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摧枯拉朽
讓第十七裝甲師強攻齋普爾既是一步妙棋,也非常有挑戰性,首站就至關重要。
傑伊瑟爾梅爾是梵羅國西部地區,梵羅沙漠腹地最為重要的軍事要塞,更是梵軍在該方向上的戰略支撐點。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的初期,梵軍主力部隊就是從這裏出發,在迅速穿過梵羅沙漠之後,攻入了巴鐵境內,對巴軍防線南翼構成威脅,從而逼迫巴軍從北麵調兵,讓巴軍首尾難顧。在取得突破之後,梵軍還推進到梵羅河腹地,幾乎將巴鐵攔腰斬斷,可以說離勝利僅一步之遙。
要說的話,早在第一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梵軍就在傑伊瑟爾梅爾采取過行動。隻是受交通限製,沒辦法投入重兵,後勤保障也難以為繼,才沒能取得突破。隻不過,這也促使梵羅高層加大了投入,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爆發之前,修通了經過焦特布爾,連接傑伊瑟爾梅爾與齋普爾的鐵路。
也就是在這條鐵路通車之後,梵羅高層才下定決心,並且在數個月之後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了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
此後,傑伊瑟爾梅爾就成為了西部邊陲的頭號軍事重鎮。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依托那條穿過梵羅沙漠的鐵路,梵軍一直在加強防禦部署,圍繞著傑伊瑟爾梅爾修建了好幾座軍事基地,以及眾多的野戰工事,甚至在西邊的沙丘地帶布設了南方次大陸密度最高的雷場。
雖然傑伊瑟爾梅爾的居民還不到5000人,但是駐守當地的梵軍,在任何時候都沒有低於過5萬。新八一中文網首發
在第三次全球大戰爆發之前,當地的梵軍已經增加到了8萬,此後在梵羅國參戰的前夕又增加了2萬。在這些作戰部隊當中,主力是第11裝甲師與第34機步師,僅這2個師的兵力就超過3萬。除了擁有數百台主戰坦克之外,梵軍還部署了一個裝備30多門m110型自行榴彈炮的遠程炮兵營。
這是在中央軍之外,唯一配備m110的炮兵營。
梵軍守衛的不止是傑伊瑟爾梅爾,而是以傑伊瑟爾梅爾為中心的,麵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南拉賈台地。這塊台地的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比拉賈河穀高出了300米,而且幾乎占據了半個梵羅沙漠。台地最南端就是巴爾梅爾,而傑伊瑟爾梅爾恰好在台地南端突出部的正中心。
此外,傑伊瑟爾梅爾擁有方圓上百千米之內最大的地下水源。
經過開發,產出的地下水最多能維持15萬駐軍的日常消耗。
正是如此,梵軍才圍繞傑伊瑟爾梅爾修建防禦陣地,而且把重點放在西邊,抵禦來自東方集團的進攻。
其實,按照梵軍的防禦部署,傑伊瑟爾梅爾與巴爾梅爾互為依托。
因為所處地形更加險要,加上沒有通往巴鐵的公路,所以傑伊瑟爾梅爾遭到攻擊的概率要低一些,也更加容易防守。
長期以來,梵軍都是把主力部隊放在傑伊瑟爾梅爾。
按梵軍的作戰設想,在巴爾梅爾遭到攻擊之後,就讓傑伊瑟爾梅爾的梵軍南下,攻擊敵人的側翼。
為此,梵軍還專門修建了從傑伊瑟爾梅爾到巴爾梅爾的沙漠公路。
因為巴爾梅爾位於台地南端,海拔高度不到300米,所以北上攻打傑伊瑟爾梅爾等於是仰攻。
在理論上,梵軍隻要守住巴爾梅爾北麵的幾處要地,就能擊潰來自南麵的進攻,至少能把敵人擋在離傑伊瑟爾梅爾足夠遠的地方。也正是如此,梵軍才在沙漠公路的中間,準確說是稍微靠南的地方,營建了一座大型軍事基地。在經過十多年的營建之後,已經演變成為一座擁有數千居民的小鎮。
也就是謝奧鎮。
因為在和平時期部署在這邊的是邊防部隊,所以謝奧鎮的居民主要是隨軍家屬。
要說的話,梵軍的邊防部隊一直就有讓隨軍家屬就近居住的傳統,而且梵羅當局將此當成維持軍隊穩定的重要手段。
