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
大雷音寺。
如來高坐蓮台,演講三乘妙典,五蘊得嚴,但見天龍環繞,花雨繽紛。未幾,如來說道:“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俱蘆洲者,雖好殺生,隻因糊口……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問道:“如來有哪三藏真經?”
如來說道:“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
而後,觀音行近蓮台,說道:“弟子不才,願上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來。”
如來大喜,叮囑了幾句,觀音便帶著如來所贈的五寶,由木吒陪同,向南贍部洲行去。
一路之上,正如如來所言:【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路途遠近之數……】
不提觀音一路行程如何,且言南贍部洲,長安境內。
涇河岸邊居住有二賢人,一為漁翁張稍;一為樵子李定。
二人在長安城,賣了柴和鯉魚,同入酒館,吃酒吃到半酣,見天色已晚,便各自攜了一瓶酒,沿著涇河,徐步而回。
但,路途上,二人言談之間,卻是泄了底細。
涇河一水族,卻是在岸邊聽到涇河金尾鯉魚……被漁翁張稍連連捕獲的原因,竟是因為袁守城之故。
那水族,便是向涇河龍王稟告。
涇河龍王化作一個豐姿英偉的白衣秀士,快步來到長安城。
長安城,西門街。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一間卦攤之外,人聲嘈雜,圍攏的裏三層外三層。
袁守誠端坐案後,正在為一人卜算,旁邊一素衣青年手持竹簡,笑而不語。
忽然,竹簾被人挑起,一人昂首而入,其人身量頗高,穿玉色羅襴服,戴逍遙一字巾,麵容儒雅,氣質平和。
陸北不由心中暗讚,“好一個涇河龍王!”
涇河龍王分開眾人,直趨入內,便有童子奉上茶水。
袁守誠輕搖羽扇,問道:“公來問何事?”
龍王神色不善,眉間有怒氣,但不知為何,心生悸動,不敢發作,“請卜天上陰晴事如何!”
袁守誠淡淡一笑,便是袖了一課。
斷曰:“雲迷山頂,霧罩林梢。若占雨澤,準在明朝。”
龍王目光陰了陰,追問道:“明天甚時下雨,有多少尺寸?”
陸北見涇河龍王此言一出,靈台已然灰黑一片,綿延如結,麵色不由微動,心頭凜然道,“果是劫氣迷心,尚不自知!”
這時,涇河龍王和袁守誠打了賭,便憤憤離去了。
卻是,連陸北在一旁,都未留意。
“太微道友,如何?”
袁守誠手撚胡須,笑著問道。
“劫氣縈繞,顛倒迷醉,誠可畏也。”陸北感慨說道。
他方才在笑涇河龍王,殊不知,大劫一起,就是大羅金仙陷入其中,也是顛倒迷離,不能自拔。
當年,封神大劫,比起這西遊大劫更要慘烈百倍。
多少大羅金仙隕落其中,此間可怖,真是不可不察!
陸北和袁守誠敘了幾句話,也不多留,飄然離去了。
……
……
如原著一般,涇河龍王因為違抗天條,多下了雨數,為此觸犯天條,被天庭派人拿下問罪。
其實,天條這東西,對於陸北自然是形同虛設,但對於涇河龍王這等普通真龍,卻是頭上懸著的一柄利劍。
涇河龍王就是再次求到袁守誠那裏,受其指點,轉而去求唐皇。
而後……魏征夢中斬龍,涇河龍王怨念不散,攪得唐皇心緒不寧,遂以二將軍守門。
遊地府歸來,聽從崔判建言,做水陸法會超度亡魂,此事也就落在了金山寺住持玄奘的頭上。
貞觀十三年。
這一天,風和日麗,天朗氣清。
長安城來了兩個遊方僧人,拿著錦鑭袈裟,九環錫杖在大街上叫賣。
未幾,被正要上朝的蕭瑀引見給唐皇,二僧遂分文不取,將五寶贈獻而出。
唐皇心下大喜,將錦鑭袈裟、九環錫杖、紫金缽盂賜給了玄奘法師。
水陸法會上,觀音菩薩以大乘佛法當眾說之,引動玄奘西去取得真經之念。
此事既成定局,於朝堂之上,就有人說道:“西去萬水千山,多有危險,陛下應選派武藝高強之人護持聖僧。”
唐皇頗覺此言有理,遂在都中選了二人:一為公門第一快刀,董令;一為浣花劍主陸瑜。
唐皇給二人賜下黃金、絹帛、田宅,著二人西行護送玄奘法師到天竺國,大雷音寺取得三藏真經。
關外。
十裏亭。
正是九月時節,秋高氣爽,草木深深。
近處甲士執戟侍立,陣陣蕭瑟秋風吹過,旌旗獵獵,呼呼作響。
百官公卿手持玉笏,在不遠處恭敬立著。
十裏亭外以絹紗為簾幕,一石桌,數石凳,唐皇和玄奘相對而坐。
宮人執壺斟酒。
唐皇舉起酒爵,問道:“禦弟雅號甚稱?”
