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清晨,揚州城新城區東北,金百萬悠然自得的在自家園中飲茶觀huā。


    這個園子的名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的樣子,叫作百huā園,雖然普通,但很名副其實,確確實實有一百多種huā,維持起來耗費不知幾多。


    不過讓金員外感到缺憾的是,因為huā期不一從來沒有百多種huā齊齊怒放的時候,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這點。


    金員外身旁陪同的是方外之人,從蘇州來的圓容老和尚,隻聽法師問道:“昨日情形如何了?、“縣衙裏無甚動靜,不知道李縣尊終究如何應付。”圓容法師抿了一口茶笑道:“李估此人行事出奇,似乎膽大衝動又渾不可測使人畏懼,其實有兩條脈絡可尋。一是他不主動做無把握之事,二是他不主動做無好處之事,衝動亂為很多時候都隻是他恐嚇別人的外表。”


    “正所謂世事如棋局,你們看他膽大妄為便被嚇住畏縮,這種想法不對,未戰先怯豈有勝因?常言道狹路相逢勇者勝,就說巡役齊歇之事,私鹽泛濫後你們可能損失的隻是部分官鹽收益,但李估損失的則是官位。這就相當於你們壓上銀子、李估壓上官位的賭博,對你們各自而言孰輕孰重?李估不會拚著自己官位不要也要與你們魚死網破的,他要是那樣不分輕重的人,也坐不到今天這個位置。”“所以你且安心,有貧僧在,無論如何李估必定要與你和解。你們都沒有見過,李估也曾是個很會隱忍的人,不是一味好鬥逞狠的。”圓容不知想起了什麽,一邊運籌帷幄一邊感慨道。


    某個人渣,當年忍氣吞聲低三下四的從他這裏騙走了官位,然後兩年來對自己就不聞不問了,三月前他主動上門,還熱臉貼了冷屁股……這次就要找回場子給該人渣看看。


    金員外若有所思,這和尚果然對李縣尊了解的很透徹,絕對是有備而來的,而且很有把握。


    那天在新安會館靜遠堂議事,大部分在場鹽商覺得突然現身的老和尚隻是出了兩個不錯的主意,此外沒什麽值得他們注意的,甚至習以為常。


    大鹽商手裏的財富具有超乎尋常的吸引力,周圍從來不缺主動冒出來表現自己的人物,不外乎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所以對這個主動獻計獻策的和尚並不稀奇。


    但金百萬與一般鹽商不同,是真真正正的白手起家人物,從當年窮困賣女的背運小販奇跡般的變化為如今揚州城七大巨商之一。有這些經曆錘煉,明粗實細的金百萬眼力自然比那些靠著世襲窩本發家的富二代鹽商強的多。


    讓金百萬注意到的是,圓容老和尚自稱蘇州人,這就是最大奇怪之處。出家人既然號稱出家,在別人沒有詢問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主動報上自己俗家籍貫在哪裏罷。


    一個蘇州人,跑過來給自己的同鄉李大人使絆子,莫非是被李大人迫害過特意來複仇的?金百萬細細想來覺得很有意思。此人肯定與李大人相識,至少是有過關係的,大概知道李大人的一些底細。而且他是膽敢到江都縣來,說明有所依仗。


    恰好金百萬和縣衙因為鹽課和典史兩件事情僵持不下,始終未曾得到解決,見了圓容法師便起了求教之心。所以滿堂十幾個人,隻有金百萬表現出了足夠誠意,問過法號來曆後盛情邀請圓容法師到自己宅中小住修行。


    不過金員外當然不會盲目輕信,在家中用了一些小手段進行試探,例如派了若幹美貌婢女去勾引。怎奈圓如大師如同柳下惠不為色迷,金百萬便服氣了,看來此人不是江湖騙子,有點內涵的。


    談了幾次,金員外又發現這位和尚雖然對佛法幾乎一竅不通,但對李縣尊的人性有著極其深入的見解,正是他所急缺的專業技術人才,知己知彼才可百戰百勝啊。


    而且圓容和尚一口一個李估,每每直呼其名從不加尊稱,不恭之意溢於言表,足以說明他不是什麽細作臥底。


    此時的金百萬還不知道,自己將來也有可能口口聲聲李估而不是什麽李大人李縣尊李別駕……,


    卻說百huā園中,圓容法師瞥了金百萬一眼,繼續講解道:“李估此人,雖不至於見小利而忘義,但絕對是幹大事而惜身”突然話鋒一轉“金施主每年白給縣衙三千兩鹽課,又如此關注典史和緝鹽巡役之事,隻怕別有內情罷?別的綱商卻沒見如金施主這般上心的。”金員外聽對方解析李估聽得正入神,卻猛然聽到這句,不禁失聲道:“法師也熟知俗家之事?”又連忙改口道:“法師說笑了,我本經商之人,結好本地是常理。”與此同時,在縣衙中李估仍在看著緝鹽巡役的請願文書苦思。


    他想的更深,如今他正要在本籍人中一點一點的豎起名聲,以此為壓製徽州商人的依靠。而這數百巡役卻都是本地人,處理不當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大局?以前一直忽略了這點,倒是個小小失誤。


    從之前的動向看,那些鹽商應該是被自已的作敢為震懾住了,又兼自已手握守備司營兵,所以鹽商沒有膽氣和自己正麵作對。他們huā錢培養出的官員又遠水不解近渴,故而隻能通過江北其他衙門進行迂回鬥爭,怎麽這回一反常態了?


