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丹成之後,一身修為法力俱匯於一顆無形內丹之中,可以著手煉劍成絲這門劍術,劍氣雷音更是煉罡境界就有修行的資格。
但有資格與能否修成之間畢竟還是差了許多。事實上這兩門上乘劍術,便是練氣大成的道門羽士也不見得能夠成就。
否則當日顏如玉一修成劍氣雷音,也不會越過門派間的實力差距,可以正式同謝瑜這位昆侖雙玉並駕齊驅,更有資格去爭一爭這鬥劍大會三十六天罡的名頭。
但無論是她還是陳浮生所修成的劍氣雷音其實都還差了幾分火候。
他們能夠將劍光推升至音速之上,除了自身傳承高明,一身法力遠在那些旁門散修之上高明,再加上在劍法上有著超人的才情領悟外,自身所使用的法器亦是功勞不少。
陳浮生九天劍匣中的那幾口劍器自不必提,謝瑜手中那一口斬浪劍亦是當年南海劍派掌門蕭乘風的隨身法器,隻是後來他執掌南海劍派門戶,也就換上了門中的那一口鎮派飛劍,將原來的斬浪劍棄之不用。
這口飛劍本質上佳,又被他花費了數百年苦功在其中,早已祭煉到了二十七重天罡禁製上去,乃是天下間有數的幾口飛劍。
正是有了這等飛劍陳浮生與謝瑜才能憑借著其鋒銳斬裂大氣,突破到音速之境。
風萬裏能夠練成瞬劍術,固然是因為功法的緣故有些取巧,但在劍術上的天分也頗為不弱,然而他卻遲遲不能修成更容易一層的劍氣雷音,一直到從淨土禪院的無欲法師那裏得了浮生茶調和心境,道行再次精進之後才一舉功成,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的三十六口飛劍俱是以本命翎羽煉就,雖然靈通如意,但在本質上難免弱了一籌。
這種借助法器之力成就的劍術雖然威力上並不遜色太多,但畢竟不是本身法力成就,在圓融如意上差了一些。
因而當陳浮生手持青竹劍以及這截柳枝或者極樂相思咒法力化成的青絲紅線之時,雖然各有玄妙神通卻是再也施展不出這門劍術。
然而蘇正風卻是不同。
他根本不需要動用自身的飛劍,而是單單憑借本身修為將這門劍術修煉成功,一身法力凝練純粹至極。
更不必說他還將煉劍成絲的劍術與之融為一體,劍修素有一劍破萬法的說法,其倚仗的就是煉劍成絲。
兩者合一,威力絕非一加一等於二這麽簡單。
而他自身修為亦是鎮壓全場,道基大成。
正如練氣的其他幾層功夫一般,道基成就,也有著獨特的功效。
道基,顧名思義,便是成道的根基。
道基這一步,號稱氣與魂合,道與法合,心與神合,雖然不如丹成這一關金丹成色直接決定將來能夠走得多遠,但卻切身幹係到實力的高低。
在這一層,將法力積蓄圓滿之後,就要將自身的法術和魂魄法力徹底祭煉合一。
之前修士動用法術乃是憑借著自身神念控製體內的法力外放,幹涉體外的天地元氣運行,使其按照既定的結構路線重新運轉組合。
所謂的結構線路展現出來就是那一道道的種子符篆,等到了道基這一關,種子符篆被攝入本命元丹之中,與自身道力煉化為一,道就是法,根本無需再動用法力去激發運轉種子符篆,心念一動,就是無數法術形成外放,故而又有道基一成,萬法隨身的說法。
同樣,也隻有這些被煉入道基之中的種子符篆與魂魄相合,之後再經過劫火的淬煉仙氣的溫養,才有望在修士突破元神之後也跟著繼續突破練氣階段天罡三十六重地煞七十二重的藩籬。
其他的法術哪怕是元神高人開始修煉,也絕不可能突破這等境界,便是因為缺少了心神合一的這一步去。
故而修士修行,在其他幾關都力求法力純粹精簡,然而在奠定道基的時候,卻是多有人博采眾家之長,融入自身道基之中。
