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趕緊上前把魏延攙扶起來:“文長之武功將略,皆有大將之風,更難能可貴的是有雙慧眼,能棄暗投明!文長跋涉千裏來投,我走出城門幾步來迎接,又有何難!”
說著,呂布伸手取下魏延的頭盔,把頭盔上的灰塵輕拂了一下:“文長你這頭盔上已經積滿灰塵,可見這一路之舟車勞頓風塵仆仆,辛苦你了!”
這年頭的上位者那裏有這等平易近人,想當初那劉表隻是遠遠瞟了魏延一眼就把他打發下去,魏延越發感激,涕零道:“魏延得主公如此厚愛,願為主公效犬馬之力。”
呂布一方麵是想表達對魏延的厚愛,另外一方麵嘛,趁著給魏延脫頭盔之際,他手掌輕輕碰了一下魏延的後腦勺。
呂布摸了魏延的後腦勺以後,不禁啞然失笑。
羅灌水又在忽悠人啊,魏延的後腦勺平順得很,根本沒有他所說的反骨。
羅灌水之所以搞出反骨一說,完全是為了證明羅灌水塑造出來那個半人半神的諸葛亮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但他寫得太前後呼應了,活靈活現了,以至於把呂布都忽悠住了。
實際上裏根本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看起來諸葛亮是根據魏延的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
魏延是有將才,但性格矜高,持才傲物,他之前的兩次表現也讓諸葛亮不安,一次是為迎救連逃命都不忍心丟下老百姓的劉備而反叛劉琮勇開城門。第二次是為保黃忠而殺韓玄,諸葛亮刻意忽視魏延是為了投靠劉備而做出來那樣的舉動,刻意認為魏延是兩番叛主,腦後必有反骨。
羅灌水又寫諸葛亮死後。魏延有意謀反,諸葛亮死前設計讓馬岱殺魏延,其實,多半也是為了塑造諸葛亮的英明而刻意汙蔑魏延,治史嚴謹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呂布又想起,後清初年,太祖決定修三門峽水庫,別人都表示擁護。有的專家雖有異議也不敢說,隻有黃萬裏堅決反對,結果被打成右派。廬山上,太祖說彭帥:“你和黃萬裏一樣。腦後長著反骨。”殘酷的災害證明了大躍進和三門峽都是極端錯誤的決策,那兩位被稱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都是國家的良心。
呂布覺得,魏延的“腦後有反骨”實際上是他一直在維護著他心中的忠義,他認為劉琮不合大義。便開門迎接劉備,他認為韓玄殘暴不仁,他就殺掉韓玄救下黃忠,從狹義的角度上來說。他魏延一輩子都忠於劉備,忠於劉備的蜀漢大業。這一點兒無可厚非。
呂布對魏延非常器重,不但因為他知道魏延的腦後反骨是千古奇冤。有同情之意,而且呂布熟讀三國誌,他清楚,真正曆史上魏延的本事比演義上寫的那位還要大上一些。
說起曆史上蜀漢將領,五虎將之下便是魏延,這種排行或是以資曆,或是以武藝,但若是以將略而言,魏延不遜於五虎中的任何一位。
曆史上,劉備進位漢中王,政治軍事中心將要遷到成都,這時候,需要一位獨當一麵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必定是張飛,張飛也以為必定是自己。劉備卻拔魏延為都督,總督漢中,封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厚嘉魏延的豪氣。
魏延鎮守漢中的時期,正是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之時。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劉備的荊州三郡被盟友孫權奪去,關羽也被東吳殺害,劉備怒不可遏,在稱帝後不久,就傾全國力量東征孫權,結果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這一敗,導致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內部引起了**和反叛,曹魏隨時有可能進攻漢中,但是由於魏延治軍有方,守衛得當,使得曹魏不敢窺視漢中,後來魏延死後,王平等人沿用魏延的鎮守方針,成功的擊退了曹魏軍的進攻。
如此看來,在那個時空裏,鎮守漢中的蜀漢名將魏延堪比鎮守合肥的曹魏名將張遼。
