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場大門,繞過一麵照壁,眼前終於出現了這中原大國所擁有的街道景象。
嗯,挺冷清的,畢竟正對著縣署。
舒琿三人加上袁天罡,後麵跟隨著幾個“機靈一點”的衙差,一行人出得縣署大門,便往西麵而去。這縣署坐落在城郭正中,集中著整個縣城的政治首腦與治安力量。是以周圍多是富人居住區,臨街商鋪也相對繁華。
縣署西麵街道,大多販賣一些生活用品,與東麵街道的文化用具相比,格調自是低了很多。路邊商販多身著皂(黑)衣,沿街叫賣,也偶有身著素衣的小販挑著些蔬菜瓜果穿街而過。
衣著用料,多是些桂布(木棉布)、夏布(苧麻布)或者葛布(葛麻布)。偶有身著綢緞的闊綽戶,有三五奴婢簇擁著出入一些茶樓酒肆,也是身著素色。
這唐朝沿襲隋製,對百姓衣著顏色有著嚴格的限製。即使不是朝服、禮服或者命服,各級官員準許穿著的顏色也適用於常服。
在唐朝,庶民服白,商賈衣皂這是律條。讀書人可以穿黃色,這一條一度被廢止,所以現在讀書人也老老實實地一襲“白衣勝雪”。對於官員來說,常服的顏色範圍倒沒有朝服一般一板一眼,六品以下綠、藍、青可以混用,五品以上衣緋,三品以上服紫。
當然,那些朝中大佬們為了顯示自己的低調,也是經常身著白衣出門。不過你要是反過來,這可不行,要罰款的,嚴重時還得吃牢飯。
所以無論是熟絲染色織成的蜀錦,或是素底堆彩線的四大名繡,還是對成布進行蠟染、絞纈(紮染)、夾纈(鏤印),所製工藝品大多用在屏風團扇等裝飾上。真正能夠把它們穿出門外,便隻有高居廟堂之上的官員了。
舒琿一行除了幾個衙差,倒是都有品級,能夠勉強穿個彩色衣服出門。所以他們上得街道,便顯得有些鶴立雞群的味道。
其實舒琿對於這身綠色的衣服一開始是拒絕的,不過還是那句話,客隨主便,也不好挑揀什麽。
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受各種禮製和技術所限也都頗為低矮。是以對采光的布局要求不高,卻需要重視禦寒功能。在這種需求下,麵南坐北的方位尊卑便被確立下來,經過多年演變,已經成了一門不大不小的學問,隱隱有些風水的意思。
不論城郭布局,還是內裏建築走向,都依從這個原則。轉過一個接口,舒琿一行人便走上一條南北走向的長街。這裏比剛才東西走向的街道又要繁華許多。
大抵是因為東西走向的多為食肆客棧,主人白日經營晚上安頓,都在同一處地方。而南北走向的街道,兩側店鋪鱗次櫛比,都是一些小隔斷。想來多為大戶人家手下產業,白日由私仆打點,全做生意之用。
舒琿人小腿短,在一群左右護衛排開人群的衙差之間隻能看到他們的褲腿。所以敖廣便將他抱在肩上,好讓他仔細瞧瞧這大唐的商鋪都有些什麽。
其實紅魚更想抱他,不過被舒琿機智地製止了。自己雖然可能三十斤不到,但看紅魚也不像能幹重活的樣子,怕是抱不了一會就得手軟把他滑到地上。
而且她也不高!
舒琿爬到敖廣這個七尺壯漢肩上,被他走路時的起伏顛得有些心驚膽顫,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也被他傳染了恐高症。
這火井縣隻是個中下縣,街道上並無太多高檔貨品。然而此地與吐蕃相去不遠,也有些犛牛皮毛和幹肉販賣。布店中多賣綾羅綢緞,還有嶺南道運來的桂布,但買的人卻不多。小農經濟時期,民間男耕女織,成品布料的交易量其實不大。大多時候,布匹被紡織出來,並不作為貨品出售,而是作為貨幣流通或者儲備。
聽紅魚講解,似乎長安城的布店中還有一種叫做白疊的料子,兼有絲綢的柔軟和苧麻的厚實,又比兩者更加保溫。聽起來似乎就是棉布,據說價格不菲,不菲到讓舒琿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聽袁天罡說,這幾年由於天氣幹旱,糧價一直高漲不退。一鬥米由武德年間的六錢漲到如今的十二錢,整整翻了一倍,而且似乎還要繼續漲下去。今年一匹生絹隻能換到四鬥米,其實因為桑葉也受幹旱影響而減收,絹帛也是提過價了。
一匹生絹長四十尺,如今值四十八錢。脫膠精煉再染色後,不加織繡最貴能賣到兩百錢。
而上好的白疊布,一尺就要二十錢!買足一匹,就要八百錢。
確實是很貴啊,舒琿選擇穿綢布。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確實不假。誰能想到,後世甚至比亞麻布還要便宜的棉布,如今卻價值細綢的整整四倍呢?
