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慧眼與真瞳一合,陳浮生便覺眼前的世界比起之前更加真實了幾分,甚至隱約觸摸到了某種不可思議的神奇境界,玄之又玄,妙不可言。
“據說當年赤血前輩突破元神的籌劃就是因為淨土禪院的一位高僧以慧眼觀三世的神通窺見,不知道我這鯤鵬慧眼發展到極致與之相比如何。”
鯤鵬真瞳畢竟是道門法術,與佛家的神通根源不同,雖然能夠結合在一起,卻還是太過粗陋,陳浮生方才看了片刻,就感覺有些疲倦,比起與別人惡鬥一場還要耗損心神。
把手在臉上一拂,收起法力,陳浮生暗自思索開來。
不過他也知道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可比性。
慧眼觀三世並非單純的眼識神通,更包含了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的真髓,乃是盜取天機的推演之法,因緣果報,號稱三世十方,一眼看遍。
相比之下,這鯤鵬慧眼就要務實許多,對於鬥法修行格外有利。
各門各派都有各自的規矩,但是在彼此往來中多少都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除非至交好友,否則修士在經過其他門派的山門前,切不可駕馭遁光。
一來表示對主人家的尊重,二來也是因為各門各派都有著護山的陣法,胡亂闖進來說不定就會招來大陣的殺伐。
大昭寺坐落於雪山之上,又有這方極樂淨土籠罩倒是不需要任何護山大陣,但大昭寺接近西域,寺中的和尚大多崇尚持戒苦行來磨礪心誌。
故而自山腳向上,以大法力開辟了出了一條千丈長的石階天梯出來,無論是外來的修士登山拜訪還是本寺的僧侶外出,一向都是通過這條山路上下。
而如果有凡人憑借著大誠心大毅力忍受著徹骨寒意,走到這寺門之前,就有機緣拜入大昭寺門下參悟佛法。
隻不過今天卻是不必,那道石梯已經被一道金光所覆蓋,一旦踏上石階,金光一閃,就會直接縮回大昭寺中。
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得了這尊大日如來法身的佛光照耀,得到的好處也不比陳浮生少上多少,如同上一次在龍宮一般,再一次動蕩變化起來,向著更圓滿完善的方向演化。
陳浮生身子一抖,百鬼經變圖自行落入其中,為這種演變提供法力,自身則是細心體悟其中的區別來。
上一次主要是山水形勢與五行五方陣結合起來,吞吐天地元氣,使其運轉更加靈動流暢。
這一次卻主要是在另一個層麵發生。
萬千陰魂念誦《金剛三昧轉輪經》的法力與這道佛光一結合就融了大地之內,瞬間就順著一種冥冥的牽扯向著黑山石精而去。
幾年下來,黑山石精與五方五行陣的牽扯也越來越深,因為身懷山神印的關係,當日陳浮生在東海所得的水月山河圖的收獲也有極大一部分自行向他投來。
自身本體所化的那一方巨石在日複一日的戊土精氣的祭煉下無數泥土覆蓋其上,早已化身成了一座山丘,孕育了不知多少花草蟲蟻。
如今的他也算是滿足了當初的心願,正式成為了一方山神。
他所修的道法中除了五嶽門中太嶽一脈的精髓之外,就要屬在北邙山中修行千年煉就的那一處幽冥鬼蜮最為厲害。
偏偏大昭寺已經將這件法寶祭煉成為一件淨土洞天,專門用來接引信徒魂魄,而《金剛三昧轉輪經》煉就的法力根底也是偏向於此,三者之間可以說是再合拍不過,這種機緣巧合到了極致,就算是推演天機也很難做到這一步。
黑山石精修行土行道法,法力堪稱雄厚敦實,但比起成千上萬陰魂的願力來畢竟還是差了許多。
更何況黑山石精自身也知道這件事對他修行大有好處,雖然不太理解陳浮生為何接二連三地助自己增進法力,但也不會錯過。
隻是猶豫片刻,就鼓起全身法力,吸納起這道佛光來。
