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六大星港之一,亞曆山大港,十二月二十六日。
從太空角度看,這裏並不顯得如何繁忙。
那種渡江船舶往來如梭、川流不息的情景沒有在這裏出現。相反,這裏顯得冷清而空寂。
不久之後,一個龐然大物開始移動,那效果,就仿佛星港的一大部分分離而去了。
那是施瓦辛格號在離港,左輪槍彈倉般的龐大軀體已經在緩緩轉動,通過離心率製造重力。
艦船當初設計時,就考慮到這種應用,畢竟徐長卿算是個陰謀論者。從降臨這個世界之初,他就認為這世界將發生一場巨大浩劫。而他見證這場浩劫,就是除變量之外的收獲,甚至比變量本身還要重要。
沒能力的時候,他也不會想著拯救,而是獨善其身。客觀因素的存在,讓他隻能是搞黑科技起家。
時間推移,他手中有了力量,就假想浩劫情況,看能不能撈點種子出來,就算需要見證浩劫,也沒必要把所有聯邦人都搭進去。320億,過於奢華了。
等能量生命出現,老實說,徐長卿有點麻爪,這種東西跟螢火蟲般是會飛的,速度還很快,這跟風媒傳播又不一樣,不管是在哪裏擴散,都感染極快,很難救援。
這也是為什麽把地球教拉走的一個原因,那時候就有了最壞打算,聯邦離他的地盤有些遠,而人種基因庫他已經搞定,火星共和國應該能扛一陣子,所以能撈出來一些,小行星帶人,就按著一夕之間悉數毀滅來算,那麽有地球教的七萬多人,也就夠了,小行星帶的人種多樣性,這七萬人已然能夠代表。
為了將來撈人走準備,就有了大力神級運輸艦。
而等到異生物出現,他的心思又活泛了一些,想著如果是異生物肆虐,地球或許也能撈出來一批人。
現在,他做到了。施瓦辛格號上的乘客們不會覺得太難受。對於沒有經過適應性訓練的人而言,失重真心不是個好感覺,一旦飄來飄去的興奮勁頭過了,便是數不清的不舒服,甚至連吃飯喝水,都要有意識的提醒自己。
施瓦辛格號的乘客都是14-16歲的青少年,他們已經懂事。
他們經曆了動蕩的逃難,經曆了在一雙雙豔羨而又絕望目光的送別,經曆了跟親人幾乎永不可能再見的分離。
他們看到了跟他們一樣的人所乘坐的穿梭機在異生物飛怪的阻截下爆炸和墜落。看到了數都數不過來的同齡人擠滿每一處空間,沒吃沒喝的等待著登船時刻的到來。他們看到了故土最繁華的海岸線的燈火光芒的不斷黯淡,看到了遠處艦隊對決,大量艦船爆炸的頻繁閃光……
他們在短短的不到一百個小時裏,就失去了生活、親人、同學……這幾乎已經是他們的一切,他們是幸運的,同時也是不幸的,他們最熟稔的人都將死去,而他們則要忍受失去的煎熬。
仇恨刻骨銘心,恨毀滅這一切的敵人,也恨自己沒有力量。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完全不在意接下來的幾天裏,每天隻能靠一點點營養餐和水維持生命,不在意沒有床鋪睡覺,隻能一直坐著。他們隻在意如何才能獲得力量,然後複仇!
