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有著一萬年的萌生發展的悠久曆史。它又有著無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奧運徽寶就是古老的玉文化傳統與當代奧林匹克人文價值相結合的傑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玉文化的有力見證。


    古玉鑒定分為時代、功能、玉材、形飾、銘刻以及名稱、價值、價格等若幹信息,其中首要的是時代(年代)鑒定。時代(年代)鑒定可分為宏觀的時代(年代)鑒定和微觀的時代(年代)鑒定兩大類。宏觀時代鑒定的年代量比可以“紀”乃至“十紀”為其最低量標,而微觀時代鑒定隻能以十年或幾十年為最小量標,準確的微觀量比可落實到年月甚至日時的最微小量標。以“紀”或“十紀”為量比的宏觀年代鑒定的標準,可分為神玉—王玉—民玉三大階段。這三大階段則是古玉宏觀時代鑒定的最大、最長的切斷層麵,這是我們鑒定時必須首先把握的基本時代觀。


    一、神玉階段:距今10000-4000年為巫玉階段。史前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推動力是神。神是巫覡創造出來的,她(他)依kao神的力量統治社會。反映巫覡的玉像、玉麵像見於紅山、大溪、淩家灘、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在我國東北、東南、長江中下遊及西北等地蘊藏豐富的五大玉資源,促使史前社會有了巨大的發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塊及五個支玉文化亞板塊,為中華文明鋪設了奠基石。


    1、三大玉文化板塊包括東夷玉文化板塊、淮夷玉文化板塊和東越玉文化板塊。


    東夷玉文化板塊以狩獵經濟為主,兼種植,距今10000-5000年。分布在今東三省、內蒙東部、河北、山東及江蘇北部,以紅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匕、勾雲形器、圜形邊刃器、龍、?等。在工藝鑒定上,無平麵呈起凹狀,形不規正,具有象微性、示意性、粗獷雄奇的風格。


    淮夷玉文化板塊以農耕兼狩獵經濟為主,距今5300年,分布在今長江中下遊、安徽、江蘇南部,以淩家灘遺址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龜殼、長方形片飾等。


    東越玉文化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5500-4300年,主要分布在今江蘇、浙江太湖地區,以良渚文化為代表,以瑤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鉞、璜、梳背、錐形器、串飾等。工藝精致工整,器形規正,紋飾較細膩,鏤空陰刻較精,風格精細俊秀。


    2、五支玉文化亞板塊則是指夷玉文化亞板塊、華夏玉文化亞板塊、鬼玉文化亞板塊、羌玉文化亞板塊和荊蠻玉文化亞板塊。


    夷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在今山東省,以海岱龍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璿璣、冠飾等。玉料可能是《禹責》上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產蛇紋石玉,稱“泰山玉”,以綠色為主,風格精巧明快。


    華夏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資源不明,以陶寺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搖等,風格硬直簡單。


    鬼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陝西、山西北部、內蒙中部,以石峁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長切割磨製薄片器,風格森嚴鋒銳。


    羌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經濟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寧夏。玉資源來自青海格爾木、甘肅榆中玉石山等地,遠距離玉須進入金山、昆侖山,以齊家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聯璧等,風格草率粗糙。


    荊蠻玉文化亞板塊以農業經濟為主,距今4200-4000年,分布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資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頭像、獠牙麵(儺麵)、龍、鳳、蟬、獸麵等,多用陽線紋,風格樸實平易。


    二、王玉階段:從夏至清為王玉階段(夏商周—清代)。王掌握著生產、使用玉器的大權。三代王玉到了秦漢成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為禮器(“六端”)、祭器(“六器”)、儀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飾、人物、動物等等。鉈機為青銅或鐵質。曆朝玉器均有自己的時代風格,非常清晰明確,這就是客觀的時代風格鑒定的鐵證。春秋時期“君子比德於玉”已很普遍。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即將玉從神那裏解放出來,交給“君子”,作為德的載體。


    三、民玉階段:間於玉文化的王玉階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從宋至清為中國玉文化的民玉階段(宋—清代)。玉除了為帝王朝廷專用之外,由於工商業發達和玉器的商品化生產,工商、富戶人家置朝廷禁製於不顧,從店鋪購置玉器用於喜慶、佩戴、文房、宴飲、鑒賞、收藏等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麵麵。民玉是商品玉,沒有禮玉特殊的階級屬性,與王玉不同,民玉的特點是與民間生活更加貼近,有著生動清新的藝術風格。


    第二章史前文化: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製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


    §1.馬家浜文化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今嘉興市境已有先民居住繁衍,形成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遊太湖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今嘉興市城區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洪自然村發現而得名。


    其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馬家浜文化具有獨特的形態,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化。馬家浜文化時代,人類已經定居,生產以原始農業為主,輔以漁獵,在栽種稻穀、紡織、製陶、製造手工藝品方麵已有很多創造,其時人們過著母係氏族社會的生活。馬家浜文化按其時期間的早、中、晚,可分為羅家角類型——馬家浜類型——崧澤類型。


    馬家浜文化經曆了晚期的崧澤文化階段,約在公元前2000年,出現了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麵羽人紋的刻畫。


    §2.紅山文化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征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諸多神秘的色彩。


