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萬打底。”孫中原既然來了,又是霍曉東問的,便答了。
不料,曾老板的神情卻又出現了變化,“雍正官窯,才這個價兒?”
剛入門的人,有個通病,就是喜歡以偏概全。都知道雍正官窯出過不少天價,老覺得隻要是正兒八經的雍正官窯,肯定很值錢。
雍正官窯又不是隻有幾件,市場上肯定有個山高水低。雍正官窯最貴的,是琺琅彩,這個以億論價不奇怪。
但是這件單色釉,而且是仿古,仿宋代的天青釉,又是這麽小一個杯子,其實四百萬不少了。
這杯子,可能是成套杯子中的一隻。這位曾老板就這麽點兒眼力,能收來,也算是撞大運了。
“我說的是四百萬打底,根據買家情況,還能上浮一些,不過也多不了多少。”孫中原忽而看了看曾老板,“曾老板,莫非你收來價兒就不低?”
曾老板點點頭,“還真讓孫先生說對了,不多不少,我就是四百萬拿下的。”
“不虧就好。”霍曉東嘻嘻笑道,“要說玉器,我佩服你,可這瓷器,多少老鳥都吃過暗虧,您這個略低於市場價兒,很好啊。再說了,這樣的東西,捂上個三五年,漲勢是肯定的。”
曾老板聽了,勉強笑了笑。
古玩行裏,哪有這麽多撿漏的?按說這樣就該燒高香了。不過人和人不一樣,尤其是有的人還和大部分人不一樣。
孫中原見此,也不再多說話,準備告辭了。
這時候,曾老板自己掏出煙來,給孫中原上了一支,“孫先生,既然來了,能不能再多幫我看一件東西啊?”
孫中原一聽,有點兒不快,不過臉上沒表現出來,隻是看了看霍曉東。
霍曉東嗬嗬一笑,“曾老板,一開始可沒說有兩件啊!”
古玩行裏,好朋友幫著看看東西,本是稀鬆平常的事兒。可有兩點:第一,關係得真好;第二,得看是誰幫你看,要是真正的高手,不會輕易幫人看東西的。
這裏麵,懂行的人都知道,如果是一般關係幫你看,你得準備好鑒定費,尤其是比較貴重的東西。
曾老板算是個明白人,“孫先生大老遠跑一趟,規矩我懂!”接著又看了看霍曉東,“回頭,我再找你安排。”
孫中原這次算是幫霍曉東,曾老板既然對霍曉東表態,鑒定費且不說,最起碼這份人情是賺足了,“好啊,曾老板,說說吧。”
曾老板開口道,“其實我是一次買了兩樣東西,這件雍正官窯談好了四百萬,還有一件道光官窯,一百萬。一共花了五百萬!因為雍正官窯比較珍貴,我就隻找人看了這一件。那件道光的,我一直沒讓人看過呢。今兒見識了孫先生的眼力,我是太信你了!”
霍曉東聽了,“什麽?道光的瓷器一百萬?”
孫中原擺擺手,“道光官窯雖然比不上清三代,但也不是沒有貴的東西。”
曾老板立即從保險櫃裏又拿出了一件瓷器。
這件瓷器挺大,高達一尺多,是一件粉彩大瓶,象耳,博古紋。口沿和腹部下側鍍金,畫片兒則是群仙祝壽。
孫中原隻看了一眼,便皺起了眉。這東西,顯然不是道光官窯。
曾老板察言觀色,笑著開口道,“孫先生看看底款兒?”
孫中原擺擺手,“不用了,這不是道光官窯。”
要不是剛才孫中原有看雍正官窯的先例,估計曾老板還會不太服氣,但是現在孫中原的話,出口他就信了,臉上接著就有點兒不好看。
霍曉東卻很好奇,他上前翻看了一下底款,底款是四字雙行礬紅彩楷書款:慎德堂製。
本來呢,這個“慎德堂製”,是道光官窯的其中一種款兒。慎德堂是圓明園的建築,道光十一年建成的,算是道光的行宮,他晚年也在這裏生活,最後駕崩也是在這裏麵。
孫中原壓根兒就沒看底款兒。既然都說了不是道光官窯,那就是贗品,看不看無所謂了。
曾老板也就沒有再多介紹這件瓷器,直接問孫中原,“孫先生,那您再給指點下吧,讓我也知道假在哪裏。”
霍曉東也不看了,豎起耳朵聽。剛才那件雍正筒杯,孫中原多少還拿起來看了一會兒,這件就是一眼,更快更利索。
“曾老板,古玩和玉器工藝品不一樣。古玩是承載曆史的。比如你要玩道光官窯,最起碼你得了解道光皇帝。”孫中原開了口。
“這個,道光皇帝我倒是略知一二,可問題,道光年間粉彩還是不少啊!這群仙祝壽的畫片也沒問題。”曾老板解釋了幾句。
“道光皇帝,其實是個很節儉的皇帝,反映在瓷器上,有很多特點。比如,道光年間,粉彩雖然有,但開始明顯走下坡路。為什麽呢?因為粉彩成本高,比青花器高得多,就開始大量減少燒製。”
孫中原喝了口茶,繼續說道,“道光一朝的粉彩器,這麽大個兒,紋飾這麽繁複,畫片又是這種很排場的,極為少見。或者幹脆說吧,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道光官窯粉彩,應該是不可能有的。”
道光皇帝確實很節儉,比如他規定,衣服必須洗過三次才能不穿。
現在聽這個不太理解,覺得好像還是有點兒奢侈。其實,那時候皇帝穿的衣服,都是織繡而成,不要說三次,洗一次洗不好,那顏色就花了,不僅不好看,而且還容易染到別的地方。皇帝還能穿這種衣服?
