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院新開後,工部在皇城東南角找了處院落,充當文宣院衙門所在地,和詹事府是鄰居。對新鮮出爐的李院使而言,最大的好處自然便是離家距離近了,不必動輒趕十七八裏路去國子監。現在隻需從皇城西南角穿到東南角而已,所以他又恢複了乘轎。
真理報所屬的監生主筆和工匠們都要從國子監轉移到這裏,以及那二十幾萬個銅活字。這些活字讓石祭酒很是心疼了半天,不過看在李佑為監生找出一條新出路的份上,他就不向朝廷羅嗦了。
這期間還有一件喜事,朱放鶴終於升為正五品的禮部儀製司郎中了。一時間朱府也是賀客盈門、紛至遝來,李佑想請放鶴先生酒宴也排不上,最後朱放鶴抽出時間在家裏開了一桌便宴,請李佑連夜上門飲酒,算是道賀。
此時天氣漸暖,這桌便宴就擺在了後花園的亭中,天上朔月相照,暗夜裏陣陣花香襲人,倒也幽靜雅致。
李佑舉起酒杯道:“恭賀先生高升!”
朱放鶴飲盡杯中酒,卻苦笑說:“自景和二年中了探花,至今才是五品,隻與你相當,你說這也很值得慶賀麽?”
八年時間從七品做到五品,對於普通官員而言還算正常,甚至可以說不算慢,但對於科舉三鼎甲而言,就不太正常了,特別是與某雜流出身的李姓官員想比較,實在免不了令人泄氣。這還是因為受宗室身份的拖累,須知防宗室、防勳戚、防宦官可是文官的三防。
李佑謙虛道:“在下可是救了你朱家的祖陵,拿命換來的五品。不然如今還在揚州做知縣。這等際遇,都是機緣巧合的天賜。哪裏比得上放鶴先生做官沉穩紮實。”
“不用開解我,我早就想得明白了,既然受用了宗室身份的好處。那也就要承擔宗室身份的壞處。不過你也別假惺惺的謙虛,我敢與你打賭,別看你沒出身。可今後你必然還會比我升得快。”
李佑嘿嘿笑道:“如今能有五品朝官,已經是僥天之幸,焉敢得隴望蜀。”
“論救祖陵之功,你本來就該升兩品,不過被朝廷壓了一下所以才給你個正五品。”
“這都是過去的事了,朝廷也不可能二次追賞,論之無用。放鶴先生休要拿這個說笑。”
朱部郎放下酒杯。正色道:“你認為我是喝多了說笑麽?別看你是雜流出身,有時反而是好事。朝廷上下其實對你沒有提防心,都知道你再升也當不了侍郎、尚書、大學士,做官隨時有可能做到頭。
所以你有名正言順的機會時,別人輕視之下不會拚命阻攔你。犯不上去打壓一個注定沒前途的人,結果你運道十足,自己也會做事,一而再再而三的有好機會。據我揣測,估計你到三品之前都不會太慢,但三品以後就是天塹了。
就拿眼下來說,你從景和八年冬季升為五品,至今一年半,若說三年一任也已經過半了。在這一年半裏你也沒停著。從府同知兼整飭鹽法到右檢校僉都禦使,再到如今的文宣院院使,總是穩中有升。有親民官、有科道官也有朝廷正印堂官,不知不覺短短時間裏攢下了資曆,這就是很雄厚的基礎啊。隻要未來一兩年內,再有個什麽契機。升為四品就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我隻能借你吉言了!”李佑打個哈哈,“今夜是祝賀你高升來了,怎麽反客為主的議論起我?”
朱放鶴哂笑並話頭一轉道:“議論你比較有趣,不枯燥。說起來,你對李登高也忒不厚道了,他雖然嘴臉可恨,但你將他打落凡塵也就罷了,還去踩上一腳。讓他到你手下為官,今後你還想如何整治他?”
