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密旨很快就傳達到了袁天罡的手上。
同時到達的還有一名昂藏七尺中年壯漢,和一名明眸皓齒妙齡女子。這是李世民和長孫氏派來服侍舒琿這個“玄龜化形神童”的侍者,或許還肩負著隨時監視舒琿動向的目的。
壯漢麵白無須,著一身圓領窄袖素錦直裾,腰間斜挎一把環首橫刀。龍行虎步,威風堂堂,是李世民送給神童的貼身護衛。
女子雲發反綰作垂煉髻,著一身垂胡袖續衽邊繞襟深衣。未語先笑,眉目含情,是長孫氏送來服侍神童生活起居的大丫鬟。
“但是你穿這一身到底要怎樣服侍我的生活起居?”舒琿頗為無奈地看著名為紅魚,自稱是他女婢的女子。這一身繁瑣的打扮怎麽看也不像是用來照顧人的。
那紅魚嫣然一笑,用特有的清甜嗓音回答道:“娘娘差奴婢來代為侍候神明老爺,當然得穿祭服啦。”說著又做出一副委屈的表情:“老爺不喜歡奴婢這幅打扮嗎?”
舒琿知道,作為一名“神明”的自己,比起那些傳說中茹毛飲血的同類,形象實在太過溫和。以至於像紅魚這種,在皇後身邊頗為得寵,見過不少大人物的宮人並不十分畏懼於他。
“記住,往後就叫我少爺。”這幾日裏,夜深人靜時舒琿也會回想自己前生種種。自己的離去是否有朋友會牽掛,父母兄妹到底會如何傷心。
然後他便驚奇地發現,自己對此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以麵對。這不是他於不知不覺中變得冷血,而是他竟不太記得自己的家人了。
翻看係統日誌後舒琿得知,這是穿越時空之前自己就丟失了一部分記憶,係統於是在再現他的時候,將對這部分缺損反應最強烈的人格剔除了。
這在邏輯上明明是那麽殘忍,可是他卻連為此難過都暫時做不到。當然,人格會在舒琿的成長過程中日漸補全,到時候他也差不多適應了這種變化。
但不管怎麽說,舒琿的印象中自己的父母仍然健在,並且似乎還年富力強。膝下除自己以外還有一對兒女,自己是當不得老爺這個稱呼的。
“是,少爺!”名為敖廣,沉默寡言的大漢抱拳應是,頗有軍陣之風,婢女紅魚也乖巧地答應。舒琿雖然體貌僅是三歲孩提,然而水係神明多具此小孩形象。對於舒琿的“法旨”,兩人惟命是從。
這時有縣署的衙役過來通報,稱外麵有牙行的人求見紅娘子。
紅魚眼睛一轉,對舒琿行禮道:“先前來的時候,奴婢已經托牙行的人在縣署後門外置辦了宅院,現在許是已經有了著落。少爺要一起去看一看嗎?”
舒琿對此沒什麽興趣,他在意的是另一件事。舒琿記得這縣署內堂和三堂背後是個小花園,最近幾天他經常過去散心,還在那裏測試了空氣淨化的效果——他並不記得那裏有什麽後門。
“這縣署還有後門?”現在不像明朝時,縣署後門多修城隍廟。唐朝時縣署背後一般還是富人區,如果留有後門,那不是方便私相授受麽?
