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太後就快還政退養了,雖然她不至於想當武則天,但多少還是有點**,即將失去權力的失落感縈繞在心頭。
看到群臣如此不體諒、不合作,三番五次掃她的麵子,錢太後執拗的逆反心理發作了。這十來年,她謙虛自抑,優容大臣,結果這些大臣全然不感念於此,忘恩負義的讓她情何以堪!
這也是君臣兩者之間觀念有差異了。錢太後認為自己做出了貢獻,付出和犧牲很多。但在群臣眼裏,錢太後代行皇權,所以虛心納諫,善待臣民,都是理所當然的本分,君上本該如此…
話扯遠了,卻說李佑這伴事在錢太後心裏,第一,李佑的官職是重要籌碼,暗中涉及到她退養後錢家的安置問題;第二,她堂堂的秉政太後費盡周折,連李佑一個小小的五品都免不掉,這口氣如何出的來?
更何況她始終尋求在現有已成慣例的政治框架內解決問題,但由於群臣羈絆,就是解決不了!那就隻好甩開現有框架,憑借君權霸王硬上弓,難道滿朝文武都要為區區一個李佑死硬到底?
有時候,政治就是耐心的較量,但錢太後秉政時間餘日無多,已經沒有耐心了。作為超脫於臣民律法之外的唯二人,就算她奈何不了別人,但別人誰又能奈何她?
當李佑接到吏科送來的消息,不由得大喜過望,他就在等著這一刻!不容易啊,一方麵明裏暗裏的挑釁太後,一方麵還得擺出與魏國公家過不去的樣子給別人看,不停借勢造勢,終於盼到太後走出這步了,這是太後首次繞過內閣,為了政事直接下詔給六科抄發,打破了十年來不發中旨的默契,極其不同尋常。
一兩日間,消息便傳遍了京師內外大小數十衙門!
接到詔旨的吏科諸給事中,也好似撿了個燙手山芋。六科可以封駁詔書,是位卑權重的典範,但是這項權力用起來卻是慎之又慎,因為一旦用了,就相當於直接打君權的臉麵。
史書標榜歌頌的自然是犯龍顏、批龍鱗,但是這種機會落到眼前,成為現實中的抉擇選項,那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你預測不出是什麽後果,因為你猜不出將付出什麽代價,因為你不知道這樣做值得不值得。
像李佑上次那樣,挨兩下廷杖便名揚天下,之後換個地方繼續做官,一年多又回了京,若早知如此喜劇結局,自然是人人爭先恐後打破頭犯天顏的。
但問題是,你無法確定隻是如此,挨過廷杖被貶斥的不見得是李佑,也可能是被貶幾十年而老死雲南的楊慎。
科道官中,禦史和給事中是有區別的,禦史上書言事責任較小,隻管說不管做,務虛不務實,可以稍稍肆無忌憚。
但給事中負責審核詔書,科參六部,卻是要幹實事的,權力大了責任也大,後果也更嚴重,所以必須要更謹慎。這也是科道稱謂中,科排在道前麵的原因,同為清流,六科還是比禦史稍高一點。
吏科給事中共有四人,都給事中汪文敘與眾人商量過,決定先穩妥行事。詔旨不能發,但明顯太後還在氣頭上,所以行中庸之道為好。暫時將詔旨留在科裏,拖著不封駁也不正式抄發,隻將內容傳出去,且看各方反應如何。
八月二十七日上午,不出人所料,一連八封禦史奏疏呈進慈聖宮,擺在了錢太後麵前。
監察禦史群起上奏,其中喻意肯定不同於禦史單獨上奏,在國朝政治中也算是一種情況嚴重的標誌了。
朝廷中人都曉得,看監察禦史的奏本,要先看人名,然後再想人名的背後是誰,最後才要看是什麽內容。
錢太後掃視麵前八封奏本,不用打開她也猜得出大概是什麽內容,最大的謎底其實是這些奏本都是何人所上。而且,她昨日剛剛下詔至六科,今日上午便有奏疏,來的如此之快,似乎早有預謀。
朝廷中有上百禦史,山頭複雜,除非極活躍的、或者做出過令人矚目大事的,錢太後哪裏有精力能一一記住各人的門派。便傳旨將司禮監掌印太監麥承恩召來,令他協助辨識。
在麥承恩到來之前,錢太後略略瀏覽了數篇章疏“城南傳言四起,處處非議勳戚,聽聞聖母不查證傳言、辨明是非,反而一意罷斥賢良,何以服人?勸聖母勿行無德之舉!”
