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熙的《冬風》瞬間引爆了微博,吃瓜群眾聽到新鮮東西肯定開心無比,他們最是樸實,而且也確實罵累了。
可專業人群就不淡定了,要知道自己研究曲譜彈奏和作曲家直接指導彈奏,這完全是兩個概念,他們自己也嚐試過彈奏,可很多技術難關依然無法攻破,這時候有第二個能完美演繹《冬風》的人出現,讓整個業界為之一振。
至少代表著這並非曇花一現,不可複製啊!
整個中國古典鋼琴轉瞬間煥發了蓬勃無比的青春活力!
視頻還在繼續,結束了演奏的李芸熙喘著粗氣走到鏡頭前說道:“《冬風》這首曲子確實有它獨特的美麗,和沈武寰的經曆完美契合,演奏技法上的難關需要相應的技術到位,而作為練習曲的《冬風》對於手指耐力和靈活度的練習也遠勝普通練習曲,希望能夠得到推廣,再者如果有愛好者希望學習《冬風》的演奏,請在微博下方留言,我會挑選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來做出解答。”
這話一說完,這些人還哪裏管得了先前調戲他們那種小事啊,這可是鋼琴演奏家的微博互動,還有機會得到指點,趕緊發微博啊!
至此,整個微博罵戰告一段落,即使雖還有好事者覺得心中不爽,卻也被淹沒在鋼琴愛好者求知的信息之中,連一點漣漪都沒蕩起。
“我在hz徘徊已經半月有餘,近日我將北上首都,潛心修行,期望能夠給喜歡我的朋友帶來更加優秀的演奏作品,最後...”
王文慧看著視頻中的玉人,心中憧憬之心愈發膨脹,她把自己代入到李芸熙的角色中,徜徉在音符的海洋之中,手指連番飛舞,把音樂灑向人間。
還沒等她高興的跳一段自創的舞蹈,視頻中又產生了新的變化。
本來坐在床上的沈武寰下了地,嗬,這孩子,還沒跪完呢,怎麽這麽沒有道歉的意思呢?
李芸熙被沈武寰拉了一下,也愣住了,緊接著視頻裏傳來了對話聲。
沈:“你真要走?”
李:“是啊,都在你家呆了半個月了,你家人雖不說,但我也會不好意思的。”
沈:“能不能不走啊?”
李:“哎呀,又不是見不到了...要不,你跟我去首都?住我那,我家沒人。”
沈武寰麵上的表情一下子變的千姿百態,一會是欣喜,一會又掛著恐懼,沒人猜得透她到底在想什麽。
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後她說道:“還是算了吧,我...我送你首曲子。”
隨後,便一言不發的坐到了鋼琴前。
李芸熙顯然也沒想過會突然有這麽一出,趕緊對著視頻說道:“啊,因為一些突發事件,沈武寰同學也將演奏一首曲目...曲目的名字...”
坐在鋼琴前低著頭的沈武寰說道:“《致愛麗絲》。”
李芸熙聽了之後,眼眶一下子就紅了,連視頻對麵的人都猜到這是什麽意思。
這哪是《致愛麗絲》啊?這明明就是《至李芸熙君》啊!
顯然沈武寰乍聽到好友要離開的消息,控製不住情緒,想要演奏一首!
李芸熙控製了一下情緒,壓抑不住顫抖的嗓音說道:“請欣賞沈武寰《致...愛麗絲》。”
《致愛麗絲》是著名的“交響樂之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於1810年創作的一首獨立鋼琴小品,可是於1867年後才被世人發現,收錄在了補完作品之中。
因為是補完作品,針對這首曲子的故事目前為止有兩個版本,沈武寰是主流版本的倡導者,因為第二個版本太過夢幻,一看就是編的。
相傳在1808一1810年間,年近40歲的貝多芬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隨手寫出一首小曲贈予她,並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為了紀念”的字樣。
後直到曲子被發現、出版的過程中,把原名《致特蕾莎》錯寫成《致愛麗絲》。
這首鋼琴小品開始以《致愛麗絲》的名稱在世界上廣泛流傳,而原名《致特蕾莎》卻被人們忘記了。
整首曲子采用回旋曲式寫成,疊部作為整首曲子的中心,穿插在整首樂曲之中共計出現了三次,成為這首樂曲的基本主題。
它純樸而親切,概括地描繪出女主人公溫柔、美麗的形象,又仿佛作者有數不盡的親切話語要對其訴說。兩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猶如兩人在親密地交談。
插部一由脈脈的絮語變為愉悅的交談,音樂流暢、歡快而華麗。
第一個句子中右手輕巧地彈奏出裝飾音和附點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躍起來,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歡快的語調;左手平穩而流暢地演奏分解和弦,溫柔而親切,仿佛是另一位女主人翁不斷地回應著她的絮語。
插部二音樂情緒發生巨大的變化,層層推進,不可抑製的熱情像火焰般地燃燒起來。
第一個句子,在同一個低音上不斷持續著,仿佛是另一位女主人翁的心跳,又像她熾熱的感情,誠摯而堅定,明晰的高音聲部與有力的左手持續音相結合,使人仿佛聽到另一位女主人翁熱烈的表白,看到她笨拙卻堅定的眼神,感受到她的堅定不移。
隨後是一個連接句,右手采用琶音連續上行,由慢漸快,低聲部采用和弦推動音樂的發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她的表白。在最高音處,一連串的半音階下行,充滿華麗的色彩,表現出兩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最後樂曲回到疊部,是第一部分最後一次再現。當音樂逐漸變得輕柔時,仿佛一對執手相望的戀人,在漸漸彌散的音樂中定格。
一曲完結,很多觀眾都掉下了眼淚,連帶著視頻裏的李芸熙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哭成了一個淚人。
隨後視頻就這樣無聲結束。
所有的觀眾此時都被音樂感染,靜坐在電腦邊,或者端著手機,木然無語。
和前一首曲子不同,這是一首極為簡單,甚至有些不起眼的作品。
但其真摯的感情,把沈武寰李芸熙之間的即將分離的背景,烘托到了製高點!