李佑歎道:“吾之心事有誰知也!當時滿朝各衙門無人接納李登高,我再不出麵,那豈不就將事情拖延下去了?拖著拖著,若李登高又不離開翰林院了怎麽辦?所以我要生米做成熟飯,必須趁熱打鐵讓李登高離開翰林院。”
朱部郎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想事情果然敏捷!這個心情我倒是理解的。李登高與你成了生死大仇,若還讓他留於翰林院順著詞林官路數升遷,將來也是有機會成為宰輔的。所以你要斬草除根,直接把他驅離翰林院,那他這輩子也就沒什麽機會了。”
卻說那李登高,雖然名義上成了文宣院院丞,但一直稱病不出,至今為止從未出現過。不過李佑對此毫不在乎,眼不見心不煩,之後又迎來了左右兩個院判。
左院判將岸,是通過吏部正常銓選委任的,其人原本是禮部主事,這次出任文宣院左院判,也算是升了官。
右院判是由通政司右參議吳盛兼任,因為涉及到原有邸報的事情,讓通政司官員兼任右院判比較方便,這也是李佑舉薦的。
正副三名堂上官都到齊後,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寒暄過後漸漸步入正題,對於真理報,右院判吳盛自然是唯李佑馬首是瞻,唯唯諾諾從無什麽意見,也不想有什麽表現。
但左院判將岸則有些想法,對李佑道:“本官在朝廷時有耳聞,說這真理報隻許宰輔九卿和三品以上刊文,其他人刊文太過於艱難,這不利於集思廣益,對其他朝臣不公。”
李佑道:“目前朝廷需要的是集中精神,而不是七嘴八舌,不過將院判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本官自有主意!”
“不知院使有何良策?”將院判問道。
李佑瞥了一眼這個新來的左院判,這廝話可真多,想了想還是答道:“隻準三品以下其他朝臣就宰輔九卿所發過的文章議論,不準另起話題。這樣既給所有朝臣言路,又不至於散亂無章。將院判還有什麽疑惑之處麽?”
其實李佑是將真理報辦成了一種類似於二十一世紀網絡博客的報紙,宰輔九卿等自然就類似於開了博的,想說什麽說什麽,把持住話語權,而其他人則受了限製隻能在博文下評論。
他這種做法,也是有意與明理報區分開,在輿論上發揮出不同的功效。同時又和宰輔九卿形成利益均沾,扶持真理報的發展,在朝廷裏說了算的畢竟還是這些大佬。
將院判沉思片刻,又問起別的,“戶部今年隻撥給真理報一千兩,以眼下的做法,這些銀子遠不足用,當務之急還要避免虧空國庫,李院使須得上心。”
李佑上上下下打量一番,“本院三廳中,將院判去管司務廳好了,免得過於勞心勞神!”
各個衙門都設有司務廳,主要負責兩項任務,一是後勤打雜二是公文往來。司務廳在衙門裏屬於雜官,不屬於核心業務。李佑打發將院判去管司務廳,顯然是表達不滿和變相排斥了。
李院使覺得將院判作為初來乍到的新人,表現未免太過於積極了,虧空事情不是瞎子都看得見,用得著他刻意提醒麽?所以需要給將院使一個下馬威,讓他徹底搞清楚文宣院裏是誰的天下。
在將院判錯愕不已的目光中,李佑起身甩袖退出了花廳,直接上堂視事。其實關於真理報未來的發展問題,他早就成竹在胸了,隻不過一直時機不到而已,但如今也差不多了。
李院使思謀已定,便奮筆疾書開始寫奏本:“真理報既號為朝廷之官報,亦是朝廷之喉舌,則為天下官員所必讀也,故鬥膽奏請朝廷下詔,令天下所有衙門、學校均要訂閱真理報,以收喉舌之效。至於如何發行,宜由文宣院辦理,不須朝廷另外費心也。”
李佑這招,也是學的上輩子經驗。既然是官報,不搞點攤派發行,那就白沾了一個官字。石祭酒當初辦真理報,虧本到辦不下去,就是吃虧在太老實,思路不開放,想不到借用朝廷東風去攤派訂閱。隻要朝廷下令各衙門必須訂閱,那最起碼收回本錢輕輕鬆鬆,價格定的高一些也不成問題。
至於要問內閣同意不同意,李佑實在想不出內閣有什麽不同意的理由。六個大學士的專欄都在報紙上,若有足夠理由可以強行推廣到全國所有衙門、學校,他們能不樂意麽。文人立言不就是要給別人看麽,當然讀者越多越好。
這也是李佑為什麽要給閣老建專欄的原因,大樹底下好乘涼,絕對是雙贏效果。
至於再問衙門裏官員有沒有興趣看這個真理報,據李佑分析是很有興趣的。這年頭又沒有別的媒介渠道,有個定期發行的報紙大篇幅刊載各種高官的言論和動態,對於還想上升的各級官員而言也是極好的研究素材,再不濟也是個官場上的談資話題。
這裏麵的機會,就是真理報的生存空間,與明理報截然不同的模式。天下一千個縣,三四百個州府,再加上學校,隻這部分就有三千個衙門;此外還有駐紮於各地的守道、巡道、稅課局、河泊所等衙門,以及京師各門,至少可以湊出五千個衙門。
以平均每個衙門三份,那就是一萬五千份發行數目。若每份真理報定為一分銀子的宰人價格,那麽每期收入就是一百五十兩,即使扣去潤筆費用,怎麽看也是賺的。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大明疆域廣闊,怎麽將真理報運送到全國各省各府各縣?靠驛站已經有點不堪重負了,估計承擔不起發送幾萬份報紙的任務。(歡迎您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v
真理報所屬的監生主筆和工匠們都要從國子監轉移到這裏,以及那二十幾萬個銅活字。這些活字讓石祭酒很是心疼了半天,不過看在李佑為監生找出一條新出路的份上,他就不向朝廷羅嗦了。
這期間還有一件喜事,朱放鶴終於升為正五品的禮部儀製司郎中了。一時間朱府也是賀客盈門、紛至遝來,李佑想請放鶴先生酒宴也排不上,最後朱放鶴抽出時間在家裏開了一桌便宴,請李佑連夜上門飲酒,算是道賀。
此時天氣漸暖,這桌便宴就擺在了後花園的亭中,天上朔月相照,暗夜裏陣陣花香襲人,倒也幽靜雅致。
李佑舉起酒杯道:“恭賀先生高升!”