“凡事皆有兩方,何故隻從重罷去李佑官職?此乃賞罰極不公之例,人主豈能昏庸若此,願聖母聞過即改,以為天下法!”
“聞聖母得知李佑過錯,如獲至寶,迫不及待,必欲除之而後快。為人君者器量不可偏狹,心胸應容萬物!”
經過一夜,錢太後心態其實已經略略平和,但看到一個個賣直撒潑的可惡嘴臉,以及無德、昏庸、偏狹等字眼,她心中的火氣再次升騰。
待到麥公公到來,翻過禦史章本後,擇重點向太後奏道:“範忠為河南道掌道禦史,昔年由歸德千歲引薦。”
什麽?!錢太後感到心口好似被猛然刺了一刀。別人也就算了,連親生女兒也想渾水摸魚?時間還把握的如此緊密!難道想眾叛親離嗎!
深吸幾口氣,她穩住心情,下諭道:“召歸德長公主覲見!”
廟堂傳言之一:景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午時,歸德長公主入慈聖宮麵見皇太後,其時屏絕旁人於殿外。後見長公主臉色鐵青,自殿中負氣而出,似是不睦。
廟堂傳言之二:景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未時,李僉憲入十王府麵見歸德長公主,其時屏絕旁人於殿外。後見李僉憲臉色鐵青,自殿中負氣而出,似是不睦。
傳言且不提,當日下午,在歸德長公主離開後,大發雷要的慈聖皇太後又下了兩道詔旨送達六科,這次是兵科同吏科一起坐蠟了。
第一道詔旨送兵科,太後直接特簡魏國公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提督巡捕五營;第二道詔旨送吏科,特簡光祿寺少卿黃鑒兼理提督五城兵馬指揮司!
按說五軍都督府都是勳貴的自留地,太後特簡無可厚非,但在這個**的情況下,此舉示威的意味十足,更何況還加了提督巡捕五營這個特殊官職。九門之內,除了拱衛皇城的天子侍衛親軍,就是五個巡捕營武力最強了!
黃鑒的任命,也顯出太後破釜沉舟的意味,連尚在李佑手裏的檢校僉都禦史都不要了,直接讓黃鑒以光祿寺少卿兼任五城提督,這分明是打算甩開巡城禦史單幹將負責京師治安的五城兵馬司係統也變成勳戚自留地!
聯想力豐富的人已經想起,如果五城兵馬司弓兵、火甲和巡捕五營官軍全部歸勳貴直領並受皇家遙控,這像什麽?
要知道,當年隻有錦衣衛官和東廠太監曾經提督總領過兵馬司、巡捕營川,號稱無孔不入,令人聞風色變。
經過昨天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人關注六科。此兩道詔旨內容傳出來後,輿情再次大嘩。經過李往這個導火索,聖母皇太後今天絕對又被禦史們的上疏惹得夫怒,居然發了更大的狠!愈加往大裏鬧!
反應最快的,是檢校右僉都禦史李佑不愧為近日湧現出的反勳貴急先鋒。太後的新詔旨下午才到六科李佑當夜就向通政司遞上了奏本作為一名都察院台垣官,可謂是盡職盡責的典範。
二十八日清晨,宮門剛開,通政司便將奏本交到會極門外的司禮監文書房太監手裏,司禮監知道事情重大,也不敢滯留又迅速將李佑奏本直接呈給慈聖宮。
李佑的奏疏沒有密封,傳播的也很快成為一個風向標。
他的奏疏傳開時,很多人還正在琢磨怎麽寫奏本刷聲望。有人笑言:“昨天是罷他自己的官,李大人不便上疏諫言求望。眼見其他禦史紛紛上疏,他一定忍到饑渴難耐並手癢了,隻怕一門心思專等今日之事出手罷。”
比李佑的奏疏更早到達慈聖宮的,是錢太後的兄長新寧侯錢泰。
這位侯爺雖然同樣貪,但比另一個國舅錢安聰明些,昨天聽說了胞妹幾道強行發至六科的詔旨後,夜間始終睡不安穩。
他今天一大早便守候在宮門外,開了門便求見太後,苦口婆心的勸道:“我兄妹尊榮已至極點,大家安享富貴即可,何必與朝臣相鬥。”
“哀家代皇上行人主之權,連李佑都撤不掉,以此為範例,今後皇上何以君天下!”