這個話題有些沉重,畢竟涉及了幹旱和糧價,袁天罡這個一縣父母和舒琿這個鹹吃蘿卜淡操心的小孩講到一半都沉默下來。
舒琿決定不再多想這件事情。幹旱歉收,這是後世也不能完全避免的問題。不能因為他跑到古代,知道得比別人稍微多一點就自命不凡,把自己在後世也抓瞎的活計硬往自己身上攬。
這西麵街道沒有什麽字畫古玩,或者胭脂水粉的店鋪。不論才子還是佳人,都沒往這裏湊合,倒還是頗有生活氣息。
這整條街上,隻有舒琿一行人不是白丁,可行人見到他們也沒過度惶恐。多是臨到近前,便主動讓開一條路而已。在唐朝時,雖然用法律把人分成三等,但到底沒有把官員和庶民分作兩等,官民關係還算和諧。
而且路上行人都是步行,既沒有騎馬也沒有坐轎。馬在這個時候是稀罕物,大抵和後世豪車差不多。加上人口稀少,雖沒有禁馬但也很難見到。
至於轎子,那更不是舒琿在電視中看到的某些朝代,富家小姐都要坐個轎子好讓某個登徒子藏身。現在的轎子,隻有皇帝和皇後能坐。有錢?當大官?那你也得老老實實騎馬。當然,你要是實在有錢也可以坐馬車。
此外,舒琿也看到了袁天罡特意“藏起來”不讓他吃的各種葷辛調料,真真是讓他激動難抑,差點就直接問袁天罡為什麽不弄給他吃了。
甚至他還在一間賣蜂蠟鬆明等照明燃料和動物油脂的店鋪門前聞到了一股熟悉的香味,一問袁天罡,果然是胡麻油!
這舒琿倒是不會弄錯,胡麻油就是芝麻油,而不是沒什麽氣味的亞麻油。舒琿對這些常見植物的名字有點輕微強迫,所以倒沒有被後世那些賣油的商家帶歪節奏。
有了芝麻油,那炒菜可就不是夢了。雖然現在的壓榨效率略低,但是想來以舒琿目前的身家還是能夠消耗得起的。
現在的植物油脂,還沒有成規模的作坊。芝麻因為加入熱水後直接研磨,油脂便能漂浮到水麵上,是相對容易獲取的植物油脂,所以一些農家也會自行榨取一些。
而這裏賣的,便是那些私奴俾比較充裕的富戶,會讓空暇的奴婢去從事一些生產。女的織布,男的榨油,這也是作坊的早期雛形。
不過芝麻油雖然香,但也因為它太香了而會掩蓋食物本身的味道。長久吃下去恐怕也不是很美,舒琿便向袁天罡打聽起有沒有亞麻油來。
這芝麻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所帶回來並成功引種的幾種作物之一,同期帶回的胡椒卻隻是成品香料而沒有種植方法。聽亞麻這名字,似乎原產小亞一帶,如果張騫出使西域能夠帶回芝麻,那麽亞麻也當不在話下才是。
舒琿看了看滿街的麻衣,他區分不出到底都是些什麽麻,應該會有亞麻……吧?
“亞麻?那是什麽?”袁天罡表示對亞麻一無所知。舒琿看向其他兩人,也都大搖其頭,再看向幾名衙差……好吧,都沒聽說過。
其實亞麻最早應該要到元朝征服歐洲時才引種到中國大陸,是作為食用的一種油料作物。而作為織料作物的纖維型亞麻甚至要到十九世紀才得到引種。我國傳統的麻布,多為苧麻、葛麻和火麻,其中又以火麻最為高檔,價格與生絹相仿佛。
當然,這種火麻是不能拿來溜葉子的。
前走一段,又看到一個小販挑著兩籃鮮菜走過。舒琿看到其中竟然還有生菜!