隨同施瓦辛格號離開的,還有十二艘紅棍級輕巡艦,他們像掛包般掛在運輸艦的外層,因為它們自己不夠快。
一定的防護力量非常有必要,這也算是異生物的一個戰略成功點,它們用藏在暗處的少量存在,使得人類草木皆兵,大大的增加了運輸成本。
當然,並非所有的艦船都有護衛。像那些舢板級的太空船,就沒有護衛,搭乘這種太空船離開的,旅行時間要長很多,生活條件也極其糟糕,快能跟當年販黑奴的死亡海船之旅相媲美了,但仍舊比那些在怪物的壓迫下等待幸運船票降臨的人們要幸福。
為了逃亡有保障,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最常見的就是捆綁。
同一種型號的艦船,通過前後兩個固定架,綁縛為一體,這樣引擎增加、燃料增加,能飛的更快,走的更遠。
還有的是大帶小的式的捆綁,特征跟大力神級運輸艦相似,布局可以是十字,也可以是環形或其他,引擎齊發力,出力澎湃。
當然,聯邦艦船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推進力不夠,而是加速度太過漫長,因為內部的人員難以承受加速度時過高的載荷。
這個問題迄今為止都沒有解決。所以他們不是不能快,而是隻能慢慢變快,減速時也一樣。
有這樣的豬隊友,艦隊作戰就會出現很多實際問題,光是艦船機動都是個大問題。
這也導致了人類艦隊的戰術變得相當有限。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外域聯邦才不得不派遣紅棍級輕巡艦參與到具體的戰事中。
原本隻打算為星港主體當護盾來著,結果發現若是不給聯邦艦隊遮風擋雨,艦船一旦集結,就算異生物艦隊夠瞎,吹吹人工太陽風,就能讓這支艦隊風流雲散,於是才有了半陣列、半機動戰術,宛如被盾牌手保護的長弓手。
然而新的考驗即將到來,揚石灰的滅敵效果大大降低。
原來,異生物艦隊在停車為突擊艦隊提供火力掩護的同時,一定程度的完成了能源集中。
再度開始集群移動後,其外層艦船的防護力大大增加。
外域城邦的光矛切割,生物艦隊的確是沒什麽脾氣,就算是在小行星帶玩空間站突破的那個級別的細胞活性,也照樣會被切割。
可對於高速碎片的防禦能力,卻是大大加強了。
經過計算,最終跟人類艦隊交戰的這一支異生物艦隊,艦船數量大約會是3200艘。
這可不是比預料中多了一千多艘那麽簡單。如果異生物智商夠,就會在之前人類艦隊與其突擊艦隊殘餘的交鋒中,發現人類艦隊速度不行的短板,這也就意味著,付出一定的代價,是能夠達成騎臉效果的,屆時,無論是生物戰機、還是炮戰,都足以讓人類艦隊喝一壺,而不是在遠程射殺中被殲滅。
所以說,戰術是在不斷互動中調整的,人類一方認識到異生物艦隊是瞎子,能源匱乏,異生物也通過犧牲,發現了人類一方的技術短板,從而在不斷的調整改進。
地麵也一樣,異生物軍團在被戰甲軍團殺的屍骸遍野後,就改變了戰術。
實際上戰甲的勝利是完全能夠想到的,畢竟這等於是兩千萬台先進的機甲服聯合作戰。
聯邦由於機甲服匱乏,隻能玩特種作戰,即便如此,都能在戰場上唱主角,成為對異生物軍團威脅最大的一種敵人,千百萬戰甲集群作戰,效果可想而知。
異生物倒是不缺乏勇氣,也跟戰甲集群叫板拍桌子了,在倫敦東部,以及愛丁堡,發生了百萬級的會戰。
戰甲一方集結的兵力,一個是55萬,一個是45萬,而異生物無論哪個戰場,總數都過了百萬,打到白熱化,戰甲一方基本都是光劍殺敵,已經被騎臉,用槍已經不合適。
可即便是這樣,怪物仍舊幹不贏戰甲,能量幕布盾,光劍,三個一組背靠背,小組之間也保持著相互支援配合,怪物宛如衝進了荊棘堆的樹葉,在光劍中躥幾下,就已經被切割的遍體鱗傷。
後來異生物使用了重型的遠程熱線炮,敵我一起轟,而戰甲這邊的自走火炮也專門為敲掉這些遠程重火力而設,慘烈的廝殺從聖誕夜的黃昏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清晨,也就是徐長卿帶兵空降香港那會兒。
異生物幾乎死光了所有兵力,換來的結果是戰甲損毀不到七萬台。
這就沒法打了。接近30比1的戰損比,2000萬戰甲就得6億異生物戰兵去換,前提還得是兩倍於敵的總兵力的情況下才能做到。把全球的異生物加在一塊兒,也填不起這個窟窿。
異生物開始避重就輕,在戰甲重兵集結的地區,采取守勢或遊鬥,而在其他地區,大力突進。
麵對異生物的這種戰術,戰甲軍團客場作戰的短板顯露出來了。集群運動力不行,看似是因為載具的匱乏,後勤的不到位,主要是因為跟聯邦力量不是一個體係,當地官方甚至都給戰甲軍團做任何後勤安排,包括通道的使用。
