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騎兵iv在遠軌的工作很多,包含勘探、分析與破譯三個部分。
勘探無需詳解,自然是地質構成、氣候狀況等,關係到隨後階段選定第一登陸點。
分析側重於生態圈初步分析,解析原生物種的組成情況。
暫以任務iv-x1做代號的目標行星上有著完整的生態圈,最受槍騎兵艦長與船員關注的有兩種:龍類、人形類。
龍類就是在距離還遠時被誤以為是飛機的生物,在遠軌道拍攝的一分米級高清晰畫麵已經能辨認大型飛行生物的眼睛,何況是這些平均翼展和體長都超過十米的怪物。
地球白堊紀的風神翼龍翼展也能超過11米,但iv-x1龍類相比就有些不夠吸引力了。這些龍類比傳說中的龍類生物要小,卻和傳說一樣是六肢生物。
眾所周知,地球上無論是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全都是四肢生物,風神翼龍作為地球史上最大的飛行生物一樣隻有四肢。該行星上六肢生物也不是隻有龍類,意味著有一條全新的進化係統,它們的祖先可能是蝦米那邊而不是魚!
已記錄的最大號個體,是由艦長發動投票,被船員們冠名為“黑皇後”的一隻反射著靛青色光彩的黑龍——它可能不是黑的,隻是顏色太深需要更近距離才能看清楚。
“黑皇後”體長有二十二點六米,翼展超過十八米。根據對落地後影子的成角分析,它的坐姿高度都有三層樓,絕對的巨無霸,住在北緯39度線上一座海拔約1500米的山頭上,似乎隻能利用懸崖起飛,並沒有發現超自然能力。
分析過程中,龍類與其他六肢類包括四臂蛇尾等一些玩意被分組到新建立的進化分支,但相關的進化樹考據必須到地麵依賴漫長的時間和挖掘完成。
人形類則是龍類之外最受關注的,生物需要一代代通過利用上肢才能解放肩周骨骼形態轉為適用於利用工具的類人形態。
順帶一提,被投票為哥布林的矮小類人生物智能在三種類人生物中最低,它們大多數都成群結隊的服務於體型大型生物包括龍類。
還得以黑皇後為例,它的巢穴邊就有很多山洞,住著數百哥布林,根據投放的同步衛星觀察哥布林以果子和小動物為生,同時會為黑皇後提供清潔服務,幫忙將黑皇後的剩餘獵物曬製成肉幹儲存,大概是個頭太小或是服務周到,黑皇後並不吃哥布林,形成了某種共生關係。
蛇妖和古精靈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文明特征。
蛇妖有大部分時間在水裏暫時無法全程監視,能利用石頭貝殼製造器具,在地麵會建造祭壇,偶爾會紮堆在祭壇現場宰殺獵物嘰嘰哇哇,大概處於圖騰崇拜階段。
古精靈的文明更高級點,其中南緯20度附近有個部落已經有金屬器,似乎開始有目的的種植,其他部落大部分都有狩獵和畜牧習慣。
破譯的部分是通過投放板磚大小的情報球到古精靈與蛇妖部落周邊,搜集語音信息,進而針對性的製定溝通策略。
總之,文明比較原始,即使存在排外也隻是部落間的排外並不針對種族,是個可以放心投放人類的星球。
槍騎兵在遠軌道運轉三個月,搜集到足夠的情報,才選定好預定登陸點並降低到同步軌道展開下一步工作。
進入同步軌道後,槍騎兵殖民準備程序正式啟動,開始造人,家園係統附屬模塊“記憶填充係統啟動”。
……在古代這種事情好像不怎麽人道,但殖民過程中是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沒人能指望幾千名船員在新的環境係統一定能誕下高適應級的後代,記憶填充則是為穩定克隆人的心理狀態。