在佛光照耀之下,山丘底下的虛空之中,那處肉眼看不到,但又確實存在的幽冥鬼蜮被這股浩蕩法力徹徹底底地衝刷煉化,然後擴張開來將這方圓數百裏的五方五行陣徹底覆蓋。
無形之中,在這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中修行生活的蟲蟻鳥獸,乃至幽若、飲雪、嬴信這些修為不淺的妖怪也都感覺到這方天地更加完善起來,冥冥之中自身也多了一層控製,好似生死都不能由自己做主一般。
輪回。
外麵的世界是沒有所謂的輪回存在的,天地就好比一方大磨盤,人死如燈滅,除了修為高深的修士之外都會在天地之力的洗刷下還原破碎,返還到天地之中。
與浩瀚無垠的天地之力相比,就算是元神高人也不過滄海一粟,然而對於這些小上無數倍,簡陋無數倍的洞天福地而言,每一個魂魄都是不容忽視的力量。故而洞天之寶大多也都有著收容魂魄的手段。
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目前所為也不過是將生靈死後的魂魄收容起來,距離傳聞中的輪回不知要差出多少,倒也已經是一項不小的成果了,真正的輪回轉世就連大昭寺的這方淨土都不能做到。
至於黑山石精的想法其實也很容易解釋。
這些法力進展並非黑山石精自身修為精進的關係,乃是外力成就,依附在這座大陣而成。
黑山石精的法力每進一步,與這座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緊密,直到最後徹底化入其中,決計脫不開陳浮生的掌控。
更何況這裏的輪回初成雖然借助了黑山石精的幽冥鬼蜮和對五方五行陣中地氣的掌控才能煉成,但其法力的源頭卻是陳浮生的百鬼經變圖,也不是黑山石精所能掌控的,方一成型就融入了大陣之中。
他也不過是在他目前所化的山丘山脈延伸之處差不多方圓三四十裏的範圍稍微影響幹涉罷了。
其他的區域則是被陳浮生借助百鬼經變圖掌控。
運起本命罡煞將這領道服隔絕開來,任其自行演化,陳浮生輕輕落足,正式踏上山腳下的第一道台階。
“據說當年赤血前輩突破元神的籌劃就是因為淨土禪院的一位高僧以慧眼觀三世的神通窺見,不知道我這鯤鵬慧眼發展到極致與之相比如何。”
鯤鵬真瞳畢竟是道門法術,與佛家的神通根源不同,雖然能夠結合在一起,卻還是太過粗陋,陳浮生方才看了片刻,就感覺有些疲倦,比起與別人惡鬥一場還要耗損心神。
把手在臉上一拂,收起法力,陳浮生暗自思索開來。
不過他也知道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可比性。
慧眼觀三世並非單純的眼識神通,更包含了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的真髓,乃是盜取天機的推演之法,因緣果報,號稱三世十方,一眼看遍。
相比之下,這鯤鵬慧眼就要務實許多,對於鬥法修行格外有利。
各門各派都有各自的規矩,但是在彼此往來中多少都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除非至交好友,否則修士在經過其他門派的山門前,切不可駕馭遁光。
一來表示對主人家的尊重,二來也是因為各門各派都有著護山的陣法,胡亂闖進來說不定就會招來大陣的殺伐。
大昭寺坐落於雪山之上,又有這方極樂淨土籠罩倒是不需要任何護山大陣,但大昭寺接近西域,寺中的和尚大多崇尚持戒苦行來磨礪心誌。
故而自山腳向上,以大法力開辟了出了一條千丈長的石階天梯出來,無論是外來的修士登山拜訪還是本寺的僧侶外出,一向都是通過這條山路上下。
而如果有凡人憑借著大誠心大毅力忍受著徹骨寒意,走到這寺門之前,就有機緣拜入大昭寺門下參悟佛法。
隻不過今天卻是不必,那道石梯已經被一道金光所覆蓋,一旦踏上石階,金光一閃,就會直接縮回大昭寺中。
