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中書被歸德千歲毒到一怒離府,林駙馬便作為主人送客,其實主要是為了欣賞李大人的鬱悶表情。
這太好看了,林駙馬不知不覺一直將李估送出大門,惜惜而別,很有種禮賢下士的樣子。一般人哪裏當得起駙馬爺如此相送?至少也得是尚書級別,今天真破例了。
立在大門,李估有點後悔。無數小白教材裏都寫著,政治意味著妥協(前提是你擺不平對方),自己方才的表現委實不夠成熟。
去吃回頭草?算了,在女人麵前丟不起那臉麵。李估心裏又自我安慰道,若能借此與長公主一刀兩斷,也未必就是壞事了,免得整日在內廷外朝之間作艱難的抉擇。
記起上月底那個同樣寒冷的夜裏,身著男裝曳撤的千歲殿下回頭對他說“後會有期”對此他很是小小的期待了一下。現在看來根本不值得期待,還是後會無期的好。
但胸中這口悶氣總是揮之不去,李估便從地上撿起個銳利的石片,借著月光與燈光,在駙馬府朱漆大門上用力畫字道:虛江李估與林駙馬絕交重寫半闕擬古木蘭辭,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寫畢拋掉瓦片,大笑三聲離去。
次日有人來拜訪林駙馬時,看到門上痕跡,對主人唏噓道:“原以為此詞寫男女決絕之情,卻都流於表麵了。今日方知暗喻好友絕交深意,比擬的妙哉!林賢弟要留名傳世了!對了,這扇門板送與在下如何?”
你才流於表麵!其實這就是男女決絕之意!林駙馬隻能無語的將心事藏於胸中。當然,門板肯定不能送的,因為這根本就不屬於他也不歸他處置。
後話不提,卻說李估回到家中,再思及自家被彈劾之事,李估忍不住在心裏批評了趙良仁老大人幾句。這位老大人身為左都禦史對禦史言官的掌控力很成問題呐,難道是上任時間短的原因?
許天官比趙老大年輕數歲都已然是吏部尚書,下一步隻等著眾望所歸入閣拜相。而趙老大今年才剛剛做上同級別的左都禦史,甚至為了這個左都禦史連自己的弟弟都壓製在家裏以避開〖言〗論。相較之下,做人差距真大。
其實這也是李估求個責備了。無論是誰來擔任左都禦史,也不可能徹底掌握住全部言官的嘴皮子。京師裏科道官數量級在一百五十個左右,來自於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都以清流自詡,誰有本事全都管的住?除非他帶有主角光環。
況且科道言官很大程度上就是輿論風向,出於某種心照不宣的原則朝廷不會讓一個能夠徹底掌控言官的人擔任左都禦史的。不然出現輿論一言堂,豈不有蒙蔽聖聽的可能?
李估埋怨完趙良仁,又擔憂彈劾這件事該怎麽應對?那些言官們抓住停職待勘裏的這個勘字不放很是煩人。自己被袁閣老當眾點出一堆所謂劣跡也真授別人以柄了。
想到袁閣老,李中書忽然有了主意,所以不必去麻煩諸位靠山了。
況且去請各位大佬們出麵效果也難說,即便你權勢熏天擺平了一百四十九個言官,但隻要有一個人不要命的彈劾你那還是彈劾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這條規則在官場中個別時候也通用。當年單槍匹馬的海瑞海青天便是這般讓大家無可奈何的。
次日初九,是有早朝的日子,一切照舊,走了一遍形式。朝會結束後,慈聖太後有諭,於武英殿麵見大臣。
二百多年前,朝會人多口雜喪失決策功能後,君臣麵議就成了一種取代朝會的決策形式。這個人員範圍小了很多,一般都是大學士九卿之流,朝會結束後有要事奏報的人也可以參加,某種程度上也相當於廷議了。
不過自成化朝起,就連這種君臣麵議也成了一種奢望,除了偶有如孝宗、毅宗皇帝,多數情況下都是君門萬裏、天顏難見。
到了如今景和朝,代天子秉政的慈聖太後賢明有德,倚重大臣,所以時常在武英殿召集群臣麵議斷事。大概是上個月過聖壽節積壓了一些政務的原因,所以今天太後在早朝後臨武英殿視事。
李大人作為分票中書,須得熟知政事走向,此時也有幸進入武英殿,位於班列最末尾。
殿中一層細細珠簾,將慈聖太後與群臣隔開。瞧了個新鮮的李估想道,這也算那傳說中的垂簾聽政罷。
太後臨殿,群臣禮畢不用贅述。
議事時先是定了近期幾件遲遲不決之事,內閣方麵屢屢由袁閣老應答,因為這些事務都是比較疑難的,所以被李估毫不客氣的分給了袁閣老。
眼裏看著袁閣老一次又一次的出列奏對和接旨,仿佛內閣之首般的風頭,李估心裏五味雜陳,是他親手造成了這一切啊。
無論袁閣老水平是高是低,政務辦的是好是壞,即便差到招來一片罵聲,可隻要今後這個場麵持續下去,那真成了給袁閣老造勢了中書舍人畢竟隻是中書舍人,大學士畢竟還是大學士,李估暗暗搖頭歎道。以此事可以看出自己的見識和境界仍是不足,陶醉於打壓閣老的虛榮有何實際意義?