克隆人的記憶包在出發前就經過篩選封存起來,並不像ai一樣隨機組合,男女各十萬份,最後一段都是填寫殖民協議通過訓練後進入完全靜止艙,所以從他們自身看也算是槍騎兵的船員,隻不過他們屬於登陸部門。
除了克隆人,在旅途中因心理評估狀態被淘汰的船員也進入該階段,他們被修正記憶後會和克隆人一起成為首批殖民者。
克隆人與船員不能直接碰麵以免穿幫,行動區除了入軌前後新搭建的掛載艙,還能動用原b組生活區。原b組成員則和a組合流,之間采用物理隔離的手段,除非艦長重新送電,否則是沒辦法通過破解和硬來打通通道的。
克隆人每天會“解凍”二十人,預期第一次登陸需要投送一千人。
他們做適應訓練的時候,槍騎兵的艦長和正式成員,已經忙著為登陸工作做新的準備。
殖民艙(非掛載)中的資源隨著各項工作的展開,搭建掛載艙、投送的人造衛星、衛星觀測設備、製造克隆人,富餘的空間越來越多,殖民準備程序進入該步驟後,殖民艙的空餘空間被重新利用起來。
船員們通過遙控機械將殖民艙中紮堆放在一起的設備按步驟重新擺放排列,在殖民艙中建立了一個後勤工廠,它將利用殖民艙中的錠狀資源,製造各種設備為後續的地麵行動提供額外的支持。
此外,對本地空氣動力的數據搜集與整理也進入實質行動階段。該階段通過特殊的衛星向大氣內投放微型無人機實現。
原理不複雜,作用卻很大。
槍騎兵搭載的空天飛機采用的是地球指標加一,為應付惡劣環境可以通過加裝拓展翼提供額外10%的升力,然iv-x1的空氣浮力還要略大於地球,之後的飛行器翼展可以減小以降低空氣阻力。
隨著各種各樣複雜異常的準備程序一項項完成,終於到了殖民日。
兩艘空天飛機同時被投進大氣層,經過四十分鍾的減速與飛行,然後在指定位置降落並趴窩了。
……是的,空天飛機趴窩根本就在預料之中!
首次登陸點有很多要求:氣候穩定、臨近河流、遠離可能遭到風暴襲擊的海平麵、半徑50公裏內沒有定居型的大型野獸、半徑300公裏內能找到鐵、銅、銀、錫、硝石、石油六種重要物資(規模無所謂,最好露天)、本身是超平坦地區。
對一個行星來說滿足任意兩個乃至三個要求的地點數不勝數,但完全滿足各種條件的地方,最終隻找到了兩處勉強湊合,可惜另一處有古精靈原住民部落,降落點完全沒得選。
該降落點最大的缺點是“超平坦”無法達標,空天飛機起落架頂不住顛簸,在槍騎兵上的三次模擬登陸中隻有一次有一艘空天飛機沒趴窩,因此也算是早有心理準備。
接下來的行動有點像當初在第二世界開拓mr251的海默星e6衛星。
登陸人員分作三批,一波負責安全,一波建設臨時營地,剩下的修臨時跑道人工製造超平坦地形。那艘被修補過的空天飛機運了很多設備下去,本地也沒有原生蟲族那麽厲害的生物,過程很順暢。
等臨時營地建成,開始用空投艙投送大型設備,並很快利用大家夥更換好空天飛機起落架、重新填充燃料。
如果要求足夠低,其實到空天飛機可以重複利用的階段,就算是完成任務了。可人類做星際殖民的夢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怎麽可能滿足於此。
通過空天飛機回收各種原材料,投送新的克隆人、設備,短短的兩個月間就建立了個跨度一百公裏,由三個小鎮組成的小社會。
接下來的情況比較讓人為難。
克隆人的記憶是經過優選的,卻也逃不過人的劣根性,身為本地擁有最高生產力與最強武器的群體,有些人開始有了新的想法。
讓烈陽下決定拋棄第一殖民地的,是被記錄為iv-x1第一次捕奴行動”的事件。