而且,當時洗衣服的頻率也不算高。乾隆皇帝穿的衣服,從來沒洗過,換一次就不會再穿。
不過,道光皇帝的節儉,在當時的環境下,有點兒搞笑。他自己是真想節儉,但其實呢,當時滿清朝廷已經爛了,內務府那一幫子人都在蒙他。
當時,道光的套褲,膝蓋那地兒磨破了,還讓人打上補丁繼續穿。當時有個詞兒叫打掌兒。結果,一幫子大臣,也跟著學,沒破都打上。這特麽都快成到道光朝一種“時尚”了。
有一次,道光召見大臣曹振鏞,一看,曹振鏞的套褲上也打著補丁,挺高興,他倡行節儉嘛!便問了幾句。
“愛卿,你這套褲上也打掌兒啊?”
“是,臣的套褲也打掌兒。”
“你打個掌兒,花了多少錢?”
“回皇上,花了三錢銀子”
“你這算便宜,內務府給朕的套褲打掌兒,花了五兩銀子。”
好嘛!五兩銀子,這得買多少條新套褲啊!
曾老板心說,怪不得看這麽快,原來壓根兒就沒用上技術特征!他又不好意思再多問孫中原,隻好尷尬地笑了笑。
不料,曾老板的神情卻又出現了變化,“雍正官窯,才這個價兒?”
剛入門的人,有個通病,就是喜歡以偏概全。都知道雍正官窯出過不少天價,老覺得隻要是正兒八經的雍正官窯,肯定很值錢。
雍正官窯又不是隻有幾件,市場上肯定有個山高水低。雍正官窯最貴的,是琺琅彩,這個以億論價不奇怪。
但是這件單色釉,而且是仿古,仿宋代的天青釉,又是這麽小一個杯子,其實四百萬不少了。
這杯子,可能是成套杯子中的一隻。這位曾老板就這麽點兒眼力,能收來,也算是撞大運了。
“我說的是四百萬打底,根據買家情況,還能上浮一些,不過也多不了多少。”孫中原忽而看了看曾老板,“曾老板,莫非你收來價兒就不低?”
曾老板點點頭,“還真讓孫先生說對了,不多不少,我就是四百萬拿下的。”
“不虧就好。”霍曉東嘻嘻笑道,“要說玉器,我佩服你,可這瓷器,多少老鳥都吃過暗虧,您這個略低於市場價兒,很好啊。再說了,這樣的東西,捂上個三五年,漲勢是肯定的。”
曾老板聽了,勉強笑了笑。
古玩行裏,哪有這麽多撿漏的?按說這樣就該燒高香了。不過人和人不一樣,尤其是有的人還和大部分人不一樣。
孫中原見此,也不再多說話,準備告辭了。
這時候,曾老板自己掏出煙來,給孫中原上了一支,“孫先生,既然來了,能不能再多幫我看一件東西啊?”
孫中原一聽,有點兒不快,不過臉上沒表現出來,隻是看了看霍曉東。
霍曉東嗬嗬一笑,“曾老板,一開始可沒說有兩件啊!”