    第三章夏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裏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還有璋等玉器。璋是一種禮器。二裏頭文化時期,已經有了一套完備的禮器和禮儀製度,有人把二裏頭大規模的宮殿遺址推測為禮儀性的宗廟遺址。禮器的大量出現標誌著禮製已成為當時重要的製度。這件石璋通體磨光。柄與器身一側各鑽一圓孔,器身一側的圓孔嵌一綠鬆石片。雙麵磨刃,凹刃,兩闌均出扉牙。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第四章商


    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製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並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仆、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歎服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


    第五章周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進,獨創一麵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麵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製度也不無關係。


    第六章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係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係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穀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幹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戰國玉器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種簡單古樸的風貌,創製了一大批造型、圖紋及工藝風格都為之一新的藝術珍品,為我國玉文化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然而長期以來,在古玉的鑒定和研究領域,人們總是習慣地把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玉器,統稱為春秋戰國玉器,將其藝術風格,合並稱為春秋戰國玉作風格。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新資料的不斷豐富,從而使我們對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玉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認真觀察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春秋與戰國玉器在工藝和裝飾等方麵,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1.春秋玉器:


    由考古資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繼續和發展。早期仍善用雙陰線來刻劃圖紋,在裝飾上則進一步強化了西周晚期出現的在某一造型內雕琢單一的或相互交纏同體的龍紋圖樣,從而使細小變形且糾集在一起的眾多龍紋,經常出現在主體造型內,同時布局繁密,幾乎不留餘地。如河南光山縣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為扁平體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雖說此虎神態有些呆板,無有太強的動感,但虎身上的裝飾卻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雙肢列有少許幾何紋外,通體滿飾變形的龍紋,上下交錯,左右呼應。這種獨特的雙陰線工藝及“形中有形“的裝飾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極為流行,可謂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後,這種繁密的陰刻裝飾線紋逐漸變得稀疏,並多以較寬的斜刀進行雕琢。到了晚期,線刻工藝逐漸減少,代之而興的是去地隱起的淺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藝精細,琢磨光潤,而且由於采用了淺浮雕的工藝技法和更加抽象簡化的龍紋圖案,所以使繁密的畫麵,通過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種寓意深遠的立體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在春秋時期流行的寄生於造型內的繁密且抽象的龍紋裝飾,隨著人們審美意識和文化觀念的改變,逐漸消失。正如吳棠海先生在《認識古玉》中所說: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盛行的膽龍紋眼睛退化,解體成雲、穀相雜紋,並逐漸發展為穀紋、蒲紋、乳釘紋等工整規律的幾何紋樣。這裏我們暫不討論戰國玉器中常見的雲紋、穀紋是否是由春秋時的龍紋演變而來,隻是可以肯定地說,春秋玉器畫麵上盛行裝飾的繁密細小的龍紋圖樣,在戰國時已不可出現(特別是在戰國中期以後)。盡管目前戰國墓中仍有類似玉器出土,筆者認為,它應是春秋時期(或戰國早期)的遺物。因為藝術是一定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和縮寫,所以,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情趣、意識觀念的改變,其風格也必定會推陳出新。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時尚,必定會產生造就不同的藝術風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藝美術品亦如此。


    §2.戰國玉器:


    由於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儒家賦予玉的種種道德文化內涵,所以使得戰國時期的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從目前考古資料可知,戰國玉器較之春秋玉器品種更加豐富,它突破了春秋時期多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龍形佩、帶鉤等;工藝更加精細,玲嚨剔透,並多以樓空、淺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見長;裝飾更加多變,不但有穀紋、雲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璃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作品中的神獸造型,均飽含著一種緊張的氣勢,大大增強了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躇躊滿誌、意欲爭霸的淩雲氣概。


    戰國早期玉器以山東魯國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為代表。其工藝較前複雜,造型亦漸舒展,器體邊角尖銳利落,特別是回首挺胸的龍鳳形象也開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動感。裝飾圖紋則多為較密集的去地隱起的穀紋、卷雲紋等。有的穀紋周緣還刻劃出一條陰線,甚至使之勾連。此時淺浮雕玉器去地並不徹底,多沿圖紋而碾磨,因此產生了一種時隱時現、變化多佯的藝術效果。其中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龍鳳紋佩,更是戰國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該佩玉料細潤,工藝精湛,通體長達48厘米,用5塊玉料琢製而成。器麵分別雕琢有龍、鳳、璃等,並間飾幾何紋。同時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於一器,工藝複雜,難度極大,體現了戰國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戰國中晚期,玉器工藝經過不斷地發展,越發呈現出一派輝煌的景象。此時玉料選擇更加嚴格,潔白溫潤的和田玉比供較前增多。治玉工藝更加成熟,而且由於普近采用了金屬類工具,所以戰國玉器較之早期造型規矩整潔,器物邊角犀利見鋒,紋飾線條幹淨利落,決無拖泥帶水之處。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劃,均琢製得精益求精。特別是那張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動軀體的龍鳳造型,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剛健遭勁、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力度。如我們常見的鏤空龍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細潤的質地、新穎的造型設計、滴水不漏細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靈透的鏤空、充滿活力的線條和通體生輝的光澤,無不讓人拍手叫絕,歎為觀止。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3.春秋戰國玉器的區別:


    春秋戰國玉器在5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日益進步,並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貌。當然這種藝術風貌決不會是隨著曆史年代的劃分而斷然隔開的,比如戰國早期的玉器依然遺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風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難以區別。但是當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時尚一旦穩定之後,在整個藝術創作上便會出現一種潮流、一種趨勢。這種潮流和趨勢所造就的藝術特色,就是我們在鑒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下麵我們試從三個方麵談談春秋與戰國玉器的區別。


    1、工藝:在製作工藝上,春秋玉器無論是造型、線條還是碾磨均顯得較為渾圓。戰國玉器則棱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並且技藝格外精湛細致,就連樓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的光潔明亮,一絲不苟。


    2、裝飾:春秋玉器善用眾多的抽象變形、肢解整體的龍紋充填器物畫麵,從而顯得繁密不透氣,粗看似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戰國玉器裝飾圖紋較為稀疏,常見的穀紋、雲紋、勾連雲紋、“s“形紋、絞絲紋等,線條舒展流暢,工藝精細入微,主紋、地紋均清晰可見,觀後使人賞心悅目。


    3、神韻:鑒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時代風格特征、工藝及裝飾手法外,更重要的還應當細心體會其內在的神韻。就整體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構圖、動態變化等方麵較之戰國玉器則顯得神氣不足,平靜而呆板。戰國玉器無論器麵、邊角或是布局,設計得當,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勃勃的生機。其實這種奮發的氣勢和藝術的活力,也是戰國時代的精神所在,戰國人的氣質、思想、文化使然。


    第七章秦代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遺物發現的數量比較有限,其麵貌特征不很鮮明,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玉器與山東諸國玉器,秦代玉器與戰國、漢初玉器都難以清楚地區分,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識的。


    說道秦,不講和氏璧說不過去。和氏璧稱得上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玉器,秦趙和氏璧之爭可以看作兩種玉文化的激烈衝突,故將羅列如下。


    卞和的故事盡人皆知,他冒著生命危險所要保守的是對真玉的忠貞,各國對和氏璧的珍視主要是因為其上凝結的忠信仁義種種道德意義。秦昭王聞趙得和氏璧,派人致書趙惠文王願以15城易璧,趙國藺相如的第一個反應是:“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又責問秦王:“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是典型的尚禮義的關東思維方式。在秦國方麵,一開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輕慢,不過將之作為一件稀罕物罷了,遠沒有對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應有尊重,所以麵對藺相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嚐有堅明約束也”的指責也無言以對。後來秦王眼見得璧無望,倒也想得開,厚禮送相如,並說:“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他不理解對於關東諸國來說,象和氏璧這樣的玉寶重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守金玉之重”為人主之責,以之換土地倒也罷了,要是被騙去則大丟麵子,是君辱臣死的嚴重事件,豈止“一璧之故”這樣簡單。不過和氏璧最後還是落在了強秦手裏,始皇剖璧治“傳國玉璽”,一代名器就此而毀。就結果而言秦人勝利了,但“完璧歸趙”的故事傳頌千古,文化的不朽使政治的短暫得失相形見絀。有的研究者指責藺相如以一件珍寶而得罪強秦甚為不智,這是對當時文化背不夠了解的緣故。


    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戰國時代華夏禮儀文化的影響,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商鞅變法之後的功利主義。約之以峻法,誘之以重利,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對於軍國固然不失為富強之道,對於思想文化的發展則是滅項之災。整體文化的外傾和個體的保守內傾成為國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對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個性是被壓抑的,所以比賦個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發展的。建闕於終南,立表於東海,鑄巨型銅人,塑八千秦俑,張揚的是國家權力而不是藝術個性。關東則相反,整體文化是尚禮的,內傾的,但卻強調人性,精美的佩玉無疑是個人品格的標榜與個性之張揚,所以才會有藝術上百花齊放和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秦人依kao軍事上的勝利統一天下後感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壓力,焚書坑儒是秦文化對山東文化的激烈反抗。實際上早在商鞅變法之初就有人認識到這一問題,商鞅自己就認為以法家之術強國“難以比德於殷、周矣”,趙良更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勸諫商鞅。果為趙良所言中,不僅商鞅身死家滅,強大勢盛無以複加的秦帝國也存在不過數年即煙消雲散。漢人總結秦人所失,弘揚山東先進的文化傳統,達到了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玉器藝術這一曲折經曆充分顯示了文化力量的強大。


    第八章漢代


    漢代是我國大一統的封建盛世,強大的國力促使其手工業生產亦相當繁盛,玉器在當時也攀上了古代玉器發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漢代玉器的材質主要是軟玉。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遐邇聞名的“絲綢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進入中原,使得玉器製作業得到極大的物質保證,開創了和田玉主導後代玉器材質的曆史潮流;同時,也改變了漢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當地較次玉材的境況,從而使得漢代玉器的質量有了根本提高。


