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原和陳丹洋上前一看,老人的攤子上,主要是一些舊書和一些紙質的東西。
舊書又基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線裝本,一部分是連環畫。線裝本多為清代到民國的東西,至於連環畫,那就不用說了,算是現代收藏品。
老人收拾得樸素幹淨,似乎對來逛攤的顧客也不怎麽在意,他手裏拿著的,是一本清末刊刻的唐人作品《酉陽雜俎》,似乎看得津津有味。
古書刻本這種收藏品,在古玩門類裏比較特殊,說白了,是量產,嚴格來說算不得真正的藝術品。
真正的藝術品,當然是不能量產的。比如瓷器,字畫,玉雕,這些拿出任何一件,都是唯一的,絕無重複。
即便同一個工匠做的同一款瓷器,同一個畫家畫的同一題材,同一個玉雕師雕的同一造型,出來的兩件東西,那也是不同的。
古書刻本自然也有珍品,比如宋刻本,那是因為刻工卓絕,傳世又極少。至於清代乃至民國的刻本,傳下來的是很多的,所以隻要不是名坊之作,量還是很大的,價錢也一直上不去。
這個老人的攤子上,就多為普品。再加上他不怎麽熱情,攤子前沒人也很正常。
另外,攤子一角,還有一大摞堆在一起的碑帖,看著也不怎麽老,多是民國年間的複製品。
孫中原看了看那些刻本,沒什麽中意的,便就手翻了翻碑帖。碑帖這東西,即便是民國的,有時候也有現在市麵上不容易見的內容,即便是不值錢,收藏幾張也不錯。
不過,翻了一多半,也沒翻出什麽有價值的東西。
孫中原盯著剩下的碑帖看了看,本想罷手,卻忽然在其中發現了一層杏紅色的寶光!
嗯?
循著寶光之處,孫中原迅速扒拉開了碑帖,卻翻出了一張扇麵!
這張扇麵,就是杏紅色的,有折痕,背麵還有些粘貼的痕跡,想是從扇子上取下來的。應該取得很小心,背麵雖有痕跡,卻無損傷。
扇麵上,是小字行楷,寫了一闋詞;嚴格來說,是從一首詞裏麵摘出來的兩句: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這出自納蘭性德的的一首《采桑子》。納蘭性德是個傳奇人物,首先出身顯赫,父親是大學士明珠,母親是愛新覺羅氏,生於天潢貴胄之家,他自己還是康熙的禦前侍衛。
同時呢,他的詞名氣非常大,被稱為“國初第一詞手”。即便他三十出頭就英年早逝,但在清代名人序列中仍是名列前茅。
詞是好詞,字也是好字,俊朗飄逸,氣度不凡。而且,就連筆墨,也像是清早期的。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扇麵上寫了這兩句詞,孤零零的,沒有任何落款和朱印。
所以,也不好判定就是納蘭性德的親筆手書。即便對比納蘭性德的傳世書法,覺得極其相似,但要在市場上出手,這種證據也不充分。因為當時仰慕納蘭詞,模仿其書法的人,恐怕不少。
不過,即便這上麵的詞,出自普通人之手,孫中原也準備拿下這張扇麵了!
因為這張杏紅色的紙!
紙上的筆墨看似清早期,但是比起這張紙,還是差了好幾百年!
這張紙,是北宋的紙!
謝公箋!
謝公箋,是北宋的名紙,為謝景初所創,號稱有十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所以又稱十色箋。
當然了,如果單純從染色的紙箋來說,謝景初不是首創。唐代有大名鼎鼎的薛濤箋,而且後來發展的顏色也不少。
謝公箋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質量和特色,紙張堅韌,色彩悅目,經久不褪。製作技法是傳下來了,但是宋代原始的謝公箋,孫中原還從未聽說有傳世品!
看看手裏這張被裁剪成扇麵的謝公箋,曆經千年,依然保持著一定的韌性,而且杏紅的顏色也很潤澤,果然是名不虛傳!
孫中原心想,這還真是有點兒相得益彰的意思,試想,即便是在清早期,一般人哪能得到北宋原始的謝公箋?