英國官方在會戰之後,就表示沒有相關的運力安排,希望戰甲軍團可以繼續留在這裏。有很多人甚至天真的認為,隻要戰甲軍團在,或許就這麽長久的守住不列顛也是有可能的。
這可不是當初談好的章程。
當初說的是,英國被突如其來的襲擊打的喘不過氣,隻要有足夠的戰力幫忙在幾個關鍵點頂一下,這口氣捯飭上來了,英國人就有信心堅守下去。
並且,會集中地效飛行器等載具,運送戰甲軍團到海峽對岸的法國,去攻堅那裏的異生物橋頭堡,以減輕那邊的戰爭壓力。因為隨著橋頭堡成形,異生物戰兵開始成批量的在沿岸巢穴生產出來,這大大的加快了異生物的增兵速率。
結果戰甲軍團超額完成了任務,現在不列顛島,已經沒有了大股的怪物,沿海地區的巢穴也被悉數摧毀,異生物被趕下海,再想上岸,難度就大了,量少了會被針對絞殺,量大了會遭到小型核彈或天基武器打擊。
即便這樣,英國人仍舊是反悔了。甚至耍無賴,我們就是沒載具給你們用,愛咋地咋地。
就連聯邦那邊都哼哼哈哈的扯皮,找了一堆客觀理由搪塞。
後來徐長卿才知道,聯邦對他偏袒天朝人的行為不滿,認為應該拯救更多的白人,否則未來人類的人種比例會失衡。
那麽,這跟不讓戰艦軍團去毀滅法國沿海地區的異生物巢穴有什麽關係呢?要知道西歐可是歐洲的精華地區,絕對正統的白人國度。
原來,聯邦是以此為由,將新生產的機甲服偏重於歐洲戰場的投放。
徐長卿不願意輕易把戰甲送出去而失去左右戰局的話語權,人家聯邦同樣不願意。這種時候,聯邦是不會考慮外域城邦的戰甲支援算是一種怎樣的行為的。
一碼歸一碼,外域城邦來地球玩拯救,我們千恩萬謝,但如果說因為這樣我就不跟你爭權了,就由你揮斥方遒,而我隻能在旁邊敲個邊鼓,那不成。
聯邦官員們這個時候哪裏肯放權?於公於私,隻有抓住權力,才能談的上其他。為此,他們不惜挑戰徐長卿的容忍度。
(本章完)
從太空角度看,這裏並不顯得如何繁忙。
那種渡江船舶往來如梭、川流不息的情景沒有在這裏出現。相反,這裏顯得冷清而空寂。
不久之後,一個龐然大物開始移動,那效果,就仿佛星港的一大部分分離而去了。
那是施瓦辛格號在離港,左輪槍彈倉般的龐大軀體已經在緩緩轉動,通過離心率製造重力。
艦船當初設計時,就考慮到這種應用,畢竟徐長卿算是個陰謀論者。從降臨這個世界之初,他就認為這世界將發生一場巨大浩劫。而他見證這場浩劫,就是除變量之外的收獲,甚至比變量本身還要重要。
沒能力的時候,他也不會想著拯救,而是獨善其身。客觀因素的存在,讓他隻能是搞黑科技起家。
時間推移,他手中有了力量,就假想浩劫情況,看能不能撈點種子出來,就算需要見證浩劫,也沒必要把所有聯邦人都搭進去。320億,過於奢華了。
等能量生命出現,老實說,徐長卿有點麻爪,這種東西跟螢火蟲般是會飛的,速度還很快,這跟風媒傳播又不一樣,不管是在哪裏擴散,都感染極快,很難救援。
這也是為什麽把地球教拉走的一個原因,那時候就有了最壞打算,聯邦離他的地盤有些遠,而人種基因庫他已經搞定,火星共和國應該能扛一陣子,所以能撈出來一些,小行星帶人,就按著一夕之間悉數毀滅來算,那麽有地球教的七萬多人,也就夠了,小行星帶的人種多樣性,這七萬人已然能夠代表。
為了將來撈人走準備,就有了大力神級運輸艦。
而等到異生物出現,他的心思又活泛了一些,想著如果是異生物肆虐,地球或許也能撈出來一批人。
現在,他做到了。施瓦辛格號上的乘客們不會覺得太難受。對於沒有經過適應性訓練的人而言,失重真心不是個好感覺,一旦飄來飄去的興奮勁頭過了,便是數不清的不舒服,甚至連吃飯喝水,都要有意識的提醒自己。
施瓦辛格號的乘客都是14-16歲的青少年,他們已經懂事。
他們經曆了動蕩的逃難,經曆了在一雙雙豔羨而又絕望目光的送別,經曆了跟親人幾乎永不可能再見的分離。
他們看到了跟他們一樣的人所乘坐的穿梭機在異生物飛怪的阻截下爆炸和墜落。看到了數都數不過來的同齡人擠滿每一處空間,沒吃沒喝的等待著登船時刻的到來。他們看到了故土最繁華的海岸線的燈火光芒的不斷黯淡,看到了遠處艦隊對決,大量艦船爆炸的頻繁閃光……
他們在短短的不到一百個小時裏,就失去了生活、親人、同學……這幾乎已經是他們的一切,他們是幸運的,同時也是不幸的,他們最熟稔的人都將死去,而他們則要忍受失去的煎熬。
仇恨刻骨銘心,恨毀滅這一切的敵人,也恨自己沒有力量。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完全不在意接下來的幾天裏,每天隻能靠一點點營養餐和水維持生命,不在意沒有床鋪睡覺,隻能一直坐著。他們隻在意如何才能獲得力量,然後複仇!
