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委任你為‘議和使’去漢城,與倭人和談。”看著身前男子,莫小白說道:“你也應該知道,石大人讓你隨軍出征的原由,應該不會臨陣退縮吧。”
議和使臣?
沈惟敬眼眸微閃,有些出乎預料但很快又恢複過來。
自己是塊什麽料,他比誰都清楚。
打仗是不可能的,當官也沒戲,唯獨嘴皮子和察言觀色的本事,勉勉強強可以稱得上一絕。
讓自己去議和,就是要自己使忽悠倭人了?
“不知大人意圖?”
“嗬嗬~腦子倒是轉的快。讓你去議和是真的,條件也很簡單,隻要倭人現在就給我滾回他們老家,再讓出對馬島,我就不追究他們領兵來犯的事情了。”
莫小白揉了揉手腕,眼角帶著笑意:“你按照這個籌碼去談,倭人能答應最好,不答應的話,諒他們也不敢對你怎麽樣。”
撤兵,還要讓出對馬島?
沈惟敬不是那些一輩子都沒出過中原地界的小混混,他是開過眼界的,聽到莫小白的‘條件’,心底頓時驚了一下。
這位提督好大的口氣,倭人豈能答應?
如果是為了這個條件出使,沈惟敬相信他就算說破嘴皮,也不可能有什麽收獲。
但他就這麽在腦子裏一琢磨,很快又回過神來。
連自己這個小人物都知道的事,提督會不知道?
既然是開出不可能的條件,還要自己去漢城,那提督的真實意圖,肯定就不是真要倭人撤兵了。
“小人明白,當盡力周旋,不達目的不還平壤。”
“嗯。”聽到沈惟敬的回答,莫小白滿意點頭。
周旋,用另一個詞來解釋就是‘拖延’。
這老家夥,腦子的確好事。
確定了議和主要負責人,莫小白還得給他配齊一整套‘行頭’。鑒於這貨有敢於坑天子、上官的‘膽量’,莫小白不可能讓他自己獨行,必然要派出手下‘監督’。
人選也是早有安排,就是劉曄。
一日後,一支換上議和使團裝束的300人部隊,在何純、劉曄兩人的率領下,跟著沈惟敬一同從平壤南門出發,前往依舊被倭人占據的漢城。
何純、劉曄兩人為了低調,都是普通小校、謀士裝束,但沈惟敬卻是衣著光鮮,頗有朝廷大臣的派頭。
過大同江進入黃海道,再進入開城,同時向南麵漢城再次遞交國書。
不過三五天行程,沈惟敬便大搖大擺的來到了漢城城下。
北城門外,負責接待明朝議和使臣的第六集團軍小早川隆景,一個年近六旬的糟老頭。
‘糟老頭’是沈惟敬看到他的第一印象,但實際上小早川隆景在倭國地位不低,見大明使臣到了,立刻上前迎道:
“想必,閣下就是沈大人。”
“我是沈惟敬,你是?”
“老朽小早川隆景,代總大將出城迎閣下入城。”
“嗯。”
和麵見莫小白時的拘謹謙卑不同,沈惟敬此刻卻是擺足了倨傲:“頭前帶路,先帶我與使團入城住下,明日我再拜會你們的大將。”
“請。”小早川隆景瞧了眼才剛過晌午的天色,剛想說的話又咽回腹中。
見這倭人老頭識趣,沈惟敬嘿嘿兩聲,一抖身上的袍子立刻跨步走進漢城。
作為常年混跡商賈、坊市以及三教九流場所的人來說,察言觀色是必備技能,再加上他又有那麽點審時度勢的心思,當然明白他現在不論怎麽裝,倭人都得忍著。
隻因為,小西行長部被全滅於平壤!
這些倭人大名之間整日勾心鬥角,他們可不會為小西行長的死感到悲憤,他們隻會震驚於天朝的強盛兵鋒。
正是明白這點,沈惟敬才屁顛屁顛的領命南下。
沿著城門街道進入漢城,沈惟敬很快就被迎進了一處精心準備的館驛。裏頭一點沒有破敗和戰爭氣象,就連侍婢都是特意挑選的年輕朝鮮女子。
“舒坦!”
屋內暖爐早已準備,沈惟敬一解下沾滿雪花的袍子,屁股往大椅上一坐,就不自禁的讚歎了一句。
“沈大人對此居所,可還滿意?”