或許這些家夥的初衷隻是為工業社會更快的獲取人力“零件”,但奴隸的出現會使還未建立好完整政法體係本就脆弱的平等製度崩潰,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種群矛盾、階級分化等等等等。
這樣看來,槍騎兵iv上船員根本無法實際接觸到艦長,艦長卻有著生殺予奪權利的體係,穩穩當當度過了兩百多年船員還沒死光,簡直就是奇跡。
最後經過分組討論和全體投票,烈陽決定更改殖民計劃,進行分散式投送。
分散式投放,出現了新的成員——古精靈克隆體。
後麵是個極為漫長的改造期。漫長到槍騎兵上過半船員主動刪除部分記憶形成了實質的船員更迭。
大約六十年的時間,在各地建立了共計三十六個群落,通過通訊從太陽係人類聯合體獲得了技術支持,搭建出跨星係點對點超空間通訊係統,還獲得了第六代監管者的設計製造藍圖。
太陽係人類聯合體也不好過,差不多在槍騎兵iv到iv-x1時,木衛二歐羅巴基地宣布獨_立,雖然沒打起來,也讓人類和監管者之間的關係更緊張了。
沒有了木衛二基地,聯合體能夠調動的資源也減少了一部分,槍騎兵v在前幾年勉強發射,議會自己都覺得聯合體撐不到vi造出來的那天。
“人類真是個悲劇。”說出這話的時候,烈陽既沒有憤怒也沒有傷感,時間已經把他生為生物的最後一點情感都磨平了。
代理著監管者的職能,烈陽也不知道能不能撐到太平洋星係建立新的聯合體,所以雖然有些不放心,他還是著手將槍騎兵iv那台未通電的第五代監管者進行升級改造。
第六代監管者說實在話在烈陽看來也不怎麽靠譜。
她采用新的分層智能係統,下層是三個相當於第五代監管者的智能分管生活、工業、軍事,上層智能唯一的權限就是對下層智能進行初始化。隱患在於高層智能一旦認同底層智能的劣化,其存在根本毫無意義,畢竟高層智能也是個智能體,自身也可能發生劣化和強行扭曲底層條文解釋的情況。
總之不到最壞的情況,烈陽是不準備在太平洋星係把監管者放出來的。
烈陽一聲令下,槍騎兵iv脫離x1同步軌道,航向太平洋星係中的第二殖民目標,iv-x1公轉軌道距離約1.5au的荒涼岩質行星。
氣壓、磁場都比較穩定,轉速合適,隻是平均氣溫比x1低了十度,絕大部分地區水都以固體存在,沒有動物,植物貌似隻有苔蘚。槍騎兵iv上有曾經改造火星的資料,當年的火星比現在的x2底子差的多,所以需要的隻是時間而已。
這樣下去,艦長烈陽大概一生都會留在槍騎兵iv上,為人類的殖民夢想添磚加瓦,或許無數年後,哪個真實或虛擬的角落會有他的神像供人祭拜也說不定。
勘探無需詳解,自然是地質構成、氣候狀況等,關係到隨後階段選定第一登陸點。
分析側重於生態圈初步分析,解析原生物種的組成情況。
暫以任務iv-x1做代號的目標行星上有著完整的生態圈,最受槍騎兵艦長與船員關注的有兩種:龍類、人形類。
龍類就是在距離還遠時被誤以為是飛機的生物,在遠軌道拍攝的一分米級高清晰畫麵已經能辨認大型飛行生物的眼睛,何況是這些平均翼展和體長都超過十米的怪物。
地球白堊紀的風神翼龍翼展也能超過11米,但iv-x1龍類相比就有些不夠吸引力了。這些龍類比傳說中的龍類生物要小,卻和傳說一樣是六肢生物。
眾所周知,地球上無論是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全都是四肢生物,風神翼龍作為地球史上最大的飛行生物一樣隻有四肢。該行星上六肢生物也不是隻有龍類,意味著有一條全新的進化係統,它們的祖先可能是蝦米那邊而不是魚!