同樣,這種思念、懷戀,無論是摯友還是戀人,都無比眷戀,誰沒有一輩子難以忘懷的老友?誰沒有曾經分隔兩地的戀人?
這種思念,是毒藥。
但沈武寰的演奏,把這種思念情愫隱藏在這首不起眼的曲目之中,讓所有人見證了兩人的感情,在表達了澎湃感情的同時,展現了她超絕的演繹能力。
琴聲辯人,沈武寰的《致愛麗絲》被單獨剪切下來,上傳至各大網站。
標題大約是這樣的。
“送給戀人最完美的情書《致李芸熙君》,你能為我彈奏一首鋼琴曲嗎?”
“見證跨國鋼琴友誼的曆史性作品,由最難到最易的,由最複雜到最細膩,沈武寰力作《致李芸熙君》。”
而名字也由《致愛麗絲》被誤傳為《致李芸熙君》,不得不說曆史的相似性。
同樣先前比賽中采訪三甲的報道也被披露了出來,之前輿論一邊倒的時候,出版社沒有提前放出消息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後來又爆出了比賽黑幕,這文章更是不敢輕易放出。
在一切塵埃落定之時,報道的內容才終於見光。
比賽結果之中沈武寰為了友誼謙讓金獎的行為再一次引爆朋友圈,不少人也開始紀念起了友誼和愛情,在《致愛麗絲》的背景音樂聲中,今天注定是一個不眠夜!
對於網上的一切,兩人並沒有再繼續關注,她們還要在一起享受最後共處的時光,並已經開始暢想下一次見麵時兩個人各自的際遇,同時許下了一起見證未來的美好夙願。
李芸熙最後還是走了,對於沈武寰的拒絕同行,沒有發表意見,帶著沈武寰親手眷寫的《致愛麗絲》樂譜,坐上了飛往首都的飛機,在走之前,李芸熙囑咐她。
“hz還是太小了古典事業發展並不像想象中樂觀,以你的能力,早些來首都發展吧,那裏是通往國際的最前沿。”
沈武寰支支吾吾的應付過去,和李芸熙告別的時候,還是控製不住眼淚,哭的梨花帶雨。
坐在飛機上的李芸熙沒有哭,靜靜的觀摩手中的樂譜,手指摩挲著筆記,就像撫摸沈武寰那柔滑的肌膚,溫柔的笑了笑,將一切藏於心間。
回到家中的沈武寰狠狠的用枕頭敲打著床麵,她生氣,氣的是自己的不自信。
以前寄宿在同學家中的冷眼,她怕再一次出現的李芸熙身上。
雖然對李芸熙她絕對的信任,但這種恐懼是根植在她內心深處的,這種自卑讓她無法翻身,毅然決然的拒絕和對方同行。
這種自卑來自於前世父母的苛責教育,而在離家出走之後,寄人籬下,同樣生活貧瘠,這都是因為他被控製了經濟來源。
錢,不得不說是個壞東西啊,但沒有錢,那是萬萬不可以的!
怎麽克服這種自卑呢?先從經濟獨立開始吧!