哪怕是自身暫時運用不到的法術,也會修煉一二,提前打下紮下根基來,免得成就元神之後,反而落得無法可依的地步。
蘇正風修行得乃是九天劍派中聲威最重的南明離火訣,其中孕含的法術劍訣自然也是十分高明強橫,再加上他問天劍的名號,單論起在劍術上的天分才情來,其實不拘是陳浮生還是謝瑜都要遜色他一籌,同輩之中或許也就那位身負青蓮劍訣的蓬萊雲中子差相比擬。
不過就算雲中子手持釣鼇竿這件無上法器,陳浮生也不敢肯定他就一定能夠在這位蘇師兄手下討得好去。
畢竟兩者之間的修為結結實實地差了兩層,就算釣鼇竿威力絕倫,雲中子也未必能夠發揮出來多少,就算他自身劍術高妙,法器犀利,也當不起蘇正風奠定了道基的南明離火劍訣。
修行之道,畢竟還是以自身道行為根基,所謂的術法神通不過是佐使的手段,所謂的法器更是身外之物。
若是能夠成就元神,那麽便是對手祭起數件法寶也是無用功。
蘇正風發出這一道本命劍氣分開兩人之後,順勢召回,也就不再出手,而是微微欠身,笑:“謝師妹居然在昆侖道法之外更得了中古時期便以凋零的兵家傳承,練就的槍法準時神妙,若是轉修飛劍,想必劍氣雷音、瞬劍術也能一蹴而就吧?”
“果然如此。”
陳浮生與謝瑜交手這麽多回合,已然將這一片新練成的北冥界域演練得純熟,早就有心停手,如今看到蘇正風插手,自然順著這個機會下來。
不過蘇正風所吐露出來的消息還是讓他有些驚訝。
修行界中素有上古中古今古的說法。目前修行界中看似門派林立,但其實總脫不出佛道魔雜這幾家的範疇。
上古之時,百族林立異獸橫行,人族天生體質孱弱,壽元短暫,遠不是作為主角存在。
然而到了中古之時,人族大興,才真正稱得上是修行的真正盛世,在當時,佛門雖然還未傳來,但流派卻有著足足百家之多,其興盛可見一斑。
但有資格與能否修成之間畢竟還是差了許多。事實上這兩門上乘劍術,便是練氣大成的道門羽士也不見得能夠成就。
否則當日顏如玉一修成劍氣雷音,也不會越過門派間的實力差距,可以正式同謝瑜這位昆侖雙玉並駕齊驅,更有資格去爭一爭這鬥劍大會三十六天罡的名頭。
但無論是她還是陳浮生所修成的劍氣雷音其實都還差了幾分火候。
他們能夠將劍光推升至音速之上,除了自身傳承高明,一身法力遠在那些旁門散修之上高明,再加上在劍法上有著超人的才情領悟外,自身所使用的法器亦是功勞不少。
陳浮生九天劍匣中的那幾口劍器自不必提,謝瑜手中那一口斬浪劍亦是當年南海劍派掌門蕭乘風的隨身法器,隻是後來他執掌南海劍派門戶,也就換上了門中的那一口鎮派飛劍,將原來的斬浪劍棄之不用。
這口飛劍本質上佳,又被他花費了數百年苦功在其中,早已祭煉到了二十七重天罡禁製上去,乃是天下間有數的幾口飛劍。
正是有了這等飛劍陳浮生與謝瑜才能憑借著其鋒銳斬裂大氣,突破到音速之境。
風萬裏能夠練成瞬劍術,固然是因為功法的緣故有些取巧,但在劍術上的天分也頗為不弱,然而他卻遲遲不能修成更容易一層的劍氣雷音,一直到從淨土禪院的無欲法師那裏得了浮生茶調和心境,道行再次精進之後才一舉功成,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的三十六口飛劍俱是以本命翎羽煉就,雖然靈通如意,但在本質上難免弱了一籌。
這種借助法器之力成就的劍術雖然威力上並不遜色太多,但畢竟不是本身法力成就,在圓融如意上差了一些。
因而當陳浮生手持青竹劍以及這截柳枝或者極樂相思咒法力化成的青絲紅線之時,雖然各有玄妙神通卻是再也施展不出這門劍術。
