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武寰沒有開口,寧文蘭和孫允文聽罷倒是心領神會。
寧文蘭開口道:“我覺得排資論輩並不是一個新時代相對健康的發展模式,所有戲曲種類都是我們國家老一輩留下來的精華,沒必要爭個一二。”
梅先生聽罷再次看了看沈武寰,便閉嘴不談了。
沈武寰臉上刻意露出了一絲無奈的表情,插嘴道:“寧局,話是這麽說,但我覺得為了未來的安定和整個行業的發展,樹立標杆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這確實是一件需要思考的問題。”孫允文點點頭,“不過短時間內,這件事情應該不會提上日程,畢竟目前我們也隻是和京劇相關的老前輩們聯係上了,可全國有許多戲種都沒有與我們聯係,想要將整個行業規範起來,恐怕需要花費非常漫長的時間。”
荀先生開口道:“話是這麽說不錯,可我們畢竟也是先來的,先來後到的道理在這裏也應該行得通的,資曆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不,我並不覺得這是實力的一部分。”孫允文斜睨著荀先生,繼續道:“在我看來,文藝作品永遠是用質量取勝的,質量高不高,受不受歡迎,我們在場的人誰也沒有資格進行評價。”
這一句話把荀先生堵的啞口無言,卻也格外服氣。
如果上麵真的能說到做到,他其實也就沒有遺憾了。
之所以在這裏強調一聲資曆,也不是想幫後來的京劇人士們站穩腳跟罷了。
“那麽按照孫局長所說,我們在場的人都沒有資格進行評價,那麽這件事豈不是遙遙無期?”
程先生一攤手說出了病症所在。
梅先生敲了敲桌子道:“我有一個建議,不知道可不可行。”
“請講。”孫允文抬手作“請”。
“我們可以弄一個擂台,所有的曲種上台打擂,讓觀眾們來評判誰才是真正的國粹!”
眾京劇人士交頭接耳後,紛紛叫好。
這些叫好聲,不但傳遞出了京劇人士們對自己學習的技藝的強大自信,同樣也有著一種絕對不服輸的精神!
孫允文卻提出了不同意見,“擂台?這種複古的形式不是不行,但局限性還是太大了。”
“什麽破局限性?上台打一場,才分得出個一二三來!”
孫允文搖了搖頭,“都這個年代了,還什麽打不打的,你們的觀念還是應該革新一下,歸根結底,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的技藝到底是用來做什麽的?”
一句話把在場的眾人給問住了。
學了一輩子戲,還真的沒有想過,學戲到底是要做什麽。
成角兒?他們現在即便已經沒落了,但也已經做到了。
賺錢?那也太銅臭了,不符合他們的身份,同時他們也不會承認。
那麽到底是為什麽?
孫允文告訴了他們答案,“你們的技藝是為了給觀眾們帶來快樂,你們的表演是為了給無數的勞動人民帶來生活的滋味,這才是你們技藝存在的真正意義。”
幾位老先生都是正兒八經的“勞動人民”,官員這種煽動人心的話聽的到底不多,一下子就被引爆了內心的激情。
“確實啊,在舊社會的時候沒有如今這麽多的娛樂活動,還不就是聽我們唱戲唱曲,那時候老百姓們最喜歡的就是我們了。”
“沒有觀眾的捧場,就算是咱們唱的天花亂墜,也連碗粥都喝不上,重要的還是觀眾啊。”
幾位老先生開始自顧自的暢想過去,梅先生倒是看得很清楚,他問道:“孫局長所說確實如此,可為何您之前又說擂台一事不是不行呢?”
寧文蘭接過話題,“我想孫局長指的並不是擂台這個形式,擂台在如今的社會下確實已經不適用了,可這種形式我們隻要變通一下就能夠沿用下來。”
“此話怎講?”
寧文蘭舉例道:“在舊社會裏,擂台的形式較為普遍,而與此同時,老百姓們聽到哪裏有擂台便會蜂擁而至,這其實隻是一種另類的宣傳而已,擂台的核心實際上還是舞台,而現代的宣傳手段更加多種多樣,你們完全不用擔心缺少觀眾捧場。”
幾位老人對視了一下,聽了個一知半解,但這位知性職場女性,想來應該不會用這種話來騙人才對,於是等待接下來的發言。
“不知道各位看沒看過春節聯歡晚會?”