在第五陸戰師發起進攻之後不久,梵軍從第11裝甲師與第34機步師各抽調一個營,前去加強謝奧的防禦部署。隻不過,直到第五陸戰師打下巴爾梅爾,部署在謝奧的梵軍都沒有南下。
其間派了幾支小股部隊南下騷擾,不過均被陸戰隊殲滅。
梵軍的指揮官由此認定,占領巴爾梅爾的是東方聯軍的主力部隊,因此謝奧的駐軍僅夠防守。
顯然,戰前的設想成了擺設。
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已經有很多的梵軍軍官意識到,過去設想的那套防禦戰術根本就行不通。沒有製空權,讓部隊發起反擊,等於是讓官兵去送死,而且不會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既然反擊行不通,就隻能依托陣地打防禦戰。結果是,駐守謝奧的2萬梵軍官兵一直在積極的修建防禦工事。
諷刺的是,在第五陸戰師的主力部隊南下之後,部署在巴爾梅爾的隻有2個營。
此外,第五陸戰師壓根就沒有打算從巴爾梅爾北上。
當然,梵軍的這一舉措,也可以看成是膽怯的表現,畢竟第五陸戰師在攻打巴爾梅爾時所展現出來的突擊能力,遠遠的超過了梵軍的認識,帝國空軍的打擊能力,更是讓梵軍心驚膽戰。
正是如此,在第十七裝甲師突破邊境,朝著傑伊瑟爾梅爾進發的時候,梵軍的主力部隊就在傑伊瑟爾梅爾這邊,並沒有因為巴爾梅爾遭到攻擊向南用兵,而圍繞傑伊瑟爾梅爾的防禦部署也沒有削弱。
不過,這沒有讓第十七裝甲師的官兵感到意外。
在擬定計劃的時候,第五陸戰師與第十七裝甲師其實是分頭行動,至於丁鎮南一直在強調的聯合作戰,要在取得突破後,準確說是第十七裝甲師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攻打齋普爾,才有實施的可能。
道理也很簡單,第五陸戰師的主力已經南下攻入古吉邦,就算是一切順利,也要在圍殲了烏代布爾的梵軍之後,才有可能北上攻打齋普爾,而且到時候北上的是不是第五陸戰師都還有得說。
按照計劃,第十七裝甲師得在第五陸戰師圍攻烏代布爾之前,打到齋普爾城外。
首戰就很有挑戰性。
雖然梵軍一直在盯防部署在巴爾梅爾的陸戰隊,而且在第十七裝甲師的前鋒部隊越過邊境線之後,才發現主要威脅來自西邊,但是其主力留在傑伊瑟爾梅爾,並沒有派往南麵,不存在需要大範圍調動的問題。
要說的話,最大的麻煩,也就是把原先部署在南麵的裝甲部隊派往防線的西部。
其實,這也正是第十七裝甲師的機會。
在17日白天,充當主力的並不是第十七裝甲師的前鋒部隊,而是部署在後方的前線航空兵與突擊航空兵。
在蘇庫爾的郊外有3座大型野戰機場,部署了近200架“攻-9b”。在靠近邊境線的陸軍前進基地,還有第179航空旅的2個各配備30多架“直-10a”的突擊航空營,第三個突擊航空營在巴爾梅爾。
隻是在17日白天,前線攻擊機就出動了上千架次,武裝直升機也出動了數百架次。
高強度的空中打擊,摧毀了梵軍僅有的一點點鬥誌。在當天下午,第11裝甲師就撤回了出發地,而且以“傷亡巨大”為由拒絕執行司令部下達的命令,而第34機步師也在傍晚退了回去。
經過一整天的努力,在損失了上千台主戰裝備,以及傷亡上萬名官兵之後,梵軍調整防禦部署的行動宣告失敗。
與此同時,第十七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在經過一整天的急行軍之後,在18日的淩晨4點左右,攻上南拉賈台地,到達傑伊瑟爾梅爾的西邊,並且在前進偵查行動當中,與部署在當地的梵軍交火。
隻是,第十七裝甲師並沒有立即發起進攻。
到達的隻是由3個營組成的先頭部隊,不但兵力少,也沒有多少彈藥,根本沒有發起強攻的資格。
關鍵,前方還有梵軍鋪設的雷場。
要說的話,帝國軍隊在南方次大陸戰場的頭號敵人,就是隨處可見的地雷,尤其是那些廉價的反人員地雷。
其實,梵羅國與巴鐵的邊境地帶是全球地雷密度最高的地區。
在兩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當中,尤其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交戰雙方都在無所顧忌的使用地雷。
