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改變的開始實早在劉常滿被派駐關中時,他就已經開始策劃,如界做點事了。


    聽起來很傻,但實際上就是這麽回事。


    雖說劉常滿一直有這個心做些事情,但他屬於那種沒有由頭就引不出想法的人,因此一直以來,也沒找到什麽事情可做,直到陪劉太公前往槐裏居住。


    按說照著這個時代的規矩,兒子立了大功,父親自然也是要給個封號的,但劉邦沒有。


    因為這個時代還有一個規矩:兒子立了大功,父親可以代享其成。


    當初呂青所以能當上楚國的令尹,完全是因為呂臣的蒼頭軍擊秦有功;而呂太公沒有任何功勞,竟然在劉邦入霸上之時,就被封為候,完全是因為呂澤的大功在那裏支撐著,劉邦沒法再為他爭取王爵,隻好給呂太公一個爵位以示安撫。


    但輪到劉邦身上,他可不認為自己應該把帝位讓給自己父親。


    當初有人提起過這事,劉邦當場說道:“提三尺劍取天下者,吾身也,雖親父子不易!”當然,從形勢上講,劉太公一介老農,也確實沒那個能耐去當這個皇帝,但劉邦這麽讓也不讓,畢竟於情理有虧。


    就象在家裏吃飯,明明父親已經吃飽了,但兒子們去盛飯時候,也要問一聲“阿爹還要吃不?我再幫你盛一碗來好麽?”這是個禮節問題。


    更有甚者,劉邦登基之後,隻給自己母親上了一個名號,卻提也不提給父親上尊號的事情。


    最為過分的是。


    劉邦當初定都洛陽,卻把父親送到了關中居住,遠遠地離開自己。


    對於這種情況。


    劉常滿真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皇家無親情,真地是這個樣子。


    這個天下,對劉邦皇位有可能形成威脅的,當然是那些異姓諸候王們,特別是比較有能耐的韓信、彭越、布這三個。


    當然。


    內部地呂澤、蕭何等人,也是一些潛在的危險,不過這種危險比異姓諸候王要小得多,畢竟候爵手裏權力不足,沒能自己的行政權,想造反就難得多了。


    而且候爵共有一百多個,在分封時,劉邦讓他們的封地犬牙交錯。


    互相製衡,諒他們也翻不起大浪來。


    然而實際上,這些都不是對皇位最大的威脅,最大的威脅。


    反倒是劉邦地父親劉太公、兒子劉常滿。


    雖然是一家人,但這兩個人都是有直接資格取代劉邦的。


    更有可能獲得那些別有用心的諸候和諸將的支持。


    可這些都是劉邦心裏不能說的東西,因此他當然要把劉太公和劉常滿一起塞到關中,遠離首都洛陽。


    更讓呂雉留在洛陽自己身邊,嚴防兒子篡位——畢竟老爹篡自己位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父子之心他還是明白的。


    當然這些都是劉邦的想法,劉常滿也隻是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一些,劉太公則完全沒有感覺。


    但劉太公一直不高興,哪怕三兒子當了皇帝,哪怕子孫都被封候,哪怕身為太子的劉常滿搬到槐裏,天天和他一起嘻鬧,劉太公還是高興不起來。


    這天審食其從軍中回來拜會太子,劉常滿知道他對於侍候人有一套,便和他說起爺爺的事情。


    自從回到洛陽後,劉常滿想了想,這審食其其實啥也沒做,殺了人家太冤,便把他從呂雉手裏要了過來,借口想讓他立更大的軍功,將他塞到了秦瑩麾下當了一個都尉。


    “隻要以後防止他和阿媽見麵,諒他也幹不出來什麽邪事!”劉常滿心想,不過還是不放心,仍然派了陳去監視他。


    這審食其不虧是侍候過劉太公地,在槐裏呆了兩天,便找到了原因。


    “太子,我看太公這次,恐怕不是因為別的原因,乃是思鄉了。”


    審食其說道。


    “思鄉了?”劉常滿有些奇怪。


    “是呀,太公自年輕時候,就愛鬥雞走狗,博陸鞠蹴之戲,最喜歡地殺豬屠狗的漢子,最愛的是頑劣無賴的少年,如今你讓他住在宮殿裏,周圍盡是規規矩矩侍候他的人,豈不叫他悶煞!所以無論侍候的怎麽周到,太公都不會高興!”審食其說道。


    得了此信,劉常滿也犯了難。


    如今豐邑雖然還是漢地,但與洛陽隔了韓、梁二國,將來遷都關中後,隔得更遠,勢必不可能讓爺爺再回豐邑去住,誰敢保證將來韓梁兩國不造反?到時候再來一出“廣武烹太公”,劉邦可不一定再敢說出“分我一懷羹”的話了。