建興八年,曹魏司馬懿率大軍入寇蜀漢漢中地區,被蜀漢軍隊在正麵擋住了曹魏軍隊的進攻。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魏延不愧為蜀漢名將,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居然在陽溪破郭淮、費瑤等。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官位僅在諸葛亮之下。
魏延隨諸葛亮出征北伐,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裙帶關係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如果采用此計策,即使蜀漢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並入蜀地。
然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並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呂布想到,後來蜀漢滅於魏國之手,正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便對諸葛亮的過於謹慎有些不滿,諸葛亮已經跟隨他叔父諸葛玄來到鄴城就任魏郡太守,自己就要好好敲打一下諸葛亮,讓他偶爾也能冒險用些奇謀。
不過,就此說諸葛亮壓製魏延,也不公平。設想一下,後期的蜀漢誰能掌控得了五虎死後唯他獨尊、桀驁不馴的魏延呢,掌控不了的話,隻有除掉他了,所以諸葛亮死後,魏延的下場便注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在生前還一直以將才難得來保著魏延。說諸葛亮打壓李嚴、廖立等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蜀漢後期,若沒有諸葛亮,指望蔣琬那些人,隻會把他們整得更慘。
當然,魏延落得那般下場,雖然怪諸葛亮死後的蜀漢君臣不能容人,更多還是要怪魏延自己。
呂布眯著眼睛,看著魏延,心裏揣摩,這家夥雖然沒有反骨,但他的秉性跟關羽一樣,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善於團結同僚,這樣的人隻可為將,不可為帥。
蜀漢後期最大的失誤便是把有著巨大性格缺陷不足為帥的關羽放在荊州做統帥,並不是大意失荊州,而是關羽待在那裏,已經注定要失去荊州了,因為性格決定命運,劉關張三人一概如是。
呂布感到十分煩躁,過於了解曆史,總給他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他洞悉每個將領的弱點,總想把他們的弱點給彌補過來,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改變一個人的秉性非常困難,哪怕自己是主公,對方是部將,他依然會對自己強製改變他的個性有反彈。
呂布轉念一想,魏延個性那麽桀驁,為什麽鎮守漢中沒出事呢,是因為當時劉備和五虎將還沒死絕,上麵還有人能降服壓製住他,他再桀驁不馴,也不敢在劉備和五虎將麵前呲牙啊,後來為什麽桀驁起來了,因為他是蜀漢中後期最牛逼的大將了,沒人比他強了,所以就傲氣起來了。
如此看來,有黃忠、張遼、高順、徐晃、趙雲這些牛人的存在,魏延想桀驁都桀驁不起來,到了以後,呂布手底下還是會有一些比他魏延強悍的人物存在,他魏延永遠做不了第一名,所以他還是夾起尾巴做人,這樣對誰都好!
呂布笑道:“文長,不知你今年貴庚?”
魏延微微一皺眉,難道呂布也要像劉表那樣以年齡資曆名聲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雖然心裏腹誹,依然躬身答道:“末將今年虛歲十八。”
“十八歲啊,足足比我小了十歲,那你習武多少年,入伍多少年?”呂布又問道。
魏延眉頭皺的更緊,這個主公還真得問我的資曆,便不好氣地答道:“末將跟隨父親習武十三載,跟隨父親在軍營裏五載。”
呂布看出魏延臉上的不滿之色,知道他誤會了自己的意思,便嚴肅地說道:“文長,你以為我會嫌棄你年輕資曆淺而不重用你嗎?你錯了,大錯特錯!”
魏延猛地抬起頭,難以置信地看著呂布:“主公,您能看出我心裏想的是什麽?”
