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書院做為蜀中最為出名的書院,學習的任務也極繁重,陳浮生他們作為上院的學生更是如此。
每日早晨卯時開始,就要進行晨讀。五日一休,但每放一天假都相對地布置了大量的作業,上午頭腦清明,有著為數眾多的先生,分別講授經史子集、詩賦文章乃至琴棋書畫這些雜學。
經過了午休,頭腦雖然沒有上午的靈動,卻更加沉穩,先生們就會當堂留下題目現場作答,或者批閱點評前一日放學時留下的作業。
每一個人的知識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
陳浮生也不例外,那些文章經義倒也罷了,他之前畢竟也知道不少,基礎不低,現在做得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
反倒是那些雜學,他有著突飛猛進地進展,畢竟這些東西他最多也就是在十歲之前有著淺嚐輒止地嚐試,之後就再也沒有接觸,進展自然飛速無比,隻可惜這方麵經驗技法和天賦才情缺一不可,相比較在音律上麵的突飛猛進,他在手談上麵就乏善可陳,不過陳浮生倒也能夠理解,圍棋從起手、中盤到收官,講究得是一個謀略,而他本質上終究還是一個魔門弟子,習慣了縱欲而為,這不符合他的胃口。
不過最讓他無語的還是書畫上麵,都說書畫不分家,可是他的書法雖然沒有經過刻苦訓練,但憑借著修為和見識,也贏得了筆力非凡,氣魄雄偉的評語,偏偏在繪畫上麵他就掌握不了那些技法。
不過陳浮生最近還是很高興,畢竟人無完人,作為一個修行之人,他對自己也不會苛求太多,畢竟能夠體會挖掘出其中的美感,在某種方麵上比成為一個技法高超的書畫家要來的更加重要。
更何況經過數日來的思索,他的想法已經逐步完善起來,也是時候將大自在天子法的修為移出體外了。
滿意地看看天,又是明月高懸,天地間的靈氣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陳浮生能夠感覺到,今天是最為合適的一天。
這種心血來潮,雖然看似沒有道理,卻往往契合大道,乃是每個生命在一生之中都會經曆過的事情。
據說這乃是生命之中的先天靈覺在突破塵世的遮蔽,釋放光彩。
陳浮生對這些研究不夠深入,但能感覺,今天他的精氣神都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狀態,簡直有著一種隨心所欲的意味,明白這是狀態最好的一天,就算沒有那些說法,成功的幾率也會達到最大。
秋月早就被他找了個借口暫時送了出去,好在當初選的這一片地方相對而言就比較僻靜,陳浮生又提前用術法封住了庭院,既保證不會有人看到這裏的異樣,更不可能闖進來打擾。
陳浮生運轉大自在天子法,單手作勢,院落之中的井中一個青色竹筒躍然而出。
這個竹筒還是他在天欲尊者那裏煉製過的,隻不過限於材質、手法、功力等種種因素,這一次之後,估計就隻能報廢了。
不無遺憾地想到這裏,陳浮生緩緩打開竹筒,從裏麵取出木偶,如今的這個木偶當真稱得上流光溢彩,氣象不凡。任何一個人看到,都會明白這是一件難得的寶貝。
這也是陳浮生經過考慮後的決定,類似修為,這件半成的法器也算是見不得光的尷尬之物,不適合呆在身邊。
但畢竟製作的時候也花費了他不少精力,直接扔掉或者銷毀都太多浪費。
就在這個時候,他想到了這個方法,於是打算來個廢物利用。
木偶最大的劣勢在於自身材質和祭煉火候的不足。
於是陳浮生就將他放至在這竹筒之中,放入井中。用陣法汲取地氣與水靈之氣淬煉其本質,木偶得了竹筒的保護自然能夠在避免侵蝕地時候最大化地接受這些,同時竹筒內含的禁製也會借此轉移到木偶之中,相當於陳浮生在對木偶進行祭煉。