紅魚頗為狡黠地回答說,現在沒有,但是等選好了宅子就有了。
李世民密旨命袁天罡照顧舒琿在火井縣的一應需求。但是袁天罡畢竟隻是縣令,雖能從官麵上進行照拂,然而對於神童的接待規格上恐怕難免怠慢。於是又和皇後長孫氏各派出一人照顧舒琿起居,先在縣署附近安置宅院,方便袁天罡進行關照,又命袁天罡在農歇時征調力役在火井北麵修玄龜廟。
對此舒琿尚不知情,他隻是吩咐敖廣跟隨紅魚一同前往,好照顧一二。他才來這個時代幾天,還沒弄明白城裏的治安情況到底如何,還是小心一點。
“是,少爺,咱家告退。”這裏是縣署內堂縣令宅,安全自不用擔心,倒不用寸步不離。
嗯?咱家?!舒琿大吃一驚,這個比爺們還爺們的爺們,居然不是純爺們,是個宦官?這可就真真讓人意想不到了。
其實這倒是他想岔了,咱家這個自稱並非宦官專屬,而是方外之人的謙稱。這個時候的閹宦,反倒不常用這個詞。
等兩人離開一會,袁天罡帶著功曹母泉走了進來。那功曹手上提著個食盒,打開一看白乎乎的似乎豆腐腦,讓舒琿眼前一亮。
“這是早春播種的大豆,現在將將鼓莢,恐怕是今年第一碗豆腐。”多日相處,他已經了解到舒琿似乎對肉食興致缺缺。看來就算是玄龜化形,卻到底是個小孩,吃不得太多油膩。於是總變著花樣弄些新鮮菜式,懷著既像供奉神靈又似乎含飴弄孫一樣的複雜情感帶給舒琿享用。
“冰過的,趁涼吃,最是爽口。”袁天罡笑眯眯德從食盒中取出三個瓷碗,他和母泉端過兩碗率先示範起來。
舒琿頗為懷疑地打量著他麵前那份,看起來確實像豆腐腦,名字也叫豆腐,可還有趁涼吃這種說法嗎?
別人坐著吃,他卻隻能站著。人小腿短,很不方便啊。拿起勺子舀了一口,一股類似醬油的味道,還帶著點甜味。隱約有點豆腐的意思,但是最衝擊舒琿口感是那一股悶澀的氣味,甚至讓他難以下咽。
“這真是豆腐?”舒琿覺得,這要真是豆腐,那就是世界上最難吃的豆腐。
這隻是份零食,倒不用遵守食不言的規矩。袁天罡聞此便說,這是本地流傳多年的特色美食了。
當地種的春大豆在六七月時完全成熟,那時天氣最為炎熱。加上本地盛產井鹽,用熬鹽濾下的鹵水點出來的豆腐清香爽滑,最是解暑不過,別的地方點出來的豆腐都沒這麽好吃。
一碗冰豆腐,撒上黃豆碎,淋上豆醬清,那味道簡直美妙難言。
母泉也感慨道:“是啊,這道豆醬清甜豆腐,可是吳少府(縣丞敬稱)的最愛。可惜啊,也不知他今後還能不能吃上。”
談及這位同僚,母泉情緒頗為低落。倒不是他們感情有多深厚,而是母泉有個妹妹嫁給鄰縣大戶,去年也是得了和吳縣丞一樣的病。她沒有熬過去,不久前走了。
舒琿聽他們談起縣丞,便打聽了幾句。他對縣署官員配置並不了解,之前還不知道有這麽個官職,幾天來也一直沒有見過此人。如今聽袁天罡講解,才知道縣丞是得了石淋,前不久病情惡化,尿血不止,已經在家休養一旬有餘了。
“這石淋,是本縣常見的病症。大抵每二十人就有一人患此病。朝廷曾派遣太醫署醫官到此查驗因由,卻並未得到答案,隻說可能是水源影響。”
聽到袁天罡這麽說,舒琿趕緊丟掉了手上的勺子。
這石淋,怎麽聽起來這麽像腎結石?再打探一番,果然,石淋就是舒琿記憶中的腎結石。一個地區居然有這麽多人患腎結石,造成人口凋敝,也難怪朝廷都會派禦醫前來調查了。
不過要說是水源影響,卻也不太好說通,畢竟一縣之地,說小不小,水源也是多種多樣。有些地方可能直接取用河水,而同一流域卻不見這麽高的患病幾率。
“你們這豆腐……”舒琿指著麵前的瓷碗,頗為難以置信地問道:“不會是生的吧?”
“生的?”袁天罡奇怪地問道,對這個問題顯得莫名其妙。接著便有些自得地說道,這是用煉鹽濾下的鹵水從鮮豆汁裏麵點出來的,發明人正是他們道家神話中白日飛升的仙人劉安。相傳這豆腐是他試驗煉製仙丹時時候,碰巧做出的美味。所以人們相信食用豆腐,可以益壽延年。
尤其是在火井縣這個地方,當地種植大豆,又有鹵水,民間嗜吃豆腐再是正常不過。
可是——
“也就是說,這個豆腐是把大豆磨成汁,然後直接加入鹵水變成的?”