    劉常滿當即跑去找蕭何商量此事,蕭何卻笑笑說道:“此事甚為簡單,太子隻須擇一地方,再建一座豐邑,將太公懷念的豐邑故人,一體移來便是!”聽了此話,劉常滿隻覺得豁然開朗,就是呀,如今自己是大漢太子,很多事情都可以調動國家資源,不必拘泥於自己一身之力呀!想到此處,劉常滿當即高興起來,立即讓陽成延派人回豐邑,將豐邑圖形描了下來,又讓留守豐邑的二伯之子,沛候劉派出豐邑中數個“能人”前來關中,協助建築新豐城。


    經過選擇,大家都覺得灞上那一帶的地形依山傍水,特別象是豐邑一帶,於是漢六年十月,劉常滿便率眾在戲水旁邊,開始動工築城,仿照豐邑建成了一座城市,取名新豐。


    國家有移山之力,豐邑不過一個小小鄉邑。


    因此不到一個月,一個一模一樣的豐邑就在戲水岸邊落成了。


    落成之日,從豐邑遷來的親戚故舊們也都攜家帶口前來,甚至有的連家裏的豬羊雞鴨都帶來了。


    看到新豐城,眾人都歡呼了一聲。


    這個新豐城除去新了一點,別的都和豐邑一模一樣,最大的證明便是,不但各家的小孩子們不用大人引領。


    便能走回自己家去。


    就是把那些豬羊雞鴨放在地上,它們竟然也能在新豐城裏找到自己地“家”!能找回以前地生活,劉太公大喜過望。


    又住回了新豐城自己的房子內,和一群故人混在一起,再也不肯回槐裏行宮居住了。


    “嗬嗬,象爺爺這樣的,在後世就是所謂地低級趣味吧?”劉常滿心裏想著。


    然而這次建築新豐城,卻切切實實的讓劉常滿從頭開始。


    體驗到了這個時代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他改變這個世界的大計,創造一個新的漢朝的開端,也就由此開始了。


    或許在軍事上地功績,已經足以為劉常滿這個太子留下一些名聲了,但劉常滿並不滿足於此。


    這些都是些虛的,百姓們說起來,也不過就如同那兩位酒客一般誇上幾句身高丈二。


    腰闊十圍,聲如洪鍾,滿臉絡腮胡子,臨江王太子那個倒黴蛋嚇得掉下馬摔死了”之類的談資。


    這些玩意。


    對於劉常滿這個後世來的人,沒有什麽意義。


    他所要的,是對這個時代實實在在的改變,讓它變得更適合大多數人生活,讓它變得更美好。


    “造那些複雜的東西,我確實不會,可是有些很簡單的東西,我總是會地。


    縱使我不會吧,咱不是大漢太子嗎?我可以讓人研究呀,我就不信這個時代的人笨,隻要知道了原理,應該很快能研究出來吧!”劉常滿心想。


    劉常滿是個習慣從小處做起的家夥,暫時還沒想過要大張旗鼓的幹什麽,能提起他興趣地,就是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比如說,磚瓦地燒製問題。


    在北方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後世的大部分房屋,都是磚瓦木架結構。


    但在劉常滿這個時候,多半卻是土木結構,也就是說,牆壁一般是用夯土或是土坯構成的。


    這倒不是說,先秦的人就笨蛋,連把泥土燒成磚都不會。


    秦磚漢瓦,那都是極為有名的東西,這個時候,石灰也早就造了出來,根本不需要劉常滿去“發明”。


    —然而秦代為何不用磚建房?劉常滿觀察了許久,這才發現,原來,最大的原因是,這個時代燒磚的窯的問題。


    秦代的磚窯,遠不象後世那般,是一個巨大的圓形窯洞,一窯能燒出的磚,足夠建設大半間房子。


    這個時候由於通風道的設計問題,燒磚瓦的窯都是一個很小的圓形直筒窯,而且燒製之後,要靠自然晾幹,也沒有掌握灌水的技術,因此一窯燒出的磚很少,效率大概是後世的五分之一。


