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陽在靜齋堂足足住了一個月!
一個月的時間之中,薛陽除卻與洪正青探討身體中的勁力變化,便是開始修習一種獨特的武學。
這門武學乃是一種獨特的樁法,名為無極樁,乃是洪正青數十年武學經驗總結創出的獨特樁法。
與三體式,渾元樁等基本的樁法不同,無極樁是一種通過樁法更深刻感覺身體中勁力流動的樁法。
此種樁法,若是勁力未成,對自身了悟不清,便是站了也隻是強身健體,並不能通透其中的精深奧妙。
唯有如同薛陽這樣對勁力已然了如指掌的人物才能夠參透其中一二的妙處。
通過站無極樁,可以逐步的把握身體中所有繁複的勁力,從腳跟到腰腹,再到脊椎,胸腔。
身體中的明勁暗勁會在站樁之時一點一點的顯露,對於感悟身體中的暗勁功夫極為有用。
對於勁力的組合同樣也是別具效果。
這門樁法站的時候身體要空蕩輕虛,把握一個圓子。
這一點與太極拳追求的剛圓柔圓很是相似,隻不過太極要的是那股圓柔圓剛的勁力,而無極樁則是為了讓身體中的勁力流動起來。
身體宛如一個巨大的圓球,通過周身細微的動蕩,從小處開始,緩緩的將勁力流動全身,這個過程中精神有意無意,要把握其中那股輕與虛的感覺。
如此一來,才能將精神徹底的放空,對身體的勁力了悟更加深徹,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的加強精神的運用,進而逐步的掌握身體中的每一分勁力。
當能夠做到勁力劃一,意到勁到的時候,身體中的所有勁力便會統統了悟。
明勁,暗勁,也就此功成。
再之後,領悟勁力中的剛柔,便能夠達到明勁與暗勁的巔峰。
再之後,若是能夠更進一步,將四種勁力糅合為一,便是通神化勁了。
如果說三體式是將所有的拳式都包裹其中的樁法,那麽無極樁便是將所有的勁力都包裹其中的樁法。
隻不過,無極樁不像三體式一般,誰都能站出效果,更因為其必須對周身勁力有很深了解的關係,局限性更大。
但這也無法掩蓋無極樁中那足以叫世人讚歎的武學道理。
洪正青被譽為孫祿堂第二,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高看,但如果洪正青願意將這無極樁展現在世人麵前,那麽便沒有任何人覺得他擔不起這個名頭。
孫祿堂晚年時期,通神入化,漸漸的領悟到了生命的至理,一身功夫已然突破了化勁,到了一種極為玄妙的狀態之中。
而此時的洪正青同樣也是如此,他的武道同樣也突破了化勁的限製,配合著薛陽傳授他的內功。
他的下丹田之中已然積聚了不小的內勁。
這些內勁與他周身的勁力相合,遊走全身,這也是他年逾九十還能夠如此精氣十足的緣故。
某種意義上而言,即便孫祿堂也活到了洪正青的年紀,那麽單論身體中的勁力也是不如他的。
內功本就是另一種挖掘身體財富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孫祿堂也摸索不透。
“薛陽,以你的天賦,站這無極樁,隻需一年,必然可以將暗勁練到周身所有,但是暗勁中的那股柔勁卻還是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短短三日的時間,薛陽便將無極樁中的精益摸透,這也是洪正青一身的武學精華。
他的這身功夫有好幾位的真傳,但是這無極樁卻是隻傳給了一個人。
薛陽是第二個!
這並不是因為洪正青藏似,隻不過是現在世界的浮華漸漸占據了人類太多的心思,能夠完全的放下心思去練武的人已是越來越少。
無極樁講的是有意無意,空而未空的道理,若是沒有一顆超脫世俗的心思,便是站了也是徒添煩躁,隻能漲漲體力,其中的精妙也是無法把握。
既然如此,傳了又有何益呢。
在民國時期,整個國家處於危難之際,那個時候的武人心意堅決,求道之心甚堅,也由此高手層出不窮。
不要說明勁巔峰了,便是明勁暗勁巔峰的高手,化勁的宗師都是有好些個的,但如今的社會,浮華的外物將人的心思完全的拖散了。
試問當今世界還有幾人能夠十幾年如一日的每日花費大量時間去站樁,去練拳,去冥思苦想。
很顯然,已幾乎沒有了!