袁天罡不解舒琿為什麽如此在意這個問題,不過神童不可怠慢,他回答說不是直接加入鹵水,還要用麻或者綢紗過濾之後才行。
但這根本不是舒琿關注的重點。他算是明白了,這個地方的人之所以會石淋病如此高發,正是由於這種讓人感覺理所當然的飲食習慣。
大豆當中含有少量草酸。雖然在點成豆腐的過程中一部分草酸會和豆腐中的鈣離子結合生成不溶的草酸鈣,還有一部分會溶解在點過豆腐的水裏麵,然後從豆腐中過濾出去。
但是沒有經過高溫熬煮的豆腐原漿,少了蒸發草酸這個過程,其可溶性草酸殘留量將會遠大於後世為我們所熟知的豆腐。而且因為原漿沒有加熱,草酸與鈣離子結合的幾率也大大降低了。
甚至,濾過豆腐的豆汁,因為還具有比較豐富的營養,也是當地人的飲料!,
這些可溶性草酸進入血液,與血液中的遊離態鈣離子結合,於腎髒處成核並沉積下來。慢慢凝聚,日積月累形成結石,也就是袁天罡等人所說的石淋。
其實舒琿不知道,他這次卻是有些歪打正著了。就算長期食用生豆漿點的原始豆腐,一般人也不會有如此高的發病率。這裏麵還有遺傳因素在裏麵,古時候,同一個地區往往血緣往來頻繁,一些遺傳疾病就容易在某個地區蔓延。
不過即使有遺傳因素,改進豆腐的製作工藝也能降低當地的發病幾率,而已經得病的患者也能少受些痛苦。
舒琿想到很可能是這種原始豆腐引起了當地如此高發的石淋,雖然還不敢完全肯定,但是也應該將這個想法說出來。順便,改進工藝後的北豆腐,才是他所熟悉的味道,此舉於人於己都有益處。
“袁明府,火井境內石淋頻發,我看多半是此物的原因。”舒琿斟酌著語言,緩緩說道:“在加入鹵水之前先將過濾後的豆漿煮沸,再點成豆腐,或許可以減少發病人數。”
“而且,這樣做出的豆腐,更加緊實,用來油炸,或者煮湯,蘸醬吃最是美味不過。”說著說著,舒琿的重點就跑到吃上麵來了。
“在豆漿煮開後,從熱鍋裏舀出來,再加入鹵水或者石膏,進行攪拌,可以製成滑嫩的豆腐腦。這豆腐腦比用生豆漿點出的原豆腐要更加滑嫩細膩,而且結成一塊不鬆散,可以加更多醬汁。”
袁天罡與母泉兩人聽得愣神,這神明怎麽一副吃貨嘴臉?不對不對,這是神明在普度眾生,為了救本縣百姓於病痛,而發明了豆腐的新做法。
袁天罡決定立即派人去試製新法豆腐,如果口味確實如神童所言那般美好,那在民間推廣就更為容易。不然的話,哪怕以他縣令的威嚴,卻也無法強製民眾不吃豆腐。
母泉作為功曹,是縣令的主要佐官,與袁天罡頗為默契。見得袁天罡反應,於是就告退出去籌辦新法豆腐的驗證事宜。
現在大豆才剛開始鼓莢,離收獲還有段時日,但是去年的陳豆同樣可以磨成豆腐。之前是為了上供神童,用新豆製成豆腐,現在卻不能這樣做。
要磨製豆腐,縣署裏就有雜役可以辦。隻是這個季節,陳豆需要浸泡一夜方能使用。縣裏酒館食肆,有賣豆腐的也多為僅早上製作一次,現在也沒有發泡好的豆子。想要驗證,現在開始發泡,隻能等到晚上再製作了。
難得見到舒琿說這麽多話,袁天罡乘此機會想要討教一些數術命理。在他看來舒琿就是洛書所化,八卦的原型,恐怕對於數術一門天下無人能出其右。
然而他注定失望,對於他所說的五行八卦,天幹地支,星宮太玄,完全是不知所雲。但他沒有因此而懷疑舒琿的身份,因為舒琿在他眼裏是洛書本體,比這些根據他的形象而衍生的門道都要古老。如果舒琿說不知道,那無非兩種可能,一種是不理解他們的描述方式,另一種就是他們搞錯了。
反倒是對於相術,這門與洛書數算機理似乎無關的學問,舒琿表現得更有熱情。
同時到達的還有一名昂藏七尺中年壯漢,和一名明眸皓齒妙齡女子。這是李世民和長孫氏派來服侍舒琿這個“玄龜化形神童”的侍者,或許還肩負著隨時監視舒琿動向的目的。
壯漢麵白無須,著一身圓領窄袖素錦直裾,腰間斜挎一把環首橫刀。龍行虎步,威風堂堂,是李世民送給神童的貼身護衛。
女子雲發反綰作垂煉髻,著一身垂胡袖續衽邊繞襟深衣。未語先笑,眉目含情,是長孫氏送來服侍神童生活起居的大丫鬟。
“但是你穿這一身到底要怎樣服侍我的生活起居?”舒琿頗為無奈地看著名為紅魚,自稱是他女婢的女子。這一身繁瑣的打扮怎麽看也不像是用來照顧人的。
那紅魚嫣然一笑,用特有的清甜嗓音回答道:“娘娘差奴婢來代為侍候神明老爺,當然得穿祭服啦。”說著又做出一副委屈的表情:“老爺不喜歡奴婢這幅打扮嗎?”