呂布一臉認真地說道:“文長,你為什麽從劉表那裏出走,我是一清二楚,所以看你剛才的表情,我便能看出你的心事。文長,你且放心,我軍中隻講本事和軍功,不講出身,隻要你武功高,兵法好,立功多,你就會升遷快。”(未完待續。。)
說著,呂布伸手取下魏延的頭盔,把頭盔上的灰塵輕拂了一下:“文長你這頭盔上已經積滿灰塵,可見這一路之舟車勞頓風塵仆仆,辛苦你了!”
這年頭的上位者那裏有這等平易近人,想當初那劉表隻是遠遠瞟了魏延一眼就把他打發下去,魏延越發感激,涕零道:“魏延得主公如此厚愛,願為主公效犬馬之力。”
呂布一方麵是想表達對魏延的厚愛,另外一方麵嘛,趁著給魏延脫頭盔之際,他手掌輕輕碰了一下魏延的後腦勺。
呂布摸了魏延的後腦勺以後,不禁啞然失笑。
羅灌水又在忽悠人啊,魏延的後腦勺平順得很,根本沒有他所說的反骨。
羅灌水之所以搞出反骨一說,完全是為了證明羅灌水塑造出來那個半人半神的諸葛亮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但他寫得太前後呼應了,活靈活現了,以至於把呂布都忽悠住了。
實際上裏根本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看起來諸葛亮是根據魏延的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
魏延是有將才,但性格矜高,持才傲物,他之前的兩次表現也讓諸葛亮不安,一次是為迎救連逃命都不忍心丟下老百姓的劉備而反叛劉琮勇開城門。第二次是為保黃忠而殺韓玄,諸葛亮刻意忽視魏延是為了投靠劉備而做出來那樣的舉動,刻意認為魏延是兩番叛主,腦後必有反骨。
羅灌水又寫諸葛亮死後。魏延有意謀反,諸葛亮死前設計讓馬岱殺魏延,其實,多半也是為了塑造諸葛亮的英明而刻意汙蔑魏延,治史嚴謹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呂布又想起,後清初年,太祖決定修三門峽水庫,別人都表示擁護。有的專家雖有異議也不敢說,隻有黃萬裏堅決反對,結果被打成右派。廬山上,太祖說彭帥:“你和黃萬裏一樣。腦後長著反骨。”殘酷的災害證明了大躍進和三門峽都是極端錯誤的決策,那兩位被稱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都是國家的良心。
呂布覺得,魏延的“腦後有反骨”實際上是他一直在維護著他心中的忠義,他認為劉琮不合大義。便開門迎接劉備,他認為韓玄殘暴不仁,他就殺掉韓玄救下黃忠,從狹義的角度上來說。他魏延一輩子都忠於劉備,忠於劉備的蜀漢大業。這一點兒無可厚非。
呂布對魏延非常器重,不但因為他知道魏延的腦後反骨是千古奇冤。有同情之意,而且呂布熟讀三國誌,他清楚,真正曆史上魏延的本事比演義上寫的那位還要大上一些。
說起曆史上蜀漢將領,五虎將之下便是魏延,這種排行或是以資曆,或是以武藝,但若是以將略而言,魏延不遜於五虎中的任何一位。
曆史上,劉備進位漢中王,政治軍事中心將要遷到成都,這時候,需要一位獨當一麵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必定是張飛,張飛也以為必定是自己。劉備卻拔魏延為都督,總督漢中,封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厚嘉魏延的豪氣。
魏延鎮守漢中的時期,正是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之時。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劉備的荊州三郡被盟友孫權奪去,關羽也被東吳殺害,劉備怒不可遏,在稱帝後不久,就傾全國力量東征孫權,結果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這一敗,導致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內部引起了**和反叛,曹魏隨時有可能進攻漢中,但是由於魏延治軍有方,守衛得當,使得曹魏不敢窺視漢中,後來魏延死後,王平等人沿用魏延的鎮守方針,成功的擊退了曹魏軍的進攻。
如此看來,在那個時空裏,鎮守漢中的蜀漢名將魏延堪比鎮守合肥的曹魏名將張遼。