已記錄的最大號個體,是由艦長發動投票,被船員們冠名為“黑皇後”的一隻反射著靛青色光彩的黑龍——它可能不是黑的,隻是顏色太深需要更近距離才能看清楚。
“黑皇後”體長有二十二點六米,翼展超過十八米。根據對落地後影子的成角分析,它的坐姿高度都有三層樓,絕對的巨無霸,住在北緯39度線上一座海拔約1500米的山頭上,似乎隻能利用懸崖起飛,並沒有發現超自然能力。
分析過程中,龍類與其他六肢類包括四臂蛇尾等一些玩意被分組到新建立的進化分支,但相關的進化樹考據必須到地麵依賴漫長的時間和挖掘完成。
人形類則是龍類之外最受關注的,生物需要一代代通過利用上肢才能解放肩周骨骼形態轉為適用於利用工具的類人形態。
順帶一提,被投票為哥布林的矮小類人生物智能在三種類人生物中最低,它們大多數都成群結隊的服務於體型大型生物包括龍類。
還得以黑皇後為例,它的巢穴邊就有很多山洞,住著數百哥布林,根據投放的同步衛星觀察哥布林以果子和小動物為生,同時會為黑皇後提供清潔服務,幫忙將黑皇後的剩餘獵物曬製成肉幹儲存,大概是個頭太小或是服務周到,黑皇後並不吃哥布林,形成了某種共生關係。
蛇妖和古精靈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文明特征。
蛇妖有大部分時間在水裏暫時無法全程監視,能利用石頭貝殼製造器具,在地麵會建造祭壇,偶爾會紮堆在祭壇現場宰殺獵物嘰嘰哇哇,大概處於圖騰崇拜階段。
古精靈的文明更高級點,其中南緯20度附近有個部落已經有金屬器,似乎開始有目的的種植,其他部落大部分都有狩獵和畜牧習慣。
破譯的部分是通過投放板磚大小的情報球到古精靈與蛇妖部落周邊,搜集語音信息,進而針對性的製定溝通策略。
總之,文明比較原始,即使存在排外也隻是部落間的排外並不針對種族,是個可以放心投放人類的星球。
槍騎兵在遠軌道運轉三個月,搜集到足夠的情報,才選定好預定登陸點並降低到同步軌道展開下一步工作。
進入同步軌道後,槍騎兵殖民準備程序正式啟動,開始造人,家園係統附屬模塊“記憶填充係統啟動”。
……在古代這種事情好像不怎麽人道,但殖民過程中是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沒人能指望幾千名船員在新的環境係統一定能誕下高適應級的後代,記憶填充則是為穩定克隆人的心理狀態。
克隆人的記憶包在出發前就經過篩選封存起來,並不像ai一樣隨機組合,男女各十萬份,最後一段都是填寫殖民協議通過訓練後進入完全靜止艙,所以從他們自身看也算是槍騎兵的船員,隻不過他們屬於登陸部門。
除了克隆人,在旅途中因心理評估狀態被淘汰的船員也進入該階段,他們被修正記憶後會和克隆人一起成為首批殖民者。
克隆人與船員不能直接碰麵以免穿幫,行動區除了入軌前後新搭建的掛載艙,還能動用原b組生活區。原b組成員則和a組合流,之間采用物理隔離的手段,除非艦長重新送電,否則是沒辦法通過破解和硬來打通通道的。
克隆人每天會“解凍”二十人,預期第一次登陸需要投送一千人。
他們做適應訓練的時候,槍騎兵的艦長和正式成員,已經忙著為登陸工作做新的準備。
殖民艙(非掛載)中的資源隨著各項工作的展開,搭建掛載艙、投送的人造衛星、衛星觀測設備、製造克隆人,富餘的空間越來越多,殖民準備程序進入該步驟後,殖民艙的空餘空間被重新利用起來。
船員們通過遙控機械將殖民艙中紮堆放在一起的設備按步驟重新擺放排列,在殖民艙中建立了一個後勤工廠,它將利用殖民艙中的錠狀資源,製造各種設備為後續的地麵行動提供額外的支持。
此外,對本地空氣動力的數據搜集與整理也進入實質行動階段。該階段通過特殊的衛星向大氣內投放微型無人機實現。
原理不複雜,作用卻很大。
槍騎兵搭載的空天飛機采用的是地球指標加一,為應付惡劣環境可以通過加裝拓展翼提供額外10%的升力,然iv-x1的空氣浮力還要略大於地球,之後的飛行器翼展可以減小以降低空氣阻力。
隨著各種各樣複雜異常的準備程序一項項完成,終於到了殖民日。
兩艘空天飛機同時被投進大氣層,經過四十分鍾的減速與飛行,然後在指定位置降落並趴窩了。
……是的,空天飛機趴窩根本就在預料之中!