顯然,相對於其他武器,地雷在防禦作戰當中擁有極高的效費比。
所幸的是,帝國陸軍早就有了足夠清楚的認識。在波伊戰爭當中,帝國陸軍就因為掃雷能力不足吃了大虧。再說了,在麵向西陸集團的大陸戰場上,帝國陸軍的戰略防線同樣高度依賴地雷。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一直在積極尋找與開發效率更高的掃雷工具。
前麵已經提到,帝國陸軍拿裝甲輸送車的底盤,開發了能夠伴隨裝甲部隊作戰的火箭掃雷車。
跟傳統的掃雷工具相比,火箭掃雷車的清掃效率有了本質的提高。
隻是,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相對而言,清掃能力不足依然是火箭掃雷車的主要缺陷,即在投入數十萬大軍的戰略級別的進攻行動當中,火箭掃雷車所提供的清掃能力,無法保證突擊效率在遇到雷場之後不會降低。
要想確保以師為單位的大規模突擊作戰行動能順利進行,必須提高掃雷的效率。
也就是在這個需求之下,帝國陸軍充分借鑒了火箭掃雷車的清掃原理,開發出了一種更加高效的清掃工具。
由凝固汽油炸彈發展來的溫壓彈。
至少在開發的時候,設想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掃雷。
原理也很簡單:利用爆炸產生的超高壓強,引爆爆炸範圍之內的地雷,一次性清掃出一大片無雷區域。
至於用來對付隱蔽工事裏的人員,那是在實際使用中獲得的發現。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帝國陸軍試圖用大口徑火箭彈來投擲溫壓彈,但是在測試之後發現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效費比極低,才不得不向現實妥協,也就是弄成航空炸彈,由攻擊機攜帶與使用。
通常,執行掃雷任務的是重型攻擊機。
一個中隊的8架“攻-8”最多能攜帶128枚500千克級的航空溫壓彈,如果以雙機編隊進入投彈,在理論上能一次性清掃出一塊長度超過20千米,寬度達到5千米,足以讓一個裝甲旅的上千台車輛在2個小時之內順利通過的無雷區。隻需要一個大隊的攻擊機,就能開劈出讓一個裝甲師發動突擊所需的突破口。
不過,“航空掃雷”也存在缺陷。
主要就是,掃雷用的航空溫壓彈是非製導炸彈,而且為了保證載機的安全,投彈高度必須高於500米,因此投彈的精度不會太高,在前後兩批載機的投彈區域之間有可能存在沒有覆蓋到的縫隙。
為此,在作戰行動當中,依然需要由工程部隊的火箭掃雷車開道。
其實,在18日的白天,第十七裝甲師前鋒部隊的主要任務,也就是為即將趕到的主力部隊開路。
至於梵軍,依然積極的調兵遣將,隻是沒什麽成效。
為了掩護第十七裝甲師,也是在為強攻傑伊瑟爾梅爾做準備,帝國空軍在18日白天提供的空中支援,創造了開戰以來的新記錄。僅僅12個小時,就出動了2400餘架次,投彈量更是超過了1萬噸。
平均每架次的投彈量超過了4噸!
在此之前,哪怕是大陸戰場那邊最緊要的時刻,空軍戰術航空兵的平均架每次投彈量也沒有超過3噸。
不是說攻擊機攜帶不了太多炸彈,而是每個飛行架次能夠打擊的目標就那麽多。炸彈用不完,還得帶回去,而帶彈降落肯定存在安全隱患。更何況,炸彈帶多了,裝載的燃油就會降低,或者是無法攜帶更多的副油箱,也就會對作戰半徑與滯空時間產生影響,等於降低了攻擊機的作戰效率。
能夠創造這個紀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前線機場距離戰場足夠近。
從蘇庫而到傑伊瑟爾梅爾還不到250千米。
此外,原本屬於第十七裝甲師的遠程炮兵營別送往代奧格爾,隻能由前線航空兵補上遠程炮兵的漏洞。
當然,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圍繞著傑伊瑟爾梅爾進行的戰鬥有多麽激烈。
嚴格說來,應該是慘烈。
持續10多個小時的高強度轟炸,讓部署在外圍的梵軍苦不堪言,結果在18日夜間,第十七裝甲師的主力部隊到達,並且發起進攻的時候,在傑伊瑟爾梅爾西邊,已經沒有一支能夠組織起來戰鬥的梵軍作戰部隊。
攻打傑伊瑟爾梅爾的作戰行動直接就進入到了攻堅階段。
