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六國舊事(下)原來,朐縣這個地方,聽呂澤講起,原本是吳國的地盤,後來吳國被越王勾踐滅掉後,整個吳國都成為越國的屬地,再後來,楚國戰敗越國,又盡取原吳國之地。
傳統上,因楚國地方廣大,為諸候之最,在戰國中期,世人就把楚國的地盤分為三楚來分別稱呼。
戰國中期,楚國的漢中、黔中、南陽郡等已經被秦奪去,而楚則奪取了南方吳、越的大片土地。
所以把楚國得自原吳國的地方稱為“東楚”,楚國的核心地盤南郡以及奪取陳、蔡、宋、魯中原諸國的地方合稱“西楚”、原楚國以南夷為主的外圍地盤和奪取越國的江南之地稱“南楚”,合稱“三楚”,劃分的根據大概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
“噢,原來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的西楚,還是有這個講究的。”
劉常滿心裏暗想。
“連秦始皇帝都管不住東楚和南楚嗎?怎麽說?”“咳,你小孩子家家的,雖說看了點子書,也知道不了這麽多事兒的。
今天舅舅就跟你說說以前的事兒。
這些事兒說起來話就長了。”
因為出了沛縣那樣讓人栗栗危危的氛圍,又是在大道上策馬而行,周圍一個外人也沒有,所以呂澤說話也直白了不少。
“秦始皇帝掃平天下六國時候,數我們三晉離秦國近,被打得最慘。
趙國男人幾乎都死光了,光是長平一戰就整整活埋了四十萬,雖說魏公子無忌前去救趙,趙當時沒給滅了,不過經此一役,趙國算是徹底完了。”
“韓本來就弱,又與秦趙相鄰,兩百年來被割割打打,等秦占了周王的地後,韓就隻剩了穎川一郡。
幸好韓最後是投降的,還算給韓留了一點活人。”
“我們魏本來離秦遠些,不過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四麵受敵,幸虧有公子無忌聯絡諸國,合力對付秦,秦這才不敢動彈了些年頭。
等無忌公子一死,秦始皇帝就打了過來,先滅韓,再滅趙,又滅魏,三晉之地就全都歸入秦國了。”
“大舅,那我們魏國打到最後怎麽樣了?”劉常滿聽爺爺說起過,劉氏祖上也是魏國大梁人,所以說起我們魏國來,倒也不過外。
“還能怎麽樣,秦王派人水灌大梁城,魏王假冒險出兵,結果就被俘虜了。”
呂澤說道。
“後來呢大舅?”其實這段曆史劉常滿從呂澤的書房裏已經看到了,不過他非常想聽聽呂澤的見解。
“後來?後來還能怎麽樣,秦始皇帝滅三晉時候,楚已經被打得遷都了好幾次,齊又不肯抗秦,結果滅魏第二年,王翦就帶六十萬大軍大破項燕軍,再過一年,把楚王負芻給俘虜了,楚就也滅了。”
“燕從來就是小國,秦國大軍一到,根本沒力量抵抗,很快也就被滅;回兵的時候,王翦順便又派自己兒子王賁把逃到代地的趙王嘉也給俘虜了,這樣就隻剩下齊了。”
“那齊呢?”劉常滿又問道。
“說起來,齊和韓這兩個國家被滅那全都是活該!”呂澤突然有些憤怒起來。
“齊國最後這一任齊王叫田建,他的母親人稱君王後,雖然是女流,卻深明大義。
公子無忌攻秦國時候,還派軍馬前來支援,和諸候聯合抗秦。
誰知道等君王後薨了之後,這個又笨又怯的田建,手下用了一幫子沒用的門客,天天隻會拍秦王的馬屁,周圍各國都被滅了,他還不緊不慢的在那裏大擺宴席,載歌載舞的。”
“最後秦軍打過濟水,駐兵曆下了,這家夥還照舊樂嗬他自己的,仿佛事不關己一般。
等秦軍逼近臨淄,臨淄人多半是商人出身,精明得很,象他這種齊王,誰肯替他賣命?所以臨淄人直接開城投降,齊也就沒了。
也就是那一年,秦王才稱為皇帝的。”
“那你咋說韓也是活該呢?”呂澤說的這些六國故事,劉常滿從書裏已經看到過了,不過有點奇怪呂澤的說法。
“咳,常滿,我問你,你知道諸候爭戰,最重要的是什麽東西不?”呂澤問道。
這個問題,劉常滿當然知道得很清楚,戰爭打的不光是軍隊,更根本的乃是綜合國力,這是現代人都知道的東西。
