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原就坐在老頭子對麵,本來他是靠在椅背上眯著眼睛的,老頭子拿出古幣,他不由得睜開了眼睛。
陽光透過車窗,照到了老頭子手裏的古幣上。
這枚古幣,個兒確實比較大,直徑得有六厘米,是大錢,也比較厚重。雖然上麵有不少黑漆漆的髒汙,但也能看出,微露的銅質是很不錯的。
老頭子用兩根手指卡住邊棱,翻轉古幣。孫中原的眼睛不由一亮,字體清晰,字口犀利,絕對不是鑄幣!
這古錢幣,開始多為青銅,在明代嘉靖以後,開始使用黃銅,但不論哪種,市麵上流通的,絕大部分都是鑄造的。
隻有一種不是鑄造,那就是雕母。
開爐鑄錢的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先選用上好銅材,製出少量雕母。雕母,又叫祖錢,都是手工雕刻出來的,上麵的字兒,和鑄造的當然不一樣,絕不拖泥帶水,漂亮。而且,因為手工雕刻,每一枚雕母上的字兒都是略有不同的。
利用雕母,翻鑄出來的錢,叫做母錢。而後,才是用母錢翻砂鑄造,這樣造出來的才是流通的銅錢。這裏麵,還有一種,叫做樣錢,比母錢略差,比一般錢好,是母錢翻鑄出的第一批錢當中的優品。
所以,同朝代同版別的母錢,肯定要比流通的普通銅錢要貴重。
至於雕母,那就更不用說了,能流傳下來的,基本沒便宜的。
因為雕母的特殊性質,錢局用其翻鑄母錢之後,是要存檔入庫的,民間流傳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而且,雕母的觀賞性太好了。玩古幣的,都對字口很重視,雕母的字口,因為是雕刻的,手工的,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雕母不光有銅的,還會有木質的和牙質的,銅雕母用來翻鑄母錢,而木、牙質地的雕母,是要送上去讓皇帝審閱的。
雕母很容易識別,因為沒有任何鑄痕。當然了,造假也不難,現在的電腦雕刻不要太容易。
明代雖然也有銅雕母,但還是少,清代的錢幣鑄造,才開始大量使用銅雕母。
老頭子手裏拿的這枚雕母,就是清代的鹹豐元寶!
背“寶泉”、“當五百”。
這個寶泉局,是掌管鑄幣的機構,在清代,有寶泉局和寶源局,還有各地的鑄幣機構。寶泉局屬於戶部,寶源局屬於工部,是中央機構。
為什麽喜歡古幣的藏友互稱“泉友”?這和掌管鑄幣的機構叫“寶泉局”異曲同工。泉代錢,是古人希望錢如泉流這種情結的假借稱謂。
清代的錢幣,在普通人當中最出名的,恐怕要屬康熙通寶羅漢錢(可自問度娘,還牽扯到愛情)。不過,在古幣收藏者眼中,精美的鹹豐大錢,在清錢中,無疑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鹹豐年間,因為太平天國起義,滇銅之路被阻斷,鑄錢原料告急,那種流通的小錢,銅質差,製作粗陋。同時,也開始鑄造大錢。
大錢主要有兩種,一種叫鹹豐重寶,一種叫鹹豐元寶。鹹豐重寶背麵一般有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的字樣。很明顯,就是一個當這麽多個用。
而鹹豐元寶大錢,當得更多,當一百,當五百,當千,都有。
鹹豐重寶和鹹豐元寶,一是個兒大,重寶直徑一般在3.5到4厘米左右,元寶可達5到6厘米左右。而清代普通的銅錢,直徑基本都是兩厘米多。
二是銅質往往比較精良。小錢你糊弄了,大錢當這麽多,發行得少,再糊弄就不好看了。
三是字體漂亮,端莊大氣。
所以,鹹豐大錢的收藏愛好者很多。一枚品相好的鹹豐大錢拿在手裏,黃澄澄,沉甸甸,把玩欣賞下漂亮的字體,確實很舒服。非玩家不太容易體會,類似一種心滿意足吧。
說到鹹豐年間的銅錢,各種各樣有上千的版別。就說鹹豐重寶和鹹豐元寶,版別那也很多。最不值錢的鹹豐重寶和鹹豐元寶,隻要品相差不多的,也得幾百塊。
至於值錢的,幾千幾萬的也不少。“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這個版別,市價兒是很高的。隻要是真品,品相普通的,也能值幾十萬!