新寧侯暗暗歎息,不就是你感到臉麵無光,要找回麵子麽?又力勸道:“若你ji怒了朝臣,種下了芥蒂,他們奈何你不得,但百年之後,卻要遺禍給我錢家!你不可不三思!”
皇太後怒而斥道:“當初爭侯爵時,不見你如此說耶?那時你為何不擔心惹怒朝臣!莫非你是隻能共富貴之輩?”
說著,恰好李佑奏疏送到手裏,錢太後打開閱之。從結構上,乃是很明顯的三段式奏疏。
第一段,擺事實講道理。
“奪臣之官,不過為五城提督,臣不敢有怨言。但旋即又聞聖母以勳戚提督五城及巡捕五營事,竊以為此舉大不妥也!
聖朝官員任職,須有鄉籍回避之說,一應官員不得本籍為官。以免牽連自家而心有偏私,包庇賊贓而窩藏罪犯,虛應朝廷而割據地方。
故本籍為官則為害愈烈,太祖皇帝厲行禁止之。各家勳戚,世代居於京城,至今多有百年世家,枝繁葉茂,已然形同京籍!敢問治民之官,無不回避,勳戚為何不回避?聖母又何故要任用勳戚為京城治理官?”
第二段,指責她老人家品德有問題。
“天下億兆皆為臣民,太後何必獨愛勳貴。須知勳戚在京非法者甚多,耳濡目染比比皆是,太後欲以勳戚治京師,何異於與虎謀皮,隻怕要成國之笑柄!或曰聖母包庇勳戚為非作歹。故而此乃目光短淺,以一家之法治理一國也,臣萬不敢荀同!”
第三段,請求改正。
“伏惟祈盼聖母改過自新,罪己自律,則大明幸甚,天下幸甚!”
看到包庇勳戚、為非作歹、目光短淺、改過自新、罪己自律等刺眼的詞句,錢太後憤然將奏疏丟到新寧侯臉上,喝道:“你看看別人都是如何誹謗哀家,你也想吃力扒外勸哀家息事寧人麽!”
朝臣看到抄來的李佑奏疏內容,無不喝彩幾句。
一是喝彩李佑的膽量。他明知自己是錢太後的眼中釘,朝中靠山又已離去,在朝不保夕情況下,還要犯顏進諫,用那些尖銳的字眼,堪為鐵骨錚錚的言官真漢子、朝臣純爺們!
二是喝彩李佑的辯駁。此疏實乃有理有據也,在理論上做出了新發展,居然搬出了鄉籍回避製度來駁斥任用勳戚。諫出了新意,諫出了水平,確實比空談道理高明的多。
一天之內,數十封跟風奏折引用了李佑的回避理論,又投遞進司禮監文書房。但這些後來者,享受不到李佑奏疏的榮光和待遇了。
雖然李大人隱隱成了這次朝爭的文官喉舌,少有的萬眾矚目,但認真追究起來,為李大人喝彩的,其實都是看熱鬧閑人心態。與李佑關係密切的人,無不暗含擔憂,李佑就算造勢自保,這也有點玩大了。
短短三日內,兩次太後中旨和兩波諫疏高度密集的接連出現,正當所有朝臣為此眼花繚亂時,慈聖皇太後還是繞過內閣,三天來第三次向六科下達了詔旨!
這次詔旨,!口氣任命了十七個勳戚子弟為光祿寺、~~書書網.shushuw-更新首發~~太常寺、鴻腫寺、尚寶司、行人司等衙門的官職!
雖然不涉及最核心的部院,多為不管事的散官,但這樣不經大臣,一口氣冉批傳授十七個,仍屬聳人聽聞!詔書確實是詔書,蓋著皇帝大寶的詔書,不存在內監造假矯詔的可能!
消息傳出來,輿情嘩的不能再嘩了,這分明顯示出太後已經撞破南牆也不回頭,要以最強硬的態度一條道走到黑的決心!ps:吃過飯繼續碼字,今天能碼完就更新,今晚如果寫不完,就放在明天早晨上午更新,算是加更求月票!對了,月關發了新書《醉枕江山》,等不及更新的大家可以先去欣賞!(未完待續)
看到群臣如此不體諒、不合作,三番五次掃她的麵子,錢太後執拗的逆反心理發作了。這十來年,她謙虛自抑,優容大臣,結果這些大臣全然不感念於此,忘恩負義的讓她情何以堪!