納蘭性德,還真是極有可能。
不過,謝公箋出自蜀地,伏牛不管是距離蜀地,還是京城,都不近,天知道如何輾轉反側,出現了這麽一張扇麵。
這些根本沒法考證了,孫中原拿著扇麵,對老人笑道,“老爺子,這張扇麵也出麽?”
老人放下《酉陽雜俎》看了看,“噢,碑帖裏的?你想要?”
“是啊,您給個價兒?”
“小夥子挺有格調啊,上麵是納蘭詞,沒準兒真是納蘭性德寫的。”老人說起話來,倒是慈眉善目。
“這又沒款兒,而且納蘭詞在清代就傳揚甚廣,您這話我沒法兒接。”孫中原心中一喜,看來,老人沒看明白這張紙。
這也是,謝公箋主要是用作書信,尺幅本來就不大,這居然還別出心裁剪出了一張扇麵,而且看痕跡還用到了扇子上,一般人也不會多想。
就算孫中原知道謝公箋的一些特征,若無寶光相助,也是不能認定的。
“嗬嗬。這扇麵的紙挺老,我看能到清早期甚至是明,加上這字兒也不賴,雖然沒款兒,考據考據,說不定真不是一般的東西。”老人想了想,“我也挺喜歡,你給八千吧!”
孫中原一聽,這老人還真不是省油的燈。要真是喜歡,怎麽會放到一堆普通的碑帖裏麵,頂多是注意過,但沒當真正的好東西。
就一張清代的扇麵揭紙,加兩句沒有落款兒的書法詞句,八千,確實是高了。
這扇麵,孫中原買來是不會出售的,能碰上謝公箋,本來就是撞大運的事兒,而且上麵的詞還有可能是納蘭性德親筆題寫!既然有折痕了,他準備配一副上好的扇骨,收藏起來。
“太高了吧,老爺子!”這時候,陳丹洋在一邊開口了。
老人根本沒理他,而且笑著看了看孫中原。
孫中原並未急於答話,掏出煙來,遞給老人,“老爺子,還有類似的東西麽?我一並看看,合適就多買點兒。”
舊書又基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線裝本,一部分是連環畫。線裝本多為清代到民國的東西,至於連環畫,那就不用說了,算是現代收藏品。
老人收拾得樸素幹淨,似乎對來逛攤的顧客也不怎麽在意,他手裏拿著的,是一本清末刊刻的唐人作品《酉陽雜俎》,似乎看得津津有味。
古書刻本這種收藏品,在古玩門類裏比較特殊,說白了,是量產,嚴格來說算不得真正的藝術品。
真正的藝術品,當然是不能量產的。比如瓷器,字畫,玉雕,這些拿出任何一件,都是唯一的,絕無重複。
即便同一個工匠做的同一款瓷器,同一個畫家畫的同一題材,同一個玉雕師雕的同一造型,出來的兩件東西,那也是不同的。
古書刻本自然也有珍品,比如宋刻本,那是因為刻工卓絕,傳世又極少。至於清代乃至民國的刻本,傳下來的是很多的,所以隻要不是名坊之作,量還是很大的,價錢也一直上不去。
這個老人的攤子上,就多為普品。再加上他不怎麽熱情,攤子前沒人也很正常。
另外,攤子一角,還有一大摞堆在一起的碑帖,看著也不怎麽老,多是民國年間的複製品。
孫中原看了看那些刻本,沒什麽中意的,便就手翻了翻碑帖。碑帖這東西,即便是民國的,有時候也有現在市麵上不容易見的內容,即便是不值錢,收藏幾張也不錯。
不過,翻了一多半,也沒翻出什麽有價值的東西。
孫中原盯著剩下的碑帖看了看,本想罷手,卻忽然在其中發現了一層杏紅色的寶光!
嗯?
循著寶光之處,孫中原迅速扒拉開了碑帖,卻翻出了一張扇麵!