玄奘微笑說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唐皇說道:“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聞言,三藏忙是謝恩,接了禦酒,“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隻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唐皇手撚胡須,微笑說道。
三藏不敢不受。
他接了酒,方待要飲,隻見唐皇低下來頭,將禦指拾了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停杯躊躇。
“禦弟嗬,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唐皇問道。
三藏道:“隻在三年,徑歸上國。”
唐皇說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禦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麵露恍然,方悟撚土之意,複謝恩飲盡。
唐皇又著人喚過選派的二人,沉聲說道:“爾等在長安的家眷親朋,朝廷會妥善安置。你們這一去,不需擔憂,一路可盡心護持聖僧,或三年,或五年,回返都中,朕定不吝勳爵封賞。”
一旁的左武衛將軍侯君集,也是凜聲說道:“好生辦事,”
董令是個二十五六歲的青年漢子,國字臉,麵容剛毅,聞言,抱拳道:“陛下但請放心,卑職定護持聖僧一路平安。”
陸北眸光流轉,也是肅然說道:“必護送聖僧去往西天。”
唐皇這才滿意,又是叮囑了幾句,這才和三藏灑淚相別。
雲團之上,觀音菩薩漸漸收回目光,她突然意味莫名地笑了笑,清麗如雪的臉頰恍有聖潔光輝流轉而過。
“菩薩……”
惠岸行者麵帶疑惑,低聲問道:“我們還跟著嗎?”
“不用,有太微帝君在,可保三藏無虞。”
觀音尊者輕聲說道。
心中卻在思忖,也不知那金箍,如何騙太微帝君戴上。
大雷音寺。
如來高坐蓮台,演講三乘妙典,五蘊得嚴,但見天龍環繞,花雨繽紛。未幾,如來說道:“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俱蘆洲者,雖好殺生,隻因糊口……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問道:“如來有哪三藏真經?”
如來說道:“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
而後,觀音行近蓮台,說道:“弟子不才,願上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來。”
如來大喜,叮囑了幾句,觀音便帶著如來所贈的五寶,由木吒陪同,向南贍部洲行去。
一路之上,正如如來所言:【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路途遠近之數……】
不提觀音一路行程如何,且言南贍部洲,長安境內。
涇河岸邊居住有二賢人,一為漁翁張稍;一為樵子李定。
二人在長安城,賣了柴和鯉魚,同入酒館,吃酒吃到半酣,見天色已晚,便各自攜了一瓶酒,沿著涇河,徐步而回。
但,路途上,二人言談之間,卻是泄了底細。
涇河一水族,卻是在岸邊聽到涇河金尾鯉魚……被漁翁張稍連連捕獲的原因,竟是因為袁守城之故。
那水族,便是向涇河龍王稟告。
涇河龍王化作一個豐姿英偉的白衣秀士,快步來到長安城。
長安城,西門街。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一間卦攤之外,人聲嘈雜,圍攏的裏三層外三層。
袁守誠端坐案後,正在為一人卜算,旁邊一素衣青年手持竹簡,笑而不語。
忽然,竹簾被人挑起,一人昂首而入,其人身量頗高,穿玉色羅襴服,戴逍遙一字巾,麵容儒雅,氣質平和。
陸北不由心中暗讚,“好一個涇河龍王!”
涇河龍王分開眾人,直趨入內,便有童子奉上茶水。
袁守誠輕搖羽扇,問道:“公來問何事?”
龍王神色不善,眉間有怒氣,但不知為何,心生悸動,不敢發作,“請卜天上陰晴事如何!”
袁守誠淡淡一笑,便是袖了一課。
斷曰:“雲迷山頂,霧罩林梢。若占雨澤,準在明朝。”
龍王目光陰了陰,追問道:“明天甚時下雨,有多少尺寸?”