    漢代出現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劍,此類玉劍有劍首、劍格、劍心、劍、佩玉中出現玉舞人、玉鷹、玉熊、玉仙人、騎馬、玉避邪、玉璽印、玉鳩首杖、“九竅”玉器(眼蓋、鼻塞、耳塞、口含、塞、**塞)、仕女形在漢代佩玉俱多。玉雕動物在漢代也常見。漢代玉器寫實,一反平麵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遊絲毛雕”)。“漢八刀”反映的漢代玉雕的簡潔明快。


    辟邪是傳說中的神獸,漢代始流行於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護,漢代玉器中也出現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東漢青玉辟邪來自陝西寶雞,它舉首怒吼,挺胸突臀,兩翼內合,前足直伸,後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驅邪逐魅之氣概,將大漢帝國氣宇軒昂的一代精神本質表lou無遺。


    第九章魏晉南北朝玉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亂紛起,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玉文化的發展受到了抑製。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僅為趨向寫實而又簡括的玉豚、玉蟬之類的玉雕,在有限的範圍內流行。此時佛教乘戰火烽起、生靈塗炭之機,深入民間,擴大影響,促使玉工藝轉向新領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進玉佛,在民間以曲陽白石和黃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養。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玉器工藝比兩漢顯得蕭條,傳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顯得簡略樸素,精工者極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發達的、處於巔峰地位的兩漢玉器工藝,漸漸向它的低穀滑落。同時又出現了向新功能、新領域轉化的萌芽。


    魏晉南北朝玉器的總體麵貌及格局,表現在兩個方麵:


    (1)當時是介於以傳統風格為主的漢代玉器輝煌期,至開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間低穀期。


    (2)當時從商周、秦漢以來,中國玉器以禮儀用玉和喪葬玉為主的古典玉器傳統,至唐宋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鑒賞玉為主的中古風格的過渡時期。


    其玉器的風格特點是簡單,用途簡化,裝飾簡。漢代以前盛行的禮儀玉,魏晉南北幾乎不見,偶爾所見琮璧禮玉,或是前代舊玉,或是仿摹,沒有創新。喪葬玉在此時期,也大為減少,不受重視。魏晉南北朝玉器,有所創新並打上時代特點的,要推日用玉和裝飾玉。當時日用玉有玉杯、玉帶具和玉印等。玉帶釣的特色在當時:器型一般較小,鉤首多作龍首形,變厚變寬。當時的裝飾玉承襲漢代風格,有衣著飾玉和劍具飾玉兩類,但品類、造型及雕琢風格,均遜於漢代。玉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流行玉佩,多數作如意雲頭狀。


    當時的玉劍飾,也已是風燭殘年,自西漢達到頂盛時期以來,逐漸走下坡,至魏晉時期僅見劍首、劍等零星飾玉。當時的鑒賞陳設玉,有玉辟邪、玉瑞獸等,目前所見多為傳世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器,其用途主要有三類:


    (1)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帶鉤、玉印等。


    (2)裝飾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


    (3)陳設鑒賞用~多為玉辟邪玉瑞獸。


    當時玉器的裝飾風格有三個特點:


    (1)是漢代玉器裝飾風格的沿襲。


    (2)是唐代粗陰線裝飾的肇始。


    (3)是玉器總體裝飾格以素麵為主。


    第十章隋朝


    隋朝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她為大唐帝國的創建鋪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藝也不曾有什麽獨特的建樹,可她卻為一個新的玉器時代拉開了序幕。


    第十一章唐代


    唐代玉器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裝飾鑒賞化。


    唐代玉料以和闐青白玉為主,其它玉料少見。除此之外,大量的雜瑪瑙、透明水晶等,多數不見於國內礦藏,可能從西域輸入。功用文玩化,是說唐代玉器比起周漢玉器更親切可愛,更具玩賞性。周代玉器以禮儀玉器為主,不能隨便玩甕。漢代喪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製。唐代以前玉器裝飾有的也相當精美,但神味太濃,禮性太足。然而,唐代則擺拖此,在裝飾上鑒賞化。


    導致唐代玉器從上古風格向中古時期轉變,並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原因為何?


    (1)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玉器發展。


    (2)朝廷對玉器需求日益增長的依賴程度,促進了唐代朝庭玉器的發展。


    (3)唐代文化藝術的繁榮,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


    a.唐代玉器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與其它藝術門類相比,雖是一個小小的藝術門類,但同樣得到了發展,並且受其它藝術門類的影響。


    b.唐代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鑿通和繁榮不僅確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輸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異域文化的情調。


    c.長安當時是一國際商業大都會。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禮儀兩大係列,前者主要是封禪用玉冊,帝王蓋棺論定的玉哀冊;後者有玉帶板,玉步搖等。


    唐代玉器造型與用途的新特點:


    (1)其玉器造型與用途趨於統一,功能明顯,這與早期玉器造型與用途有時相拖離,一器多用明顯不同。


    (2)唐代玉器舊的禮儀玉退出舞台,出現新的禮儀玉,喪葬玉幾乎絕跡,佛教玉器、實用玉器皿、擺飾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禮儀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目前所知隻有禪地玉冊與哀冊兩種。


    禪地玉冊,呈簡牘狀,多五簡為一排,以銀絲連貫,冊文作隸書。玉哀冊是帝王下葬時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稱頌帝王功績的文辭。玉哀冊呈扁平片狀,但均較寬長,表麵磨平,正麵刻楷書文字,字內填金,背後順序編號。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飛天兩種。玉飛天在傳世玉中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體可與敦煌壁畫飛天相媲美。