至於“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也不知道當時一共製作了多少枚,肯定是不多。市麵上出現過,一枚還上過拍賣會,有拍賣紀錄可查,四年前,拍過兩百多萬的價兒。
估計這騙子拍賣公司就是安按這個說的。
當然了,受歡迎的東西,值錢的東西,假貨也特別多。
雕母這種鳳毛麟角的珍品,拿出來,看都不看,直接說假貨,估計成功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但是,孫中原瞅著老頭子手裏這枚鹹豐元寶雕母,卻看到了寶光!
從陽光下潤澤的包漿,露出的優良銅質,還有字體、字口以及幣形來看,其實也找不出問題。
這真是有意思了!
騙子拍賣公司的人,恐怕就是玩套路,開始打主意的目標,就是那一萬塊錢鑒定費!估計那鑒定書,順手就打印蓋章製作出來了!
這枚雕母,不知道他們細看沒有。但就算細看,恐怕他們也不會相信是真的。
什麽叫陰差陽錯?這就是個典型案例。如果騙子拍賣公司有真正的高手,看得再仔細一點兒,那麽,這一萬塊鑒定費算什麽?
但好像沒有。不怪他們,他們的工作重點是騙人,不是撿漏。
而且,雕母實在是太罕見了,市麵上的假貨還這麽泛濫!
就好像,如果有個普通人拿著一件古玩重器和你談。你知道這東西如果是真的,就價值上億,但即便他幾萬就賣給你,你會買嗎?
看起來,你因為幾率問題放棄;但本質上,是你眼力不夠。眼力不夠,那就成了賭;賭的時候,才會考慮幾率。
但孫中原不用。
確定是可以確定了,東西就是真品。隻是,孫中原感到這事兒實在是有點兒奇葩。
這時候,老頭子似乎注意到了孫中原在盯著他的東西看,表情一時顯得有些尷尬。
陽光透過車窗,照到了老頭子手裏的古幣上。
這枚古幣,個兒確實比較大,直徑得有六厘米,是大錢,也比較厚重。雖然上麵有不少黑漆漆的髒汙,但也能看出,微露的銅質是很不錯的。
老頭子用兩根手指卡住邊棱,翻轉古幣。孫中原的眼睛不由一亮,字體清晰,字口犀利,絕對不是鑄幣!
這古錢幣,開始多為青銅,在明代嘉靖以後,開始使用黃銅,但不論哪種,市麵上流通的,絕大部分都是鑄造的。
隻有一種不是鑄造,那就是雕母。
開爐鑄錢的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先選用上好銅材,製出少量雕母。雕母,又叫祖錢,都是手工雕刻出來的,上麵的字兒,和鑄造的當然不一樣,絕不拖泥帶水,漂亮。而且,因為手工雕刻,每一枚雕母上的字兒都是略有不同的。
利用雕母,翻鑄出來的錢,叫做母錢。而後,才是用母錢翻砂鑄造,這樣造出來的才是流通的銅錢。這裏麵,還有一種,叫做樣錢,比母錢略差,比一般錢好,是母錢翻鑄出的第一批錢當中的優品。
所以,同朝代同版別的母錢,肯定要比流通的普通銅錢要貴重。
至於雕母,那就更不用說了,能流傳下來的,基本沒便宜的。
因為雕母的特殊性質,錢局用其翻鑄母錢之後,是要存檔入庫的,民間流傳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而且,雕母的觀賞性太好了。玩古幣的,都對字口很重視,雕母的字口,因為是雕刻的,手工的,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雕母不光有銅的,還會有木質的和牙質的,銅雕母用來翻鑄母錢,而木、牙質地的雕母,是要送上去讓皇帝審閱的。
雕母很容易識別,因為沒有任何鑄痕。當然了,造假也不難,現在的電腦雕刻不要太容易。
明代雖然也有銅雕母,但還是少,清代的錢幣鑄造,才開始大量使用銅雕母。
老頭子手裏拿的這枚雕母,就是清代的鹹豐元寶!