看來以後要變一變了,李大人正滿心琢磨如何推行修正主義路線時,太後命內監傳示一封奏疏。每個重臣看過後,都不約而同瞄了一眼最近頗有幾分風光的內廷新人李估。
再蠢的人也猜得出奏疏內容了,李估可以肯定必然就是昨天在駙馬府看到的那篇。
有河南道監察禦史出列道:“誠如疏中所言,李估行有劣跡,驟列中樞,聖裁待勘。我河南道至今傳貼半月,拒不至堂,此乃驕狂無法之狀!臣王啟年等再伏乞聖裁!”
聰明人都聽得出來這裏有幾分文字遊戲的味道了。太後確實有過停職待勘之諭,後來又將李估複職。但從文字角度說,複職了隻代表不停職,沒說不勘了不然應該是複職停勘。
多少年來,朝廷諭令中隻要複職就表示停職待堪這個處分都取消了,大家印象裏也一直這樣認為。什麽勘不勘的,本就是個過場沒誰咬文嚼字的抓這個漏洞,卻不料今人出了一個異常,其中有內幕啊。
被當廷彈劾的李估眼觀鼻、鼻觀心、氣沉丹田,靜立不語。此時說什麽都沒用關鍵要先看太後的態度,隻要她老人家口吐一句“就此停勘”那就什麽事都沒了。
但李估估計這句話對言官有些簡單粗暴,出於政治正確需要太後不會輕易說出來的,他的分量也不夠讓太後如此說。
又有吏科給事中出列奏道:“臣也同議佞人幸進一朝勢起,為禍於內廷,作亂於廟堂(以下省略三百字)……”
李大人臉皮再厚也被罵的挺不僂了,隻好不情不願的移步出列,按慣例免冠叩首以示待罪。
言官一旦成群結勢,屬於什麽兆頭?殿內諸公無不是宦海中的老手誰不曉得。此時最幸災樂禍的莫過於袁閣老了,心中大爽。暗道惡人還需惡人磨,李小賊你也有今天!即便老夫製不了你,也有其他正直的人看不慣你!
太後沒有按慣例先征求各位大臣意見,卻在簾後命令道:“著李估廷前自辯。”
李估當即高聲道:“三人成虎之詞,臣勢孤莫辯,唯請聖斷!另臣有不明之處,當日袁閣老與下臣同受聖裁,為何台垣諸君隻以下臣為意,而對閣老視若無睹有眼如盲乎?此何以服人心!”
聽到李估沒有為自己辯解,卻忽然扯出了袁閣老,眾人這才記起,似乎當初袁閣老與李估一起受的罰,罪名都一樣的。
同是停職待堪,這些言官隻敢抓住小小的七品中書舍人不放,卻對大學士閣老不管不顧,確實是欺軟怕硬的難看樣子。
正樂不可支看仇家笑話的袁閣老臉色驟然大變,若不是在殿上怕失儀,他肯定要三步並作兩步上前揪住李估狂罵一通。不愧是無恥之徒!自己倒了黴也不忘拉老夫一起下水!什麽素質!?