滿意地發現木偶無論是材質還是靈性都有所提升,陳浮生盤膝坐下,就在這月色之下開始了祭煉。
其實他的想法就是在替身木偶裏麵,另行構造經脈,從而形成一個可以保證大自在天子法循環運行的係統,其實這套係統原理很簡單,與本身的修煉並沒有什麽根本上的區別,思路都是納天地之氣於己身的法門。
難題在於兩個方麵。首先這個承載他修為的外物,必須與他本人能夠相互感應,否則和一般的死物有什麽區別,根本不會對他的修為做出任何反應,其次他還必須在這其中塑造出一整套可以運行的經脈來,這就比較麻煩了,蓋因人體內部的精妙遠超一切外物,經脈便是如此,作為天生承載氣血運行的通道,經脈與生命息息相關,而死物又怎麽可能與真人相同,也是這件木偶本來就是仿製的人體,煉製的時候又用了陳浮生的精血毛發等組織,經曆了這麽多年的獨自運轉,已經成為了一件半生半死的奇物,內部也初步形成了類似經脈的存在否則陳浮生也不會打這個主意。
將體內真氣緩緩注入木偶體內,將木偶體內未曾完全成型的經脈打通並進行滋潤養護以保證這些剛剛成型的經脈不會因為撤去真氣之後強行崩潰。
這一步講究的是一個細致,同時他還要對和自身有些紕漏的經脈一一糾正過來,饒是他已經在感應天地之後修成了神識有著內視的能力,做完這一切還是把他累得氣喘籲籲,半天喘不過起來,
不過這也就是一個簡化過程,陳浮生也不過是將奇經八脈構造了出來,至於那些更細微隱秘莫小型經脈則被他有意放過。
一來這對於大自在天子法的修煉畢竟沒有什麽影響,二來以陳浮生的見識和真含量也就隻能做到這個地步,再往上就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接下來就是要為大自在天子氣在木偶體內“繪製”出一幅真氣運行圖出來,有了它,大自在天子法的修為才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有了長期存在的基礎,
每日早晨卯時開始,就要進行晨讀。五日一休,但每放一天假都相對地布置了大量的作業,上午頭腦清明,有著為數眾多的先生,分別講授經史子集、詩賦文章乃至琴棋書畫這些雜學。
經過了午休,頭腦雖然沒有上午的靈動,卻更加沉穩,先生們就會當堂留下題目現場作答,或者批閱點評前一日放學時留下的作業。
每一個人的知識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
陳浮生也不例外,那些文章經義倒也罷了,他之前畢竟也知道不少,基礎不低,現在做得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
反倒是那些雜學,他有著突飛猛進地進展,畢竟這些東西他最多也就是在十歲之前有著淺嚐輒止地嚐試,之後就再也沒有接觸,進展自然飛速無比,隻可惜這方麵經驗技法和天賦才情缺一不可,相比較在音律上麵的突飛猛進,他在手談上麵就乏善可陳,不過陳浮生倒也能夠理解,圍棋從起手、中盤到收官,講究得是一個謀略,而他本質上終究還是一個魔門弟子,習慣了縱欲而為,這不符合他的胃口。
不過最讓他無語的還是書畫上麵,都說書畫不分家,可是他的書法雖然沒有經過刻苦訓練,但憑借著修為和見識,也贏得了筆力非凡,氣魄雄偉的評語,偏偏在繪畫上麵他就掌握不了那些技法。
不過陳浮生最近還是很高興,畢竟人無完人,作為一個修行之人,他對自己也不會苛求太多,畢竟能夠體會挖掘出其中的美感,在某種方麵上比成為一個技法高超的書畫家要來的更加重要。
更何況經過數日來的思索,他的想法已經逐步完善起來,也是時候將大自在天子法的修為移出體外了。
滿意地看看天,又是明月高懸,天地間的靈氣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陳浮生能夠感覺到,今天是最為合適的一天。