    唐代宮廷用玉實際都是裝飾玉,不過這種高貴的裝飾玉不流行於民間,而在宮廷使用,所以我們歸入宮廷玉器類,主要有玉帶板和玉首飾兩大類。器皿玉器始見於商代,由於社會及技術方麵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長足發展。唐代的擺飾玉器,實際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為動物形象,其用途則為擺飾用。唐代擺飾玉以人物、動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見的裝飾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裝飾材料上,金玉並用,色澤互補,金相玉質,形成隋唐玉器絢麗多彩的麵貌。在玉器上出現黃金飾件,始見於戰國至漢代,當時的黃金飾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鏈串玉佩金玉帶鉤等。隋唐用黃金飾玉,雖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裝飾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裝飾圖案紋樣上,廣泛采用花卉紋,這要比繪畫先行一步,因為繪畫史上花鳥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圖案非常完整,花蕾、花葉、花莖一應俱全。唐代玉器裝飾樣的花卉形,有造型與裝飾兩種形式。與花卉紋同時流行的還有如意雲紋,常飾於人體、花、鳥旁


    (3)唐代玉器在裝飾手法上,主要采用細密陰線與網狀細陰線,表現圖案的方法。唐以前的玉器裝飾,主要通過線條來展示紋樣,表達藝術主題。


    特點:


    (1)衣紋、發絲、花葉、羽翎均用平行細陰線。花蕾、動物鱗衣,均用網狀細陰線繪就。


    (2)所有線紋均用鉈琢出,落腳深,中間粗直,收筆細尖,線紋走向非常明顯。常見的人紋、花紋圖像外緣,都有一條粗弦紋邊框,框內地子內凹,在內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陰線描繪的手法,琢出人紋、花紋、禽鳥紋等圖案。


    第十二章宋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曆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


    宋宋遼金玉器為何能高度發展?


    a.宋代文化藝術高度繁榮,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學、書法、製銀、瓷器……


    b.宋徽宗趙佶嗜玉成癮、愛玉如命。宋徽宗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個出色的藝術家,愛好藝術


    c.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長了仿製古玉之風,周漢間的古物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朝廷及士大夫熱中於集、整理研究古物,形成一個新的學門金石學。金石學的形成,興起了集古玉的熱潮,為滿足社會需要,宋代訪古玉大量湧現


    d.玉器作為特殊商品,進入流通市場,促進宋代玉器像世俗化方向發展


    e.玉器商品的出現,刺激民間琢玉業的發展,也因此促進了玉器市場的繁榮


    宋代由於重視傳統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興起了一股複古思潮。金石學的興起也是促使之一。


    宋待玉器世俗化的傾向與民間琢玉的勃興,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民間琢玉主要的消費對象已不完全是宮廷高官貴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對玉器十分迷戀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現了能滿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題材玉器。訪古玉的淵源雖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唐代也有仿製同代其他質地器形的玉器,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大量訪琢遠古時代造型的玉器皿,始見宋代,因此,嚴格意義上的仿古玉應從宋代開始。宋代玉器藝術化傾向,表現在兩個方麵:


    a.是從唐代開始的花卉紋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幾可說當時形成一門專琢花鳥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鳥形玉器與當時繪畫藝術相互影響,共同譜寫宋代藝術篇章。宋代的花鳥形玉器多呈寫實風格,花朵、花板、花莖一應俱全


    b.圖畫玉雕的出現。玉圖畫包括有背景的隆起和立體的圖畫玉器。由背景和畫麵兩部分組成。這種繪畫性玉器使見於宋代,至清代達到他輝煌的頂峰。是繪畫藝術與雕塑完美的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飾玉水平的要推各種雕工精細、形態優美的花鳥形玉佩。


    c.宋代實用玉器皿不僅比唐代品種多,數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在僅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書寫的實用具。


    在中國玉雕史上,花卉形玉器以宋代最為精美。


    第十三章遼


    遼代是中國東北遼河流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權。916年由耶律阿保機創建。其疆域控製整個東北及西北部分地區。遼代是由一個較為落後的邊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政治、文化較為低落,但長期與漢族比鄰,並受先進中原文化的影響,故在文化及用玉製度上,均受宋堂文化的影響,玉也不例外。朝廷用玉,廣於唐宋。規定皇帝係玉束帶,五品以上官吏服金玉帶。


    遼代玉器製度,除拖始於唐風外,其自身特點:


    a.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和闐白玉


    b.契丹貴族金銀玉互用


    ~契丹貴族把這些價值連城的佳材融為一體,製成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既反映契丹族的工藝水準,同時又折射出契丹貴族奢侈的生活


    c.契丹貴族真玉寶石兼用


    遼代玉器具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


    玉代版是遼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數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束無紋,四角常以銅釘鉚在草帶上。遼代肖生玉器以動物造型為主,植物和幾何造型很少,這可能與契丹以遊牧經濟為主,長期與動物為伍有關。


    第十四章金代


    金代所處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對峙的特殊年代,同時又是北方少數民族所為,因此具有濃鬱的時代特色與民族風格。