讓第十七裝甲師強攻齋普爾既是一步妙棋,也非常有挑戰性,首站就至關重要。
傑伊瑟爾梅爾是梵羅國西部地區,梵羅沙漠腹地最為重要的軍事要塞,更是梵軍在該方向上的戰略支撐點。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的初期,梵軍主力部隊就是從這裏出發,在迅速穿過梵羅沙漠之後,攻入了巴鐵境內,對巴軍防線南翼構成威脅,從而逼迫巴軍從北麵調兵,讓巴軍首尾難顧。在取得突破之後,梵軍還推進到梵羅河腹地,幾乎將巴鐵攔腰斬斷,可以說離勝利僅一步之遙。
要說的話,早在第一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梵軍就在傑伊瑟爾梅爾采取過行動。隻是受交通限製,沒辦法投入重兵,後勤保障也難以為繼,才沒能取得突破。隻不過,這也促使梵羅高層加大了投入,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爆發之前,修通了經過焦特布爾,連接傑伊瑟爾梅爾與齋普爾的鐵路。
也就是在這條鐵路通車之後,梵羅高層才下定決心,並且在數個月之後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了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
此後,傑伊瑟爾梅爾就成為了西部邊陲的頭號軍事重鎮。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依托那條穿過梵羅沙漠的鐵路,梵軍一直在加強防禦部署,圍繞著傑伊瑟爾梅爾修建了好幾座軍事基地,以及眾多的野戰工事,甚至在西邊的沙丘地帶布設了南方次大陸密度最高的雷場。
雖然傑伊瑟爾梅爾的居民還不到5000人,但是駐守當地的梵軍,在任何時候都沒有低於過5萬。新八一中文網首發
在第三次全球大戰爆發之前,當地的梵軍已經增加到了8萬,此後在梵羅國參戰的前夕又增加了2萬。在這些作戰部隊當中,主力是第11裝甲師與第34機步師,僅這2個師的兵力就超過3萬。除了擁有數百台主戰坦克之外,梵軍還部署了一個裝備30多門m110型自行榴彈炮的遠程炮兵營。
這是在中央軍之外,唯一配備m110的炮兵營。
梵軍守衛的不止是傑伊瑟爾梅爾,而是以傑伊瑟爾梅爾為中心的,麵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南拉賈台地。這塊台地的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比拉賈河穀高出了300米,而且幾乎占據了半個梵羅沙漠。台地最南端就是巴爾梅爾,而傑伊瑟爾梅爾恰好在台地南端突出部的正中心。
此外,傑伊瑟爾梅爾擁有方圓上百千米之內最大的地下水源。
經過開發,產出的地下水最多能維持15萬駐軍的日常消耗。
正是如此,梵軍才圍繞傑伊瑟爾梅爾修建防禦陣地,而且把重點放在西邊,抵禦來自東方集團的進攻。
其實,按照梵軍的防禦部署,傑伊瑟爾梅爾與巴爾梅爾互為依托。
因為所處地形更加險要,加上沒有通往巴鐵的公路,所以傑伊瑟爾梅爾遭到攻擊的概率要低一些,也更加容易防守。
長期以來,梵軍都是把主力部隊放在傑伊瑟爾梅爾。
按梵軍的作戰設想,在巴爾梅爾遭到攻擊之後,就讓傑伊瑟爾梅爾的梵軍南下,攻擊敵人的側翼。
為此,梵軍還專門修建了從傑伊瑟爾梅爾到巴爾梅爾的沙漠公路。
因為巴爾梅爾位於台地南端,海拔高度不到300米,所以北上攻打傑伊瑟爾梅爾等於是仰攻。
在理論上,梵軍隻要守住巴爾梅爾北麵的幾處要地,就能擊潰來自南麵的進攻,至少能把敵人擋在離傑伊瑟爾梅爾足夠遠的地方。也正是如此,梵軍才在沙漠公路的中間,準確說是稍微靠南的地方,營建了一座大型軍事基地。在經過十多年的營建之後,已經演變成為一座擁有數千居民的小鎮。
也就是謝奧鎮。
因為在和平時期部署在這邊的是邊防部隊,所以謝奧鎮的居民主要是隨軍家屬。
要說的話,梵軍的邊防部隊一直就有讓隨軍家屬就近居住的傳統,而且梵羅當局將此當成維持軍隊穩定的重要手段。
在第五陸戰師發起進攻之後不久,梵軍從第11裝甲師與第34機步師各抽調一個營,前去加強謝奧的防禦部署。隻不過,直到第五陸戰師打下巴爾梅爾,部署在謝奧的梵軍都沒有南下。