“恐怕是這個國家的國力吧?”劉常滿不知道綜合國力該怎麽說,隻好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不錯!就是國力。
不過說起來,國力的根子,就是糧食。”
呂澤有些訝異劉常滿的回答,不過他馬上給出了自己的說法。
“秦本來就一直想打六國,不過秦地處關中,雖然有平原,卻地方狹小,能耕種的地方並不算多,隻能供應鹹陽附近。
從巴蜀、漢中兩地運糧供應關中軍隊太遠,消耗極大,所以原來的時候,秦和趙韓兩國相持時候為多,取了巴蜀後,就全力攻打楚。
象黔中、漢中、南陽郡,都是從楚人手裏取得;而三川郡,是取了原來周天子的地方。”
“這個韓王安倒不是齊王建那種國君,還想了點法子去消耗秦。
誰知他好死不死的,偏偏朝秦派了個奸細叫鄭國。
這個鄭國是個水工,想通過興修水利來消耗秦國,於是他就勸說始皇帝說,可以在關中建一條渠,把涇水和洛水連接起來,這樣關中的土地就能得到灌溉,糧食產量就會大增。
他***,這種傻得冒泡的主意,真不知道是誰給這韓王安出的!”呂澤恨恨的拍了一下馬鞍說道。
“那後來呢?秦皇帝發現沒有?”劉常滿問道。
“後來被發現了。
始皇帝,不那時候還是秦王趙政一聽說,當然同意他建了。
不過耗了兩年力氣,秦國發現這事兒後,鄭國為了保命,就告訴秦王說,雖然修這個渠的時候,確實是為了拖住秦國幾年,但其實建好以後,那可是萬世之利呀!秦王一想有理,就讓他建了下去。
好個秦王!好個該死的韓安!”呂澤越想越氣。
“大舅,那都什麽時候的事情了,別再為這些事情生氣啦。”
劉常滿勸道。
“就是,我現在氣也沒用呀。”
呂澤自失的一笑,說道:“那田地有水澆灌跟沒水澆灌的差距你也看到了,收成能差幾倍的。
秦國自從鄭國渠建好以後,關中再不發愁糧食了,國力大增。
這韓王安又好死不死的把韓非子給送到秦國去了,韓非子替秦王寫了以法治國的律令,秦本來就強,再經韓非子的律令這麽一規整可好,部隊的戰力,立刻暴漲起來了。”
“韓非子去了不到兩年,鄭國渠也修好了。
那之後不到三年,秦王就派兵打到了韓都陽翟,韓王安兵少將弱,隻好開城投降。
你說這家夥是不是自作自受?派了兩個人去,全都幫了秦國大忙,亡了自己國不算,順帶著讓秦國把天下一鍋端了,豬頭豬腦的家夥,不,豬都比他強些,最起碼豬不會幫秦王!”呂澤罵道。
“哈哈,那個韓王安要是聽到大舅這話,非得氣死不行。”
劉常滿笑著說道。
“那韓國就沒有有見識的將相嗎?就任他這麽幹?”劉常滿問道。
“那韓國的丞相倒是好的,不過這個韓安偏偏是個自己有點餿主意的,還和田建這個軟耳朵根子的不一樣。
對了,你在書上看到過博浪沙的事兒嗎?”呂澤問道。
“這個倒沒看到過。”
劉常滿想不起來有這件事情。
“也是,這是本朝的事情,書上不一定敢寫。
那是秦皇帝二十九年時候的事情。
皇帝東遊,到博浪沙時候,有人擲出了一枚大鐵椎,差點打中皇帝。
幸虧皇帝車駕眾多,那人沒有算準是哪一輛,誤中副車,皇帝才逃過一劫。
後來一稱,那枚大鐵椎足有一百二十斤,真不知道得什麽樣的力士,才能把那麽重的鐵椎擲出兩百多步。”
呂澤咋舌道。
“後來皇帝大怒,大索十天,也沒找到那個刺客。
不過據官文上說,那人名叫韓良,乃是韓相的公子。
你說這韓王安雖然不是個什麽好君王,不過臣下倒是挺替他盡心的。”
呂澤讚歎道。
“後來那個韓良呢?”博浪沙這個地方劉常滿沒印象,但誤中副車這個成語可是知道的,那說的乃是張良的故事。
想來張良策劃了這起恐怖襲擊以後,當然隻好改名換姓,原來姓韓,後來就改姓為張,也不算什麽怪事兒。
“聽說逃跑了,我估計他肯定是逃到東楚西楚這一帶來了。
這一帶本來就是各地的人都有,哪兒的土話都能聽到的地方。
各郡縣的吏員又都是楚國人,對秦國本來就不滿。
所以在別的地方殺人犯法的,多半都逃到了東楚西楚一帶。
你看秦始皇帝東巡時候,總共出來五次,四次都過東西楚這一帶,恐怕也有加強對東西楚這一帶教化治理的意思在內呢。”
呂澤說道。
“喔,原來這樣。”