    金代玉器繁榮的原因:


    a.女真族在契丹遼代及北宋地區大量掠奪珍寶,刺激了金代玉器的發展


    b.其統治區域包括今之東北三省、河北、西、山東以及河南、安徽、江蘇一部份的廣大地區


    c.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金代玉器的發展


    d.金代有較為充足的玉料、玉匠,加速了玉器的發展。金代玉以回鶻貢進或通過西夏轉手得到新疆玉。為了確保玉材的使用,金規定朝廷愈多用和闐玉琢製,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擴張過程中,俘虜的大批玉匠,有的原在遼境內,有的直接從北宋境內擄掠而來。


    3.“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經濟站主導地位,春水、秋山員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漁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即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缽。


    女真族建立新政權後,承襲了契丹的舊俗,狩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並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秋山」。


    4.常見的「春水玉」表現為殘忍場麵,通常是海東青促天鵝圖。


    5.海東青是一種神鳥,又名鷹鶻、吐鷹鶻,主要生長於黑龍江流域。它體小機敏,疾飛如電,勇猛非凡,自古以來深得我國東北各民族的喜愛,有專人進行馴養,用以捕殺大雁及天鵝。


    6.秋山玉是表現女真族秋季狩獵,射殺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缽也稱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現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簡、粗、細之分。場麵不像春水域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相安無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嘎拉哈玉玩具,也是一種充滿女真民族情趣的玉具。玉嘎哈拉,是女真貴族兒童的玩具,中間有穿孔,可隨身佩帶。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髕骨。類似漢族童子玉墜,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斷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動物之骨,長年佩帶,具兆祥之瑞


    金人常服玉帶為上,庶人禁用玉。


    金代女真族佩帶玉較為發達,其時稱作「列」,多作腰佩。


    金代佩飾玉以花鳥紋為主。


    金代花鳥形玉佩,多作綬帶鳥銜花卉紋。


    ~因「綬」自與「壽」字諧音,故壽帶鳥是福壽的象徵。綬帶鳥銜花卉紋,寓意春光長壽,勃勃生機


    龜巢荷葉,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壽意類。


    金代玉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藝術,不是孤零零的表現一個物體或一件動物;而是花與鳥、龜與荷葉、魚與水草相輔相成,動靜結合,表現出周圍的環境特點,富有生活氣息。


    第十五章元代


    蒙古滅金以前,幾乎沒有琢玉業。滅金後,特別是建立元朝,將首都遷至大都入主中原後,由於受金代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元朝琢玉業得到很大發展。


    元朝琢玉業有很大發展,其特點為:


    a.接受漢族傳統的愛玉風上,近取金宋、遠法漢唐


    b.繼承宋金傳統琢法技藝。元朝政府網羅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辦手工業生產


    c.沿用宋金玉器傳統題材:花卉紋的延續,螭虎紋的再興,春水玉、秋山玉的進一步世俗化,虎紋是龍子之一,始見西漢,曆代雖有雕琢,但運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紋不僅應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並創造元代的風格。江春水玉逐漸演化為鷹擊天鵝、蘆雁荷藕圖;將秋山玉逐漸衍變為福鹿圖案。其影響一直波及明清。史書記載看,元明清三代,宮廷玉器匠前期得到更大的發展。元代玉帶鉤曲線較為平緩,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朝廷對朝廷用玉倍加重視,一方麵為了便於在漢族地區統治,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滿足蒙古貴族的需要,具體表現有:


    a.朝廷控製玉料、玉砂


    ~元代玉產地有和闐及匪力沙兩地,官辦玉作坊利用和闐、匪力沙所出玉材輾玉。輾玉砂亦稱「磨玉下水砂」


    b.朝廷專設琢玉機構


    ~元代官辦手工業很發達,元朝政府設有許多管理手工業的機構和官辦手工業作坊


    ~元朝的官辦手工業玉作坊,始終以元大都為主,那裏有金代的琢玉傳統。另一個設在杭州,因有南宋良好的琢玉基礎


    c.朝廷琢製巨型玉器


    ~由於受玉材及雕琢技藝的限製,中國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瓏著稱,因而常被劃入古玩類,其科學藝術及曆史價值常被研究者忽視


    ~中國玉雕史上,第一件真正的巨型玉雕應為元「瀆山大欲海」(此為金代玉匠雕琢的)


    ~蒙古、元代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愛好


    d.有專門的朝廷用玉


    ~蒙古、元代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處理公文用玉等方麵


    ~元代處理公文的玉器要屬國璽及玉押


    ~玉押始於五代,但實物始見於元,元代百官多不能執筆畫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隻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賜方可使用


    元代玉器之藝術特點


    a.玉器形體氣勢較大


    b.雕琢技藝爐火純青


    c.裝飾技巧新潁別致


    ~花卉紋、螭虎紋裝飾應用得非常成功


    ~倭角的處理非常得體。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處理上,硬挺挺的直角,為流動的倭角,剛柔並濟,同時在邊框內外緣刻兩條粗陰線,更使元代玉器的線角顯得十分優美