舒琿知道,作為一名“神明”的自己,比起那些傳說中茹毛飲血的同類,形象實在太過溫和。以至於像紅魚這種,在皇後身邊頗為得寵,見過不少大人物的宮人並不十分畏懼於他。
“記住,往後就叫我少爺。”這幾日裏,夜深人靜時舒琿也會回想自己前生種種。自己的離去是否有朋友會牽掛,父母兄妹到底會如何傷心。
然後他便驚奇地發現,自己對此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以麵對。這不是他於不知不覺中變得冷血,而是他竟不太記得自己的家人了。
翻看係統日誌後舒琿得知,這是穿越時空之前自己就丟失了一部分記憶,係統於是在再現他的時候,將對這部分缺損反應最強烈的人格剔除了。
這在邏輯上明明是那麽殘忍,可是他卻連為此難過都暫時做不到。當然,人格會在舒琿的成長過程中日漸補全,到時候他也差不多適應了這種變化。
但不管怎麽說,舒琿的印象中自己的父母仍然健在,並且似乎還年富力強。膝下除自己以外還有一對兒女,自己是當不得老爺這個稱呼的。
“是,少爺!”名為敖廣,沉默寡言的大漢抱拳應是,頗有軍陣之風,婢女紅魚也乖巧地答應。舒琿雖然體貌僅是三歲孩提,然而水係神明多具此小孩形象。對於舒琿的“法旨”,兩人惟命是從。
這時有縣署的衙役過來通報,稱外麵有牙行的人求見紅娘子。
紅魚眼睛一轉,對舒琿行禮道:“先前來的時候,奴婢已經托牙行的人在縣署後門外置辦了宅院,現在許是已經有了著落。少爺要一起去看一看嗎?”
舒琿對此沒什麽興趣,他在意的是另一件事。舒琿記得這縣署內堂和三堂背後是個小花園,最近幾天他經常過去散心,還在那裏測試了空氣淨化的效果——他並不記得那裏有什麽後門。
“這縣署還有後門?”現在不像明朝時,縣署後門多修城隍廟。唐朝時縣署背後一般還是富人區,如果留有後門,那不是方便私相授受麽?