隨同施瓦辛格號離開的,還有十二艘紅棍級輕巡艦,他們像掛包般掛在運輸艦的外層,因為它們自己不夠快。
一定的防護力量非常有必要,這也算是異生物的一個戰略成功點,它們用藏在暗處的少量存在,使得人類草木皆兵,大大的增加了運輸成本。
當然,並非所有的艦船都有護衛。像那些舢板級的太空船,就沒有護衛,搭乘這種太空船離開的,旅行時間要長很多,生活條件也極其糟糕,快能跟當年販黑奴的死亡海船之旅相媲美了,但仍舊比那些在怪物的壓迫下等待幸運船票降臨的人們要幸福。
為了逃亡有保障,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最常見的就是捆綁。
同一種型號的艦船,通過前後兩個固定架,綁縛為一體,這樣引擎增加、燃料增加,能飛的更快,走的更遠。
還有的是大帶小的式的捆綁,特征跟大力神級運輸艦相似,布局可以是十字,也可以是環形或其他,引擎齊發力,出力澎湃。
當然,聯邦艦船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推進力不夠,而是加速度太過漫長,因為內部的人員難以承受加速度時過高的載荷。
這個問題迄今為止都沒有解決。所以他們不是不能快,而是隻能慢慢變快,減速時也一樣。
有這樣的豬隊友,艦隊作戰就會出現很多實際問題,光是艦船機動都是個大問題。
這也導致了人類艦隊的戰術變得相當有限。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外域聯邦才不得不派遣紅棍級輕巡艦參與到具體的戰事中。
原本隻打算為星港主體當護盾來著,結果發現若是不給聯邦艦隊遮風擋雨,艦船一旦集結,就算異生物艦隊夠瞎,吹吹人工太陽風,就能讓這支艦隊風流雲散,於是才有了半陣列、半機動戰術,宛如被盾牌手保護的長弓手。
然而新的考驗即將到來,揚石灰的滅敵效果大大降低。
原來,異生物艦隊在停車為突擊艦隊提供火力掩護的同時,一定程度的完成了能源集中。
再度開始集群移動後,其外層艦船的防護力大大增加。
外域城邦的光矛切割,生物艦隊的確是沒什麽脾氣,就算是在小行星帶玩空間站突破的那個級別的細胞活性,也照樣會被切割。
可對於高速碎片的防禦能力,卻是大大加強了。
經過計算,最終跟人類艦隊交戰的這一支異生物艦隊,艦船數量大約會是3200艘。
這可不是比預料中多了一千多艘那麽簡單。如果異生物智商夠,就會在之前人類艦隊與其突擊艦隊殘餘的交鋒中,發現人類艦隊速度不行的短板,這也就意味著,付出一定的代價,是能夠達成騎臉效果的,屆時,無論是生物戰機、還是炮戰,都足以讓人類艦隊喝一壺,而不是在遠程射殺中被殲滅。
所以說,戰術是在不斷互動中調整的,人類一方認識到異生物艦隊是瞎子,能源匱乏,異生物也通過犧牲,發現了人類一方的技術短板,從而在不斷的調整改進。
地麵也一樣,異生物軍團在被戰甲軍團殺的屍骸遍野後,就改變了戰術。
實際上戰甲的勝利是完全能夠想到的,畢竟這等於是兩千萬台先進的機甲服聯合作戰。
聯邦由於機甲服匱乏,隻能玩特種作戰,即便如此,都能在戰場上唱主角,成為對異生物軍團威脅最大的一種敵人,千百萬戰甲集群作戰,效果可想而知。
異生物倒是不缺乏勇氣,也跟戰甲集群叫板拍桌子了,在倫敦東部,以及愛丁堡,發生了百萬級的會戰。