正當沈武寰這麽想著的時候,腦袋裏響起了一陣聲音。
“大事件完結,粉絲數量超過兩十萬,贈送高清影像框架,具體功能請點擊查看。”
粉絲數的大幅衰減並沒有讓沈武寰感到奇怪,以前她遇到過這種爆炸式的增長,略作思考便想透了,它們可以爆炸式的增長也能如同退潮一般消散,當事情告一段落之時,留下的隻有二十萬粉絲也實屬正常。
畢竟她的路還長呢。
可專業人群就不淡定了,要知道自己研究曲譜彈奏和作曲家直接指導彈奏,這完全是兩個概念,他們自己也嚐試過彈奏,可很多技術難關依然無法攻破,這時候有第二個能完美演繹《冬風》的人出現,讓整個業界為之一振。
至少代表著這並非曇花一現,不可複製啊!
整個中國古典鋼琴轉瞬間煥發了蓬勃無比的青春活力!
視頻還在繼續,結束了演奏的李芸熙喘著粗氣走到鏡頭前說道:“《冬風》這首曲子確實有它獨特的美麗,和沈武寰的經曆完美契合,演奏技法上的難關需要相應的技術到位,而作為練習曲的《冬風》對於手指耐力和靈活度的練習也遠勝普通練習曲,希望能夠得到推廣,再者如果有愛好者希望學習《冬風》的演奏,請在微博下方留言,我會挑選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來做出解答。”
這話一說完,這些人還哪裏管得了先前調戲他們那種小事啊,這可是鋼琴演奏家的微博互動,還有機會得到指點,趕緊發微博啊!
至此,整個微博罵戰告一段落,即使雖還有好事者覺得心中不爽,卻也被淹沒在鋼琴愛好者求知的信息之中,連一點漣漪都沒蕩起。
“我在hz徘徊已經半月有餘,近日我將北上首都,潛心修行,期望能夠給喜歡我的朋友帶來更加優秀的演奏作品,最後...”
王文慧看著視頻中的玉人,心中憧憬之心愈發膨脹,她把自己代入到李芸熙的角色中,徜徉在音符的海洋之中,手指連番飛舞,把音樂灑向人間。
還沒等她高興的跳一段自創的舞蹈,視頻中又產生了新的變化。
本來坐在床上的沈武寰下了地,嗬,這孩子,還沒跪完呢,怎麽這麽沒有道歉的意思呢?
李芸熙被沈武寰拉了一下,也愣住了,緊接著視頻裏傳來了對話聲。
沈:“你真要走?”
李:“是啊,都在你家呆了半個月了,你家人雖不說,但我也會不好意思的。”
沈:“能不能不走啊?”
李:“哎呀,又不是見不到了...要不,你跟我去首都?住我那,我家沒人。”
沈武寰麵上的表情一下子變的千姿百態,一會是欣喜,一會又掛著恐懼,沒人猜得透她到底在想什麽。
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後她說道:“還是算了吧,我...我送你首曲子。”
隨後,便一言不發的坐到了鋼琴前。
李芸熙顯然也沒想過會突然有這麽一出,趕緊對著視頻說道:“啊,因為一些突發事件,沈武寰同學也將演奏一首曲目...曲目的名字...”
坐在鋼琴前低著頭的沈武寰說道:“《致愛麗絲》。”
李芸熙聽了之後,眼眶一下子就紅了,連視頻對麵的人都猜到這是什麽意思。
這哪是《致愛麗絲》啊?這明明就是《至李芸熙君》啊!
顯然沈武寰乍聽到好友要離開的消息,控製不住情緒,想要演奏一首!
李芸熙控製了一下情緒,壓抑不住顫抖的嗓音說道:“請欣賞沈武寰《致...愛麗絲》。”
《致愛麗絲》是著名的“交響樂之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於1810年創作的一首獨立鋼琴小品,可是於1867年後才被世人發現,收錄在了補完作品之中。
因為是補完作品,針對這首曲子的故事目前為止有兩個版本,沈武寰是主流版本的倡導者,因為第二個版本太過夢幻,一看就是編的。
相傳在1808一1810年間,年近40歲的貝多芬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隨手寫出一首小曲贈予她,並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為了紀念”的字樣。
後直到曲子被發現、出版的過程中,把原名《致特蕾莎》錯寫成《致愛麗絲》。
這首鋼琴小品開始以《致愛麗絲》的名稱在世界上廣泛流傳,而原名《致特蕾莎》卻被人們忘記了。
整首曲子采用回旋曲式寫成,疊部作為整首曲子的中心,穿插在整首樂曲之中共計出現了三次,成為這首樂曲的基本主題。
它純樸而親切,概括地描繪出女主人公溫柔、美麗的形象,又仿佛作者有數不盡的親切話語要對其訴說。兩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猶如兩人在親密地交談。
插部一由脈脈的絮語變為愉悅的交談,音樂流暢、歡快而華麗。
第一個句子中右手輕巧地彈奏出裝飾音和附點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躍起來,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歡快的語調;左手平穩而流暢地演奏分解和弦,溫柔而親切,仿佛是另一位女主人翁不斷地回應著她的絮語。
插部二音樂情緒發生巨大的變化,層層推進,不可抑製的熱情像火焰般地燃燒起來。
第一個句子,在同一個低音上不斷持續著,仿佛是另一位女主人翁的心跳,又像她熾熱的感情,誠摯而堅定,明晰的高音聲部與有力的左手持續音相結合,使人仿佛聽到另一位女主人翁熱烈的表白,看到她笨拙卻堅定的眼神,感受到她的堅定不移。
隨後是一個連接句,右手采用琶音連續上行,由慢漸快,低聲部采用和弦推動音樂的發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她的表白。在最高音處,一連串的半音階下行,充滿華麗的色彩,表現出兩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最後樂曲回到疊部,是第一部分最後一次再現。當音樂逐漸變得輕柔時,仿佛一對執手相望的戀人,在漸漸彌散的音樂中定格。
一曲完結,很多觀眾都掉下了眼淚,連帶著視頻裏的李芸熙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哭成了一個淚人。
隨後視頻就這樣無聲結束。
所有的觀眾此時都被音樂感染,靜坐在電腦邊,或者端著手機,木然無語。
和前一首曲子不同,這是一首極為簡單,甚至有些不起眼的作品。
但其真摯的感情,把沈武寰李芸熙之間的即將分離的背景,烘托到了製高點!