這也是君臣兩者之間觀念有差異了。錢太後認為自己做出了貢獻,付出和犧牲很多。但在群臣眼裏,錢太後代行皇權,所以虛心納諫,善待臣民,都是理所當然的本分,君上本該如此…
話扯遠了,卻說李佑這伴事在錢太後心裏,第一,李佑的官職是重要籌碼,暗中涉及到她退養後錢家的安置問題;第二,她堂堂的秉政太後費盡周折,連李佑一個小小的五品都免不掉,這口氣如何出的來?
更何況她始終尋求在現有已成慣例的政治框架內解決問題,但由於群臣羈絆,就是解決不了!那就隻好甩開現有框架,憑借君權霸王硬上弓,難道滿朝文武都要為區區一個李佑死硬到底?
有時候,政治就是耐心的較量,但錢太後秉政時間餘日無多,已經沒有耐心了。作為超脫於臣民律法之外的唯二人,就算她奈何不了別人,但別人誰又能奈何她?
當李佑接到吏科送來的消息,不由得大喜過望,他就在等著這一刻!不容易啊,一方麵明裏暗裏的挑釁太後,一方麵還得擺出與魏國公家過不去的樣子給別人看,不停借勢造勢,終於盼到太後走出這步了,這是太後首次繞過內閣,為了政事直接下詔給六科抄發,打破了十年來不發中旨的默契,極其不同尋常。
一兩日間,消息便傳遍了京師內外大小數十衙門!
接到詔旨的吏科諸給事中,也好似撿了個燙手山芋。六科可以封駁詔書,是位卑權重的典範,但是這項權力用起來卻是慎之又慎,因為一旦用了,就相當於直接打君權的臉麵。
史書標榜歌頌的自然是犯龍顏、批龍鱗,但是這種機會落到眼前,成為現實中的抉擇選項,那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你預測不出是什麽後果,因為你猜不出將付出什麽代價,因為你不知道這樣做值得不值得。
像李佑上次那樣,挨兩下廷杖便名揚天下,之後換個地方繼續做官,一年多又回了京,若早知如此喜劇結局,自然是人人爭先恐後打破頭犯天顏的。
但問題是,你無法確定隻是如此,挨過廷杖被貶斥的不見得是李佑,也可能是被貶幾十年而老死雲南的楊慎。
科道官中,禦史和給事中是有區別的,禦史上書言事責任較小,隻管說不管做,務虛不務實,可以稍稍肆無忌憚。
但給事中負責審核詔書,科參六部,卻是要幹實事的,權力大了責任也大,後果也更嚴重,所以必須要更謹慎。這也是科道稱謂中,科排在道前麵的原因,同為清流,六科還是比禦史稍高一點。
吏科給事中共有四人,都給事中汪文敘與眾人商量過,決定先穩妥行事。詔旨不能發,但明顯太後還在氣頭上,所以行中庸之道為好。暫時將詔旨留在科裏,拖著不封駁也不正式抄發,隻將內容傳出去,且看各方反應如何。
八月二十七日上午,不出人所料,一連八封禦史奏疏呈進慈聖宮,擺在了錢太後麵前。
監察禦史群起上奏,其中喻意肯定不同於禦史單獨上奏,在國朝政治中也算是一種情況嚴重的標誌了。
朝廷中人都曉得,看監察禦史的奏本,要先看人名,然後再想人名的背後是誰,最後才要看是什麽內容。
錢太後掃視麵前八封奏本,不用打開她也猜得出大概是什麽內容,最大的謎底其實是這些奏本都是何人所上。而且,她昨日剛剛下詔至六科,今日上午便有奏疏,來的如此之快,似乎早有預謀。
朝廷中有上百禦史,山頭複雜,除非極活躍的、或者做出過令人矚目大事的,錢太後哪裏有精力能一一記住各人的門派。便傳旨將司禮監掌印太監麥承恩召來,令他協助辨識。
在麥承恩到來之前,錢太後略略瀏覽了數篇章疏“城南傳言四起,處處非議勳戚,聽聞聖母不查證傳言、辨明是非,反而一意罷斥賢良,何以服人?勸聖母勿行無德之舉!”