“哦,你說萵苣啊?那是前朝時有西域咼國使者來訪,獻給前朝皇帝的。聽說因為這種蔬菜的種子,他獲得了不少獎賞呢。”紅魚見舒琿問起生菜,回答道。
“萵苣?哦,對,就是萵苣。”舒琿想起來,生菜的本名應該是叫葉用萵苣。它也是原產地中海一帶的,既然西式菜譜中的萵苣就是生菜,那麽如果是前朝大隋時傳入中國,應該品種還比較原始。
他想的不錯,萵苣在引種中國後,才在馴養過程中因為氣候和土質等關係發生變種,衍生出了莖用萵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萵筍或者青筍。此時的北方如果有萵苣種植,那麽可能某些地區已經產生了萵筍的先驅品種了。
反正看到這些,舒琿對自己的食譜重新燃起了希望。
街道中間還有幾間瓷器鋪,有從北方運來的邢窯定窯製品,也有從南方運來的越窯洪瑤,多是些色係單調的青瓷白瓷。當然,這裏最多的還是本地產的邛窯。
問過袁天罡才知道,邛州境內的邛窯因為天然帶一種黃褐色,在大唐頗負盛名。
沒想到這裏還有這種特產?舒琿琢磨著,這裏能夠產瓷器的話想來不乏高嶺土,先記下來。
再穿過一段賣成衣成鞋的店麵,便進入火井縣的富人居住區了。這裏沒有什麽氏姓望族,不過除去少數幾戶商賈起家以外,也或多或少出過一些官員。曆來改朝換代,能有詩書傳家的門戶大多總能東山再起,所以袁天罡也和他們經常有來有往。
這些人家都曾來瞻仰過舒琿的“神顏”,並且都有奉上“供品”,拿人手短,倒是讓舒琿覺得有幾分親切。不過唐人不打麻將,不看電視,除非逢年過節鮮少有人串門。平時出入采買,大多是奴婢一早就忙完了。現在這些宅院都門戶緊閉,似乎生怕跑了財水。
舒琿沒有什麽行李,那些曾來看望他的人送的些小玩意,不過是回頭讓袁天罡派個衙差送來便是。再轉過一個彎,他們一行人就空著手慢慢踱步到了縣署背後偏西的那麵,此處一個宅院大門敞開,正有一個笑容可掬的矮胖牙子候在門口。
這便是舒琿的新住所了。前後三進的院子在舒琿看來已經十分氣派,隻住舒琿三人再加上從附近寺廟拆調過來的十幾名淨人,顯得有些空曠。不過他也清楚,這在那些光是主人就有幾百口的大族中根本不值一提。
不過這宅子可比袁天罡在縣署裏的縣令宅闊氣多了。
整個宅院東西寬約三十米,南北長約五十五米。正門一進,約莫十米寬是一進院,奴婢的居所和門房便處在這一進。宅門在一進東側,最西麵是茅房和馬廄。
北麵是二進院的院牆,進得二院門便是一圈圍繞整個二院的遊廊。院中種了不少花草,不過雖看似有打理過卻顯得頗為雜亂,舒琿甚至還在裏麵看到幾顆韭菜。
正對二院門便是正房,主人的居所。正房兩側的耳房本是留給填房或者子女居住。院門左側是西廂房,右側東廂房,都與正房有遊廊相連。
西廂房的耳房是個茅廁,正連著一進奴婢居所的茅廁。東廂房的耳房是個廚房,並且有單獨的門可以通到一進院,整個宅子的水井也在這裏。
正房背後還有三進院,或叫後罩房,一般是主人親近奴婢的居所,也有作庫房使用。
那牙子殷勤地給一行人介紹著宅院的各種布置,想來同樣的話他昨日已經跟紅魚和敖廣兩人說過,此時再講起來也是熱情不減。
“這宅子本是一戶蘇州絲綢商人建的,這幾年幹旱,內地糧價飛漲,生意也難做。”
“所以一聽紅娘子要在縣中購置宅院,便托我們牙行介紹了這筆買賣。昨日談妥,他一家人直接回老家去了。”
“據說他們那邊糧食還不算太貴,並且水產豐富,倒是不用為天發愁。”
“一應大宗家具都還留著,因為紅娘子買宅子爽快,那蘇州商人便直接附送了,你們也免得重新置辦。”
舒琿左右打量,不錯,宅子還蠻新的。
這正房自己住,耳房或者廂房敖廣和紅魚想住哪就住哪。自己這宅子人少,到時候把後罩房改建一下,弄個小廚房和浴室,完美。
然後他便被紅魚領著穿過遊廊,進入正對二院門的那間最為高大的正房。