建興八年,曹魏司馬懿率大軍入寇蜀漢漢中地區,被蜀漢軍隊在正麵擋住了曹魏軍隊的進攻。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魏延不愧為蜀漢名將,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居然在陽溪破郭淮、費瑤等。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官位僅在諸葛亮之下。
魏延隨諸葛亮出征北伐,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裙帶關係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如果采用此計策,即使蜀漢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並入蜀地。
然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並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呂布想到,後來蜀漢滅於魏國之手,正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便對諸葛亮的過於謹慎有些不滿,諸葛亮已經跟隨他叔父諸葛玄來到鄴城就任魏郡太守,自己就要好好敲打一下諸葛亮,讓他偶爾也能冒險用些奇謀。
不過,就此說諸葛亮壓製魏延,也不公平。設想一下,後期的蜀漢誰能掌控得了五虎死後唯他獨尊、桀驁不馴的魏延呢,掌控不了的話,隻有除掉他了,所以諸葛亮死後,魏延的下場便注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在生前還一直以將才難得來保著魏延。說諸葛亮打壓李嚴、廖立等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蜀漢後期,若沒有諸葛亮,指望蔣琬那些人,隻會把他們整得更慘。
當然,魏延落得那般下場,雖然怪諸葛亮死後的蜀漢君臣不能容人,更多還是要怪魏延自己。
呂布眯著眼睛,看著魏延,心裏揣摩,這家夥雖然沒有反骨,但他的秉性跟關羽一樣,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善於團結同僚,這樣的人隻可為將,不可為帥。
蜀漢後期最大的失誤便是把有著巨大性格缺陷不足為帥的關羽放在荊州做統帥,並不是大意失荊州,而是關羽待在那裏,已經注定要失去荊州了,因為性格決定命運,劉關張三人一概如是。
呂布感到十分煩躁,過於了解曆史,總給他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他洞悉每個將領的弱點,總想把他們的弱點給彌補過來,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改變一個人的秉性非常困難,哪怕自己是主公,對方是部將,他依然會對自己強製改變他的個性有反彈。
呂布轉念一想,魏延個性那麽桀驁,為什麽鎮守漢中沒出事呢,是因為當時劉備和五虎將還沒死絕,上麵還有人能降服壓製住他,他再桀驁不馴,也不敢在劉備和五虎將麵前呲牙啊,後來為什麽桀驁起來了,因為他是蜀漢中後期最牛逼的大將了,沒人比他強了,所以就傲氣起來了。
如此看來,有黃忠、張遼、高順、徐晃、趙雲這些牛人的存在,魏延想桀驁都桀驁不起來,到了以後,呂布手底下還是會有一些比他魏延強悍的人物存在,他魏延永遠做不了第一名,所以他還是夾起尾巴做人,這樣對誰都好!
呂布笑道:“文長,不知你今年貴庚?”
魏延微微一皺眉,難道呂布也要像劉表那樣以年齡資曆名聲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雖然心裏腹誹,依然躬身答道:“末將今年虛歲十八。”
“十八歲啊,足足比我小了十歲,那你習武多少年,入伍多少年?”呂布又問道。
魏延眉頭皺的更緊,這個主公還真得問我的資曆,便不好氣地答道:“末將跟隨父親習武十三載,跟隨父親在軍營裏五載。”
呂布看出魏延臉上的不滿之色,知道他誤會了自己的意思,便嚴肅地說道:“文長,你以為我會嫌棄你年輕資曆淺而不重用你嗎?你錯了,大錯特錯!”
魏延猛地抬起頭,難以置信地看著呂布:“主公,您能看出我心裏想的是什麽?”
呂布一臉認真地說道:“文長,你為什麽從劉表那裏出走,我是一清二楚,所以看你剛才的表情,我便能看出你的心事。文長,你且放心,我軍中隻講本事和軍功,不講出身,隻要你武功高,兵法好,立功多,你就會升遷快。”(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