朱放鶴飲盡杯中酒,卻苦笑說:“自景和二年中了探花,至今才是五品,隻與你相當,你說這也很值得慶賀麽?”
八年時間從七品做到五品,對於普通官員而言還算正常,甚至可以說不算慢,但對於科舉三鼎甲而言,就不太正常了,特別是與某雜流出身的李姓官員想比較,實在免不了令人泄氣。這還是因為受宗室身份的拖累,須知防宗室、防勳戚、防宦官可是文官的三防。
李佑謙虛道:“在下可是救了你朱家的祖陵,拿命換來的五品。不然如今還在揚州做知縣。這等際遇,都是機緣巧合的天賜。哪裏比得上放鶴先生做官沉穩紮實。”
“不用開解我,我早就想得明白了,既然受用了宗室身份的好處。那也就要承擔宗室身份的壞處。不過你也別假惺惺的謙虛,我敢與你打賭,別看你沒出身。可今後你必然還會比我升得快。”
李佑嘿嘿笑道:“如今能有五品朝官,已經是僥天之幸,焉敢得隴望蜀。”
“論救祖陵之功,你本來就該升兩品,不過被朝廷壓了一下所以才給你個正五品。”
“這都是過去的事了,朝廷也不可能二次追賞,論之無用。放鶴先生休要拿這個說笑。”
朱部郎放下酒杯。正色道:“你認為我是喝多了說笑麽?別看你是雜流出身,有時反而是好事。朝廷上下其實對你沒有提防心,都知道你再升也當不了侍郎、尚書、大學士,做官隨時有可能做到頭。
所以你有名正言順的機會時,別人輕視之下不會拚命阻攔你。犯不上去打壓一個注定沒前途的人,結果你運道十足,自己也會做事,一而再再而三的有好機會。據我揣測,估計你到三品之前都不會太慢,但三品以後就是天塹了。
就拿眼下來說,你從景和八年冬季升為五品,至今一年半,若說三年一任也已經過半了。在這一年半裏你也沒停著。從府同知兼整飭鹽法到右檢校僉都禦使,再到如今的文宣院院使,總是穩中有升。有親民官、有科道官也有朝廷正印堂官,不知不覺短短時間裏攢下了資曆,這就是很雄厚的基礎啊。隻要未來一兩年內,再有個什麽契機。升為四品就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我隻能借你吉言了!”李佑打個哈哈,“今夜是祝賀你高升來了,怎麽反客為主的議論起我?”
朱放鶴哂笑並話頭一轉道:“議論你比較有趣,不枯燥。說起來,你對李登高也忒不厚道了,他雖然嘴臉可恨,但你將他打落凡塵也就罷了,還去踩上一腳。讓他到你手下為官,今後你還想如何整治他?”
李佑歎道:“吾之心事有誰知也!當時滿朝各衙門無人接納李登高,我再不出麵,那豈不就將事情拖延下去了?拖著拖著,若李登高又不離開翰林院了怎麽辦?所以我要生米做成熟飯,必須趁熱打鐵讓李登高離開翰林院。”
朱部郎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想事情果然敏捷!這個心情我倒是理解的。李登高與你成了生死大仇,若還讓他留於翰林院順著詞林官路數升遷,將來也是有機會成為宰輔的。所以你要斬草除根,直接把他驅離翰林院,那他這輩子也就沒什麽機會了。”
卻說那李登高,雖然名義上成了文宣院院丞,但一直稱病不出,至今為止從未出現過。不過李佑對此毫不在乎,眼不見心不煩,之後又迎來了左右兩個院判。
左院判將岸,是通過吏部正常銓選委任的,其人原本是禮部主事,這次出任文宣院左院判,也算是升了官。
右院判是由通政司右參議吳盛兼任,因為涉及到原有邸報的事情,讓通政司官員兼任右院判比較方便,這也是李佑舉薦的。
正副三名堂上官都到齊後,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寒暄過後漸漸步入正題,對於真理報,右院判吳盛自然是唯李佑馬首是瞻,唯唯諾諾從無什麽意見,也不想有什麽表現。
但左院判將岸則有些想法,對李佑道:“本官在朝廷時有耳聞,說這真理報隻許宰輔九卿和三品以上刊文,其他人刊文太過於艱難,這不利於集思廣益,對其他朝臣不公。”
李佑道:“目前朝廷需要的是集中精神,而不是七嘴八舌,不過將院判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本官自有主意!”