紅魚頗為狡黠地回答說,現在沒有,但是等選好了宅子就有了。
李世民密旨命袁天罡照顧舒琿在火井縣的一應需求。但是袁天罡畢竟隻是縣令,雖能從官麵上進行照拂,然而對於神童的接待規格上恐怕難免怠慢。於是又和皇後長孫氏各派出一人照顧舒琿起居,先在縣署附近安置宅院,方便袁天罡進行關照,又命袁天罡在農歇時征調力役在火井北麵修玄龜廟。
對此舒琿尚不知情,他隻是吩咐敖廣跟隨紅魚一同前往,好照顧一二。他才來這個時代幾天,還沒弄明白城裏的治安情況到底如何,還是小心一點。
“是,少爺,咱家告退。”這裏是縣署內堂縣令宅,安全自不用擔心,倒不用寸步不離。
嗯?咱家?!舒琿大吃一驚,這個比爺們還爺們的爺們,居然不是純爺們,是個宦官?這可就真真讓人意想不到了。
其實這倒是他想岔了,咱家這個自稱並非宦官專屬,而是方外之人的謙稱。這個時候的閹宦,反倒不常用這個詞。
等兩人離開一會,袁天罡帶著功曹母泉走了進來。那功曹手上提著個食盒,打開一看白乎乎的似乎豆腐腦,讓舒琿眼前一亮。
“這是早春播種的大豆,現在將將鼓莢,恐怕是今年第一碗豆腐。”多日相處,他已經了解到舒琿似乎對肉食興致缺缺。看來就算是玄龜化形,卻到底是個小孩,吃不得太多油膩。於是總變著花樣弄些新鮮菜式,懷著既像供奉神靈又似乎含飴弄孫一樣的複雜情感帶給舒琿享用。
“冰過的,趁涼吃,最是爽口。”袁天罡笑眯眯德從食盒中取出三個瓷碗,他和母泉端過兩碗率先示範起來。
舒琿頗為懷疑地打量著他麵前那份,看起來確實像豆腐腦,名字也叫豆腐,可還有趁涼吃這種說法嗎?
別人坐著吃,他卻隻能站著。人小腿短,很不方便啊。拿起勺子舀了一口,一股類似醬油的味道,還帶著點甜味。隱約有點豆腐的意思,但是最衝擊舒琿口感是那一股悶澀的氣味,甚至讓他難以下咽。
“這真是豆腐?”舒琿覺得,這要真是豆腐,那就是世界上最難吃的豆腐。
這隻是份零食,倒不用遵守食不言的規矩。袁天罡聞此便說,這是本地流傳多年的特色美食了。
當地種的春大豆在六七月時完全成熟,那時天氣最為炎熱。加上本地盛產井鹽,用熬鹽濾下的鹵水點出來的豆腐清香爽滑,最是解暑不過,別的地方點出來的豆腐都沒這麽好吃。
一碗冰豆腐,撒上黃豆碎,淋上豆醬清,那味道簡直美妙難言。
母泉也感慨道:“是啊,這道豆醬清甜豆腐,可是吳少府(縣丞敬稱)的最愛。可惜啊,也不知他今後還能不能吃上。”
談及這位同僚,母泉情緒頗為低落。倒不是他們感情有多深厚,而是母泉有個妹妹嫁給鄰縣大戶,去年也是得了和吳縣丞一樣的病。她沒有熬過去,不久前走了。
舒琿聽他們談起縣丞,便打聽了幾句。他對縣署官員配置並不了解,之前還不知道有這麽個官職,幾天來也一直沒有見過此人。如今聽袁天罡講解,才知道縣丞是得了石淋,前不久病情惡化,尿血不止,已經在家休養一旬有餘了。
“這石淋,是本縣常見的病症。大抵每二十人就有一人患此病。朝廷曾派遣太醫署醫官到此查驗因由,卻並未得到答案,隻說可能是水源影響。”
聽到袁天罡這麽說,舒琿趕緊丟掉了手上的勺子。
這石淋,怎麽聽起來這麽像腎結石?再打探一番,果然,石淋就是舒琿記憶中的腎結石。一個地區居然有這麽多人患腎結石,造成人口凋敝,也難怪朝廷都會派禦醫前來調查了。
不過要說是水源影響,卻也不太好說通,畢竟一縣之地,說小不小,水源也是多種多樣。有些地方可能直接取用河水,而同一流域卻不見這麽高的患病幾率。
“你們這豆腐……”舒琿指著麵前的瓷碗,頗為難以置信地問道:“不會是生的吧?”
“生的?”袁天罡奇怪地問道,對這個問題顯得莫名其妙。接著便有些自得地說道,這是用煉鹽濾下的鹵水從鮮豆汁裏麵點出來的,發明人正是他們道家神話中白日飛升的仙人劉安。相傳這豆腐是他試驗煉製仙丹時時候,碰巧做出的美味。所以人們相信食用豆腐,可以益壽延年。
尤其是在火井縣這個地方,當地種植大豆,又有鹵水,民間嗜吃豆腐再是正常不過。
可是——
“也就是說,這個豆腐是把大豆磨成汁,然後直接加入鹵水變成的?”