“還湊活,舒服便行。”
反正吹牛無罪,沈惟敬當然是怎麽爽怎麽說:“弄些好吃好喝招待好我的使團,你們可得明白,我是帶著誠意來和談的。”
“這是必須的,閣下務必放心。”
“好了,你下去吧,我先歇會,明早咱們再說正事。”
就像驅趕手下傭人似得把小早川轟走,沈惟敬搓了搓手,立馬倒了三杯熱茶:“二位大人,請吧。”
何純、劉曄是全程看著他表演,此刻相視點頭後,也都拿了茶杯。
“今日不直接和談,可不是我躲著不幹活。一來咱們剛到,不好表現太熱情;二來城內什麽情況都不知曉,貿然談判也有些不利。”
沈惟敬可以給倭人臉色,但對莫小白麾下文武卻是不敢拿架子,解釋道:“為了明日和談順利,我還需要二位大人給予一些支持。”
“出發前主公由言,和談事務由你主導,你且說,我們來辦。”劉曄當然明白這些道理,立刻接話。
“那好,我就不客氣了,我來這說白了就是當細作的,所以我要知道城內有多少倭人兵馬,最好能弄清楚他們的夥食情況。”
“好,我這就去安排。”劉曄對此並不推辭,他明白主公把他派來的意義。不但是‘監督’,更可以刺探軍情。
有些事沈惟敬不說,他也是要去做的。
“那我呢?”聽完沈、劉二人交談,何純當即問道。
沈惟敬想了想,問道:“大人您,可能喝酒?”
“大丈夫,豈有不沾酒肉的?”
何純心眼直,很快回答了一句,然而當沈惟敬說出下一句話的時候,他整張臉都黑了下來。
當晚,大明議和使團同行遊擊將軍醉酒,以致笙歌達旦。
直到第二日太陽冒頭,沈惟敬要去見宇喜多秀家的時候,才頂著醉眼稀鬆的模樣走出屋子。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不用一個時辰就鬧得滿城皆知。
得到消息的倭國各大名,有的鬆了口氣,有的卻是麵露不屑,而更多的則是換上了笑容。
大明派出這樣的議和使團,看來是已經滿足,毫無進取之心了。
議和使臣?
沈惟敬眼眸微閃,有些出乎預料但很快又恢複過來。
自己是塊什麽料,他比誰都清楚。
打仗是不可能的,當官也沒戲,唯獨嘴皮子和察言觀色的本事,勉勉強強可以稱得上一絕。
讓自己去議和,就是要自己使忽悠倭人了?
“不知大人意圖?”
“嗬嗬~腦子倒是轉的快。讓你去議和是真的,條件也很簡單,隻要倭人現在就給我滾回他們老家,再讓出對馬島,我就不追究他們領兵來犯的事情了。”
莫小白揉了揉手腕,眼角帶著笑意:“你按照這個籌碼去談,倭人能答應最好,不答應的話,諒他們也不敢對你怎麽樣。”
撤兵,還要讓出對馬島?
沈惟敬不是那些一輩子都沒出過中原地界的小混混,他是開過眼界的,聽到莫小白的‘條件’,心底頓時驚了一下。
這位提督好大的口氣,倭人豈能答應?
如果是為了這個條件出使,沈惟敬相信他就算說破嘴皮,也不可能有什麽收獲。
但他就這麽在腦子裏一琢磨,很快又回過神來。
連自己這個小人物都知道的事,提督會不知道?
既然是開出不可能的條件,還要自己去漢城,那提督的真實意圖,肯定就不是真要倭人撤兵了。
“小人明白,當盡力周旋,不達目的不還平壤。”
“嗯。”聽到沈惟敬的回答,莫小白滿意點頭。
周旋,用另一個詞來解釋就是‘拖延’。
這老家夥,腦子的確好事。
確定了議和主要負責人,莫小白還得給他配齊一整套‘行頭’。鑒於這貨有敢於坑天子、上官的‘膽量’,莫小白不可能讓他自己獨行,必然要派出手下‘監督’。
人選也是早有安排,就是劉曄。
一日後,一支換上議和使團裝束的300人部隊,在何純、劉曄兩人的率領下,跟著沈惟敬一同從平壤南門出發,前往依舊被倭人占據的漢城。
何純、劉曄兩人為了低調,都是普通小校、謀士裝束,但沈惟敬卻是衣著光鮮,頗有朝廷大臣的派頭。
過大同江進入黃海道,再進入開城,同時向南麵漢城再次遞交國書。
不過三五天行程,沈惟敬便大搖大擺的來到了漢城城下。
北城門外,負責接待明朝議和使臣的第六集團軍小早川隆景,一個年近六旬的糟老頭。
‘糟老頭’是沈惟敬看到他的第一印象,但實際上小早川隆景在倭國地位不低,見大明使臣到了,立刻上前迎道:
“想必,閣下就是沈大人。”
“我是沈惟敬,你是?”