幾位心機最深的大佬稍稍思索都心知肚明了。李估攀扯袁閣老絕非無的放矢,很明顯,他這是意欲綁架袁閣老,要倒黴一起倒黴,要平安一起平安。
如果說朝廷處置一個七品官可以隨隨便便任意為之的話,那麽處置一個大學士,可就不是那麽容易。閣老本身怎樣或許無所謂,但突然引發的最高層連鎖震蕩讓任何沒準備的人都難以把握,沒有穩妥之策不敢輕易嚐試的。
所以為了大局,將李估與袁閣老一起輕輕放過才是正理,此事該到此為止。
群臣放鬆下來,心裏開始準備散夥回衙門。但先前彈劾李估的禦史王啟年這時再次開口,從袖中掏出奏章道:“臣等自知有此疏漏,故昨日新擬彈章。此乃臣等二十三人聯名劾文華殿大學士袁立德與中書舍人李估疏。”
聞言武英殿裏聳動起來,如果說先前都是小打小鬧,那麽這回有大事件發生了!
李估大驚回首,他真的有點惶然失措了。對方居然算計到了這一步,真真正正的有備而來!二十三人聯名,幾乎就是全部科道官的六分之一了!這陣勢,是要把他往死裏治了。
被這段時間的平平淡淡迷惑到大意了,李估想道。那隻不過是平靜的海麵,底下一樣波濤洶湧。內廷廟堂裏果然處處刀光劍影,時時陰謀詭計!
同時另一個念頭不可抑製的竄上李估的心頭,他昨天冤枉了歸德千歲!
袁閣老政治態度上傾向於皇家,對歸德千歲的拉攏很配合,長公主無論如何也不會要廢掉他,同時千歲殿下也根本沒有理由對自己下死手。所以本次被彈劾肯定不是長公主的手筆。
想至此,李中書欲哭無淚。
昨日千歲殿下估計是不知從何處得知警訊,要對他賣好,說不定想施以援手,但卻被他愚蠢的誤會了。
為了發泄還在大門上刻了半闕絕交詞給她看現在想來,這簡直是自斷強援,自毀長城。
李估頭腦一片混亂中,聽到慈聖太後諭道:“念!”
禦史王啟年得了旨意,展開奏疏,麵容冰冷的高聲誦讀。
其內容無非又將李估與袁閣老的罪名各自列了一遍,具體什麽名頭並不很重要了,很多都是那天文華殿裏李估與袁閣老互相潑髒水時的台詞,另外增加了點不那麽新鮮的料。
不過新鮮猛料還是有的。例如某文華殿大學士與某中書舍人品性陰險以詐行事,明為仇寇實為私己,欺弄朝廷上下勾結,獨占國事操權弄柄,以至於內閣票霸產生……,
聽到這裏,竭力使自己冷靜的當事人之一袁閣老頓時心胸又快氣炸,別的事情也就罷了,但王啟年居然汙蔑他與李小賊勾結篡權,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讀完了,王啟年將奏疏交與內監便歸列。隨後又輪到袁閣老出列,自行免冠叩首,與李中書一個待遇。
此時武英殿裏靜悄悄,沒有任何響動,眾人都閉口不言。
若是李估自己的事,說不得盧尚書之類的要出來開脫幾句,許尚書和趙總憲則不是很方便,需要避嫌。
但扯上了當前在位文官中名義排位第一的文華殿大學士,形勢便複雜了。事起突然之下,看不清楚狀況時,誰也不會出頭發言,這可是二十三個言官聯名。再說那牽頭禦史王啟年多年不得升遷,常有憤懣抑鬱之情,咬起人來不要命的。
李估後悔攀扯袁閣老也遲了,對方就在這裏等著自己,或者說,即使他不拉袁閣老下水,對方也會想辦法如此。他一直在冥思苦想著,這人是誰?到底是誰?