“不知院使有何良策?”將院判問道。
李佑瞥了一眼這個新來的左院判,這廝話可真多,想了想還是答道:“隻準三品以下其他朝臣就宰輔九卿所發過的文章議論,不準另起話題。這樣既給所有朝臣言路,又不至於散亂無章。將院判還有什麽疑惑之處麽?”
其實李佑是將真理報辦成了一種類似於二十一世紀網絡博客的報紙,宰輔九卿等自然就類似於開了博的,想說什麽說什麽,把持住話語權,而其他人則受了限製隻能在博文下評論。
他這種做法,也是有意與明理報區分開,在輿論上發揮出不同的功效。同時又和宰輔九卿形成利益均沾,扶持真理報的發展,在朝廷裏說了算的畢竟還是這些大佬。
將院判沉思片刻,又問起別的,“戶部今年隻撥給真理報一千兩,以眼下的做法,這些銀子遠不足用,當務之急還要避免虧空國庫,李院使須得上心。”
李佑上上下下打量一番,“本院三廳中,將院判去管司務廳好了,免得過於勞心勞神!”
各個衙門都設有司務廳,主要負責兩項任務,一是後勤打雜二是公文往來。司務廳在衙門裏屬於雜官,不屬於核心業務。李佑打發將院判去管司務廳,顯然是表達不滿和變相排斥了。
李院使覺得將院判作為初來乍到的新人,表現未免太過於積極了,虧空事情不是瞎子都看得見,用得著他刻意提醒麽?所以需要給將院使一個下馬威,讓他徹底搞清楚文宣院裏是誰的天下。
在將院判錯愕不已的目光中,李佑起身甩袖退出了花廳,直接上堂視事。其實關於真理報未來的發展問題,他早就成竹在胸了,隻不過一直時機不到而已,但如今也差不多了。
李院使思謀已定,便奮筆疾書開始寫奏本:“真理報既號為朝廷之官報,亦是朝廷之喉舌,則為天下官員所必讀也,故鬥膽奏請朝廷下詔,令天下所有衙門、學校均要訂閱真理報,以收喉舌之效。至於如何發行,宜由文宣院辦理,不須朝廷另外費心也。”
李佑這招,也是學的上輩子經驗。既然是官報,不搞點攤派發行,那就白沾了一個官字。石祭酒當初辦真理報,虧本到辦不下去,就是吃虧在太老實,思路不開放,想不到借用朝廷東風去攤派訂閱。隻要朝廷下令各衙門必須訂閱,那最起碼收回本錢輕輕鬆鬆,價格定的高一些也不成問題。
至於要問內閣同意不同意,李佑實在想不出內閣有什麽不同意的理由。六個大學士的專欄都在報紙上,若有足夠理由可以強行推廣到全國所有衙門、學校,他們能不樂意麽。文人立言不就是要給別人看麽,當然讀者越多越好。
這也是李佑為什麽要給閣老建專欄的原因,大樹底下好乘涼,絕對是雙贏效果。
至於再問衙門裏官員有沒有興趣看這個真理報,據李佑分析是很有興趣的。這年頭又沒有別的媒介渠道,有個定期發行的報紙大篇幅刊載各種高官的言論和動態,對於還想上升的各級官員而言也是極好的研究素材,再不濟也是個官場上的談資話題。
這裏麵的機會,就是真理報的生存空間,與明理報截然不同的模式。天下一千個縣,三四百個州府,再加上學校,隻這部分就有三千個衙門;此外還有駐紮於各地的守道、巡道、稅課局、河泊所等衙門,以及京師各門,至少可以湊出五千個衙門。
以平均每個衙門三份,那就是一萬五千份發行數目。若每份真理報定為一分銀子的宰人價格,那麽每期收入就是一百五十兩,即使扣去潤筆費用,怎麽看也是賺的。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大明疆域廣闊,怎麽將真理報運送到全國各省各府各縣?靠驛站已經有點不堪重負了,估計承擔不起發送幾萬份報紙的任務。(歡迎您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