“老朽小早川隆景,代總大將出城迎閣下入城。”
“嗯。”
和麵見莫小白時的拘謹謙卑不同,沈惟敬此刻卻是擺足了倨傲:“頭前帶路,先帶我與使團入城住下,明日我再拜會你們的大將。”
“請。”小早川隆景瞧了眼才剛過晌午的天色,剛想說的話又咽回腹中。
見這倭人老頭識趣,沈惟敬嘿嘿兩聲,一抖身上的袍子立刻跨步走進漢城。
作為常年混跡商賈、坊市以及三教九流場所的人來說,察言觀色是必備技能,再加上他又有那麽點審時度勢的心思,當然明白他現在不論怎麽裝,倭人都得忍著。
隻因為,小西行長部被全滅於平壤!
這些倭人大名之間整日勾心鬥角,他們可不會為小西行長的死感到悲憤,他們隻會震驚於天朝的強盛兵鋒。
正是明白這點,沈惟敬才屁顛屁顛的領命南下。
沿著城門街道進入漢城,沈惟敬很快就被迎進了一處精心準備的館驛。裏頭一點沒有破敗和戰爭氣象,就連侍婢都是特意挑選的年輕朝鮮女子。
“舒坦!”
屋內暖爐早已準備,沈惟敬一解下沾滿雪花的袍子,屁股往大椅上一坐,就不自禁的讚歎了一句。
“沈大人對此居所,可還滿意?”
“還湊活,舒服便行。”
反正吹牛無罪,沈惟敬當然是怎麽爽怎麽說:“弄些好吃好喝招待好我的使團,你們可得明白,我是帶著誠意來和談的。”
“這是必須的,閣下務必放心。”
“好了,你下去吧,我先歇會,明早咱們再說正事。”
就像驅趕手下傭人似得把小早川轟走,沈惟敬搓了搓手,立馬倒了三杯熱茶:“二位大人,請吧。”
何純、劉曄是全程看著他表演,此刻相視點頭後,也都拿了茶杯。
“今日不直接和談,可不是我躲著不幹活。一來咱們剛到,不好表現太熱情;二來城內什麽情況都不知曉,貿然談判也有些不利。”
沈惟敬可以給倭人臉色,但對莫小白麾下文武卻是不敢拿架子,解釋道:“為了明日和談順利,我還需要二位大人給予一些支持。”
“出發前主公由言,和談事務由你主導,你且說,我們來辦。”劉曄當然明白這些道理,立刻接話。
“那好,我就不客氣了,我來這說白了就是當細作的,所以我要知道城內有多少倭人兵馬,最好能弄清楚他們的夥食情況。”
“好,我這就去安排。”劉曄對此並不推辭,他明白主公把他派來的意義。不但是‘監督’,更可以刺探軍情。
有些事沈惟敬不說,他也是要去做的。
“那我呢?”聽完沈、劉二人交談,何純當即問道。
沈惟敬想了想,問道:“大人您,可能喝酒?”
“大丈夫,豈有不沾酒肉的?”
何純心眼直,很快回答了一句,然而當沈惟敬說出下一句話的時候,他整張臉都黑了下來。
當晚,大明議和使團同行遊擊將軍醉酒,以致笙歌達旦。
直到第二日太陽冒頭,沈惟敬要去見宇喜多秀家的時候,才頂著醉眼稀鬆的模樣走出屋子。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不用一個時辰就鬧得滿城皆知。
得到消息的倭國各大名,有的鬆了口氣,有的卻是麵露不屑,而更多的則是換上了笑容。
大明派出這樣的議和使團,看來是已經滿足,毫無進取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