其實這事涉及到如此多人,背後是誰肯定隱瞞不住的,但李估等不到那時候。他不由得想到了一句亙古不變的真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如果他與袁閣老齊齊倒黴,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李估眼角餘光掃過班列最前頭的幾位大佬,幾個來回之後,便鎖定了其中一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鼻英殿大學士彭時春,目前他位置僅次於袁閣老。此人名聲正直,風評不錯,李估聽說過他當年似乎出身於言官,甚有科道之望
這太好看了,林駙馬不知不覺一直將李估送出大門,惜惜而別,很有種禮賢下士的樣子。一般人哪裏當得起駙馬爺如此相送?至少也得是尚書級別,今天真破例了。
立在大門,李估有點後悔。無數小白教材裏都寫著,政治意味著妥協(前提是你擺不平對方),自己方才的表現委實不夠成熟。
去吃回頭草?算了,在女人麵前丟不起那臉麵。李估心裏又自我安慰道,若能借此與長公主一刀兩斷,也未必就是壞事了,免得整日在內廷外朝之間作艱難的抉擇。
記起上月底那個同樣寒冷的夜裏,身著男裝曳撤的千歲殿下回頭對他說“後會有期”對此他很是小小的期待了一下。現在看來根本不值得期待,還是後會無期的好。
但胸中這口悶氣總是揮之不去,李估便從地上撿起個銳利的石片,借著月光與燈光,在駙馬府朱漆大門上用力畫字道:虛江李估與林駙馬絕交重寫半闕擬古木蘭辭,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寫畢拋掉瓦片,大笑三聲離去。
次日有人來拜訪林駙馬時,看到門上痕跡,對主人唏噓道:“原以為此詞寫男女決絕之情,卻都流於表麵了。今日方知暗喻好友絕交深意,比擬的妙哉!林賢弟要留名傳世了!對了,這扇門板送與在下如何?”
你才流於表麵!其實這就是男女決絕之意!林駙馬隻能無語的將心事藏於胸中。當然,門板肯定不能送的,因為這根本就不屬於他也不歸他處置。
後話不提,卻說李估回到家中,再思及自家被彈劾之事,李估忍不住在心裏批評了趙良仁老大人幾句。這位老大人身為左都禦史對禦史言官的掌控力很成問題呐,難道是上任時間短的原因?
許天官比趙老大年輕數歲都已然是吏部尚書,下一步隻等著眾望所歸入閣拜相。而趙老大今年才剛剛做上同級別的左都禦史,甚至為了這個左都禦史連自己的弟弟都壓製在家裏以避開〖言〗論。相較之下,做人差距真大。
其實這也是李估求個責備了。無論是誰來擔任左都禦史,也不可能徹底掌握住全部言官的嘴皮子。京師裏科道官數量級在一百五十個左右,來自於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都以清流自詡,誰有本事全都管的住?除非他帶有主角光環。
況且科道言官很大程度上就是輿論風向,出於某種心照不宣的原則朝廷不會讓一個能夠徹底掌控言官的人擔任左都禦史的。不然出現輿論一言堂,豈不有蒙蔽聖聽的可能?
李估埋怨完趙良仁,又擔憂彈劾這件事該怎麽應對?那些言官們抓住停職待勘裏的這個勘字不放很是煩人。自己被袁閣老當眾點出一堆所謂劣跡也真授別人以柄了。
想到袁閣老,李中書忽然有了主意,所以不必去麻煩諸位靠山了。
況且去請各位大佬們出麵效果也難說,即便你權勢熏天擺平了一百四十九個言官,但隻要有一個人不要命的彈劾你那還是彈劾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這條規則在官場中個別時候也通用。當年單槍匹馬的海瑞海青天便是這般讓大家無可奈何的。
次日初九,是有早朝的日子,一切照舊,走了一遍形式。朝會結束後,慈聖太後有諭,於武英殿麵見大臣。
二百多年前,朝會人多口雜喪失決策功能後,君臣麵議就成了一種取代朝會的決策形式。這個人員範圍小了很多,一般都是大學士九卿之流,朝會結束後有要事奏報的人也可以參加,某種程度上也相當於廷議了。
不過自成化朝起,就連這種君臣麵議也成了一種奢望,除了偶有如孝宗、毅宗皇帝,多數情況下都是君門萬裏、天顏難見。
到了如今景和朝,代天子秉政的慈聖太後賢明有德,倚重大臣,所以時常在武英殿召集群臣麵議斷事。大概是上個月過聖壽節積壓了一些政務的原因,所以今天太後在早朝後臨武英殿視事。
李大人作為分票中書,須得熟知政事走向,此時也有幸進入武英殿,位於班列最末尾。
殿中一層細細珠簾,將慈聖太後與群臣隔開。瞧了個新鮮的李估想道,這也算那傳說中的垂簾聽政罷。
太後臨殿,群臣禮畢不用贅述。
議事時先是定了近期幾件遲遲不決之事,內閣方麵屢屢由袁閣老應答,因為這些事務都是比較疑難的,所以被李估毫不客氣的分給了袁閣老。
眼裏看著袁閣老一次又一次的出列奏對和接旨,仿佛內閣之首般的風頭,李估心裏五味雜陳,是他親手造成了這一切啊。
無論袁閣老水平是高是低,政務辦的是好是壞,即便差到招來一片罵聲,可隻要今後這個場麵持續下去,那真成了給袁閣老造勢了中書舍人畢竟隻是中書舍人,大學士畢竟還是大學士,李估暗暗搖頭歎道。以此事可以看出自己的見識和境界仍是不足,陶醉於打壓閣老的虛榮有何實際意義?
