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成功上岸
進軍波沙灣的行動,也非常順利。
接下來的3天,2支特混艦隊輪番著上陣,很快就摧毀了波伊國圍繞控製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打造的防禦體係。
關鍵,沒遭受多大損失。
除了有20多架艦載機被敵機與高射炮擊落外,唯一的損失是在15日白天,1艘驅逐艦在執行壓製任務時觸雷沉沒。
到17日,帝國海軍已經基本上清除了海峽北岸的殘敵。
因為沒遇到像樣的抵抗,所以陸軍航空兵沒有參與作戰行動。
雖然行動及時,布蘭皇家海軍與波伊海軍沒來得及在主航道布雷,但是受到驅逐艦觸雷沉沒影響,海軍還是安排掃雷艦進入霍爾木茲海峽,除了清掃主航道之外,順帶開辟了幾條備用航道。
一直到22日,登陸艦隊才由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沙灣。
要說的話,其實是一支混合艦隊。
雖然主力是大大小小的幾十艘登陸艦,但是占多數的卻是運輸船。
為了達到戰術欺騙目的,對外宣傳是登陸艦隊,而負責運送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的船隊還在後方。
關鍵就是,跟隨登陸艦隊進入波沙灣的運輸船,運載的並不是作戰物資與武器裝備,是作戰部隊。
要說,這也是劉向真的安排。
根據之前幾場戰鬥,劉向真大膽判斷,在波沙灣地區不會遇到多麽頑強的抵抗,因此暫時不用考慮後勤保障的問題,也無需出動多少裝甲部隊,可以讓部隊輕裝上陣,以達到足夠快的推進速度。
簡單的說,就是讓步兵搭乘車輛,發動一場閃擊戰。
要說,也不是沒有可能。
關鍵就是,在波沙灣地區根本沒有像樣的對手,也就不用考慮會在進攻的時候遇到很頑強的抵抗。
真正得考慮的,其實是後勤保障,也就是作戰物資能不能運上去。
這也是劉向真提出,盡量少用裝甲部隊的關鍵所在。
在閃擊戰當中,對後勤保障要求最高的是裝甲部隊,不但需要燃油與彈藥,消耗量還非常大。
相反,摩托化步兵的消耗量要少得多。
不過,這些還不是全部。
按陸軍提交的作戰計劃,在登陸成功之後,進入到地麵戰爭階段,將采用一種全新方式發動進攻。
依靠空運避開敵人的主防線,直接攻占敵人防線後方的戰略要地。
當然,這就需要動用足夠多的運輸機,而且得以空降兵為主。
在進攻開始後,還必須靠空運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道理也很簡單,在波伊國根本不存在發動大規模地麵進攻的條件。
首先就是,除了西南地區的平原之外,波伊國全境都是高原,而且在東部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隔壁。
正是這塊荒漠,擋住了波伊軍隊,讓瓜達爾成為了帝國軍隊進軍波沙灣的前進基地。
隻是,複雜的地形同樣限製了裝甲部隊的作戰效能。
要說的話,跟冰風暴半島上的情況差不多。
不同的是,帝國陸軍進攻冰風暴半島,不但是背靠本土作戰,還能依靠上高王國提供的支持,也就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後勤保障的負擔。在巨大陸的另外一端,帝國陸軍就沒什麽能依靠的了。
此外,就是糟糕的基礎設施。
這也是在邊遠地區所必須麵對的一個問題。
因為缺乏道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也沒有內河航道可以利用,所以很難為作戰部隊提供後勤保障。
要說的話,坦克未必追得上駱駝。
既然裝甲部隊沒有用武之地,後勤保障又無法依靠地麵交通,那麽還需要按照傳統的方式發動進攻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關鍵還有,波伊國軍隊與當地的布蘭軍隊,也是以步兵為主。
當然,除步兵之外,還有幾十萬駱駝騎兵。
敵人沒有裝甲力量,就不用考慮反裝甲作戰的問題。
回到依靠步兵,用機槍、塹壕與鐵絲網決定勝負的時代,帝國陸軍的空運能力,足夠維持幾十萬部隊。
這種依托空降發起攻擊,通過空投與空運來進行補給的戰術,也對作戰範圍做了嚴格的限製。
簡單的說,就是得以占領交通樞紐為主要目的。
在戰術上,突襲成功後,空降部隊占領了陣地,得立即轉攻為守,依托以機場為核心的防禦陣地阻擊敵人。
隻要建起防線,而且獲得足夠的支持,就能通過防禦戰消耗敵人。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投入最少、損失最小的進攻戰術。