麵對這個問題,有幾位陷入了沉思,有幾位卻還有些後知後覺,“當然看過,每年合家歡的戲碼,我們幾個老的倒還能看看,現在年輕人是不怎麽喜歡看了。”
“確實如此,年輕人咱們暫且不提,目前我們的宣傳普及率還較為低下,主要盯緊的目標也應該是對戲曲較為感興趣的年長人士,所有我們完全可以製作一個和春晚相同規模的節目作為‘擂台’,讓你們用自己的多年來磨練的技藝來征服觀眾,這樣大江南北的觀眾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投票,用來選出真正的國粹藝術。”
寧文蘭的一席話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京劇人士。
即便之前有人已經猜到了這種可能性,但不可避免的還是被這種情況所驚詫。
春晚到底是個什麽規模,他們看了這麽多年怎麽可能不知道。
特別是最近幾年,舞台燈光這些複雜的東西即便他們不太懂,但也知道那東西絕對要花很多錢。
而且由於春晚的曝光率,這絕對是整觀眾最多的節目,絕對沒有之一!
要知道他們這些年最大的舞台也可能就是村口的空地上搭的台子了,現如今告訴他們讓他們上春晚那樣大的舞台,又怎麽可能不震驚呢?
寧文蘭笑著繼續道:“不知道各位覺得如何?現在是十一月,相信你們隨時都具備登台表演的本事,也省下了許多寫本子的時間,等到大年三十,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我們...我們真的能夠登上這麽大的舞台嗎?”
“當然沒問題,相信戲曲行當裏的其他人也肯定不可能拒絕這個邀請的。”
這句話就像是定音錘,敲在了他們的心上。
此時他們甚至覺得當不當什麽國粹也已經無所謂了,能上一次這樣的舞台,那真的是死而無憾啊!
看著眾人激動的表情,沈武寰和寧文蘭相視一笑,隻有孫允文不滿的撇了撇嘴,可眼睛中那絲笑意卻做不得假。
唯一剩下的鴻濤,也充滿著新奇的盯著眼前的這些京劇藝人,不知道在盤算著什麽。
寧文蘭開口道:“我覺得排資論輩並不是一個新時代相對健康的發展模式,所有戲曲種類都是我們國家老一輩留下來的精華,沒必要爭個一二。”
梅先生聽罷再次看了看沈武寰,便閉嘴不談了。
沈武寰臉上刻意露出了一絲無奈的表情,插嘴道:“寧局,話是這麽說,但我覺得為了未來的安定和整個行業的發展,樹立標杆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這確實是一件需要思考的問題。”孫允文點點頭,“不過短時間內,這件事情應該不會提上日程,畢竟目前我們也隻是和京劇相關的老前輩們聯係上了,可全國有許多戲種都沒有與我們聯係,想要將整個行業規範起來,恐怕需要花費非常漫長的時間。”
荀先生開口道:“話是這麽說不錯,可我們畢竟也是先來的,先來後到的道理在這裏也應該行得通的,資曆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不,我並不覺得這是實力的一部分。”孫允文斜睨著荀先生,繼續道:“在我看來,文藝作品永遠是用質量取勝的,質量高不高,受不受歡迎,我們在場的人誰也沒有資格進行評價。”
這一句話把荀先生堵的啞口無言,卻也格外服氣。
如果上麵真的能說到做到,他其實也就沒有遺憾了。
之所以在這裏強調一聲資曆,也不是想幫後來的京劇人士們站穩腳跟罷了。
“那麽按照孫局長所說,我們在場的人都沒有資格進行評價,那麽這件事豈不是遙遙無期?”
程先生一攤手說出了病症所在。
梅先生敲了敲桌子道:“我有一個建議,不知道可不可行。”
“請講。”孫允文抬手作“請”。
“我們可以弄一個擂台,所有的曲種上台打擂,讓觀眾們來評判誰才是真正的國粹!”
眾京劇人士交頭接耳後,紛紛叫好。
這些叫好聲,不但傳遞出了京劇人士們對自己學習的技藝的強大自信,同樣也有著一種絕對不服輸的精神!