正房寬約十四米,深五米,被屏風和帷簾隔成了五個部分。其中最為寬敞的是待客的中堂,青磚鋪地,擺了一張長案和幾張胡床。其中上首兩個還有靠背,除了名字不同它們就已經是椅子了。
進門左手屏風後是兩張博物架,上麵字畫古玩已被原主人帶走,隻留下幾塊奇石樹根,倒是頗合舒琿胃口。再掀起一掛紗簾,背後便是一個小書房,此時還留著一方硯台和一個筆架。筆架上的筆還是全新的,想來都是些觀賞玩物。
畢竟此間原主人隻是一名商人,恐怕最多也就是剛好識字這個文化程度。
中堂右手屏風背後還有一層厚紗簾,掀開一看,一進擺著一張小圓桌,上麵茶盞泥壺一應俱全,靠牆的位置鋪著一張小床。再往右便是圈鏤空月亮門,同樣也隻作裝飾用,門後便是主人的床榻。
“少爺睡這,奴婢睡外麵。”紅魚指了指最裏麵的床鋪,又指了指拱門外的靠牆小床,詮釋著貼身侍女一詞的定語到底是什麽意思。
沉默了一會,舒琿覺得好像哪裏不對,卻又好像確實應該這樣。他決定暫時先放一邊,問道:
“敖廣,你住哪邊?”
“少爺,咱家就住你隔壁的耳房。”
舒琿撫了撫下巴,嗯,這樣也不錯。這樣宅子裏的三巨頭,也就都在這一塊,自己的光環效果想要覆蓋不成問題。
嗯,挺冷清的,畢竟正對著縣署。
舒琿三人加上袁天罡,後麵跟隨著幾個“機靈一點”的衙差,一行人出得縣署大門,便往西麵而去。這縣署坐落在城郭正中,集中著整個縣城的政治首腦與治安力量。是以周圍多是富人居住區,臨街商鋪也相對繁華。
縣署西麵街道,大多販賣一些生活用品,與東麵街道的文化用具相比,格調自是低了很多。路邊商販多身著皂(黑)衣,沿街叫賣,也偶有身著素衣的小販挑著些蔬菜瓜果穿街而過。
衣著用料,多是些桂布(木棉布)、夏布(苧麻布)或者葛布(葛麻布)。偶有身著綢緞的闊綽戶,有三五奴婢簇擁著出入一些茶樓酒肆,也是身著素色。
這唐朝沿襲隋製,對百姓衣著顏色有著嚴格的限製。即使不是朝服、禮服或者命服,各級官員準許穿著的顏色也適用於常服。
在唐朝,庶民服白,商賈衣皂這是律條。讀書人可以穿黃色,這一條一度被廢止,所以現在讀書人也老老實實地一襲“白衣勝雪”。對於官員來說,常服的顏色範圍倒沒有朝服一般一板一眼,六品以下綠、藍、青可以混用,五品以上衣緋,三品以上服紫。
當然,那些朝中大佬們為了顯示自己的低調,也是經常身著白衣出門。不過你要是反過來,這可不行,要罰款的,嚴重時還得吃牢飯。
所以無論是熟絲染色織成的蜀錦,或是素底堆彩線的四大名繡,還是對成布進行蠟染、絞纈(紮染)、夾纈(鏤印),所製工藝品大多用在屏風團扇等裝飾上。真正能夠把它們穿出門外,便隻有高居廟堂之上的官員了。
舒琿一行除了幾個衙差,倒是都有品級,能夠勉強穿個彩色衣服出門。所以他們上得街道,便顯得有些鶴立雞群的味道。
其實舒琿對於這身綠色的衣服一開始是拒絕的,不過還是那句話,客隨主便,也不好挑揀什麽。
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受各種禮製和技術所限也都頗為低矮。是以對采光的布局要求不高,卻需要重視禦寒功能。在這種需求下,麵南坐北的方位尊卑便被確立下來,經過多年演變,已經成了一門不大不小的學問,隱隱有些風水的意思。
不論城郭布局,還是內裏建築走向,都依從這個原則。轉過一個接口,舒琿一行人便走上一條南北走向的長街。這裏比剛才東西走向的街道又要繁華許多。
大抵是因為東西走向的多為食肆客棧,主人白日經營晚上安頓,都在同一處地方。而南北走向的街道,兩側店鋪鱗次櫛比,都是一些小隔斷。想來多為大戶人家手下產業,白日由私仆打點,全做生意之用。
舒琿人小腿短,在一群左右護衛排開人群的衙差之間隻能看到他們的褲腿。所以敖廣便將他抱在肩上,好讓他仔細瞧瞧這大唐的商鋪都有些什麽。
其實紅魚更想抱他,不過被舒琿機智地製止了。自己雖然可能三十斤不到,但看紅魚也不像能幹重活的樣子,怕是抱不了一會就得手軟把他滑到地上。
而且她也不高!