正是如此,波沙灣登陸成功之後,首先要做的並不是迅速向內陸挺進,而是圍繞港口建立以機場為核心的前進基地,並且盡快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確保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發起進攻。
顯然,這種範圍有限的作戰行動,沒有任何挑戰性。
在登陸作戰作期間,2支特混艦隊需要提防的,其實是來自波伊國方向的威脅,比如布蘭皇家空軍的反擊。
打到這個時候,布蘭皇家空軍不可能猜不到帝國軍隊的戰略意圖。
雖然在夕梵運河方向上,來自迢曼軍隊的壓力並沒減輕,依然非常的巨大,但是布蘭皇家空軍頂住了壓力,向波伊國派遣一支戰術航空隊,擁有大約100架作戰飛機,而且大約有一數是“蚊”式轟炸機。
這是一種威脅巨大,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雙發轟炸機。
其實,就是之前提到的“木頭飛機”。
因為足夠的輕,所以其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了每小時600千米,比很多在大戰初期服役的戰鬥機還要快。
正是如此,“蚊”式還被改裝成了夜間戰鬥機使用。
此外,就是造價非常的低廉,能大批量生產與裝備使用。
最為重要的是,這種雙發轟炸機能夠攜帶魚雷攻擊戰艦,也能夠掛上炸彈,以俯衝方式進行投彈。
可惜的是,數量太少了。
不是部署的數量少,而是作戰消耗太大了。
隻是在本土防禦作戰中,布蘭皇家空軍就已經損失上千架“蚊”式戰鬥機。
在10月27日與29日,經過兩次消耗巨大的攻擊之後,布蘭皇家空軍增派的作戰飛機幾乎全部損毀。
至於戰果,隻是讓第十二特混艦隊的2艘重巡洋艦遭到重創,不得不提前撤離。
到10月最後一天,2支特混艦隊接到了海軍司令部的命令,先後離開波沙灣。
在3天前的10月28日,陸戰隊就已經跟陸軍換防,把前沿陣地移交給陸軍。
按照安排,接下來的作戰行動由陸軍獨自承擔,海軍隻是負責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隻是,2支特混艦隊的作戰行動並沒結束。
進軍波沙灣的行動,也非常順利。
接下來的3天,2支特混艦隊輪番著上陣,很快就摧毀了波伊國圍繞控製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打造的防禦體係。
關鍵,沒遭受多大損失。
除了有20多架艦載機被敵機與高射炮擊落外,唯一的損失是在15日白天,1艘驅逐艦在執行壓製任務時觸雷沉沒。
到17日,帝國海軍已經基本上清除了海峽北岸的殘敵。
因為沒遇到像樣的抵抗,所以陸軍航空兵沒有參與作戰行動。
雖然行動及時,布蘭皇家海軍與波伊海軍沒來得及在主航道布雷,但是受到驅逐艦觸雷沉沒影響,海軍還是安排掃雷艦進入霍爾木茲海峽,除了清掃主航道之外,順帶開辟了幾條備用航道。
一直到22日,登陸艦隊才由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沙灣。
要說的話,其實是一支混合艦隊。
雖然主力是大大小小的幾十艘登陸艦,但是占多數的卻是運輸船。
為了達到戰術欺騙目的,對外宣傳是登陸艦隊,而負責運送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的船隊還在後方。
關鍵就是,跟隨登陸艦隊進入波沙灣的運輸船,運載的並不是作戰物資與武器裝備,是作戰部隊。
要說,這也是劉向真的安排。
根據之前幾場戰鬥,劉向真大膽判斷,在波沙灣地區不會遇到多麽頑強的抵抗,因此暫時不用考慮後勤保障的問題,也無需出動多少裝甲部隊,可以讓部隊輕裝上陣,以達到足夠快的推進速度。
簡單的說,就是讓步兵搭乘車輛,發動一場閃擊戰。
要說,也不是沒有可能。
關鍵就是,在波沙灣地區根本沒有像樣的對手,也就不用考慮會在進攻的時候遇到很頑強的抵抗。
真正得考慮的,其實是後勤保障,也就是作戰物資能不能運上去。
這也是劉向真提出,盡量少用裝甲部隊的關鍵所在。
在閃擊戰當中,對後勤保障要求最高的是裝甲部隊,不但需要燃油與彈藥,消耗量還非常大。
相反,摩托化步兵的消耗量要少得多。
不過,這些還不是全部。
按陸軍提交的作戰計劃,在登陸成功之後,進入到地麵戰爭階段,將采用一種全新方式發動進攻。
依靠空運避開敵人的主防線,直接攻占敵人防線後方的戰略要地。
當然,這就需要動用足夠多的運輸機,而且得以空降兵為主。
