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回歸正途


    為了避免強攻,劉尊山提議借道孟國。


    可惜的是,直接就被丁鎮南給否決了。


    要說的話,丁鎮南不是沒考慮過,而是知道這個辦法行不通。


    決定在梵羅國東海岸地區發動兩棲登陸作戰的時候,丁鎮南就產生過經由孟國,攻打加爾的想法。


    隻是,在左右權衡之後,丁鎮南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


    首先,在戰略層麵就有問題。


    在十幾年之前,孟國曾經是巴鐵的一部分。因為在東邊,所以被稱為東巴,而現在的巴鐵被稱為西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當中,孟國遭到梵軍的圍攻,並且在短短幾十天內就被攻陷。也就是在攻占了孟國之後,梵羅國才接受了國際社會調停,並宣布停火。對於孟國獨立的事情,梁夏帝國也愛莫能助。畢竟在當時,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了這個既成事實,梁夏帝國反對也沒用。


    當時,梁夏帝國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確保梵羅國在正式停戰後從盟國撤軍。


    正是如此,孟國在獲得獨立之後立即宣布永久中立。


    當然,所謂的“永久中立”不過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或者說是在大國的夾縫當中求生存。


    關鍵就是,孟國獨立建國的時候,梁夏帝國正處於戰後低穀時期,要不然也不會容忍梵羅國耀武揚威,因此在孟國最需要安全保護的時候,梁夏帝國卻無能為力,孟國當局才不得不采用“永久中立”的策略。


    在實質上,孟國一直是梁夏帝國的準盟友。


    早在周湧濤住進首輔官邸前,孟國當局就在跟帝國秘密接觸,磋商加入東方集團的相關事宜。


    隻是,在孟國入盟的問題上,帝國當局的態度一直不熱不冷,或者說不太上心。


    道理也很簡單,孟國東邊的緬國是東方集團的初創成員之一。帝國在緬國苦心經營了幾十年,修建了大量軍事基地,把緬國打造成包圍梵羅國,以及阻止梵羅國向東南地區滲透的前進基地。


    在包圍封鎖梵羅國的戰略體係中,孟國是夾在梵羅國與緬國之間的戰略緩衝區。


    不是說緬國受到的威脅太大,而是緬國太落後,體量也太小,根本沒有跟梵羅國叫板的資本。


    真要發生衝突,帝國還是得親自下場。


    如此一來,一個“永久中立”的緩衝區就顯得特別的重要了。


    要說的話,這也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的後期,帝國當局沒堅持原則,承認孟國獨立的主要原因。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孟國依然是東巴,就成不了緩衝區。


    這裏,還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主攻方向。


    雖然在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帝國一直在經營東南地區,還一度把東南地區當成是進軍梵炎洋的跳板,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在戰後吞並獅泉城,將其打造成為扼守咽喉海峽的軍事要塞,但是在戰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比如迢曼帝國過早的衰落,布蘭王國在南方次大陸的迅速潰退,紐蘭共和國在對外擴張時表現得異常的保守,導致帝國在進軍梵炎洋的時候,並沒有遇到挑戰。


    嚴格說來,除了梵羅國,在梵炎洋地區根本沒有像樣的對手。


    即便是讓帝國嚐到失敗滋味的波伊國,也隻是彈丸小國,在戰略層麵根本沒有跟帝國對抗的資本。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紐蘭共和國與迢曼帝國的支持,別說是擊敗梁夏帝國,波伊國恐怕連誕生機會都沒有。


    可見,帝國在梵炎洋地區的軍事戰略,也就是圍繞著遏製梵羅國展開。


    在針對梵羅國的戰略包圍圈當中,緬國看似非常的重要,比如是東南地區國家,東方集團初創成員國,而且西南鐵路也從其境內通過,可是在實際操作當中,卻存在很多根本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最嚴重的,也就是其複雜的民族問題。


    雖然緬國是東南地區的國家,但是在獨立之前,她屬於布梵帝國,隻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因為被帝國陸軍攻占,所以跟南方次大陸地區的其他國家不同,在大戰結束之前就已獨立。