舒琿爬到敖廣這個七尺壯漢肩上,被他走路時的起伏顛得有些心驚膽顫,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也被他傳染了恐高症。
這火井縣隻是個中下縣,街道上並無太多高檔貨品。然而此地與吐蕃相去不遠,也有些犛牛皮毛和幹肉販賣。布店中多賣綾羅綢緞,還有嶺南道運來的桂布,但買的人卻不多。小農經濟時期,民間男耕女織,成品布料的交易量其實不大。大多時候,布匹被紡織出來,並不作為貨品出售,而是作為貨幣流通或者儲備。
聽紅魚講解,似乎長安城的布店中還有一種叫做白疊的料子,兼有絲綢的柔軟和苧麻的厚實,又比兩者更加保溫。聽起來似乎就是棉布,據說價格不菲,不菲到讓舒琿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聽袁天罡說,這幾年由於天氣幹旱,糧價一直高漲不退。一鬥米由武德年間的六錢漲到如今的十二錢,整整翻了一倍,而且似乎還要繼續漲下去。今年一匹生絹隻能換到四鬥米,其實因為桑葉也受幹旱影響而減收,絹帛也是提過價了。
一匹生絹長四十尺,如今值四十八錢。脫膠精煉再染色後,不加織繡最貴能賣到兩百錢。
而上好的白疊布,一尺就要二十錢!買足一匹,就要八百錢。
確實是很貴啊,舒琿選擇穿綢布。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確實不假。誰能想到,後世甚至比亞麻布還要便宜的棉布,如今卻價值細綢的整整四倍呢?
這個話題有些沉重,畢竟涉及了幹旱和糧價,袁天罡這個一縣父母和舒琿這個鹹吃蘿卜淡操心的小孩講到一半都沉默下來。
舒琿決定不再多想這件事情。幹旱歉收,這是後世也不能完全避免的問題。不能因為他跑到古代,知道得比別人稍微多一點就自命不凡,把自己在後世也抓瞎的活計硬往自己身上攬。
這西麵街道沒有什麽字畫古玩,或者胭脂水粉的店鋪。不論才子還是佳人,都沒往這裏湊合,倒還是頗有生活氣息。
這整條街上,隻有舒琿一行人不是白丁,可行人見到他們也沒過度惶恐。多是臨到近前,便主動讓開一條路而已。在唐朝時,雖然用法律把人分成三等,但到底沒有把官員和庶民分作兩等,官民關係還算和諧。
而且路上行人都是步行,既沒有騎馬也沒有坐轎。馬在這個時候是稀罕物,大抵和後世豪車差不多。加上人口稀少,雖沒有禁馬但也很難見到。
至於轎子,那更不是舒琿在電視中看到的某些朝代,富家小姐都要坐個轎子好讓某個登徒子藏身。現在的轎子,隻有皇帝和皇後能坐。有錢?當大官?那你也得老老實實騎馬。當然,你要是實在有錢也可以坐馬車。
此外,舒琿也看到了袁天罡特意“藏起來”不讓他吃的各種葷辛調料,真真是讓他激動難抑,差點就直接問袁天罡為什麽不弄給他吃了。
甚至他還在一間賣蜂蠟鬆明等照明燃料和動物油脂的店鋪門前聞到了一股熟悉的香味,一問袁天罡,果然是胡麻油!