袁天罡不解舒琿為什麽如此在意這個問題,不過神童不可怠慢,他回答說不是直接加入鹵水,還要用麻或者綢紗過濾之後才行。
但這根本不是舒琿關注的重點。他算是明白了,這個地方的人之所以會石淋病如此高發,正是由於這種讓人感覺理所當然的飲食習慣。
大豆當中含有少量草酸。雖然在點成豆腐的過程中一部分草酸會和豆腐中的鈣離子結合生成不溶的草酸鈣,還有一部分會溶解在點過豆腐的水裏麵,然後從豆腐中過濾出去。
但是沒有經過高溫熬煮的豆腐原漿,少了蒸發草酸這個過程,其可溶性草酸殘留量將會遠大於後世為我們所熟知的豆腐。而且因為原漿沒有加熱,草酸與鈣離子結合的幾率也大大降低了。
甚至,濾過豆腐的豆汁,因為還具有比較豐富的營養,也是當地人的飲料!,
這些可溶性草酸進入血液,與血液中的遊離態鈣離子結合,於腎髒處成核並沉積下來。慢慢凝聚,日積月累形成結石,也就是袁天罡等人所說的石淋。
其實舒琿不知道,他這次卻是有些歪打正著了。就算長期食用生豆漿點的原始豆腐,一般人也不會有如此高的發病率。這裏麵還有遺傳因素在裏麵,古時候,同一個地區往往血緣往來頻繁,一些遺傳疾病就容易在某個地區蔓延。
不過即使有遺傳因素,改進豆腐的製作工藝也能降低當地的發病幾率,而已經得病的患者也能少受些痛苦。
舒琿想到很可能是這種原始豆腐引起了當地如此高發的石淋,雖然還不敢完全肯定,但是也應該將這個想法說出來。順便,改進工藝後的北豆腐,才是他所熟悉的味道,此舉於人於己都有益處。
“袁明府,火井境內石淋頻發,我看多半是此物的原因。”舒琿斟酌著語言,緩緩說道:“在加入鹵水之前先將過濾後的豆漿煮沸,再點成豆腐,或許可以減少發病人數。”
“而且,這樣做出的豆腐,更加緊實,用來油炸,或者煮湯,蘸醬吃最是美味不過。”說著說著,舒琿的重點就跑到吃上麵來了。
“在豆漿煮開後,從熱鍋裏舀出來,再加入鹵水或者石膏,進行攪拌,可以製成滑嫩的豆腐腦。這豆腐腦比用生豆漿點出的原豆腐要更加滑嫩細膩,而且結成一塊不鬆散,可以加更多醬汁。”
袁天罡與母泉兩人聽得愣神,這神明怎麽一副吃貨嘴臉?不對不對,這是神明在普度眾生,為了救本縣百姓於病痛,而發明了豆腐的新做法。
袁天罡決定立即派人去試製新法豆腐,如果口味確實如神童所言那般美好,那在民間推廣就更為容易。不然的話,哪怕以他縣令的威嚴,卻也無法強製民眾不吃豆腐。
母泉作為功曹,是縣令的主要佐官,與袁天罡頗為默契。見得袁天罡反應,於是就告退出去籌辦新法豆腐的驗證事宜。
現在大豆才剛開始鼓莢,離收獲還有段時日,但是去年的陳豆同樣可以磨成豆腐。之前是為了上供神童,用新豆製成豆腐,現在卻不能這樣做。
要磨製豆腐,縣署裏就有雜役可以辦。隻是這個季節,陳豆需要浸泡一夜方能使用。縣裏酒館食肆,有賣豆腐的也多為僅早上製作一次,現在也沒有發泡好的豆子。想要驗證,現在開始發泡,隻能等到晚上再製作了。
難得見到舒琿說這麽多話,袁天罡乘此機會想要討教一些數術命理。在他看來舒琿就是洛書所化,八卦的原型,恐怕對於數術一門天下無人能出其右。
然而他注定失望,對於他所說的五行八卦,天幹地支,星宮太玄,完全是不知所雲。但他沒有因此而懷疑舒琿的身份,因為舒琿在他眼裏是洛書本體,比這些根據他的形象而衍生的門道都要古老。如果舒琿說不知道,那無非兩種可能,一種是不理解他們的描述方式,另一種就是他們搞錯了。
反倒是對於相術,這門與洛書數算機理似乎無關的學問,舒琿表現得更有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