陸北見涇河龍王此言一出,靈台已然灰黑一片,綿延如結,麵色不由微動,心頭凜然道,“果是劫氣迷心,尚不自知!”
這時,涇河龍王和袁守誠打了賭,便憤憤離去了。
卻是,連陸北在一旁,都未留意。
“太微道友,如何?”
袁守誠手撚胡須,笑著問道。
“劫氣縈繞,顛倒迷醉,誠可畏也。”陸北感慨說道。
他方才在笑涇河龍王,殊不知,大劫一起,就是大羅金仙陷入其中,也是顛倒迷離,不能自拔。
當年,封神大劫,比起這西遊大劫更要慘烈百倍。
多少大羅金仙隕落其中,此間可怖,真是不可不察!
陸北和袁守誠敘了幾句話,也不多留,飄然離去了。
……
……
如原著一般,涇河龍王因為違抗天條,多下了雨數,為此觸犯天條,被天庭派人拿下問罪。
其實,天條這東西,對於陸北自然是形同虛設,但對於涇河龍王這等普通真龍,卻是頭上懸著的一柄利劍。
涇河龍王就是再次求到袁守誠那裏,受其指點,轉而去求唐皇。
而後……魏征夢中斬龍,涇河龍王怨念不散,攪得唐皇心緒不寧,遂以二將軍守門。
遊地府歸來,聽從崔判建言,做水陸法會超度亡魂,此事也就落在了金山寺住持玄奘的頭上。
貞觀十三年。
這一天,風和日麗,天朗氣清。
長安城來了兩個遊方僧人,拿著錦鑭袈裟,九環錫杖在大街上叫賣。
未幾,被正要上朝的蕭瑀引見給唐皇,二僧遂分文不取,將五寶贈獻而出。
唐皇心下大喜,將錦鑭袈裟、九環錫杖、紫金缽盂賜給了玄奘法師。
水陸法會上,觀音菩薩以大乘佛法當眾說之,引動玄奘西去取得真經之念。
此事既成定局,於朝堂之上,就有人說道:“西去萬水千山,多有危險,陛下應選派武藝高強之人護持聖僧。”
唐皇頗覺此言有理,遂在都中選了二人:一為公門第一快刀,董令;一為浣花劍主陸瑜。
唐皇給二人賜下黃金、絹帛、田宅,著二人西行護送玄奘法師到天竺國,大雷音寺取得三藏真經。
關外。
十裏亭。
正是九月時節,秋高氣爽,草木深深。
近處甲士執戟侍立,陣陣蕭瑟秋風吹過,旌旗獵獵,呼呼作響。
百官公卿手持玉笏,在不遠處恭敬立著。
十裏亭外以絹紗為簾幕,一石桌,數石凳,唐皇和玄奘相對而坐。
宮人執壺斟酒。
唐皇舉起酒爵,問道:“禦弟雅號甚稱?”
玄奘微笑說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唐皇說道:“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聞言,三藏忙是謝恩,接了禦酒,“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隻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唐皇手撚胡須,微笑說道。
三藏不敢不受。
他接了酒,方待要飲,隻見唐皇低下來頭,將禦指拾了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停杯躊躇。
“禦弟嗬,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唐皇問道。
三藏道:“隻在三年,徑歸上國。”
唐皇說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禦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三藏麵露恍然,方悟撚土之意,複謝恩飲盡。
唐皇又著人喚過選派的二人,沉聲說道:“爾等在長安的家眷親朋,朝廷會妥善安置。你們這一去,不需擔憂,一路可盡心護持聖僧,或三年,或五年,回返都中,朕定不吝勳爵封賞。”
一旁的左武衛將軍侯君集,也是凜聲說道:“好生辦事,”
董令是個二十五六歲的青年漢子,國字臉,麵容剛毅,聞言,抱拳道:“陛下但請放心,卑職定護持聖僧一路平安。”
陸北眸光流轉,也是肅然說道:“必護送聖僧去往西天。”
唐皇這才滿意,又是叮囑了幾句,這才和三藏灑淚相別。
雲團之上,觀音菩薩漸漸收回目光,她突然意味莫名地笑了笑,清麗如雪的臉頰恍有聖潔光輝流轉而過。
“菩薩……”
惠岸行者麵帶疑惑,低聲問道:“我們還跟著嗎?”
“不用,有太微帝君在,可保三藏無虞。”
觀音尊者輕聲說道。
心中卻在思忖,也不知那金箍,如何騙太微帝君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