背“寶泉”、“當五百”。
這個寶泉局,是掌管鑄幣的機構,在清代,有寶泉局和寶源局,還有各地的鑄幣機構。寶泉局屬於戶部,寶源局屬於工部,是中央機構。
為什麽喜歡古幣的藏友互稱“泉友”?這和掌管鑄幣的機構叫“寶泉局”異曲同工。泉代錢,是古人希望錢如泉流這種情結的假借稱謂。
清代的錢幣,在普通人當中最出名的,恐怕要屬康熙通寶羅漢錢(可自問度娘,還牽扯到愛情)。不過,在古幣收藏者眼中,精美的鹹豐大錢,在清錢中,無疑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鹹豐年間,因為太平天國起義,滇銅之路被阻斷,鑄錢原料告急,那種流通的小錢,銅質差,製作粗陋。同時,也開始鑄造大錢。
大錢主要有兩種,一種叫鹹豐重寶,一種叫鹹豐元寶。鹹豐重寶背麵一般有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的字樣。很明顯,就是一個當這麽多個用。
而鹹豐元寶大錢,當得更多,當一百,當五百,當千,都有。
鹹豐重寶和鹹豐元寶,一是個兒大,重寶直徑一般在3.5到4厘米左右,元寶可達5到6厘米左右。而清代普通的銅錢,直徑基本都是兩厘米多。
二是銅質往往比較精良。小錢你糊弄了,大錢當這麽多,發行得少,再糊弄就不好看了。
三是字體漂亮,端莊大氣。
所以,鹹豐大錢的收藏愛好者很多。一枚品相好的鹹豐大錢拿在手裏,黃澄澄,沉甸甸,把玩欣賞下漂亮的字體,確實很舒服。非玩家不太容易體會,類似一種心滿意足吧。
說到鹹豐年間的銅錢,各種各樣有上千的版別。就說鹹豐重寶和鹹豐元寶,版別那也很多。最不值錢的鹹豐重寶和鹹豐元寶,隻要品相差不多的,也得幾百塊。
至於值錢的,幾千幾萬的也不少。“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這個版別,市價兒是很高的。隻要是真品,品相普通的,也能值幾十萬!
至於“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也不知道當時一共製作了多少枚,肯定是不多。市麵上出現過,一枚還上過拍賣會,有拍賣紀錄可查,四年前,拍過兩百多萬的價兒。
估計這騙子拍賣公司就是安按這個說的。
當然了,受歡迎的東西,值錢的東西,假貨也特別多。
雕母這種鳳毛麟角的珍品,拿出來,看都不看,直接說假貨,估計成功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但是,孫中原瞅著老頭子手裏這枚鹹豐元寶雕母,卻看到了寶光!
從陽光下潤澤的包漿,露出的優良銅質,還有字體、字口以及幣形來看,其實也找不出問題。
這真是有意思了!
騙子拍賣公司的人,恐怕就是玩套路,開始打主意的目標,就是那一萬塊錢鑒定費!估計那鑒定書,順手就打印蓋章製作出來了!
這枚雕母,不知道他們細看沒有。但就算細看,恐怕他們也不會相信是真的。
什麽叫陰差陽錯?這就是個典型案例。如果騙子拍賣公司有真正的高手,看得再仔細一點兒,那麽,這一萬塊鑒定費算什麽?
但好像沒有。不怪他們,他們的工作重點是騙人,不是撿漏。
而且,雕母實在是太罕見了,市麵上的假貨還這麽泛濫!
就好像,如果有個普通人拿著一件古玩重器和你談。你知道這東西如果是真的,就價值上億,但即便他幾萬就賣給你,你會買嗎?
看起來,你因為幾率問題放棄;但本質上,是你眼力不夠。眼力不夠,那就成了賭;賭的時候,才會考慮幾率。
但孫中原不用。
確定是可以確定了,東西就是真品。隻是,孫中原感到這事兒實在是有點兒奇葩。
這時候,老頭子似乎注意到了孫中原在盯著他的東西看,表情一時顯得有些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