古玩行裏,好朋友幫著看看東西,本是稀鬆平常的事兒。可有兩點:第一,關係得真好;第二,得看是誰幫你看,要是真正的高手,不會輕易幫人看東西的。
這裏麵,懂行的人都知道,如果是一般關係幫你看,你得準備好鑒定費,尤其是比較貴重的東西。
曾老板算是個明白人,“孫先生大老遠跑一趟,規矩我懂!”接著又看了看霍曉東,“回頭,我再找你安排。”
孫中原這次算是幫霍曉東,曾老板既然對霍曉東表態,鑒定費且不說,最起碼這份人情是賺足了,“好啊,曾老板,說說吧。”
曾老板開口道,“其實我是一次買了兩樣東西,這件雍正官窯談好了四百萬,還有一件道光官窯,一百萬。一共花了五百萬!因為雍正官窯比較珍貴,我就隻找人看了這一件。那件道光的,我一直沒讓人看過呢。今兒見識了孫先生的眼力,我是太信你了!”
霍曉東聽了,“什麽?道光的瓷器一百萬?”
孫中原擺擺手,“道光官窯雖然比不上清三代,但也不是沒有貴的東西。”
曾老板立即從保險櫃裏又拿出了一件瓷器。
這件瓷器挺大,高達一尺多,是一件粉彩大瓶,象耳,博古紋。口沿和腹部下側鍍金,畫片兒則是群仙祝壽。
孫中原隻看了一眼,便皺起了眉。這東西,顯然不是道光官窯。
曾老板察言觀色,笑著開口道,“孫先生看看底款兒?”
孫中原擺擺手,“不用了,這不是道光官窯。”
要不是剛才孫中原有看雍正官窯的先例,估計曾老板還會不太服氣,但是現在孫中原的話,出口他就信了,臉上接著就有點兒不好看。
霍曉東卻很好奇,他上前翻看了一下底款,底款是四字雙行礬紅彩楷書款:慎德堂製。
本來呢,這個“慎德堂製”,是道光官窯的其中一種款兒。慎德堂是圓明園的建築,道光十一年建成的,算是道光的行宮,他晚年也在這裏生活,最後駕崩也是在這裏麵。
孫中原壓根兒就沒看底款兒。既然都說了不是道光官窯,那就是贗品,看不看無所謂了。
曾老板也就沒有再多介紹這件瓷器,直接問孫中原,“孫先生,那您再給指點下吧,讓我也知道假在哪裏。”
霍曉東也不看了,豎起耳朵聽。剛才那件雍正筒杯,孫中原多少還拿起來看了一會兒,這件就是一眼,更快更利索。
“曾老板,古玩和玉器工藝品不一樣。古玩是承載曆史的。比如你要玩道光官窯,最起碼你得了解道光皇帝。”孫中原開了口。
“這個,道光皇帝我倒是略知一二,可問題,道光年間粉彩還是不少啊!這群仙祝壽的畫片也沒問題。”曾老板解釋了幾句。
“道光皇帝,其實是個很節儉的皇帝,反映在瓷器上,有很多特點。比如,道光年間,粉彩雖然有,但開始明顯走下坡路。為什麽呢?因為粉彩成本高,比青花器高得多,就開始大量減少燒製。”
孫中原喝了口茶,繼續說道,“道光一朝的粉彩器,這麽大個兒,紋飾這麽繁複,畫片又是這種很排場的,極為少見。或者幹脆說吧,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道光官窯粉彩,應該是不可能有的。”
道光皇帝確實很節儉,比如他規定,衣服必須洗過三次才能不穿。
現在聽這個不太理解,覺得好像還是有點兒奢侈。其實,那時候皇帝穿的衣服,都是織繡而成,不要說三次,洗一次洗不好,那顏色就花了,不僅不好看,而且還容易染到別的地方。皇帝還能穿這種衣服?
而且,當時洗衣服的頻率也不算高。乾隆皇帝穿的衣服,從來沒洗過,換一次就不會再穿。
不過,道光皇帝的節儉,在當時的環境下,有點兒搞笑。他自己是真想節儉,但其實呢,當時滿清朝廷已經爛了,內務府那一幫子人都在蒙他。
當時,道光的套褲,膝蓋那地兒磨破了,還讓人打上補丁繼續穿。當時有個詞兒叫打掌兒。結果,一幫子大臣,也跟著學,沒破都打上。這特麽都快成到道光朝一種“時尚”了。
有一次,道光召見大臣曹振鏞,一看,曹振鏞的套褲上也打著補丁,挺高興,他倡行節儉嘛!便問了幾句。
“愛卿,你這套褲上也打掌兒啊?”
“是,臣的套褲也打掌兒。”
“你打個掌兒,花了多少錢?”
“回皇上,花了三錢銀子”
“你這算便宜,內務府給朕的套褲打掌兒,花了五兩銀子。”
好嘛!五兩銀子,這得買多少條新套褲啊!
曾老板心說,怪不得看這麽快,原來壓根兒就沒用上技術特征!他又不好意思再多問孫中原,隻好尷尬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