“凡事皆有兩方,何故隻從重罷去李佑官職?此乃賞罰極不公之例,人主豈能昏庸若此,願聖母聞過即改,以為天下法!”
“聞聖母得知李佑過錯,如獲至寶,迫不及待,必欲除之而後快。為人君者器量不可偏狹,心胸應容萬物!”
經過一夜,錢太後心態其實已經略略平和,但看到一個個賣直撒潑的可惡嘴臉,以及無德、昏庸、偏狹等字眼,她心中的火氣再次升騰。
待到麥公公到來,翻過禦史章本後,擇重點向太後奏道:“範忠為河南道掌道禦史,昔年由歸德千歲引薦。”
什麽?!錢太後感到心口好似被猛然刺了一刀。別人也就算了,連親生女兒也想渾水摸魚?時間還把握的如此緊密!難道想眾叛親離嗎!
深吸幾口氣,她穩住心情,下諭道:“召歸德長公主覲見!”
廟堂傳言之一:景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午時,歸德長公主入慈聖宮麵見皇太後,其時屏絕旁人於殿外。後見長公主臉色鐵青,自殿中負氣而出,似是不睦。
廟堂傳言之二:景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未時,李僉憲入十王府麵見歸德長公主,其時屏絕旁人於殿外。後見李僉憲臉色鐵青,自殿中負氣而出,似是不睦。
傳言且不提,當日下午,在歸德長公主離開後,大發雷要的慈聖皇太後又下了兩道詔旨送達六科,這次是兵科同吏科一起坐蠟了。
第一道詔旨送兵科,太後直接特簡魏國公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提督巡捕五營;第二道詔旨送吏科,特簡光祿寺少卿黃鑒兼理提督五城兵馬指揮司!
按說五軍都督府都是勳貴的自留地,太後特簡無可厚非,但在這個**的情況下,此舉示威的意味十足,更何況還加了提督巡捕五營這個特殊官職。九門之內,除了拱衛皇城的天子侍衛親軍,就是五個巡捕營武力最強了!
黃鑒的任命,也顯出太後破釜沉舟的意味,連尚在李佑手裏的檢校僉都禦史都不要了,直接讓黃鑒以光祿寺少卿兼任五城提督,這分明是打算甩開巡城禦史單幹將負責京師治安的五城兵馬司係統也變成勳戚自留地!
聯想力豐富的人已經想起,如果五城兵馬司弓兵、火甲和巡捕五營官軍全部歸勳貴直領並受皇家遙控,這像什麽?
要知道,當年隻有錦衣衛官和東廠太監曾經提督總領過兵馬司、巡捕營川,號稱無孔不入,令人聞風色變。
經過昨天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人關注六科。此兩道詔旨內容傳出來後,輿情再次大嘩。經過李往這個導火索,聖母皇太後今天絕對又被禦史們的上疏惹得夫怒,居然發了更大的狠!愈加往大裏鬧!
反應最快的,是檢校右僉都禦史李佑不愧為近日湧現出的反勳貴急先鋒。太後的新詔旨下午才到六科李佑當夜就向通政司遞上了奏本作為一名都察院台垣官,可謂是盡職盡責的典範。
二十八日清晨,宮門剛開,通政司便將奏本交到會極門外的司禮監文書房太監手裏,司禮監知道事情重大,也不敢滯留又迅速將李佑奏本直接呈給慈聖宮。
李佑的奏疏沒有密封,傳播的也很快成為一個風向標。
他的奏疏傳開時,很多人還正在琢磨怎麽寫奏本刷聲望。有人笑言:“昨天是罷他自己的官,李大人不便上疏諫言求望。眼見其他禦史紛紛上疏,他一定忍到饑渴難耐並手癢了,隻怕一門心思專等今日之事出手罷。”
比李佑的奏疏更早到達慈聖宮的,是錢太後的兄長新寧侯錢泰。
這位侯爺雖然同樣貪,但比另一個國舅錢安聰明些,昨天聽說了胞妹幾道強行發至六科的詔旨後,夜間始終睡不安穩。
他今天一大早便守候在宮門外,開了門便求見太後,苦口婆心的勸道:“我兄妹尊榮已至極點,大家安享富貴即可,何必與朝臣相鬥。”
“哀家代皇上行人主之權,連李佑都撤不掉,以此為範例,今後皇上何以君天下!”
