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定了定神,思索一番,這才想起來武寧縣大名鼎鼎的“李家雙傑”來。


    “李家雙傑”乃是武寧縣靈泉鎮員外郎李東生的雙胞胎兒子,一人名李觀海,一人名李觀山,今年都才八歲,是武寧縣文人們爭相傳頌的一雙天才少年。


    以前李家兄弟的天才之名隻在靈泉鎮內廣泛傳播,真正讓這對兄弟名聲大噪的還是去年夏天,當時大學士張有誌領命捉妖,途徑武寧靈泉,作為靈泉鎮最有名望的的李東生自然擺酒招待。


    席間李東生有意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推薦給張有誌,張有誌看兄弟倆也是聰慧可愛,很是歡喜,便以酒為題讓二人作詩,兄弟倆也確實聰明,半盞茶的功夫便都出詩一首。


    二人的詩詞雖然稚嫩,卻對仗工整,頗有意境,李東生便親自揮筆在紙上寫了“李家雙傑”四字以示嘉獎。


    從此“李家雙傑”的名聲便在武寧縣傳開了。


    “傳說李家兄弟一個善詩,一個善對,且皆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對古之十三經也倒背如流,看來‘案首’就要從他們兄弟中選出了。”朱涵開口說道,語氣裏滿是欽佩。


    “不過眾人傳言罷了,我讀了六年私塾方才看完《易》、《詩》、《書》、《禮》、《春秋》五經,具體內容到現在有的都還記不全,他們才幾歲,我不認為他們有那麽厲害。”陳七寶有些不服氣的說道。


    說來這二人和他王家還有些淵源,王守業的二夫人王李氏正是李東生的親妹妹,三年前王素還曾在王守業的家中見過這對兄弟。


    看著兄弟二人不苟言笑的走了過來,王素下意識的點頭致意,沒想到這兄弟二人居然連眼皮都沒抬便徑直走了過去,這讓王素頗為惱怒,心中暗暗苦笑,自己這不是犯賤嘛。


    “王兄不必介懷,說不定今年的案首會是你。”範金銘看出了王素的尷尬,拍了拍他的肩膀認真的說道,絲毫不是調笑。


    “能取得童生位我就已經知足了,案首倒是沒想過。”王素報以微笑,說完幾人便和眾人一起繼續排隊等待進入考場。


    在文院的門外有四名士兵站在那裏檢查考試隨身攜帶的物品和考試的牌位,他們皆表情嚴肅,身上透著讓人生畏的氣息。


    這種考試很少有人敢作弊,一旦發現今生都不能再參加考試,沒人敢冒這個險,王素和幾位好友先後通過檢查進入了文院之中。


    在九陽大陸,每個地方最宏偉的建築肯定是當地的文院,下到私塾、各級行政單位裏的文院,上到聖廟,無一例外,武寧縣也同樣如此。


    進入文院便是廣闊的廣場,廣場內假山綠色無一不有,比起縣衙來的確是要氣派很多。


    擔任本次考試的主考官一共三人,分別是知縣趙誌文、武寧縣文院院長蔣智、濟道府府院君穆爾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預防徇私舞弊。


    在大唐,文院的地位極其特殊,它獨立於軍方和文官體係之外,並不直接參與政策的製定與實施,卻又深深影響著大唐的方方麵麵,文院君的地位一般都高於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雖然文院極少參與政治,可像今天這樣選拔人才的考試他們是必須親自把關的,而且還要占據絕對的主導權,帝國的各方麵人才都要由文院輸送,他們在這方麵不會有半點的馬虎。


    在考試之前最主要的就是拜聖人,這是每年考試前必須舉行的項目,在府院君穆爾德的主持下,考生與數百名考官一起行了弟子之禮,參拜完畢便進入了真正的考試環節。


    所有考房並排在一起,裏麵的空間十分狹小,王素按照考牌找到自己的座位,好在他的座位坐北朝南,太陽能夠照進來,算是比較暖和。


    考場有考場的規矩,一旦坐下就不能出考房,中途吃喝拉撒必須全在考房之中,一旦出了考房則視為考試終止。


    王素坐在狹窄的考房內暗暗給自己鼓勁。


    王素在考前已經做了幾套往年的類型卷,感覺也並不是太難,有些不會的他還可以“內觀”《文》書,有這個作弊神器在,王素並不擔心自己考不上童生。


    接到試卷以後王素大致瀏覽了試題,足足有五十頁白紙,這種白紙的製作工藝極好,試題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大類型。