“這一趟來到這裏,真是意外之喜,以我原先的進度,將暗勁練到周身最少也得花費數年時間,這其中還不能確定那最難的兩處(臉部與小腹下五寸)會練到何時。”
洪正青的無極樁借鑒了各個門派的許多勁力運用之法,再以太極門的無極式為母體,進行內層次的改良,對於薛陽這種對勁力很是了解的武人作用極大。
這也是薛陽感慨的原因。
他雖然一直自信自己能夠踏入化勁的層次,卻並不能夠確定自己何時能步入化勁。
畢竟化勁之前,周身勁力的探索雖然艱難,但是卻是每時每刻都在提升的,而步入化勁卻需要一個契機。
得到了無極樁,薛陽等於對周身的每一分勁力都了如指掌,在突破化勁的時候契機到來的自然也就越發容易了。
“我本以為自己這條道已走到了盡頭,但今日見到你,我卻突然發現,武道之路無窮無盡。”
洪正青感慨了一句,拿起桌旁的毛筆,再度開始寫字。
筆不沾墨,一手托腰,懸腕書寫!
洪正青兜著無極之圓,身隨筆走,筆尖如龍蛇起舞,身體隨之而動,上下晃動,卻處處不離那中心的一點。
桌前的白紙隨著洪正青身體的起伏,一點一點的出現字跡。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
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中的前十六字,雖隻短短十餘字,但其中妙合造化的意境卻是盡顯於紙間。
洪正青寫快雪時晴帖,圓筆藏鋒,起手相對,圓潤自如。
雖未著筆墨,但白紙之上竟然也出現了十六個青字。
每一個字跡都是清晰明白。
薛陽知道這是洪正青的書法已然透過白紙,直接在青石桌上刻印了字跡的關係。
但是一般而言,若是透過白紙,青石與白紙之間總是有所不協調的,這是因為青石與白紙並非一個整體,而是兩個獨立個體的緣故。
但洪正青的書寫卻讓隻讓薛陽感覺,那白紙上的青字乃是理所當然,青色的字跡便如同沾染了青色的毫墨,揮散於這潔白的紙張之上。
一個月的時間之中,薛陽除卻與洪正青探討身體中的勁力變化,便是開始修習一種獨特的武學。
這門武學乃是一種獨特的樁法,名為無極樁,乃是洪正青數十年武學經驗總結創出的獨特樁法。
與三體式,渾元樁等基本的樁法不同,無極樁是一種通過樁法更深刻感覺身體中勁力流動的樁法。
此種樁法,若是勁力未成,對自身了悟不清,便是站了也隻是強身健體,並不能通透其中的精深奧妙。
唯有如同薛陽這樣對勁力已然了如指掌的人物才能夠參透其中一二的妙處。
通過站無極樁,可以逐步的把握身體中所有繁複的勁力,從腳跟到腰腹,再到脊椎,胸腔。
身體中的明勁暗勁會在站樁之時一點一點的顯露,對於感悟身體中的暗勁功夫極為有用。
對於勁力的組合同樣也是別具效果。
這門樁法站的時候身體要空蕩輕虛,把握一個圓子。
這一點與太極拳追求的剛圓柔圓很是相似,隻不過太極要的是那股圓柔圓剛的勁力,而無極樁則是為了讓身體中的勁力流動起來。
身體宛如一個巨大的圓球,通過周身細微的動蕩,從小處開始,緩緩的將勁力流動全身,這個過程中精神有意無意,要把握其中那股輕與虛的感覺。
如此一來,才能將精神徹底的放空,對身體的勁力了悟更加深徹,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的加強精神的運用,進而逐步的掌握身體中的每一分勁力。
當能夠做到勁力劃一,意到勁到的時候,身體中的所有勁力便會統統了悟。
明勁,暗勁,也就此功成。
再之後,領悟勁力中的剛柔,便能夠達到明勁與暗勁的巔峰。
再之後,若是能夠更進一步,將四種勁力糅合為一,便是通神化勁了。
如果說三體式是將所有的拳式都包裹其中的樁法,那麽無極樁便是將所有的勁力都包裹其中的樁法。
隻不過,無極樁不像三體式一般,誰都能站出效果,更因為其必須對周身勁力有很深了解的關係,局限性更大。
但這也無法掩蓋無極樁中那足以叫世人讚歎的武學道理。
洪正青被譽為孫祿堂第二,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高看,但如果洪正青願意將這無極樁展現在世人麵前,那麽便沒有任何人覺得他擔不起這個名頭。
