紐蘭聯邦的時候,順便收拾狹夷皇國就行了,完全沒必要單獨羅列出來,甚至用不著把狹夷皇國當對手。
可事實呢?
在“華城條約”與“倫泰條約”落地之後,狹夷皇國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得到公認的海軍強國。
按照條約規定,狹夷海軍在戰艦的總噸位、主力艦噸位與母艦噸位上全都為三個一流強國的七成。在二級主力艦上,也就是由條約規定的重巡洋艦,狹夷海軍還占了便宜,獲得百分之百的份額。
發展至今,狹夷海軍的規模與實力已經是全球第四,東望洋第三。
因為紐蘭聯邦在東望洋對岸,隔著一萬多千米,紐蘭海軍也主要在東望洋東部活動,很少來東望洋的西部,所以嚴格說起來,狹夷海軍才是帝國海軍的頭號大敵,是能夠切身感受到的威脅。
等到戰爭爆發,狹夷海軍肯定會充當列強的馬前卒。
繼續無視狹夷海軍?
顯然,那是在自欺欺人!
正是如此,在新曆95年之後的每一次艦隊演習中,都少不了狹夷海軍的戲分,有幾次還是主角。
演習搞了幾年,再也沒人敢忽視狹夷海軍。
關鍵就是,如果把狹夷海軍考慮進去,那麽就算出現最為理想的情況,帝國海軍也無法速戰速決。
要是演變成持久戰,後果將不堪設想!
不要忘了,沒有攻占波沙灣,帝國最多能堅持兩年。嚴格說,其實是一年,因為調整戰略要一年時間。
隻用一年來打敗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掃蕩與控製占地球表麵積一半的東望洋!?
如果狹夷皇國與紐蘭聯邦提前做好了準備,能夠在一年之內擊敗狹夷皇國,奪回至關重要的南北撒豆群島,順帶打下被紐蘭聯邦控製的南珠國,在西東望洋建立防線,鞏固帝國的基本盤就很不錯了。
就算在最樂觀的人眼裏,也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擊敗狹夷皇國與紐蘭聯邦。
其次就是,東進戰略求的是全麵勝利。
站在軍人的立場上,肯定希望能奪取全麵勝利。問題是,在政治家的眼裏,全麵勝利太過虛幻了。
不說別的,什麽叫“全麵勝利”?
打敗所有敵人,逼迫所有的敵國簽訂投降條約,還是說出兵攻占所有敵國,甚至是吞並所有敵國?
直接一點,打敗了所有敵國之後,又該做什麽?
占領與吞並敵國肯定不現實,在政治與軍事上都行不通。要知道,在阿泰戰役之後,帝國花了近半個世紀,才基本上穩定了占領地區,對這塊隻有幾百萬居民的地方進行了有效的管轄。說得嚴重點,在上次大戰期間,帝國陸軍始終沒在西部戰線上取得突破,就與當地的民情有關。
既然無法吞並,那麽“全麵勝利”又從何談起?
在根本上,進入工業時代後,除了對荒蠻之地進行開拓之外,開疆拓土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近數十年來,沒哪個列強把領土擴張當成發動戰爭的目的,反到在竭力避免陷入拓地模式之中。
原因也很簡單,開疆拓土在經濟上屬於入不敷出的虧本買賣。
可見,帝國當局自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在下一場戰爭中奪得全麵勝利,更多在考慮如何保住現有格局。
此外,唐祖德之後的曆任首輔全都沉浸在戰後虛假繁榮當中,沒有哪個真正的感受到迫切的戰爭威脅,更別說產生警覺,也就沒有認真的思考,當戰火再一次點燃的時候,帝國到底有沒有退路。
沒有退路的話,還有“全麵戰爭”的顧慮?
所幸,戰後的二十年內,帝國首輔換了好幾個,海軍總司令卻一直沒有換,直到現在都是祝世建。
正是有祝世建掌舵,帝國海軍才沒有偏離航道。
在某種意義上,也隻有祝世建能夠駕馭這艘全球最大的戰艦,而且讓兩個南轅北轍的派係都俯首帖耳。
祝世建的統帥能力,可不是吹出來的。
在過去的十多年裏,本土艦隊的官兵一直覺得,總司令支持東進戰略,為此還擴建了海軍的戰略油庫,把戰略儲備提高了好幾倍。如果不是要打持久戰,又為什麽要花重金修建油庫呢?
南方艦隊的官兵也認為,總司令支持的是南下戰略,因為海軍的主力基本上集中部署在南方艦隊,就連直屬海軍司令部的航空特混艦隊也常駐南方軍港,而且大部分時候都在炎海活動。
此外,在“龍江”級的後兩艘服役後,每年的艦隊演習都在炎海進行,肯定會按照進軍梵炎洋的套路進行對抗。如果沒打算南下,有必要搞得如此大張旗鼓,對一套戰術進行反複演練?
那麽,祝世建到底支持哪一種戰略呢?
其他人不清楚,白止戰卻是心知肚白。
嚴格的說,祝世建並沒有明確的立場,也不抱任何幻想,自從確定了以東南為主的戰略方針之後,他就做好了兩手準備。換句話,在過去十幾年裏,祝世建一直在針對最糟糕的情況做準備。
在每年艦隊演習結束後的總結會議上,祝世建都會強調一點,帝國海軍必須得做好單獨挑戰與戰勝所有列強的準備,別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在下一場大戰中,不要指望能外來援助。
這話,聽上去像是在喊口號。
隻是,這絕對不是口號那麽簡單。
十幾年來,帝國海軍一直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朝著最高遠,不過同樣是最現實的方向努力前進。
現在,祝世建已經老了。
就在今年的艦隊演習開始前,他過了八十歲的生日。
在壽宴上,他親口提到,將在年底向首輔遞交辭呈。
不久之後,帝國海軍將用行動來檢驗總司令踐行了十幾年的戰略方針。
當戰火再次點燃的時候,帝**人將用行動來證明,臥薪嚐膽二十年,到底能不能改變國家與民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