    ~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練


    d.仿古玉在唱主角


    ~元代最明顯的仿古玉實物,要算玉瓶與玉尊,而仿摹的對象或是周代青銅尊,或是早期陶瓷貫耳瓶,為清玉器大量摹青銅器、陶瓷器開了先河


    e.新潁玉器展示風采


    ~元代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鈕外,還有玉帶環、玉帶扣等


    第十六章明代


    明代玉器的發展至少在五個方麵導致明代的玉器再度繁榮:


    a.明帶海路貿易的繁榮,確保玉寶行業的材料供應


    ~明代陸上貿易,換回了大批和闐玉;海上貿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寶石


    ~明代王公貴族特權階層,除繼續使用傳統的和闐玉外,大量覓寶石,這是明代出現的新情況,因中國人對玉石的珍視程度,曆來超過寶石,這是明代海上貿易的結果


    b.明代實行的新匠戶製度,有利玉器專業化生產


    ~明代雖仍沿用元代的工匠製度,及把工匠編入專門的匠籍,不準隨便拖離匠籍改業,但明代匠戶教員帶有更大的自由,使工匠有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因而促進明代的手工業


    ~明代工匠分為輪班匠和住坐匠兩種


    c.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玉器行業的繁榮


    d.明代市民文藝的熾盛,影響玉器的世俗化進程


    ~玉器的世俗化傾向,從宋代已開始


    ~明代由於程朱理學的泛濫,道教的傳播,民俗深入民眾,吉祥圖案遍地開花,玉器表現也很突出


    *戟磬圖案:「吉慶」


    *萬意:「萬」以示吉祥萬德、萬壽無疆


    *桃:「壽」


    *鹿:「祿」、「高官厚祿」


    *象:「太平有象」


    *羊:「吉祥」


    *魚:「有餘」


    *雀鹿:「爵祿」


    *蝠鹿:「福祿」


    *一枝荔枝:「一本萬利」


    e.明代複古心態,促進仿古玉的發展


    ~明代文化的老氣橫秋及文壇的沉暮氣息,直接導致了複古浪潮的高漲,整個時代彌漫著複古氣氛。


    ~明代仿古玉大致有兩類:


    一是訪古彝器,造型與漢以前器物接近,不為琢做舊,追求典雅古之美。宮廷訪古玉屬此類。


    一是琢假古玉,以假亂真,「偽亂古製」,謀取高利,民間玉市仿古玉多屬此類。


    中國古代官銜的標識,常在冠飾、服飾、腰飾上得到體現。但玉冠一直很少見,而明代官員是使用玉冠的,文獻雖無玉冠使用的明確著錄,但玉冠均出土於王公貴族墓,所以可補文獻不足。玉帶板是朝廷、官員使用最為廣泛的玉器。明代在尚古思潮影響下,玉圭曾作為朝廷用玉之一,琢製了大量玉圭,而且飾紋不一,但均為尖首圭。玉圭是周代流行的禮儀玉,明代均為仿古形狀,但兩者有很大區別。


    a.戰國為和闐玉,明代用糟玉


    b.戰國玉圭邊有突弦,明代則無


    c.戰國玉圭中間起脊,明代則無


    d.戰國玉圭紋精細飽滿,明代則琢磨粗劣


    壺爵杯是實用玉茶酒具,是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造型。明代玉壺的大量增加,與其時飲酒茶之風的興盛,奢生活的糜爛有關。花形玉杯是唐宋盛行的一種玉杯,至明代繼續流行。英雄合玉杯是明代唯一的雙筒式玉杯,杯身把體一側鏤雕鷹熊,鷹在上,熊在下,寓意「英雄」。英雄合玉杯多為宮廷大婚使用類似時下流行的喝交杯酒使用的形式。明代器皿玉器多藏於宮廷,出土很少,民間流傳更少,主要原因是:器皿用料多、雕琢難度大、造價高,一般人使用不起,同時明代也規定庶人不得使用玉製器皿。玉簪在明代極為興盛,可能與蘇州碾玉名匠陸子剛琢製一批藝術水平極高的玉簪,刺激後妃貴婦消費有關。


    明代複雜的玉佩,是仿古玉組佩,也就是上股時期風靡一時的「君子佩」。


    在宮廷中,玉鐲可能還排不上座次,但在民間,玉鐲廣為流行,且用料、造型、裝飾十分講究,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講到明代玉器風格,常談起世俗化傾向、仿古傾向;在碾玉方麵,常用「粗大明」來形容。那麽明代的碾玉及裝飾究竟有何特點?


    a.粗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點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碾玉特點,周代神秘、漢代巧、唐宋自然、元代氣勢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點是粗獷渾厚,不拘小節,這應是由大刀闊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碾玉演變而來,古玩鑒賞家將這些特點形象地概括為「粗大明」


    ~「粗大明」意思是粗獷、寬大的玉器屬明代,也就是說,明代的碾玉特點粗獷、寬厚,常常忽略細部的處理。


    b.花下壓花明代玉器的裝飾特點


    ~明代玉器大多是渾厚粗獷,但玉帶板等飾玉則雕琢的十分精細,因此,嚴格來說,明代玉器是粗獷與精細並存


    ~明代「花下壓花」雕鏤技術表現在三個方麵:


    *在平麵片狀玉器上,用超高的鏤空技藝,能鏤雕出兩曾至三層花紋


    *鏤雕的多層花紋,不僅能表現出具有較好透視關係的上下層花紋,而且能在剔留的上層花紋,琢出具故事情節的複雜畫麵


    *明代鏤雕的花紋,不僅能使在平麵上的圖案得到充分表現,而且能表現立體層麵


    c.詩書畫印明代玉器的藝術特點


    ~由於玉器深受知識階層的喜愛,尤其是大量的文具,文玩及陳設玉,更能點綴文房,陶冶情操,成為風雅玩物。因此,明代玉器也深受文人畫藝術的影響


    ~當時蘇州琢玉業受文人畫影響很深,在玉器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詩書畫印藝術,其中以陸子剛應用得最為成功


    ~在玉器上出現文字,始見於漢唐,但其實文字多為祭祀或避邪,多用陰刻法琢出,藝術表現力受到限製。明代詩文多用留地淺浮雕琢出,能充分顯示出書法藝術的筆墨韻致,其經營位置十分得體,常在畫麵的空白處或一側麵,與書畫題跋幾乎沒有兩樣,並且詩文的內容常與化驗相關連,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d.金玉珠寶明代貴族玉器氣派


    ~明代由於海上貿易的拓展,得到了大量貴重珠寶,同時中國傳統的玉器觀念,在明代得到更大發展,因此,金玉珠寶,珠光寶氣是明代玉器輾琢、裝飾的又一特色。


    ~特徵有:


    *是金飾件上鑲嵌紅寶、藍寶石等,表明明代珠寶行業工藝進一部的拓展


    *玉飾件上鑲嵌紅寶石、藍寶石


    *用金泊片鑲勻玉器四邊,在明代早期的玉帶板上特別盛行。這種工藝雖在魏晉時期就已出現,但均沒有明代做得精細靈巧


    *以鏤空金蓋、金拖構成玉製器皿的組成部分,金玉交相映輝,瑰麗無比


    *金玉珠寶融為一體,以鑲嵌、鏤空、錘刻、焊接等精細工藝,將不同質地、不同色澤的金玉珠寶,組成雍容華貴的稀世粹珍,尤以女性首飾居多


    第十七章清代


    乾隆帝對收集到的古玉,滿意者,賦詩、作文,大加讚賞,不滿意者命清宮造辦處改頭換麵,重新琢鏤。乾隆對琢玉高手倍加愛護,對姚宗仁尤為賞識,經常與其切磋仿古玉技藝。宋元時期仿古玉已初顯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達相當水平,清代在傳統文化和乾嘉考據學派的影響下,仿古玉出現了許多新特色,如下:


    目的明確:


    a.琢製仿古玉,從目的來講,基本上有兩種


    ~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已達謀取暴利之目的


    ~是為滿足文人雅士之需要,以標榜持有者學識與財力


    b.皇帝重視:


    ~乾隆帝愛好古玉,也提倡仿製古玉


    c.品類多樣


    d.格調雋永:


    ~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對前人創造的仰慕、憧憬和追求,需運用智慧與技巧,「仿」中有變化,「仿」中有創意,因此清代宮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痕都斯坦玉是十八世紀對中國傳統玉器產生重大影響的玉器,而受其影響仿製初的「西番作」,則是中國獄卒中的新成員。


    清代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喀什米爾及巴基斯坦西部。


    痕都斯坦玉器,涵義上相當於英文的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包括兩種:


    a.印度的蒙兀兒玉器


    b.土耳其玉器


    據說蒙兀兒的皇帝們,相信用玉做的食器可以避毒,故玉雕容器特別發達。


    痕都斯坦玉材大部分采自新疆的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由多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追求純淨之美。這與中國玉工喜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鮮明對比。痕都斯坦玉器都是實用的碗、杯、洗、盤、壺等飲食器皿,不見充斥中國玉器的禮玉與佩玉。痕玉器裝飾也很有特點,部分器璧上嵌飾金、銀細絲及各色寶玉或玻璃。


    乾隆帝對痕玉十分欣賞,於是在其授意下,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特設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專門設計,所仿器物被稱為「西番作」。清代玉器多樣化的原因,除玉器造型。裝飾風格外,也與產地不同有關。清代玉產地主要有宮廷、蘇州、揚州,呈三足鼎立趨勢,各具特色。造辦處玉作,體現皇帝旨意。


    蘇州玉器,以精巧見長。


    ~赫赫有名的陸子剛、姚宗仁、郭誌通,均出身於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


    ~專諸巷玉器,玉直晶瑩潤澤,嬌嫩細膩,平麵鏤刻是專諸玉作的一大特色,而其薄胎玉器,技藝更勝一籌


    揚州玉作,以玉山子著名。


    ~蘇州玉雕以小巧玲瓏見長,揚州則以大取勝,玉如意、玉山子是揚州玉雕業的著名產品,


    ~揚州玉山子藝術特色明顯,玉匠善把繪畫技法與玉雕技法融會貫通,注意形象的準確刻劃和內容情節的描述,講究構圖透視效果。


    (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賈似道的古玩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鬼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鬼徒並收藏賈似道的古玩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