孫允文卻提出了不同意見,“擂台?這種複古的形式不是不行,但局限性還是太大了。”
“什麽破局限性?上台打一場,才分得出個一二三來!”
孫允文搖了搖頭,“都這個年代了,還什麽打不打的,你們的觀念還是應該革新一下,歸根結底,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的技藝到底是用來做什麽的?”
一句話把在場的眾人給問住了。
學了一輩子戲,還真的沒有想過,學戲到底是要做什麽。
成角兒?他們現在即便已經沒落了,但也已經做到了。
賺錢?那也太銅臭了,不符合他們的身份,同時他們也不會承認。
那麽到底是為什麽?
孫允文告訴了他們答案,“你們的技藝是為了給觀眾們帶來快樂,你們的表演是為了給無數的勞動人民帶來生活的滋味,這才是你們技藝存在的真正意義。”
幾位老先生都是正兒八經的“勞動人民”,官員這種煽動人心的話聽的到底不多,一下子就被引爆了內心的激情。
“確實啊,在舊社會的時候沒有如今這麽多的娛樂活動,還不就是聽我們唱戲唱曲,那時候老百姓們最喜歡的就是我們了。”
“沒有觀眾的捧場,就算是咱們唱的天花亂墜,也連碗粥都喝不上,重要的還是觀眾啊。”
幾位老先生開始自顧自的暢想過去,梅先生倒是看得很清楚,他問道:“孫局長所說確實如此,可為何您之前又說擂台一事不是不行呢?”
寧文蘭接過話題,“我想孫局長指的並不是擂台這個形式,擂台在如今的社會下確實已經不適用了,可這種形式我們隻要變通一下就能夠沿用下來。”
“此話怎講?”
寧文蘭舉例道:“在舊社會裏,擂台的形式較為普遍,而與此同時,老百姓們聽到哪裏有擂台便會蜂擁而至,這其實隻是一種另類的宣傳而已,擂台的核心實際上還是舞台,而現代的宣傳手段更加多種多樣,你們完全不用擔心缺少觀眾捧場。”
幾位老人對視了一下,聽了個一知半解,但這位知性職場女性,想來應該不會用這種話來騙人才對,於是等待接下來的發言。
“不知道各位看沒看過春節聯歡晚會?”
麵對這個問題,有幾位陷入了沉思,有幾位卻還有些後知後覺,“當然看過,每年合家歡的戲碼,我們幾個老的倒還能看看,現在年輕人是不怎麽喜歡看了。”
“確實如此,年輕人咱們暫且不提,目前我們的宣傳普及率還較為低下,主要盯緊的目標也應該是對戲曲較為感興趣的年長人士,所有我們完全可以製作一個和春晚相同規模的節目作為‘擂台’,讓你們用自己的多年來磨練的技藝來征服觀眾,這樣大江南北的觀眾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投票,用來選出真正的國粹藝術。”
寧文蘭的一席話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京劇人士。
即便之前有人已經猜到了這種可能性,但不可避免的還是被這種情況所驚詫。
春晚到底是個什麽規模,他們看了這麽多年怎麽可能不知道。
特別是最近幾年,舞台燈光這些複雜的東西即便他們不太懂,但也知道那東西絕對要花很多錢。
而且由於春晚的曝光率,這絕對是整觀眾最多的節目,絕對沒有之一!
要知道他們這些年最大的舞台也可能就是村口的空地上搭的台子了,現如今告訴他們讓他們上春晚那樣大的舞台,又怎麽可能不震驚呢?
寧文蘭笑著繼續道:“不知道各位覺得如何?現在是十一月,相信你們隨時都具備登台表演的本事,也省下了許多寫本子的時間,等到大年三十,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我們...我們真的能夠登上這麽大的舞台嗎?”
“當然沒問題,相信戲曲行當裏的其他人也肯定不可能拒絕這個邀請的。”
這句話就像是定音錘,敲在了他們的心上。
此時他們甚至覺得當不當什麽國粹也已經無所謂了,能上一次這樣的舞台,那真的是死而無憾啊!
看著眾人激動的表情,沈武寰和寧文蘭相視一笑,隻有孫允文不滿的撇了撇嘴,可眼睛中那絲笑意卻做不得假。
唯一剩下的鴻濤,也充滿著新奇的盯著眼前的這些京劇藝人,不知道在盤算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