    因為處在東方文明與梵羅文明的交界地帶,所以緬國的民族問題十分複雜。


    由此帶來的最為直接的影響,也就是帝國高層始終沒把緬國當成一個有價值的,或者說有前途的盟友。


    在總體戰略上,緬國其實是東南地區與南方次大陸的隔離帶。


    總而言之,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結束之後,帝國就把目光轉向了巴鐵,加強了對巴鐵的援助。


    受此影響,孟國更加不可能獲得帝國高層重視。


    雖然在周湧濤上台之後,帝國在南方次大陸的軍事戰略變得更加積極,比如新建了數座前沿軍事基地,加強了軍事存在,但是孟國依然是隔離梵羅國的緩衝地帶,其存在價值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此外,還有一些無法回避的現實客觀因素。


    孟國是南方次大陸上的第三大國,人口也排第三位,按照官方統計超過了1億,而實際很有可能已經達到2億。


    關鍵還有,這麽多的人,生存空間總共不到15萬平方千米。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在這裏麵,還有差不多5萬平方千米是自然保護區!


    孟國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1000人,梵羅國僅為每平方千米300人,巴鐵才每平方千米250人。


    毫不誇張的說,在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孟國的人口密度最高。


    如此高的人口密度,還是傳統農業國,唯一的結果就是極度貧窮。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帝國不願跟孟國結盟的關鍵原因。


    真讓孟國加入東方集團,獲得了成員國的待遇,這1億多的貧窮人口,就將成為帝國的麻煩。


    顯然,對帝國當局來說,類似的麻煩已經足夠多了。


    其實,帝國內部一直就對東方集團的價值存在爭議,即便在軍隊內部,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


    關鍵就是,除了少數幾個成員國之外,東方集團的大部分成員國都很貧窮,而且入盟的主要目的就是投靠帝國,或者說是背靠大樹好乘涼。這些貧窮落後的盟國,幾乎全都是人口大國。


    東方集團成立了幾十年,帝國一直都是利益輸出方。


    不過,更重要的現實因素是,孟國麵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就在雲霧江的河口三角洲,跟梵羅國境內岡伽羅河三角洲毗鄰,即麵積超過5萬平方千米,舉世聞名的孫德爾本斯自然保護區。


    該保護區一分為二,在梵羅國境內還有約2萬平方千米。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哪怕從孟國過境,免了兩棲登陸作戰的麻煩,地麵部隊也要從北麵繞道,也就是深入內陸。


    至於南麵的自然保護區,根本就沒有道路可用。


    顯然,從內陸攻打加爾,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先不說需要在孟國耗費多少兵力,隻是糟糕的道路交通,以及漫長的補給線就足夠讓丁鎮南望而卻步。


    事實也是如此。


    按照參謀做的判斷,從孟國借道,隻是用於後勤保障的兵力就會超過5萬,此外還要安排數萬兵力增強孟國的邊境防禦。


    不要忘了,孟國一直都是永久中立國。


    因為一直沒有加入東方集團,所以孟國在國防建設上不是很賣力,或者說就算賣力搞國防建設也沒有多大意義。畢竟跟梵羅國比,孟國的體量太小,在沒有外來援助的情況下,根本擋不住百萬梵軍。如果有外來援助,而且足夠的強大,那麽孟國自己那點國防力量也就不足為道了。


    如果需要控製孟國的大城市,哪怕隻是首都與主要港口,也需要投入更多兵力。


    有這麽多兵力,為什麽不直接攻打加爾呢?


    直接攻打加爾,無非就三個選擇。


    一是在加爾南麵坎寧港上岸,然後順河道向北推進。


    雖然這條進攻路線最短,而且有內河航道可以利用,坎寧港是加爾的外港,基礎設施也非常完善,但是攻打坎寧港的難度也最大,畢竟梵軍再怎麽大意,也肯定會安排重兵守衛加爾的門戶港口。


    直接登陸,不但需要投入足夠的兵力,還要承受很大的傷亡。


    此外就是,沒辦法保證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作戰任務,甚至無法保證一定就能夠由此進軍加爾。


    第二選擇是西南的戴蒙德港。


    嚴格說來,戴蒙德港才是加爾的外港,而坎寧港是內港。


    因為距離加爾市區更遠,加上基礎建設一直沒跟上,特別是連接兩地的公路一直都沒有能夠擴建,別說是拓寬,就連水泥路麵都沒有鋪設,所以戴蒙德港的規模不是很大,沒辦法跟坎寧港相提並論。