見劉常滿又沉思了起來,呂澤也說得累了,車隊又匆匆往前,直奔淮水而去。
跳至
傳統上,因楚國地方廣大,為諸候之最,在戰國中期,世人就把楚國的地盤分為三楚來分別稱呼。
戰國中期,楚國的漢中、黔中、南陽郡等已經被秦奪去,而楚則奪取了南方吳、越的大片土地。
所以把楚國得自原吳國的地方稱為“東楚”,楚國的核心地盤南郡以及奪取陳、蔡、宋、魯中原諸國的地方合稱“西楚”、原楚國以南夷為主的外圍地盤和奪取越國的江南之地稱“南楚”,合稱“三楚”,劃分的根據大概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
“噢,原來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的西楚,還是有這個講究的。”
劉常滿心裏暗想。
“連秦始皇帝都管不住東楚和南楚嗎?怎麽說?”“咳,你小孩子家家的,雖說看了點子書,也知道不了這麽多事兒的。
今天舅舅就跟你說說以前的事兒。
這些事兒說起來話就長了。”
因為出了沛縣那樣讓人栗栗危危的氛圍,又是在大道上策馬而行,周圍一個外人也沒有,所以呂澤說話也直白了不少。
“秦始皇帝掃平天下六國時候,數我們三晉離秦國近,被打得最慘。
趙國男人幾乎都死光了,光是長平一戰就整整活埋了四十萬,雖說魏公子無忌前去救趙,趙當時沒給滅了,不過經此一役,趙國算是徹底完了。”
“韓本來就弱,又與秦趙相鄰,兩百年來被割割打打,等秦占了周王的地後,韓就隻剩了穎川一郡。
幸好韓最後是投降的,還算給韓留了一點活人。”
“我們魏本來離秦遠些,不過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四麵受敵,幸虧有公子無忌聯絡諸國,合力對付秦,秦這才不敢動彈了些年頭。
等無忌公子一死,秦始皇帝就打了過來,先滅韓,再滅趙,又滅魏,三晉之地就全都歸入秦國了。”
“大舅,那我們魏國打到最後怎麽樣了?”劉常滿聽爺爺說起過,劉氏祖上也是魏國大梁人,所以說起我們魏國來,倒也不過外。
“還能怎麽樣,秦王派人水灌大梁城,魏王假冒險出兵,結果就被俘虜了。”
呂澤說道。
“後來呢大舅?”其實這段曆史劉常滿從呂澤的書房裏已經看到了,不過他非常想聽聽呂澤的見解。
“後來?後來還能怎麽樣,秦始皇帝滅三晉時候,楚已經被打得遷都了好幾次,齊又不肯抗秦,結果滅魏第二年,王翦就帶六十萬大軍大破項燕軍,再過一年,把楚王負芻給俘虜了,楚就也滅了。”
“燕從來就是小國,秦國大軍一到,根本沒力量抵抗,很快也就被滅;回兵的時候,王翦順便又派自己兒子王賁把逃到代地的趙王嘉也給俘虜了,這樣就隻剩下齊了。”
“那齊呢?”劉常滿又問道。
“說起來,齊和韓這兩個國家被滅那全都是活該!”呂澤突然有些憤怒起來。
“齊國最後這一任齊王叫田建,他的母親人稱君王後,雖然是女流,卻深明大義。
公子無忌攻秦國時候,還派軍馬前來支援,和諸候聯合抗秦。
誰知道等君王後薨了之後,這個又笨又怯的田建,手下用了一幫子沒用的門客,天天隻會拍秦王的馬屁,周圍各國都被滅了,他還不緊不慢的在那裏大擺宴席,載歌載舞的。”
“最後秦軍打過濟水,駐兵曆下了,這家夥還照舊樂嗬他自己的,仿佛事不關己一般。
等秦軍逼近臨淄,臨淄人多半是商人出身,精明得很,象他這種齊王,誰肯替他賣命?所以臨淄人直接開城投降,齊也就沒了。
也就是那一年,秦王才稱為皇帝的。”
“那你咋說韓也是活該呢?”呂澤說的這些六國故事,劉常滿從書裏已經看到過了,不過有點奇怪呂澤的說法。
“咳,常滿,我問你,你知道諸候爭戰,最重要的是什麽東西不?”呂澤問道。
這個問題,劉常滿當然知道得很清楚,戰爭打的不光是軍隊,更根本的乃是綜合國力,這是現代人都知道的東西。
“恐怕是這個國家的國力吧?”劉常滿不知道綜合國力該怎麽說,隻好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不錯!就是國力。
