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大軍和黑子興致大漲,“趕緊詳細說說!”
陳丹洋似有些別扭,“不過是我個人的推斷,這還沒去地方看看呢。而且推測地氣改變,是青衣羌國施法所為,我也有點兒異想天開。”
“先說來聽聽嘛!”孫中原道。
“好吧。”陳丹洋理了理,解釋道,“昆侖山龍脈之祖,衍生出的龍脈,有大有小,決定著王朝的氣數。實際上,先後衍生出的主脈,隻有十二條,就是華夏疆域內曾經出現的十二個正統王朝: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陳丹洋喝了一口水,“龍脈和王朝是共生的。這青衣羌國,當然不是主脈。不僅不是主脈,而且這麽一個邊疆小國,恐怕連普通的龍脈基礎都沒有。他們的膽子很大,可能是想逆天而行,借助改變地氣,催生龍脈,以使國之更國!”
說到這裏,陳丹洋頓了頓。
隋東辰吧嗒了兩口旱煙,“昆侖山東南盡頭,乃是龍尾之位。他們若想在龍尾之位如此謀劃,難度當真不小。”
“隋爺說的是。南方,本就是火性正位,但是要想催生龍脈,並與昆侖龍尾連在一起,必須改成土性地氣。昆侖龍脈,至此已盡,想與之銜接,難如登天。”陳丹洋道,“但是,如果我推測的是真的,青衣羌國改變地氣畢竟是成功了!”
“至於成功的方法,你肯定也推測不出了?”孫中原問。
“是,我肯定推不出。不過如果去了,倒是有希望。”陳丹洋接著說道,“川省西北部的這一小片地域,地氣成功被改變,卻並沒有催生銜接的龍脈,中間肯定有什麽問題。問題可能很難探查了,但是地氣改變,應該會留下線索。”
孫中原前前後後梳理了一番,開口道,“龍脈生成,本是複雜的天定模式,人力催生,難道有成功的先例?”
陳丹洋一時沒回答,稍稍停頓了一下。
隋東辰接了,“不是人力催生,而是巧借天地之力。比如一些陣法,是人布置的,發揮出的作用,卻並非人力。”
陳丹洋連連點頭,“隋爺威武。”
而後又道,“不是沒有先例啊!至少我聽過一個。”
“噢?”孫中原問道,“難不成哪個皇帝是通過催生龍脈,從而得以開國登基?”
陳丹洋看了看隋東辰,隋東辰沒有言語,而且眼神中也有疑惑。
“也不能說是因為催生龍脈才得以開國登基,因為這個人本來就有了權力基礎。既然說到了,你們就當個故事聽吧,這是我爺爺告訴我的,但是缺乏佐證,隻是他的推演。”陳丹洋說道。
“華夏十二主龍脈,對應十二王朝,這個是公認的,清朝之後,也確實沒了皇帝,就此終結。但是,還有為數眾多的支龍脈,對應其他王朝。這個數量太多了,不說別的,十六國時期的那些國家,也都是有龍脈對應的。”
“有一個王朝非常特殊,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夾在西漢和東漢之間。西漢和東漢是後來人命名的稱呼,其實劉秀,相當於恢複了漢朝,隻不過遷都了而已。”
“根據我爺爺的推演,王莽建立新朝之前,唯恐根基不穩,就曾經請大批能人異士,催生新的龍脈。而且他不僅成功了,也真的當上了皇帝。”
雖然夏商周三個王朝,也有主龍脈對應,但是秦始皇才是華夏的第一個皇帝。王莽登上皇位,是大權在握之下,接受禪讓稱帝。當然了,所謂禪讓,不過是他自導自演的。
王莽建立了新朝,也成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通過禪讓當上的皇帝。前麵的秦朝和西漢的皇帝,要麽是子承父位,要麽是打下來的江山。
新朝很短命,滿打滿算不過十六年。
“我爺爺認為,王莽之前催生的龍脈,就在漢朝龍脈附近。借用了漢朝的龍脈王氣,以使新王朝更為強大。”陳丹洋繼續說道,“不知道他用了什麽法子,總之是成功了。”
“這樣,漢朝龍脈王氣看似斷絕,其實是被借到了新王朝的龍脈之上。不過,這漢朝龍脈是十二條主脈之一,而且氣數未盡!強行借用,最後還是出現了反噬,所以王莽的新朝很快就覆滅了,東漢建立,重新延續了漢朝的龍脈王氣。”
大軍和黑子聽得一個愣一個愣的,雖然毫無根據,但卻不知不覺深信不疑。
孫中原忽而想到,這青衣羌國從開國到被滅,其間有一段是和王莽的新朝重合的,“催生龍脈,王莽所用的法子,和青衣羌國所用的法子,是不是大同小異?”