這種心血來潮,雖然看似沒有道理,卻往往契合大道,乃是每個生命在一生之中都會經曆過的事情。
據說這乃是生命之中的先天靈覺在突破塵世的遮蔽,釋放光彩。
陳浮生對這些研究不夠深入,但能感覺,今天他的精氣神都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狀態,簡直有著一種隨心所欲的意味,明白這是狀態最好的一天,就算沒有那些說法,成功的幾率也會達到最大。
秋月早就被他找了個借口暫時送了出去,好在當初選的這一片地方相對而言就比較僻靜,陳浮生又提前用術法封住了庭院,既保證不會有人看到這裏的異樣,更不可能闖進來打擾。
陳浮生運轉大自在天子法,單手作勢,院落之中的井中一個青色竹筒躍然而出。
這個竹筒還是他在天欲尊者那裏煉製過的,隻不過限於材質、手法、功力等種種因素,這一次之後,估計就隻能報廢了。
不無遺憾地想到這裏,陳浮生緩緩打開竹筒,從裏麵取出木偶,如今的這個木偶當真稱得上流光溢彩,氣象不凡。任何一個人看到,都會明白這是一件難得的寶貝。
這也是陳浮生經過考慮後的決定,類似修為,這件半成的法器也算是見不得光的尷尬之物,不適合呆在身邊。
但畢竟製作的時候也花費了他不少精力,直接扔掉或者銷毀都太多浪費。
就在這個時候,他想到了這個方法,於是打算來個廢物利用。
木偶最大的劣勢在於自身材質和祭煉火候的不足。
於是陳浮生就將他放至在這竹筒之中,放入井中。用陣法汲取地氣與水靈之氣淬煉其本質,木偶得了竹筒的保護自然能夠在避免侵蝕地時候最大化地接受這些,同時竹筒內含的禁製也會借此轉移到木偶之中,相當於陳浮生在對木偶進行祭煉。
滿意地發現木偶無論是材質還是靈性都有所提升,陳浮生盤膝坐下,就在這月色之下開始了祭煉。
其實他的想法就是在替身木偶裏麵,另行構造經脈,從而形成一個可以保證大自在天子法循環運行的係統,其實這套係統原理很簡單,與本身的修煉並沒有什麽根本上的區別,思路都是納天地之氣於己身的法門。
難題在於兩個方麵。首先這個承載他修為的外物,必須與他本人能夠相互感應,否則和一般的死物有什麽區別,根本不會對他的修為做出任何反應,其次他還必須在這其中塑造出一整套可以運行的經脈來,這就比較麻煩了,蓋因人體內部的精妙遠超一切外物,經脈便是如此,作為天生承載氣血運行的通道,經脈與生命息息相關,而死物又怎麽可能與真人相同,也是這件木偶本來就是仿製的人體,煉製的時候又用了陳浮生的精血毛發等組織,經曆了這麽多年的獨自運轉,已經成為了一件半生半死的奇物,內部也初步形成了類似經脈的存在否則陳浮生也不會打這個主意。
將體內真氣緩緩注入木偶體內,將木偶體內未曾完全成型的經脈打通並進行滋潤養護以保證這些剛剛成型的經脈不會因為撤去真氣之後強行崩潰。
這一步講究的是一個細致,同時他還要對和自身有些紕漏的經脈一一糾正過來,饒是他已經在感應天地之後修成了神識有著內視的能力,做完這一切還是把他累得氣喘籲籲,半天喘不過起來,
不過這也就是一個簡化過程,陳浮生也不過是將奇經八脈構造了出來,至於那些更細微隱秘莫小型經脈則被他有意放過。
一來這對於大自在天子法的修煉畢竟沒有什麽影響,二來以陳浮生的見識和真含量也就隻能做到這個地步,再往上就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接下來就是要為大自在天子氣在木偶體內“繪製”出一幅真氣運行圖出來,有了它,大自在天子法的修為才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有了長期存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