然而蘇正風卻是不同。
他根本不需要動用自身的飛劍,而是單單憑借本身修為將這門劍術修煉成功,一身法力凝練純粹至極。
更不必說他還將煉劍成絲的劍術與之融為一體,劍修素有一劍破萬法的說法,其倚仗的就是煉劍成絲。
兩者合一,威力絕非一加一等於二這麽簡單。
而他自身修為亦是鎮壓全場,道基大成。
正如練氣的其他幾層功夫一般,道基成就,也有著獨特的功效。
道基,顧名思義,便是成道的根基。
道基這一步,號稱氣與魂合,道與法合,心與神合,雖然不如丹成這一關金丹成色直接決定將來能夠走得多遠,但卻切身幹係到實力的高低。
在這一層,將法力積蓄圓滿之後,就要將自身的法術和魂魄法力徹底祭煉合一。
之前修士動用法術乃是憑借著自身神念控製體內的法力外放,幹涉體外的天地元氣運行,使其按照既定的結構路線重新運轉組合。
所謂的結構線路展現出來就是那一道道的種子符篆,等到了道基這一關,種子符篆被攝入本命元丹之中,與自身道力煉化為一,道就是法,根本無需再動用法力去激發運轉種子符篆,心念一動,就是無數法術形成外放,故而又有道基一成,萬法隨身的說法。
同樣,也隻有這些被煉入道基之中的種子符篆與魂魄相合,之後再經過劫火的淬煉仙氣的溫養,才有望在修士突破元神之後也跟著繼續突破練氣階段天罡三十六重地煞七十二重的藩籬。
其他的法術哪怕是元神高人開始修煉,也絕不可能突破這等境界,便是因為缺少了心神合一的這一步去。
故而修士修行,在其他幾關都力求法力純粹精簡,然而在奠定道基的時候,卻是多有人博采眾家之長,融入自身道基之中。
哪怕是自身暫時運用不到的法術,也會修煉一二,提前打下紮下根基來,免得成就元神之後,反而落得無法可依的地步。
蘇正風修行得乃是九天劍派中聲威最重的南明離火訣,其中孕含的法術劍訣自然也是十分高明強橫,再加上他問天劍的名號,單論起在劍術上的天分才情來,其實不拘是陳浮生還是謝瑜都要遜色他一籌,同輩之中或許也就那位身負青蓮劍訣的蓬萊雲中子差相比擬。
不過就算雲中子手持釣鼇竿這件無上法器,陳浮生也不敢肯定他就一定能夠在這位蘇師兄手下討得好去。
畢竟兩者之間的修為結結實實地差了兩層,就算釣鼇竿威力絕倫,雲中子也未必能夠發揮出來多少,就算他自身劍術高妙,法器犀利,也當不起蘇正風奠定了道基的南明離火劍訣。
修行之道,畢竟還是以自身道行為根基,所謂的術法神通不過是佐使的手段,所謂的法器更是身外之物。
若是能夠成就元神,那麽便是對手祭起數件法寶也是無用功。
蘇正風發出這一道本命劍氣分開兩人之後,順勢召回,也就不再出手,而是微微欠身,笑:“謝師妹居然在昆侖道法之外更得了中古時期便以凋零的兵家傳承,練就的槍法準時神妙,若是轉修飛劍,想必劍氣雷音、瞬劍術也能一蹴而就吧?”
“果然如此。”
陳浮生與謝瑜交手這麽多回合,已然將這一片新練成的北冥界域演練得純熟,早就有心停手,如今看到蘇正風插手,自然順著這個機會下來。
不過蘇正風所吐露出來的消息還是讓他有些驚訝。
修行界中素有上古中古今古的說法。目前修行界中看似門派林立,但其實總脫不出佛道魔雜這幾家的範疇。
上古之時,百族林立異獸橫行,人族天生體質孱弱,壽元短暫,遠不是作為主角存在。
然而到了中古之時,人族大興,才真正稱得上是修行的真正盛世,在當時,佛門雖然還未傳來,但流派卻有著足足百家之多,其興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