陳丹洋搖搖頭,“肯定不是,青衣羌國是改變地氣,在昆侖龍脈的外部想催生銜接的龍脈。而王莽,則是直接借用漢朝龍脈王氣,斷彼生此。”
隋東辰吐出一口煙,“如果,所有的這些推斷都是真的,青衣羌國改變了地氣,卻沒有催生龍脈,他們也不會再有什麽好辦法。但是,川西北的地氣改變之處所衍生的風水絕佳之地,卻有可能被青衣羌國就此利用!”
陳丹洋的眼睛登時又冒光了!
“對呀隋爺,這處風水絕佳之地,有可能建有青衣王陵!”
孫中原禁不住笑起來,陳丹洋叫出這個“青衣王陵”,是一時脫嘴。按說應該叫青衣羌國王陵,你就是簡稱,似乎也是羌國王陵更合理。但是呢,青衣王陵,好像更好聽一些。
青衣羌國的曆史距離現在太過久遠,滅亡消失後,很難找出足夠的史料支撐。雖然發現了一些遺址,但是王陵卻一直沒有被發現過。而且,青衣羌國的核心區域,並不在川西北緊鄰藏東的地氣改變之處。
如果這地方真的有“青衣王陵”,那肯定沒被發現過,會保留完整的原貌。
“你笑什麽?覺得不可能?”陳丹洋興奮之餘,不由瞥了孫中原一眼。
“不是,恰恰相反!你說得,倒讓我有點兒想去看看了。”[.]
陳丹洋似有些別扭,“不過是我個人的推斷,這還沒去地方看看呢。而且推測地氣改變,是青衣羌國施法所為,我也有點兒異想天開。”
“先說來聽聽嘛!”孫中原道。
“好吧。”陳丹洋理了理,解釋道,“昆侖山龍脈之祖,衍生出的龍脈,有大有小,決定著王朝的氣數。實際上,先後衍生出的主脈,隻有十二條,就是華夏疆域內曾經出現的十二個正統王朝: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陳丹洋喝了一口水,“龍脈和王朝是共生的。這青衣羌國,當然不是主脈。不僅不是主脈,而且這麽一個邊疆小國,恐怕連普通的龍脈基礎都沒有。他們的膽子很大,可能是想逆天而行,借助改變地氣,催生龍脈,以使國之更國!”
說到這裏,陳丹洋頓了頓。
隋東辰吧嗒了兩口旱煙,“昆侖山東南盡頭,乃是龍尾之位。他們若想在龍尾之位如此謀劃,難度當真不小。”
“隋爺說的是。南方,本就是火性正位,但是要想催生龍脈,並與昆侖龍尾連在一起,必須改成土性地氣。昆侖龍脈,至此已盡,想與之銜接,難如登天。”陳丹洋道,“但是,如果我推測的是真的,青衣羌國改變地氣畢竟是成功了!”
“至於成功的方法,你肯定也推測不出了?”孫中原問。
“是,我肯定推不出。不過如果去了,倒是有希望。”陳丹洋接著說道,“川省西北部的這一小片地域,地氣成功被改變,卻並沒有催生銜接的龍脈,中間肯定有什麽問題。問題可能很難探查了,但是地氣改變,應該會留下線索。”
孫中原前前後後梳理了一番,開口道,“龍脈生成,本是複雜的天定模式,人力催生,難道有成功的先例?”