不過說起來,國力的根子,就是糧食。”
呂澤有些訝異劉常滿的回答,不過他馬上給出了自己的說法。
“秦本來就一直想打六國,不過秦地處關中,雖然有平原,卻地方狹小,能耕種的地方並不算多,隻能供應鹹陽附近。
從巴蜀、漢中兩地運糧供應關中軍隊太遠,消耗極大,所以原來的時候,秦和趙韓兩國相持時候為多,取了巴蜀後,就全力攻打楚。
象黔中、漢中、南陽郡,都是從楚人手裏取得;而三川郡,是取了原來周天子的地方。”
“這個韓王安倒不是齊王建那種國君,還想了點法子去消耗秦。
誰知他好死不死的,偏偏朝秦派了個奸細叫鄭國。
這個鄭國是個水工,想通過興修水利來消耗秦國,於是他就勸說始皇帝說,可以在關中建一條渠,把涇水和洛水連接起來,這樣關中的土地就能得到灌溉,糧食產量就會大增。
他***,這種傻得冒泡的主意,真不知道是誰給這韓王安出的!”呂澤恨恨的拍了一下馬鞍說道。
“那後來呢?秦皇帝發現沒有?”劉常滿問道。
“後來被發現了。
始皇帝,不那時候還是秦王趙政一聽說,當然同意他建了。
不過耗了兩年力氣,秦國發現這事兒後,鄭國為了保命,就告訴秦王說,雖然修這個渠的時候,確實是為了拖住秦國幾年,但其實建好以後,那可是萬世之利呀!秦王一想有理,就讓他建了下去。
好個秦王!好個該死的韓安!”呂澤越想越氣。
“大舅,那都什麽時候的事情了,別再為這些事情生氣啦。”
劉常滿勸道。
“就是,我現在氣也沒用呀。”
呂澤自失的一笑,說道:“那田地有水澆灌跟沒水澆灌的差距你也看到了,收成能差幾倍的。
秦國自從鄭國渠建好以後,關中再不發愁糧食了,國力大增。
這韓王安又好死不死的把韓非子給送到秦國去了,韓非子替秦王寫了以法治國的律令,秦本來就強,再經韓非子的律令這麽一規整可好,部隊的戰力,立刻暴漲起來了。”
“韓非子去了不到兩年,鄭國渠也修好了。
那之後不到三年,秦王就派兵打到了韓都陽翟,韓王安兵少將弱,隻好開城投降。
你說這家夥是不是自作自受?派了兩個人去,全都幫了秦國大忙,亡了自己國不算,順帶著讓秦國把天下一鍋端了,豬頭豬腦的家夥,不,豬都比他強些,最起碼豬不會幫秦王!”呂澤罵道。
“哈哈,那個韓王安要是聽到大舅這話,非得氣死不行。”
劉常滿笑著說道。
“那韓國就沒有有見識的將相嗎?就任他這麽幹?”劉常滿問道。
“那韓國的丞相倒是好的,不過這個韓安偏偏是個自己有點餿主意的,還和田建這個軟耳朵根子的不一樣。
對了,你在書上看到過博浪沙的事兒嗎?”呂澤問道。
“這個倒沒看到過。”
劉常滿想不起來有這件事情。
“也是,這是本朝的事情,書上不一定敢寫。
那是秦皇帝二十九年時候的事情。
皇帝東遊,到博浪沙時候,有人擲出了一枚大鐵椎,差點打中皇帝。
幸虧皇帝車駕眾多,那人沒有算準是哪一輛,誤中副車,皇帝才逃過一劫。
後來一稱,那枚大鐵椎足有一百二十斤,真不知道得什麽樣的力士,才能把那麽重的鐵椎擲出兩百多步。”
呂澤咋舌道。
“後來皇帝大怒,大索十天,也沒找到那個刺客。
不過據官文上說,那人名叫韓良,乃是韓相的公子。
你說這韓王安雖然不是個什麽好君王,不過臣下倒是挺替他盡心的。”
呂澤讚歎道。
“後來那個韓良呢?”博浪沙這個地方劉常滿沒印象,但誤中副車這個成語可是知道的,那說的乃是張良的故事。
想來張良策劃了這起恐怖襲擊以後,當然隻好改名換姓,原來姓韓,後來就改姓為張,也不算什麽怪事兒。
“聽說逃跑了,我估計他肯定是逃到東楚西楚這一帶來了。
這一帶本來就是各地的人都有,哪兒的土話都能聽到的地方。
各郡縣的吏員又都是楚國人,對秦國本來就不滿。
所以在別的地方殺人犯法的,多半都逃到了東楚西楚一帶。
你看秦始皇帝東巡時候,總共出來五次,四次都過東西楚這一帶,恐怕也有加強對東西楚這一帶教化治理的意思在內呢。”
呂澤說道。
“喔,原來這樣。”
見劉常滿又沉思了起來,呂澤也說得累了,車隊又匆匆往前,直奔淮水而去。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