其間派了幾支小股部隊南下騷擾,不過均被陸戰隊殲滅。
梵軍的指揮官由此認定,占領巴爾梅爾的是東方聯軍的主力部隊,因此謝奧的駐軍僅夠防守。
顯然,戰前的設想成了擺設。
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已經有很多的梵軍軍官意識到,過去設想的那套防禦戰術根本就行不通。沒有製空權,讓部隊發起反擊,等於是讓官兵去送死,而且不會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既然反擊行不通,就隻能依托陣地打防禦戰。結果是,駐守謝奧的2萬梵軍官兵一直在積極的修建防禦工事。
諷刺的是,在第五陸戰師的主力部隊南下之後,部署在巴爾梅爾的隻有2個營。
此外,第五陸戰師壓根就沒有打算從巴爾梅爾北上。
當然,梵軍的這一舉措,也可以看成是膽怯的表現,畢竟第五陸戰師在攻打巴爾梅爾時所展現出來的突擊能力,遠遠的超過了梵軍的認識,帝國空軍的打擊能力,更是讓梵軍心驚膽戰。
正是如此,在第十七裝甲師突破邊境,朝著傑伊瑟爾梅爾進發的時候,梵軍的主力部隊就在傑伊瑟爾梅爾這邊,並沒有因為巴爾梅爾遭到攻擊向南用兵,而圍繞傑伊瑟爾梅爾的防禦部署也沒有削弱。
不過,這沒有讓第十七裝甲師的官兵感到意外。
在擬定計劃的時候,第五陸戰師與第十七裝甲師其實是分頭行動,至於丁鎮南一直在強調的聯合作戰,要在取得突破後,準確說是第十七裝甲師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攻打齋普爾,才有實施的可能。
道理也很簡單,第五陸戰師的主力已經南下攻入古吉邦,就算是一切順利,也要在圍殲了烏代布爾的梵軍之後,才有可能北上攻打齋普爾,而且到時候北上的是不是第五陸戰師都還有得說。
按照計劃,第十七裝甲師得在第五陸戰師圍攻烏代布爾之前,打到齋普爾城外。
首戰就很有挑戰性。
雖然梵軍一直在盯防部署在巴爾梅爾的陸戰隊,而且在第十七裝甲師的前鋒部隊越過邊境線之後,才發現主要威脅來自西邊,但是其主力留在傑伊瑟爾梅爾,並沒有派往南麵,不存在需要大範圍調動的問題。
要說的話,最大的麻煩,也就是把原先部署在南麵的裝甲部隊派往防線的西部。
其實,這也正是第十七裝甲師的機會。
在17日白天,充當主力的並不是第十七裝甲師的前鋒部隊,而是部署在後方的前線航空兵與突擊航空兵。
在蘇庫爾的郊外有3座大型野戰機場,部署了近200架“攻-9b”。在靠近邊境線的陸軍前進基地,還有第179航空旅的2個各配備30多架“直-10a”的突擊航空營,第三個突擊航空營在巴爾梅爾。
隻是在17日白天,前線攻擊機就出動了上千架次,武裝直升機也出動了數百架次。
高強度的空中打擊,摧毀了梵軍僅有的一點點鬥誌。在當天下午,第11裝甲師就撤回了出發地,而且以“傷亡巨大”為由拒絕執行司令部下達的命令,而第34機步師也在傍晚退了回去。
經過一整天的努力,在損失了上千台主戰裝備,以及傷亡上萬名官兵之後,梵軍調整防禦部署的行動宣告失敗。
與此同時,第十七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在經過一整天的急行軍之後,在18日的淩晨4點左右,攻上南拉賈台地,到達傑伊瑟爾梅爾的西邊,並且在前進偵查行動當中,與部署在當地的梵軍交火。
隻是,第十七裝甲師並沒有立即發起進攻。
到達的隻是由3個營組成的先頭部隊,不但兵力少,也沒有多少彈藥,根本沒有發起強攻的資格。
關鍵,前方還有梵軍鋪設的雷場。
要說的話,帝國軍隊在南方次大陸戰場的頭號敵人,就是隨處可見的地雷,尤其是那些廉價的反人員地雷。
其實,梵羅國與巴鐵的邊境地帶是全球地雷密度最高的地區。
在兩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當中,尤其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交戰雙方都在無所顧忌的使用地雷。
顯然,相對於其他武器,地雷在防禦作戰當中擁有極高的效費比。