新寧侯暗暗歎息,不就是你感到臉麵無光,要找回麵子麽?又力勸道:“若你ji怒了朝臣,種下了芥蒂,他們奈何你不得,但百年之後,卻要遺禍給我錢家!你不可不三思!”
皇太後怒而斥道:“當初爭侯爵時,不見你如此說耶?那時你為何不擔心惹怒朝臣!莫非你是隻能共富貴之輩?”
說著,恰好李佑奏疏送到手裏,錢太後打開閱之。從結構上,乃是很明顯的三段式奏疏。
第一段,擺事實講道理。
“奪臣之官,不過為五城提督,臣不敢有怨言。但旋即又聞聖母以勳戚提督五城及巡捕五營事,竊以為此舉大不妥也!
聖朝官員任職,須有鄉籍回避之說,一應官員不得本籍為官。以免牽連自家而心有偏私,包庇賊贓而窩藏罪犯,虛應朝廷而割據地方。
故本籍為官則為害愈烈,太祖皇帝厲行禁止之。各家勳戚,世代居於京城,至今多有百年世家,枝繁葉茂,已然形同京籍!敢問治民之官,無不回避,勳戚為何不回避?聖母又何故要任用勳戚為京城治理官?”
第二段,指責她老人家品德有問題。
“天下億兆皆為臣民,太後何必獨愛勳貴。須知勳戚在京非法者甚多,耳濡目染比比皆是,太後欲以勳戚治京師,何異於與虎謀皮,隻怕要成國之笑柄!或曰聖母包庇勳戚為非作歹。故而此乃目光短淺,以一家之法治理一國也,臣萬不敢荀同!”
第三段,請求改正。
“伏惟祈盼聖母改過自新,罪己自律,則大明幸甚,天下幸甚!”
看到包庇勳戚、為非作歹、目光短淺、改過自新、罪己自律等刺眼的詞句,錢太後憤然將奏疏丟到新寧侯臉上,喝道:“你看看別人都是如何誹謗哀家,你也想吃力扒外勸哀家息事寧人麽!”
朝臣看到抄來的李佑奏疏內容,無不喝彩幾句。
一是喝彩李佑的膽量。他明知自己是錢太後的眼中釘,朝中靠山又已離去,在朝不保夕情況下,還要犯顏進諫,用那些尖銳的字眼,堪為鐵骨錚錚的言官真漢子、朝臣純爺們!
二是喝彩李佑的辯駁。此疏實乃有理有據也,在理論上做出了新發展,居然搬出了鄉籍回避製度來駁斥任用勳戚。諫出了新意,諫出了水平,確實比空談道理高明的多。
一天之內,數十封跟風奏折引用了李佑的回避理論,又投遞進司禮監文書房。但這些後來者,享受不到李佑奏疏的榮光和待遇了。
雖然李大人隱隱成了這次朝爭的文官喉舌,少有的萬眾矚目,但認真追究起來,為李大人喝彩的,其實都是看熱鬧閑人心態。與李佑關係密切的人,無不暗含擔憂,李佑就算造勢自保,這也有點玩大了。
短短三日內,兩次太後中旨和兩波諫疏高度密集的接連出現,正當所有朝臣為此眼花繚亂時,慈聖皇太後還是繞過內閣,三天來第三次向六科下達了詔旨!
這次詔旨,!口氣任命了十七個勳戚子弟為光祿寺、~~書書網.shushuw-更新首發~~太常寺、鴻腫寺、尚寶司、行人司等衙門的官職!
雖然不涉及最核心的部院,多為不管事的散官,但這樣不經大臣,一口氣冉批傳授十七個,仍屬聳人聽聞!詔書確實是詔書,蓋著皇帝大寶的詔書,不存在內監造假矯詔的可能!
消息傳出來,輿情嘩的不能再嘩了,這分明顯示出太後已經撞破南牆也不回頭,要以最強硬的態度一條道走到黑的決心!ps:吃過飯繼續碼字,今天能碼完就更新,今晚如果寫不完,就放在明天早晨上午更新,算是加更求月票!對了,月關發了新書《醉枕江山》,等不及更新的大家可以先去欣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