看來以後要變一變了,李大人正滿心琢磨如何推行修正主義路線時,太後命內監傳示一封奏疏。每個重臣看過後,都不約而同瞄了一眼最近頗有幾分風光的內廷新人李估。
再蠢的人也猜得出奏疏內容了,李估可以肯定必然就是昨天在駙馬府看到的那篇。
有河南道監察禦史出列道:“誠如疏中所言,李估行有劣跡,驟列中樞,聖裁待勘。我河南道至今傳貼半月,拒不至堂,此乃驕狂無法之狀!臣王啟年等再伏乞聖裁!”
聰明人都聽得出來這裏有幾分文字遊戲的味道了。太後確實有過停職待勘之諭,後來又將李估複職。但從文字角度說,複職了隻代表不停職,沒說不勘了不然應該是複職停勘。
多少年來,朝廷諭令中隻要複職就表示停職待堪這個處分都取消了,大家印象裏也一直這樣認為。什麽勘不勘的,本就是個過場沒誰咬文嚼字的抓這個漏洞,卻不料今人出了一個異常,其中有內幕啊。
被當廷彈劾的李估眼觀鼻、鼻觀心、氣沉丹田,靜立不語。此時說什麽都沒用關鍵要先看太後的態度,隻要她老人家口吐一句“就此停勘”那就什麽事都沒了。
但李估估計這句話對言官有些簡單粗暴,出於政治正確需要太後不會輕易說出來的,他的分量也不夠讓太後如此說。
又有吏科給事中出列奏道:“臣也同議佞人幸進一朝勢起,為禍於內廷,作亂於廟堂(以下省略三百字)……”
李大人臉皮再厚也被罵的挺不僂了,隻好不情不願的移步出列,按慣例免冠叩首以示待罪。
言官一旦成群結勢,屬於什麽兆頭?殿內諸公無不是宦海中的老手誰不曉得。此時最幸災樂禍的莫過於袁閣老了,心中大爽。暗道惡人還需惡人磨,李小賊你也有今天!即便老夫製不了你,也有其他正直的人看不慣你!
太後沒有按慣例先征求各位大臣意見,卻在簾後命令道:“著李估廷前自辯。”
李估當即高聲道:“三人成虎之詞,臣勢孤莫辯,唯請聖斷!另臣有不明之處,當日袁閣老與下臣同受聖裁,為何台垣諸君隻以下臣為意,而對閣老視若無睹有眼如盲乎?此何以服人心!”
聽到李估沒有為自己辯解,卻忽然扯出了袁閣老,眾人這才記起,似乎當初袁閣老與李估一起受的罰,罪名都一樣的。
同是停職待堪,這些言官隻敢抓住小小的七品中書舍人不放,卻對大學士閣老不管不顧,確實是欺軟怕硬的難看樣子。
正樂不可支看仇家笑話的袁閣老臉色驟然大變,若不是在殿上怕失儀,他肯定要三步並作兩步上前揪住李估狂罵一通。不愧是無恥之徒!自己倒了黴也不忘拉老夫一起下水!什麽素質!?