所幸的是,帝國陸軍早就有了足夠清楚的認識。在波伊戰爭當中,帝國陸軍就因為掃雷能力不足吃了大虧。再說了,在麵向西陸集團的大陸戰場上,帝國陸軍的戰略防線同樣高度依賴地雷。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一直在積極尋找與開發效率更高的掃雷工具。
前麵已經提到,帝國陸軍拿裝甲輸送車的底盤,開發了能夠伴隨裝甲部隊作戰的火箭掃雷車。
跟傳統的掃雷工具相比,火箭掃雷車的清掃效率有了本質的提高。
隻是,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相對而言,清掃能力不足依然是火箭掃雷車的主要缺陷,即在投入數十萬大軍的戰略級別的進攻行動當中,火箭掃雷車所提供的清掃能力,無法保證突擊效率在遇到雷場之後不會降低。
要想確保以師為單位的大規模突擊作戰行動能順利進行,必須提高掃雷的效率。
也就是在這個需求之下,帝國陸軍充分借鑒了火箭掃雷車的清掃原理,開發出了一種更加高效的清掃工具。
由凝固汽油炸彈發展來的溫壓彈。
至少在開發的時候,設想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掃雷。
原理也很簡單:利用爆炸產生的超高壓強,引爆爆炸範圍之內的地雷,一次性清掃出一大片無雷區域。
至於用來對付隱蔽工事裏的人員,那是在實際使用中獲得的發現。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帝國陸軍試圖用大口徑火箭彈來投擲溫壓彈,但是在測試之後發現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效費比極低,才不得不向現實妥協,也就是弄成航空炸彈,由攻擊機攜帶與使用。
通常,執行掃雷任務的是重型攻擊機。
一個中隊的8架“攻-8”最多能攜帶128枚500千克級的航空溫壓彈,如果以雙機編隊進入投彈,在理論上能一次性清掃出一塊長度超過20千米,寬度達到5千米,足以讓一個裝甲旅的上千台車輛在2個小時之內順利通過的無雷區。隻需要一個大隊的攻擊機,就能開劈出讓一個裝甲師發動突擊所需的突破口。
不過,“航空掃雷”也存在缺陷。
主要就是,掃雷用的航空溫壓彈是非製導炸彈,而且為了保證載機的安全,投彈高度必須高於500米,因此投彈的精度不會太高,在前後兩批載機的投彈區域之間有可能存在沒有覆蓋到的縫隙。
為此,在作戰行動當中,依然需要由工程部隊的火箭掃雷車開道。
其實,在18日的白天,第十七裝甲師前鋒部隊的主要任務,也就是為即將趕到的主力部隊開路。
至於梵軍,依然積極的調兵遣將,隻是沒什麽成效。
為了掩護第十七裝甲師,也是在為強攻傑伊瑟爾梅爾做準備,帝國空軍在18日白天提供的空中支援,創造了開戰以來的新記錄。僅僅12個小時,就出動了2400餘架次,投彈量更是超過了1萬噸。
平均每架次的投彈量超過了4噸!
在此之前,哪怕是大陸戰場那邊最緊要的時刻,空軍戰術航空兵的平均架每次投彈量也沒有超過3噸。
不是說攻擊機攜帶不了太多炸彈,而是每個飛行架次能夠打擊的目標就那麽多。炸彈用不完,還得帶回去,而帶彈降落肯定存在安全隱患。更何況,炸彈帶多了,裝載的燃油就會降低,或者是無法攜帶更多的副油箱,也就會對作戰半徑與滯空時間產生影響,等於降低了攻擊機的作戰效率。
能夠創造這個紀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前線機場距離戰場足夠近。
從蘇庫而到傑伊瑟爾梅爾還不到250千米。
此外,原本屬於第十七裝甲師的遠程炮兵營別送往代奧格爾,隻能由前線航空兵補上遠程炮兵的漏洞。
當然,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圍繞著傑伊瑟爾梅爾進行的戰鬥有多麽激烈。
嚴格說來,應該是慘烈。
持續10多個小時的高強度轟炸,讓部署在外圍的梵軍苦不堪言,結果在18日夜間,第十七裝甲師的主力部隊到達,並且發起進攻的時候,在傑伊瑟爾梅爾西邊,已經沒有一支能夠組織起來戰鬥的梵軍作戰部隊。
攻打傑伊瑟爾梅爾的作戰行動直接就進入到了攻堅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