戰甲一方集結的兵力,一個是55萬,一個是45萬,而異生物無論哪個戰場,總數都過了百萬,打到白熱化,戰甲一方基本都是光劍殺敵,已經被騎臉,用槍已經不合適。
可即便是這樣,怪物仍舊幹不贏戰甲,能量幕布盾,光劍,三個一組背靠背,小組之間也保持著相互支援配合,怪物宛如衝進了荊棘堆的樹葉,在光劍中躥幾下,就已經被切割的遍體鱗傷。
後來異生物使用了重型的遠程熱線炮,敵我一起轟,而戰甲這邊的自走火炮也專門為敲掉這些遠程重火力而設,慘烈的廝殺從聖誕夜的黃昏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清晨,也就是徐長卿帶兵空降香港那會兒。
異生物幾乎死光了所有兵力,換來的結果是戰甲損毀不到七萬台。
這就沒法打了。接近30比1的戰損比,2000萬戰甲就得6億異生物戰兵去換,前提還得是兩倍於敵的總兵力的情況下才能做到。把全球的異生物加在一塊兒,也填不起這個窟窿。
異生物開始避重就輕,在戰甲重兵集結的地區,采取守勢或遊鬥,而在其他地區,大力突進。
麵對異生物的這種戰術,戰甲軍團客場作戰的短板顯露出來了。集群運動力不行,看似是因為載具的匱乏,後勤的不到位,主要是因為跟聯邦力量不是一個體係,當地官方甚至都給戰甲軍團做任何後勤安排,包括通道的使用。
英國官方在會戰之後,就表示沒有相關的運力安排,希望戰甲軍團可以繼續留在這裏。有很多人甚至天真的認為,隻要戰甲軍團在,或許就這麽長久的守住不列顛也是有可能的。
這可不是當初談好的章程。
當初說的是,英國被突如其來的襲擊打的喘不過氣,隻要有足夠的戰力幫忙在幾個關鍵點頂一下,這口氣捯飭上來了,英國人就有信心堅守下去。
並且,會集中地效飛行器等載具,運送戰甲軍團到海峽對岸的法國,去攻堅那裏的異生物橋頭堡,以減輕那邊的戰爭壓力。因為隨著橋頭堡成形,異生物戰兵開始成批量的在沿岸巢穴生產出來,這大大的加快了異生物的增兵速率。
結果戰甲軍團超額完成了任務,現在不列顛島,已經沒有了大股的怪物,沿海地區的巢穴也被悉數摧毀,異生物被趕下海,再想上岸,難度就大了,量少了會被針對絞殺,量大了會遭到小型核彈或天基武器打擊。
即便這樣,英國人仍舊是反悔了。甚至耍無賴,我們就是沒載具給你們用,愛咋地咋地。
就連聯邦那邊都哼哼哈哈的扯皮,找了一堆客觀理由搪塞。
後來徐長卿才知道,聯邦對他偏袒天朝人的行為不滿,認為應該拯救更多的白人,否則未來人類的人種比例會失衡。
那麽,這跟不讓戰艦軍團去毀滅法國沿海地區的異生物巢穴有什麽關係呢?要知道西歐可是歐洲的精華地區,絕對正統的白人國度。
原來,聯邦是以此為由,將新生產的機甲服偏重於歐洲戰場的投放。
徐長卿不願意輕易把戰甲送出去而失去左右戰局的話語權,人家聯邦同樣不願意。這種時候,聯邦是不會考慮外域城邦的戰甲支援算是一種怎樣的行為的。
一碼歸一碼,外域城邦來地球玩拯救,我們千恩萬謝,但如果說因為這樣我就不跟你爭權了,就由你揮斥方遒,而我隻能在旁邊敲個邊鼓,那不成。
聯邦官員們這個時候哪裏肯放權?於公於私,隻有抓住權力,才能談的上其他。為此,他們不惜挑戰徐長卿的容忍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