陳丹洋一時沒回答,稍稍停頓了一下。
隋東辰接了,“不是人力催生,而是巧借天地之力。比如一些陣法,是人布置的,發揮出的作用,卻並非人力。”
陳丹洋連連點頭,“隋爺威武。”
而後又道,“不是沒有先例啊!至少我聽過一個。”
“噢?”孫中原問道,“難不成哪個皇帝是通過催生龍脈,從而得以開國登基?”
陳丹洋看了看隋東辰,隋東辰沒有言語,而且眼神中也有疑惑。
“也不能說是因為催生龍脈才得以開國登基,因為這個人本來就有了權力基礎。既然說到了,你們就當個故事聽吧,這是我爺爺告訴我的,但是缺乏佐證,隻是他的推演。”陳丹洋說道。
“華夏十二主龍脈,對應十二王朝,這個是公認的,清朝之後,也確實沒了皇帝,就此終結。但是,還有為數眾多的支龍脈,對應其他王朝。這個數量太多了,不說別的,十六國時期的那些國家,也都是有龍脈對應的。”
“有一個王朝非常特殊,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夾在西漢和東漢之間。西漢和東漢是後來人命名的稱呼,其實劉秀,相當於恢複了漢朝,隻不過遷都了而已。”
“根據我爺爺的推演,王莽建立新朝之前,唯恐根基不穩,就曾經請大批能人異士,催生新的龍脈。而且他不僅成功了,也真的當上了皇帝。”
雖然夏商周三個王朝,也有主龍脈對應,但是秦始皇才是華夏的第一個皇帝。王莽登上皇位,是大權在握之下,接受禪讓稱帝。當然了,所謂禪讓,不過是他自導自演的。
王莽建立了新朝,也成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通過禪讓當上的皇帝。前麵的秦朝和西漢的皇帝,要麽是子承父位,要麽是打下來的江山。
新朝很短命,滿打滿算不過十六年。
“我爺爺認為,王莽之前催生的龍脈,就在漢朝龍脈附近。借用了漢朝的龍脈王氣,以使新王朝更為強大。”陳丹洋繼續說道,“不知道他用了什麽法子,總之是成功了。”
“這樣,漢朝龍脈王氣看似斷絕,其實是被借到了新王朝的龍脈之上。不過,這漢朝龍脈是十二條主脈之一,而且氣數未盡!強行借用,最後還是出現了反噬,所以王莽的新朝很快就覆滅了,東漢建立,重新延續了漢朝的龍脈王氣。”
大軍和黑子聽得一個愣一個愣的,雖然毫無根據,但卻不知不覺深信不疑。
孫中原忽而想到,這青衣羌國從開國到被滅,其間有一段是和王莽的新朝重合的,“催生龍脈,王莽所用的法子,和青衣羌國所用的法子,是不是大同小異?”
陳丹洋搖搖頭,“肯定不是,青衣羌國是改變地氣,在昆侖龍脈的外部想催生銜接的龍脈。而王莽,則是直接借用漢朝龍脈王氣,斷彼生此。”
隋東辰吐出一口煙,“如果,所有的這些推斷都是真的,青衣羌國改變了地氣,卻沒有催生龍脈,他們也不會再有什麽好辦法。但是,川西北的地氣改變之處所衍生的風水絕佳之地,卻有可能被青衣羌國就此利用!”
陳丹洋的眼睛登時又冒光了!
“對呀隋爺,這處風水絕佳之地,有可能建有青衣王陵!”
孫中原禁不住笑起來,陳丹洋叫出這個“青衣王陵”,是一時脫嘴。按說應該叫青衣羌國王陵,你就是簡稱,似乎也是羌國王陵更合理。但是呢,青衣王陵,好像更好聽一些。
青衣羌國的曆史距離現在太過久遠,滅亡消失後,很難找出足夠的史料支撐。雖然發現了一些遺址,但是王陵卻一直沒有被發現過。而且,青衣羌國的核心區域,並不在川西北緊鄰藏東的地氣改變之處。
如果這地方真的有“青衣王陵”,那肯定沒被發現過,會保留完整的原貌。
“你笑什麽?覺得不可能?”陳丹洋興奮之餘,不由瞥了孫中原一眼。
“不是,恰恰相反!你說得,倒讓我有點兒想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