幾位心機最深的大佬稍稍思索都心知肚明了。李估攀扯袁閣老絕非無的放矢,很明顯,他這是意欲綁架袁閣老,要倒黴一起倒黴,要平安一起平安。
如果說朝廷處置一個七品官可以隨隨便便任意為之的話,那麽處置一個大學士,可就不是那麽容易。閣老本身怎樣或許無所謂,但突然引發的最高層連鎖震蕩讓任何沒準備的人都難以把握,沒有穩妥之策不敢輕易嚐試的。
所以為了大局,將李估與袁閣老一起輕輕放過才是正理,此事該到此為止。
群臣放鬆下來,心裏開始準備散夥回衙門。但先前彈劾李估的禦史王啟年這時再次開口,從袖中掏出奏章道:“臣等自知有此疏漏,故昨日新擬彈章。此乃臣等二十三人聯名劾文華殿大學士袁立德與中書舍人李估疏。”
聞言武英殿裏聳動起來,如果說先前都是小打小鬧,那麽這回有大事件發生了!
李估大驚回首,他真的有點惶然失措了。對方居然算計到了這一步,真真正正的有備而來!二十三人聯名,幾乎就是全部科道官的六分之一了!這陣勢,是要把他往死裏治了。
被這段時間的平平淡淡迷惑到大意了,李估想道。那隻不過是平靜的海麵,底下一樣波濤洶湧。內廷廟堂裏果然處處刀光劍影,時時陰謀詭計!
同時另一個念頭不可抑製的竄上李估的心頭,他昨天冤枉了歸德千歲!
袁閣老政治態度上傾向於皇家,對歸德千歲的拉攏很配合,長公主無論如何也不會要廢掉他,同時千歲殿下也根本沒有理由對自己下死手。所以本次被彈劾肯定不是長公主的手筆。
想至此,李中書欲哭無淚。
昨日千歲殿下估計是不知從何處得知警訊,要對他賣好,說不定想施以援手,但卻被他愚蠢的誤會了。
為了發泄還在大門上刻了半闕絕交詞給她看現在想來,這簡直是自斷強援,自毀長城。
李估頭腦一片混亂中,聽到慈聖太後諭道:“念!”
禦史王啟年得了旨意,展開奏疏,麵容冰冷的高聲誦讀。
其內容無非又將李估與袁閣老的罪名各自列了一遍,具體什麽名頭並不很重要了,很多都是那天文華殿裏李估與袁閣老互相潑髒水時的台詞,另外增加了點不那麽新鮮的料。
不過新鮮猛料還是有的。例如某文華殿大學士與某中書舍人品性陰險以詐行事,明為仇寇實為私己,欺弄朝廷上下勾結,獨占國事操權弄柄,以至於內閣票霸產生……,
聽到這裏,竭力使自己冷靜的當事人之一袁閣老頓時心胸又快氣炸,別的事情也就罷了,但王啟年居然汙蔑他與李小賊勾結篡權,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讀完了,王啟年將奏疏交與內監便歸列。隨後又輪到袁閣老出列,自行免冠叩首,與李中書一個待遇。
此時武英殿裏靜悄悄,沒有任何響動,眾人都閉口不言。
若是李估自己的事,說不得盧尚書之類的要出來開脫幾句,許尚書和趙總憲則不是很方便,需要避嫌。
但扯上了當前在位文官中名義排位第一的文華殿大學士,形勢便複雜了。事起突然之下,看不清楚狀況時,誰也不會出頭發言,這可是二十三個言官聯名。再說那牽頭禦史王啟年多年不得升遷,常有憤懣抑鬱之情,咬起人來不要命的。
李估後悔攀扯袁閣老也遲了,對方就在這裏等著自己,或者說,即使他不拉袁閣老下水,對方也會想辦法如此。他一直在冥思苦想著,這人是誰?到底是誰?
其實這事涉及到如此多人,背後是誰肯定隱瞞不住的,但李估等不到那時候。他不由得想到了一句亙古不變的真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如果他與袁閣老齊齊倒黴,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李估眼角餘光掃過班列最前頭的幾位大佬,幾個來回之後,便鎖定了其中一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鼻英殿大學士彭時春,目前他位置僅次於袁閣老。此人名聲正直,風評不錯,李估聽說過他當年似乎出身於言官,甚有科道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