這舒琿倒是不會弄錯,胡麻油就是芝麻油,而不是沒什麽氣味的亞麻油。舒琿對這些常見植物的名字有點輕微強迫,所以倒沒有被後世那些賣油的商家帶歪節奏。
有了芝麻油,那炒菜可就不是夢了。雖然現在的壓榨效率略低,但是想來以舒琿目前的身家還是能夠消耗得起的。
現在的植物油脂,還沒有成規模的作坊。芝麻因為加入熱水後直接研磨,油脂便能漂浮到水麵上,是相對容易獲取的植物油脂,所以一些農家也會自行榨取一些。
而這裏賣的,便是那些私奴俾比較充裕的富戶,會讓空暇的奴婢去從事一些生產。女的織布,男的榨油,這也是作坊的早期雛形。
不過芝麻油雖然香,但也因為它太香了而會掩蓋食物本身的味道。長久吃下去恐怕也不是很美,舒琿便向袁天罡打聽起有沒有亞麻油來。
這芝麻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所帶回來並成功引種的幾種作物之一,同期帶回的胡椒卻隻是成品香料而沒有種植方法。聽亞麻這名字,似乎原產小亞一帶,如果張騫出使西域能夠帶回芝麻,那麽亞麻也當不在話下才是。
舒琿看了看滿街的麻衣,他區分不出到底都是些什麽麻,應該會有亞麻……吧?
“亞麻?那是什麽?”袁天罡表示對亞麻一無所知。舒琿看向其他兩人,也都大搖其頭,再看向幾名衙差……好吧,都沒聽說過。
其實亞麻最早應該要到元朝征服歐洲時才引種到中國大陸,是作為食用的一種油料作物。而作為織料作物的纖維型亞麻甚至要到十九世紀才得到引種。我國傳統的麻布,多為苧麻、葛麻和火麻,其中又以火麻最為高檔,價格與生絹相仿佛。
當然,這種火麻是不能拿來溜葉子的。
前走一段,又看到一個小販挑著兩籃鮮菜走過。舒琿看到其中竟然還有生菜!
“哦,你說萵苣啊?那是前朝時有西域咼國使者來訪,獻給前朝皇帝的。聽說因為這種蔬菜的種子,他獲得了不少獎賞呢。”紅魚見舒琿問起生菜,回答道。
“萵苣?哦,對,就是萵苣。”舒琿想起來,生菜的本名應該是叫葉用萵苣。它也是原產地中海一帶的,既然西式菜譜中的萵苣就是生菜,那麽如果是前朝大隋時傳入中國,應該品種還比較原始。
他想的不錯,萵苣在引種中國後,才在馴養過程中因為氣候和土質等關係發生變種,衍生出了莖用萵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萵筍或者青筍。此時的北方如果有萵苣種植,那麽可能某些地區已經產生了萵筍的先驅品種了。
反正看到這些,舒琿對自己的食譜重新燃起了希望。
街道中間還有幾間瓷器鋪,有從北方運來的邢窯定窯製品,也有從南方運來的越窯洪瑤,多是些色係單調的青瓷白瓷。當然,這裏最多的還是本地產的邛窯。
問過袁天罡才知道,邛州境內的邛窯因為天然帶一種黃褐色,在大唐頗負盛名。
沒想到這裏還有這種特產?舒琿琢磨著,這裏能夠產瓷器的話想來不乏高嶺土,先記下來。
再穿過一段賣成衣成鞋的店麵,便進入火井縣的富人居住區了。這裏沒有什麽氏姓望族,不過除去少數幾戶商賈起家以外,也或多或少出過一些官員。曆來改朝換代,能有詩書傳家的門戶大多總能東山再起,所以袁天罡也和他們經常有來有往。
這些人家都曾來瞻仰過舒琿的“神顏”,並且都有奉上“供品”,拿人手短,倒是讓舒琿覺得有幾分親切。不過唐人不打麻將,不看電視,除非逢年過節鮮少有人串門。平時出入采買,大多是奴婢一早就忙完了。現在這些宅院都門戶緊閉,似乎生怕跑了財水。