    要說的話,其實是梵羅國的經濟不夠發達,對航運的需求不太大,也就沒有必要發展第二座港口。


    隻是,戴蒙德港的條件其實更好一些。


    不說別的,戴蒙德港的平均水深在落潮時都超過20米,主航道達到40米,能夠讓任何艦船進出。坎寧港的平均水深隻有10米,主航道也就20米,排水量超過5萬噸的大型艦船隻能在漲潮的時候進出。


    因為距離市區太遠,所以守衛戴蒙德港的兵力肯定不多。


    此外,受道路限製,部署在市區的梵軍也未必能夠及時增援戴蒙德港。


    也就是說,攻打戴蒙德港的難度要比攻打坎寧港小得多。


    隻是,戴蒙德港有一個嚴重缺陷。


    這座港口沒在岡伽羅河河口,而是在胡格利河河口。


    雖然這兩條河相隔不遠,但是內河航道並沒有連通。在控製雷蒙德港之後還需要攻占坎寧港,才能夠進入岡伽羅河。


    要想利用內河航運,還是得去攻打坎寧港。


    至於第三選項,也就是去更加遙遠的甘提。在那裏上岸之後,再向北推進,從西邊包圍加爾。


    相對而言,登陸甘提的作戰難度最小。


    雖然甘提是一座大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但是相對於該地區的其他城市,甘提就不算大了。


    關鍵還有,甘提並不是現代化的城市,更像一座大農村。


    按照參謀做的分析,占領與控製甘提的難度並不大,而且在登陸成功之後,不需要攻占城區。


    當然,甘提離加爾實在是太遠了。


    北上的話,地麵推進的裏程超過200千米,直線距離在150千米以上,超過了大部分支援武器的射程。


    在道路交通條件極為糟糕的情況之下,讓陸戰隊在河網地區推進200千米?


    就算作戰部隊能夠辦到,也會因為後勤保障跟不上,沒辦法持續作戰,或者說在初期的突擊之後很難站住腳根。


    此外還有,甘提這邊沒有現成的港口,需要在登陸之後修建臨時港口。


    顯然,這是一個大麻煩。


    就算帝國陸戰隊擁有全球最強的工程作業能力,可是再好的臨時港口,吞吐能力也比不上現成的大型港口。


    何況,還要考慮出港的運輸能力。


    綜合這些因素,即便在甘提登陸成功,也未必能夠立即進軍加爾,更別說調集重兵攻占加爾。


    綜合這些因素,最後能夠選擇的,也就是第二方案。


    其實,這也正是丁鎮南最初確定的攻打加爾的主要方案之一,準確說是排在第一的備選方案。


    至於主選方案,其實就是直接攻打坎寧港。


    換來換去,最後還是回到原路上。


    不同的是,按丁鎮南重新擬定的作戰方案,不再要求必須得占領加爾,其實是降低了登陸階段的作戰難度。


    登錄作戰階段,隻要求占領戴蒙德港。


    至於攻打加爾,那是登陸成功之後的事情。


    隻是,陸戰隊不但要占領與控製戴蒙德港,還必須擴大登陸場的縱深,包括在北麵建立防線。


    此外就是,控製戴蒙德港以南的地區。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手機端:https:/


    這麽安排隻有一個目的。


    在戴蒙德港的南麵,建立一座能容納數百架作戰飛機的大型野戰機場,以便充分利用港口的轉運能力。


    簡單的說,也就是讓航空兵靠前部署。


    有了戰術航空兵的直接支援,向內陸推進的難度就能大幅度降低。


    關鍵還有,在河網地區作戰,像主戰坦克這樣的重型裝備其實沒多少用武之地,主力肯定是輕裝部隊。


    如此一來,強大的垂直空運力量就有了發揮價值的地方。


    也就是說,可以依托戴蒙德港外麵的野戰機場,讓地麵部隊發起垂直突擊,以此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


    至於具體戰術,在波伊戰爭期間就已得到全麵推廣應用。


    要說的話,利用直升機進行快速突擊,一直就是帝國軍隊的拿手好戲,也是登陸作戰由平麵向立體轉變的關鍵所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爭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爭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