    該如何化解?有一招是采用詐術,先假意哄騙安撫住,等上司準許後再以秋風落葉之勢,將營兵迅速替換掉巡役。不過想來想去,總是有點後患,而且人口眾多毀自己的信譽。


    正在想法子之時,有個急遞總鋪的頭目被張三領進〖房〗中“稟大老爺,一刻鍾之前府衙中有公文發往淮安府!”


    原來每個縣都有按製度設立、管理驛站、急遞鋪的責任。住宿是驛站,公文靠急遞鋪,通稱驛傳。


    這是按屬地分的,江都縣地麵上的急遞鋪當然是由江都縣衙管理,而府衙設在江都縣,傳遞公文自然也是通過江都縣的急遞鋪。


    李大人早就打過招呼,凡是最近府衙有比較不同尋常的公文,一律來報。雖然不敢冒著殺頭危險私拆攔截公文,但是起碼能知道去向也好,府衙公文的封皮總要注明是送到哪裏去的罷。


    聽到急遞鋪來報信,李估連忙問道:“給哪個衙門的?巡撫?”“學道衙門!”


    怎麽是學道衙門?李估疑惑片刻,又恍然大悟,府衙裏那個姓羅的打了借師助剿的主意!


    在一方地麵上,對科舉事務擁有最終裁決權力的,隻有學道衙門裏的學政大宗師,各省叫提學副使,兩京直隸叫提學禦史。這項權力不受別的地方官幹涉,即使李估也不能違抗。


    此時江北提學禦史正駐在淮安府輪試各縣,主考院試錄取秀才,府衙的公文顯然就是發給提學禦史的。


    李估可以斷定,羅知府必然是打算請提學禦夾屈尊過來主考江都縣的縣試。


    這是什麽意思?縣試本該就是縣衙的權力,不管是誰來主考,那丟掉了權力的縣衙都是沒麵子,羅知府打得就是這個算盤。


    縣衙敢和府衙在縣試問題上叫板,也勉強算是占有幾分理,李某人更是能派兵卒強行占領了科場。但是如果一方科舉的最高負責人提學官親自按臨江都縣主持縣試,縣衙有什麽資格再與提學官相爭?


    別忘了,縣裏的童生都是要經提學官考過才能錄為秀才,秀才經過提學官主持的鄉試才能中舉人。所以縣衙沒有任何本錢與提學官在科舉事務上抗衡。


    提學官會不會來?李估跟他不熟,十分拿不準。


    從科舉角度,被稱為大宗師的提學官跑來主持縣試,相當不協調。人家筆下都是出秀才、舉人的,來縣裏點童生未免丟份,傳出去失了宗師體麵。


    從經濟角度,到富貴繁華的揚州城主考科舉,又是想取誰就取誰、隨意性很大、基本沒有風險的縣試,誰不想來?為了將來的院試、鄉試,就算大宗師現在隻主持縣試,那有錢人一樣要照著院試、鄉試的標準去巴結,借此通上門路。


    何況大宗師點出的童生,那是一般的童生麽?到了下一步府試院試還不得受些照顧?


    而且這次是有府衙之邀,若提學官打著解決府縣科舉糾紛的名號過來,又是名正言順,誰也挑不出理。


    李估越想越覺得可能性很大,多數人遇到這麽個機會肯定要來揚州城走一遭的。難道自己還是要喪失縣試主考權?


    再想起先前鹽商的事情,李大人頓感頭疼。果然都不是省油的燈,本以為兩邊被自己齊齊壓製住時,竟然先後奮起反抗,無意中生出遙相呼應之勢。


    又有吏房司吏晁林稟報道:“奉大老爺之命查探過,巡役上書確實有前典史孟公明暗中串聯,又有用營兵取代巡役的傳言,因而群情不穩。”“那就是金百萬的主意?”李估問道,人人皆知孟典史是金百萬的表妹夫。


    “月初鹽商聚眾商討大人之事時,有個外地老和尚出謀獻策,與大人為難。後來這個和尚又被金百萬請到家中,怕是脫不了幹係的。”晁林畢竟是本地地頭蛇,將消息盡可能打探的詳細。


    “哪來的六根不淨和尚?”晁林仔細回憶了一下“聽說是法號叫圓容。”


    李估大吃一驚!圓容好像嶽父出家後就是這個名字?天下沒這麽巧合到重名還又歲數差不多的和尚罷?不過看看這些陰損主意,就是他的一貫風格,多半錯不了的。


    這老頭真是吃飽了撐著,哪有這樣當嶽父的,越老越幼稚,李大人心裏埋怨道。


    不過他轉念一想,忽然感到真是天助我也,機遇就在於此了!當即發令傳喚儀仗,張三跑過來問道:“老爺要去哪裏?”“去金員外宅第認爹去!”李估語含雙關道。


    旁邊還沒有離開的晁司吏掏了掏耳朵,以為自己幻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新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輕風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輕風去並收藏奮鬥在新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