同樣,這種思念、懷戀,無論是摯友還是戀人,都無比眷戀,誰沒有一輩子難以忘懷的老友?誰沒有曾經分隔兩地的戀人?
這種思念,是毒藥。
但沈武寰的演奏,把這種思念情愫隱藏在這首不起眼的曲目之中,讓所有人見證了兩人的感情,在表達了澎湃感情的同時,展現了她超絕的演繹能力。
琴聲辯人,沈武寰的《致愛麗絲》被單獨剪切下來,上傳至各大網站。
標題大約是這樣的。
“送給戀人最完美的情書《致李芸熙君》,你能為我彈奏一首鋼琴曲嗎?”
“見證跨國鋼琴友誼的曆史性作品,由最難到最易的,由最複雜到最細膩,沈武寰力作《致李芸熙君》。”
而名字也由《致愛麗絲》被誤傳為《致李芸熙君》,不得不說曆史的相似性。
同樣先前比賽中采訪三甲的報道也被披露了出來,之前輿論一邊倒的時候,出版社沒有提前放出消息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後來又爆出了比賽黑幕,這文章更是不敢輕易放出。
在一切塵埃落定之時,報道的內容才終於見光。
比賽結果之中沈武寰為了友誼謙讓金獎的行為再一次引爆朋友圈,不少人也開始紀念起了友誼和愛情,在《致愛麗絲》的背景音樂聲中,今天注定是一個不眠夜!
對於網上的一切,兩人並沒有再繼續關注,她們還要在一起享受最後共處的時光,並已經開始暢想下一次見麵時兩個人各自的際遇,同時許下了一起見證未來的美好夙願。
李芸熙最後還是走了,對於沈武寰的拒絕同行,沒有發表意見,帶著沈武寰親手眷寫的《致愛麗絲》樂譜,坐上了飛往首都的飛機,在走之前,李芸熙囑咐她。
“hz還是太小了古典事業發展並不像想象中樂觀,以你的能力,早些來首都發展吧,那裏是通往國際的最前沿。”
沈武寰支支吾吾的應付過去,和李芸熙告別的時候,還是控製不住眼淚,哭的梨花帶雨。
坐在飛機上的李芸熙沒有哭,靜靜的觀摩手中的樂譜,手指摩挲著筆記,就像撫摸沈武寰那柔滑的肌膚,溫柔的笑了笑,將一切藏於心間。
回到家中的沈武寰狠狠的用枕頭敲打著床麵,她生氣,氣的是自己的不自信。
以前寄宿在同學家中的冷眼,她怕再一次出現的李芸熙身上。
雖然對李芸熙她絕對的信任,但這種恐懼是根植在她內心深處的,這種自卑讓她無法翻身,毅然決然的拒絕和對方同行。
這種自卑來自於前世父母的苛責教育,而在離家出走之後,寄人籬下,同樣生活貧瘠,這都是因為他被控製了經濟來源。
錢,不得不說是個壞東西啊,但沒有錢,那是萬萬不可以的!
怎麽克服這種自卑呢?先從經濟獨立開始吧!
正當沈武寰這麽想著的時候,腦袋裏響起了一陣聲音。
“大事件完結,粉絲數量超過兩十萬,贈送高清影像框架,具體功能請點擊查看。”
粉絲數的大幅衰減並沒有讓沈武寰感到奇怪,以前她遇到過這種爆炸式的增長,略作思考便想透了,它們可以爆炸式的增長也能如同退潮一般消散,當事情告一段落之時,留下的隻有二十萬粉絲也實屬正常。
畢竟她的路還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