孫祿堂晚年時期,通神入化,漸漸的領悟到了生命的至理,一身功夫已然突破了化勁,到了一種極為玄妙的狀態之中。
而此時的洪正青同樣也是如此,他的武道同樣也突破了化勁的限製,配合著薛陽傳授他的內功。
他的下丹田之中已然積聚了不小的內勁。
這些內勁與他周身的勁力相合,遊走全身,這也是他年逾九十還能夠如此精氣十足的緣故。
某種意義上而言,即便孫祿堂也活到了洪正青的年紀,那麽單論身體中的勁力也是不如他的。
內功本就是另一種挖掘身體財富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孫祿堂也摸索不透。
“薛陽,以你的天賦,站這無極樁,隻需一年,必然可以將暗勁練到周身所有,但是暗勁中的那股柔勁卻還是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短短三日的時間,薛陽便將無極樁中的精益摸透,這也是洪正青一身的武學精華。
他的這身功夫有好幾位的真傳,但是這無極樁卻是隻傳給了一個人。
薛陽是第二個!
這並不是因為洪正青藏似,隻不過是現在世界的浮華漸漸占據了人類太多的心思,能夠完全的放下心思去練武的人已是越來越少。
無極樁講的是有意無意,空而未空的道理,若是沒有一顆超脫世俗的心思,便是站了也是徒添煩躁,隻能漲漲體力,其中的精妙也是無法把握。
既然如此,傳了又有何益呢。
在民國時期,整個國家處於危難之際,那個時候的武人心意堅決,求道之心甚堅,也由此高手層出不窮。
不要說明勁巔峰了,便是明勁暗勁巔峰的高手,化勁的宗師都是有好些個的,但如今的社會,浮華的外物將人的心思完全的拖散了。
試問當今世界還有幾人能夠十幾年如一日的每日花費大量時間去站樁,去練拳,去冥思苦想。
很顯然,已幾乎沒有了!
“這一趟來到這裏,真是意外之喜,以我原先的進度,將暗勁練到周身最少也得花費數年時間,這其中還不能確定那最難的兩處(臉部與小腹下五寸)會練到何時。”
洪正青的無極樁借鑒了各個門派的許多勁力運用之法,再以太極門的無極式為母體,進行內層次的改良,對於薛陽這種對勁力很是了解的武人作用極大。
這也是薛陽感慨的原因。
他雖然一直自信自己能夠踏入化勁的層次,卻並不能夠確定自己何時能步入化勁。
畢竟化勁之前,周身勁力的探索雖然艱難,但是卻是每時每刻都在提升的,而步入化勁卻需要一個契機。
得到了無極樁,薛陽等於對周身的每一分勁力都了如指掌,在突破化勁的時候契機到來的自然也就越發容易了。
“我本以為自己這條道已走到了盡頭,但今日見到你,我卻突然發現,武道之路無窮無盡。”
洪正青感慨了一句,拿起桌旁的毛筆,再度開始寫字。
筆不沾墨,一手托腰,懸腕書寫!
洪正青兜著無極之圓,身隨筆走,筆尖如龍蛇起舞,身體隨之而動,上下晃動,卻處處不離那中心的一點。
桌前的白紙隨著洪正青身體的起伏,一點一點的出現字跡。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
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中的前十六字,雖隻短短十餘字,但其中妙合造化的意境卻是盡顯於紙間。
洪正青寫快雪時晴帖,圓筆藏鋒,起手相對,圓潤自如。
雖未著筆墨,但白紙之上竟然也出現了十六個青字。
每一個字跡都是清晰明白。
薛陽知道這是洪正青的書法已然透過白紙,直接在青石桌上刻印了字跡的關係。
但是一般而言,若是透過白紙,青石與白紙之間總是有所不協調的,這是因為青石與白紙並非一個整體,而是兩個獨立個體的緣故。
但洪正青的書寫卻讓隻讓薛陽感覺,那白紙上的青字乃是理所當然,青色的字跡便如同沾染了青色的毫墨,揮散於這潔白的紙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