舒琿沒有什麽行李,那些曾來看望他的人送的些小玩意,不過是回頭讓袁天罡派個衙差送來便是。再轉過一個彎,他們一行人就空著手慢慢踱步到了縣署背後偏西的那麵,此處一個宅院大門敞開,正有一個笑容可掬的矮胖牙子候在門口。
這便是舒琿的新住所了。前後三進的院子在舒琿看來已經十分氣派,隻住舒琿三人再加上從附近寺廟拆調過來的十幾名淨人,顯得有些空曠。不過他也清楚,這在那些光是主人就有幾百口的大族中根本不值一提。
不過這宅子可比袁天罡在縣署裏的縣令宅闊氣多了。
整個宅院東西寬約三十米,南北長約五十五米。正門一進,約莫十米寬是一進院,奴婢的居所和門房便處在這一進。宅門在一進東側,最西麵是茅房和馬廄。
北麵是二進院的院牆,進得二院門便是一圈圍繞整個二院的遊廊。院中種了不少花草,不過雖看似有打理過卻顯得頗為雜亂,舒琿甚至還在裏麵看到幾顆韭菜。
正對二院門便是正房,主人的居所。正房兩側的耳房本是留給填房或者子女居住。院門左側是西廂房,右側東廂房,都與正房有遊廊相連。
西廂房的耳房是個茅廁,正連著一進奴婢居所的茅廁。東廂房的耳房是個廚房,並且有單獨的門可以通到一進院,整個宅子的水井也在這裏。
正房背後還有三進院,或叫後罩房,一般是主人親近奴婢的居所,也有作庫房使用。
那牙子殷勤地給一行人介紹著宅院的各種布置,想來同樣的話他昨日已經跟紅魚和敖廣兩人說過,此時再講起來也是熱情不減。
“這宅子本是一戶蘇州絲綢商人建的,這幾年幹旱,內地糧價飛漲,生意也難做。”
“所以一聽紅娘子要在縣中購置宅院,便托我們牙行介紹了這筆買賣。昨日談妥,他一家人直接回老家去了。”
“據說他們那邊糧食還不算太貴,並且水產豐富,倒是不用為天發愁。”
“一應大宗家具都還留著,因為紅娘子買宅子爽快,那蘇州商人便直接附送了,你們也免得重新置辦。”
舒琿左右打量,不錯,宅子還蠻新的。
這正房自己住,耳房或者廂房敖廣和紅魚想住哪就住哪。自己這宅子人少,到時候把後罩房改建一下,弄個小廚房和浴室,完美。
然後他便被紅魚領著穿過遊廊,進入正對二院門的那間最為高大的正房。
正房寬約十四米,深五米,被屏風和帷簾隔成了五個部分。其中最為寬敞的是待客的中堂,青磚鋪地,擺了一張長案和幾張胡床。其中上首兩個還有靠背,除了名字不同它們就已經是椅子了。
進門左手屏風後是兩張博物架,上麵字畫古玩已被原主人帶走,隻留下幾塊奇石樹根,倒是頗合舒琿胃口。再掀起一掛紗簾,背後便是一個小書房,此時還留著一方硯台和一個筆架。筆架上的筆還是全新的,想來都是些觀賞玩物。
畢竟此間原主人隻是一名商人,恐怕最多也就是剛好識字這個文化程度。
中堂右手屏風背後還有一層厚紗簾,掀開一看,一進擺著一張小圓桌,上麵茶盞泥壺一應俱全,靠牆的位置鋪著一張小床。再往右便是圈鏤空月亮門,同樣也隻作裝飾用,門後便是主人的床榻。
“少爺睡這,奴婢睡外麵。”紅魚指了指最裏麵的床鋪,又指了指拱門外的靠牆小床,詮釋著貼身侍女一詞的定語到底是什麽意思。
沉默了一會,舒琿覺得好像哪裏不對,卻又好像確實應該這樣。他決定暫時先放一邊,問道:
“敖廣,你住哪邊?”
“少爺,咱家就住你隔壁的耳房。”
舒琿撫了撫下巴,嗯,這樣也不錯。這樣宅子裏的三巨頭,也就都在這一塊,自己的光環效果想要覆蓋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