這張扇麵,就是杏紅色的,有折痕,背麵還有些粘貼的痕跡,想是從扇子上取下來的。應該取得很小心,背麵雖有痕跡,卻無損傷。
扇麵上,是小字行楷,寫了一闋詞;嚴格來說,是從一首詞裏麵摘出來的兩句: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這出自納蘭性德的的一首《采桑子》。納蘭性德是個傳奇人物,首先出身顯赫,父親是大學士明珠,母親是愛新覺羅氏,生於天潢貴胄之家,他自己還是康熙的禦前侍衛。
同時呢,他的詞名氣非常大,被稱為“國初第一詞手”。即便他三十出頭就英年早逝,但在清代名人序列中仍是名列前茅。
詞是好詞,字也是好字,俊朗飄逸,氣度不凡。而且,就連筆墨,也像是清早期的。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扇麵上寫了這兩句詞,孤零零的,沒有任何落款和朱印。
所以,也不好判定就是納蘭性德的親筆手書。即便對比納蘭性德的傳世書法,覺得極其相似,但要在市場上出手,這種證據也不充分。因為當時仰慕納蘭詞,模仿其書法的人,恐怕不少。
不過,即便這上麵的詞,出自普通人之手,孫中原也準備拿下這張扇麵了!
因為這張杏紅色的紙!
紙上的筆墨看似清早期,但是比起這張紙,還是差了好幾百年!
這張紙,是北宋的紙!
謝公箋!
謝公箋,是北宋的名紙,為謝景初所創,號稱有十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所以又稱十色箋。
當然了,如果單純從染色的紙箋來說,謝景初不是首創。唐代有大名鼎鼎的薛濤箋,而且後來發展的顏色也不少。
謝公箋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質量和特色,紙張堅韌,色彩悅目,經久不褪。製作技法是傳下來了,但是宋代原始的謝公箋,孫中原還從未聽說有傳世品!
看看手裏這張被裁剪成扇麵的謝公箋,曆經千年,依然保持著一定的韌性,而且杏紅的顏色也很潤澤,果然是名不虛傳!
孫中原心想,這還真是有點兒相得益彰的意思,試想,即便是在清早期,一般人哪能得到北宋原始的謝公箋?
納蘭性德,還真是極有可能。
不過,謝公箋出自蜀地,伏牛不管是距離蜀地,還是京城,都不近,天知道如何輾轉反側,出現了這麽一張扇麵。
這些根本沒法考證了,孫中原拿著扇麵,對老人笑道,“老爺子,這張扇麵也出麽?”
老人放下《酉陽雜俎》看了看,“噢,碑帖裏的?你想要?”
“是啊,您給個價兒?”
“小夥子挺有格調啊,上麵是納蘭詞,沒準兒真是納蘭性德寫的。”老人說起話來,倒是慈眉善目。
“這又沒款兒,而且納蘭詞在清代就傳揚甚廣,您這話我沒法兒接。”孫中原心中一喜,看來,老人沒看明白這張紙。
這也是,謝公箋主要是用作書信,尺幅本來就不大,這居然還別出心裁剪出了一張扇麵,而且看痕跡還用到了扇子上,一般人也不會多想。
就算孫中原知道謝公箋的一些特征,若無寶光相助,也是不能認定的。
“嗬嗬。這扇麵的紙挺老,我看能到清早期甚至是明,加上這字兒也不賴,雖然沒款兒,考據考據,說不定真不是一般的東西。”老人想了想,“我也挺喜歡,你給八千吧!”
孫中原一聽,這老人還真不是省油的燈。要真是喜歡,怎麽會放到一堆普通的碑帖裏麵,頂多是注意過,但沒當真正的好東西。
就一張清代的扇麵揭紙,加兩句沒有落款兒的書法詞句,八千,確實是高了。
這扇麵,孫中原買來是不會出售的,能碰上謝公箋,本來就是撞大運的事兒,而且上麵的詞還有可能是納蘭性德親筆題寫!既然有折痕了,他準備配一副上好的扇骨,收藏起來。
“太高了吧,老爺子!”這時候,陳丹洋在一邊開口了。
老人根本沒理他,而且笑著看了看孫中原。
孫中原並未急於答話,掏出煙來,遞給老人,“老爺子,還有類似的東西麽?我一並看看,合適就多買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