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得了這尊大日如來法身的佛光照耀,得到的好處也不比陳浮生少上多少,如同上一次在龍宮一般,再一次動蕩變化起來,向著更圓滿完善的方向演化。
陳浮生身子一抖,百鬼經變圖自行落入其中,為這種演變提供法力,自身則是細心體悟其中的區別來。
上一次主要是山水形勢與五行五方陣結合起來,吞吐天地元氣,使其運轉更加靈動流暢。
這一次卻主要是在另一個層麵發生。
萬千陰魂念誦《金剛三昧轉輪經》的法力與這道佛光一結合就融了大地之內,瞬間就順著一種冥冥的牽扯向著黑山石精而去。
幾年下來,黑山石精與五方五行陣的牽扯也越來越深,因為身懷山神印的關係,當日陳浮生在東海所得的水月山河圖的收獲也有極大一部分自行向他投來。
自身本體所化的那一方巨石在日複一日的戊土精氣的祭煉下無數泥土覆蓋其上,早已化身成了一座山丘,孕育了不知多少花草蟲蟻。
如今的他也算是滿足了當初的心願,正式成為了一方山神。
他所修的道法中除了五嶽門中太嶽一脈的精髓之外,就要屬在北邙山中修行千年煉就的那一處幽冥鬼蜮最為厲害。
偏偏大昭寺已經將這件法寶祭煉成為一件淨土洞天,專門用來接引信徒魂魄,而《金剛三昧轉輪經》煉就的法力根底也是偏向於此,三者之間可以說是再合拍不過,這種機緣巧合到了極致,就算是推演天機也很難做到這一步。
黑山石精修行土行道法,法力堪稱雄厚敦實,但比起成千上萬陰魂的願力來畢竟還是差了許多。
更何況黑山石精自身也知道這件事對他修行大有好處,雖然不太理解陳浮生為何接二連三地助自己增進法力,但也不會錯過。
隻是猶豫片刻,就鼓起全身法力,吸納起這道佛光來。
在佛光照耀之下,山丘底下的虛空之中,那處肉眼看不到,但又確實存在的幽冥鬼蜮被這股浩蕩法力徹徹底底地衝刷煉化,然後擴張開來將這方圓數百裏的五方五行陣徹底覆蓋。
無形之中,在這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中修行生活的蟲蟻鳥獸,乃至幽若、飲雪、嬴信這些修為不淺的妖怪也都感覺到這方天地更加完善起來,冥冥之中自身也多了一層控製,好似生死都不能由自己做主一般。
輪回。
外麵的世界是沒有所謂的輪回存在的,天地就好比一方大磨盤,人死如燈滅,除了修為高深的修士之外都會在天地之力的洗刷下還原破碎,返還到天地之中。
與浩瀚無垠的天地之力相比,就算是元神高人也不過滄海一粟,然而對於這些小上無數倍,簡陋無數倍的洞天福地而言,每一個魂魄都是不容忽視的力量。故而洞天之寶大多也都有著收容魂魄的手段。
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目前所為也不過是將生靈死後的魂魄收容起來,距離傳聞中的輪回不知要差出多少,倒也已經是一項不小的成果了,真正的輪回轉世就連大昭寺的這方淨土都不能做到。
至於黑山石精的想法其實也很容易解釋。
這些法力進展並非黑山石精自身修為精進的關係,乃是外力成就,依附在這座大陣而成。
黑山石精的法力每進一步,與這座兩部十界金剛胎藏曼陀羅大陣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緊密,直到最後徹底化入其中,決計脫不開陳浮生的掌控。
更何況這裏的輪回初成雖然借助了黑山石精的幽冥鬼蜮和對五方五行陣中地氣的掌控才能煉成,但其法力的源頭卻是陳浮生的百鬼經變圖,也不是黑山石精所能掌控的,方一成型就融入了大陣之中。
他也不過是在他目前所化的山丘山脈延伸之處差不多方圓三四十裏的範圍稍微影響幹涉罷了。
其他的區域則是被陳浮生借助百鬼經變圖掌控。
運起本命罡煞將這領道服隔絕開來,任其自行演化,陳浮生輕輕落足,正式踏上山腳下的第一道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