    第一塊考的是墨義,顧名思義就是圍繞十三經的經義及注解做出簡單的回答。


    第二塊是經貼,這一部分對考生來說既容易又是難點,它考的便是聖人的言論,故而經貼又叫做請聖言,容易在於隻要熟讀經書即可,難就難在經書實在太多,聖人言論太多,很少有人能夠記全。


    第三塊考的是對對子,這種題型在往年並不多見,想來可能是府院君按照個人雅好添加上去的。


    最後一塊最能體現大唐的特色——詩詞!唐人好風雅,最年輕的大儒李九道就是以詩詞結文膽,傳言他便是以詩神交古賢,耳濡目染,在二十五歲的時候突破成為大儒。


    王素以前雖然也經曆了無數次的考試,可看著五十張試卷他還是頗為緊張,並未做過多的耽擱便開始答題。


    王素在地球時雖然毛筆字也還算湊合,可如果讓他用毛筆來寫那麽多的字就太難為他了,好在這個“王素”乃是書聖後人,才智雖然一般,卻寫的一手好字,王素在融合了他的記憶和身體之後也得到了他的書法,所以寫起來並不是太費力。


    前麵的墨義和經貼部分對王素來說難度適中,大多腦海中都會留下一些印象,有些印象模糊的便動用作弊神器,所以通篇答下來根本沒收到阻礙,兩個時辰的功夫他便答完了墨義和經貼部分的全部內容。


    王素伸了個懶腰,一下子寫了那麽多的字他頓覺腰酸背痛,現在還隻是考童生就那麽多,將來的考試內容會比現在多得多,想想都覺得恐怖。


    其實在考經貼部分還有一件事讓王素覺得挺有意思,這道題並沒有什麽難度,真正引起王素注意的是這道題所考的是曆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他叫曹操。


    然,此曹操非彼曹操,在九陽大陸曹操並沒有建立魏國,而是大唐幾百年前的一位聖人,說的具體點他是一位半聖,乃是近幾百年來為數不多的幾名聖人之一。


    在王素的印象中曹操乃是“亂世之梟雄”,特別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在王素心中的形象一直都顯得很陰暗,當然他知道他的這種評價對曹操並不公平。


    羅貫中明顯是貶曹派的代表人物,陳壽在《三國誌》中的評價卻頗為中肯,他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的才能並不是後人能夠輕易抹殺掉的。


    因為這個世界並沒有東漢末年的大亂,曹操生命的軌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裏他是唐王朝曆史上第一位連中三元的文人,在考中狀元之後他卻並沒有直接在朝為官,而是選擇匿名從軍,時年恰逢西部蠻妖肆虐,他從一名戍邊小兵做起,花了十五年的時間一步步走來,直至蠻妖西竄,不再騷擾邊疆他才重回朝廷,此時他已經是人盡皆知的鎮西大將軍,在朝廷之中他棄武從文,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地方官一路做到丞相,把國家大小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民眾安居樂業,大唐國泰民安。


    五十歲的時候他毅然放棄所有榮華富貴,帶著妻兒重返家鄉,專心治學,十年後封大儒,又五年成半聖,後遊走四方,再也沒人見過他。


    而更讓人驚歎的是不止是他自己成為了了不起的聖人,他的兩個兒子曹植、曹丕也子承父業,在十幾年之後雙雙成為大儒,一門三傑,曆史上難有哪個家族能夠比肩。


    也正是因為如此,如今在長安的文廟和武廟中皆有曹操的雕像,真真乃是曆史第一人。


    王素合上腦海中的《文》書,對曹操敬佩不已,低頭在試卷上恭恭敬敬的寫上他那句“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因為曆史的變動,曹操並沒有成為皇帝,卻在別的領域名耀千古,相比之下同樣處在那個時代的諸葛亮則是悲哀的,縱然他學究天人,卻終生未能踏出南陽,如果不是後人無意中發現了他生前的著作,恐怕他連在曆史上留名都難。


    王素做完前麵兩部分太陽剛剛到頭頂,他也不急著繼續往下寫,而是停下來吃了些東西,這都是昨天林婉君給他準備好的,雖然不是什麽山珍海味,王素吃的卻格外香甜。


    離考試結束還有三個多時辰,王素有大量的時間供他寫下麵的部分,在調整了一下狀態之後,王素繼續攤開下麵的試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第二聖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東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東籬並收藏天下第二聖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