    後世那種圓形大窯,劉常滿是清楚的知道那是什麽樣子。


    其實製磚是一件比較簡單的工藝,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男孩,多半都會記得。


    將粘土和成很稠的泥塊,然後上去用腳踩,一直踩到泥“熟”為止。


    等泥熟之後,再在平整好的地上灑上細沙,然後將泥塊搬出,用“磚模子”做成磚坯,在地上晾幹。


    所謂磚模子,就是一個四方的木框,基本上相當於把一個木盒子的底和蓋都去掉。


    這套工藝流程,在秦代就已經很完善了,因為土坯也是這麽做的。


    但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燒製,畢竟磚所以是磚,完全是因為燒製才成的。


    對於我國來說,農村經濟一直以自給自足為主,就連燒製磚瓦蓋房這樣的大事也是一樣。


    很多想蓋房卻又買不起磚瓦的人家,人丁興旺,勞動力寬裕的話,會用兩到三年的時間,為自己集攢磚瓦蓋上一套房子。


    一般在春秋有空時,會把磚坯拓好晾幹。


    夏天太陽太厲害而且容易下雨,冬天泥土會結冰,都不是做磚坯的好時機。


    而在冬季農閑時騰出人力割柴禾,待春夏晾曬後方好燒製磚瓦,所以除了冬夏兩季,春秋時候一般磚窯都在空置著。


    在農村,一般一個村子共用一兩口磚窯——畢竟那不是天天都有的事情,而象劉常滿這種小頑童,不燒磚時的窯,則成了他們捉貓貓時最好的去處之一。


    因此上,劉常滿對於磚窯記得極為清楚,因為小時候看別人燒窯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還能蹭點燒窯人烤的紅薯什麽,極爽。


    磚窯上一般有三個煙道,而下麵的進火口,還有裏麵磚的碼放方法,甚至最後封火時灌水的方法,都是很有講究的。


    劉常滿直到現在也不明白它到底是有什麽講究,但祖祖輩輩都這麽燒製青磚,想來必有它的道理。


    一件事情當你看了數十遍後,自然會記得的,這一點劉常滿是深信不疑。


    按照太子親自畫的圖樣建造的新窯果然不凡,一窯燒製的青磚,足足比得上以前五倍的量不說,使用的柴草卻隻多用了一倍!陽成延是第一個反應過來這種磚窯的用處的,但等太子拿出第二個圖樣時,陽成延更是驚呆了。


    其實那個圖樣,不過是一個後世農村極為常見的瓦輪的圖樣。


    製瓦的工藝,前麵和製磚差不多,但和製磚隻是差了最後燒製的方式不同,製瓦的工藝在秦代差了更為重要的一項:製瓦。


    其實,製瓦和製磚一樣,都屬於製陶器的範圍。


    既然是製陶,那就需要一個“範”來作為模式,製磚的倒還罷了,反正是個四四方方的木框,沒什麽技術含量,但製瓦就大不一樣了。


    瓦片是有弧度的,因為它排列後,需要有溝槽讓雨水流下;瓦片必須比較薄,不然房梁和椽子會支撐不住房頂的重量而塌掉。


    這些限製,都導致瓦坯的製作很難。


    在這個時候,是用兩塊弧度相同的木板夾住泥版,然後用勁擠壓,使之成型後再取下來的,再加上燒製時候容易破碎,產量可想而知。


    但劉常滿卻知道,後世的瓦片,根本不是用這種方法製成的,那是用陶輪技術來生產瓦坯的。


    具體說來,就是象陶土店裏玩的那樣,將泥版切下來後,糊在陶輪上,然後外麵用一塊木板作為刮片,轉動陶輪,瓦坯自然平整光滑,然後再將陶輪上端多餘的泥土刮掉,泥坯就製成了。


    這樣製出來的泥坯乃是圓桶狀的,然後再將泥坯按等份劃出四道深痕,但不能劃透了,再將圓桶狀的泥坯輕輕取下,這瓦坯便算製成了。


    這圓桶狀的泥坯比起當初擠出來的泥版瓦片,很容易就能豎在地上晾幹,等幹透後拿手輕輕一敲,便成了一塊塊完整的瓦坯,而且大小形製都是一模一樣,跟原來用木範擠壓出來的沒甚麽區別,甚至還更光滑平整些。


    陶輪工藝在這個時候,已經算得上是頂級的製瓦工藝了,以後的兩千多年裏都沒什麽改變就是明證。


    想要超越陶輪工藝,就必須得等到機械化時代出現,開始大規模機器生產後才有。


    雖然劉常滿知道,陶輪製瓦不過是手工藝的頂峰,日後還會有大機器生產將它替代,但對於陽成延這種浸**建築二十多年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有了快速製造磚瓦的方法,以後甚至是民間的建築,也可以采用磚瓦結構了。


    磚瓦結構和土木結構比起來,不論是比較堅固耐用還是美觀舒適,那可都是前進了一大截。


    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角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角龍並收藏新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