在進攻開始後,還必須靠空運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道理也很簡單,在波伊國根本不存在發動大規模地麵進攻的條件。
首先就是,除了西南地區的平原之外,波伊國全境都是高原,而且在東部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隔壁。
正是這塊荒漠,擋住了波伊軍隊,讓瓜達爾成為了帝國軍隊進軍波沙灣的前進基地。
隻是,複雜的地形同樣限製了裝甲部隊的作戰效能。
要說的話,跟冰風暴半島上的情況差不多。
不同的是,帝國陸軍進攻冰風暴半島,不但是背靠本土作戰,還能依靠上高王國提供的支持,也就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後勤保障的負擔。在巨大陸的另外一端,帝國陸軍就沒什麽能依靠的了。
此外,就是糟糕的基礎設施。
這也是在邊遠地區所必須麵對的一個問題。
因為缺乏道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也沒有內河航道可以利用,所以很難為作戰部隊提供後勤保障。
要說的話,坦克未必追得上駱駝。
既然裝甲部隊沒有用武之地,後勤保障又無法依靠地麵交通,那麽還需要按照傳統的方式發動進攻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關鍵還有,波伊國軍隊與當地的布蘭軍隊,也是以步兵為主。
當然,除步兵之外,還有幾十萬駱駝騎兵。
敵人沒有裝甲力量,就不用考慮反裝甲作戰的問題。
回到依靠步兵,用機槍、塹壕與鐵絲網決定勝負的時代,帝國陸軍的空運能力,足夠維持幾十萬部隊。
這種依托空降發起攻擊,通過空投與空運來進行補給的戰術,也對作戰範圍做了嚴格的限製。
簡單的說,就是得以占領交通樞紐為主要目的。
在戰術上,突襲成功後,空降部隊占領了陣地,得立即轉攻為守,依托以機場為核心的防禦陣地阻擊敵人。
隻要建起防線,而且獲得足夠的支持,就能通過防禦戰消耗敵人。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投入最少、損失最小的進攻戰術。
正是如此,波沙灣登陸成功之後,首先要做的並不是迅速向內陸挺進,而是圍繞港口建立以機場為核心的前進基地,並且盡快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確保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發起進攻。
顯然,這種範圍有限的作戰行動,沒有任何挑戰性。
在登陸作戰作期間,2支特混艦隊需要提防的,其實是來自波伊國方向的威脅,比如布蘭皇家空軍的反擊。
打到這個時候,布蘭皇家空軍不可能猜不到帝國軍隊的戰略意圖。
雖然在夕梵運河方向上,來自迢曼軍隊的壓力並沒減輕,依然非常的巨大,但是布蘭皇家空軍頂住了壓力,向波伊國派遣一支戰術航空隊,擁有大約100架作戰飛機,而且大約有一數是“蚊”式轟炸機。
這是一種威脅巨大,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雙發轟炸機。
其實,就是之前提到的“木頭飛機”。
因為足夠的輕,所以其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了每小時600千米,比很多在大戰初期服役的戰鬥機還要快。
正是如此,“蚊”式還被改裝成了夜間戰鬥機使用。
此外,就是造價非常的低廉,能大批量生產與裝備使用。
最為重要的是,這種雙發轟炸機能夠攜帶魚雷攻擊戰艦,也能夠掛上炸彈,以俯衝方式進行投彈。
可惜的是,數量太少了。
不是部署的數量少,而是作戰消耗太大了。
隻是在本土防禦作戰中,布蘭皇家空軍就已經損失上千架“蚊”式戰鬥機。
在10月27日與29日,經過兩次消耗巨大的攻擊之後,布蘭皇家空軍增派的作戰飛機幾乎全部損毀。
至於戰果,隻是讓第十二特混艦隊的2艘重巡洋艦遭到重創,不得不提前撤離。
到10月最後一天,2支特混艦隊接到了海軍司令部的命令,先後離開波沙灣。
在3天前的10月28日,陸戰隊就已經跟陸軍換防,把前沿陣地移交給陸軍。
按照安排,接下來的作戰行動由陸軍獨自承擔,海軍隻是負責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隻是,2支特混艦隊的作戰行動並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