首次登陸點有很多要求:氣候穩定、臨近河流、遠離可能遭到風暴襲擊的海平麵、半徑50公裏內沒有定居型的大型野獸、半徑300公裏內能找到鐵、銅、銀、錫、硝石、石油六種重要物資(規模無所謂,最好露天)、本身是超平坦地區。
對一個行星來說滿足任意兩個乃至三個要求的地點數不勝數,但完全滿足各種條件的地方,最終隻找到了兩處勉強湊合,可惜另一處有古精靈原住民部落,降落點完全沒得選。
該降落點最大的缺點是“超平坦”無法達標,空天飛機起落架頂不住顛簸,在槍騎兵上的三次模擬登陸中隻有一次有一艘空天飛機沒趴窩,因此也算是早有心理準備。
接下來的行動有點像當初在第二世界開拓mr251的海默星e6衛星。
登陸人員分作三批,一波負責安全,一波建設臨時營地,剩下的修臨時跑道人工製造超平坦地形。那艘被修補過的空天飛機運了很多設備下去,本地也沒有原生蟲族那麽厲害的生物,過程很順暢。
等臨時營地建成,開始用空投艙投送大型設備,並很快利用大家夥更換好空天飛機起落架、重新填充燃料。
如果要求足夠低,其實到空天飛機可以重複利用的階段,就算是完成任務了。可人類做星際殖民的夢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怎麽可能滿足於此。
通過空天飛機回收各種原材料,投送新的克隆人、設備,短短的兩個月間就建立了個跨度一百公裏,由三個小鎮組成的小社會。
接下來的情況比較讓人為難。
克隆人的記憶是經過優選的,卻也逃不過人的劣根性,身為本地擁有最高生產力與最強武器的群體,有些人開始有了新的想法。
讓烈陽下決定拋棄第一殖民地的,是被記錄為iv-x1第一次捕奴行動”的事件。
或許這些家夥的初衷隻是為工業社會更快的獲取人力“零件”,但奴隸的出現會使還未建立好完整政法體係本就脆弱的平等製度崩潰,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種群矛盾、階級分化等等等等。
這樣看來,槍騎兵iv上船員根本無法實際接觸到艦長,艦長卻有著生殺予奪權利的體係,穩穩當當度過了兩百多年船員還沒死光,簡直就是奇跡。
最後經過分組討論和全體投票,烈陽決定更改殖民計劃,進行分散式投送。
分散式投放,出現了新的成員——古精靈克隆體。
後麵是個極為漫長的改造期。漫長到槍騎兵上過半船員主動刪除部分記憶形成了實質的船員更迭。
大約六十年的時間,在各地建立了共計三十六個群落,通過通訊從太陽係人類聯合體獲得了技術支持,搭建出跨星係點對點超空間通訊係統,還獲得了第六代監管者的設計製造藍圖。
太陽係人類聯合體也不好過,差不多在槍騎兵iv到iv-x1時,木衛二歐羅巴基地宣布獨_立,雖然沒打起來,也讓人類和監管者之間的關係更緊張了。
沒有了木衛二基地,聯合體能夠調動的資源也減少了一部分,槍騎兵v在前幾年勉強發射,議會自己都覺得聯合體撐不到vi造出來的那天。
“人類真是個悲劇。”說出這話的時候,烈陽既沒有憤怒也沒有傷感,時間已經把他生為生物的最後一點情感都磨平了。
代理著監管者的職能,烈陽也不知道能不能撐到太平洋星係建立新的聯合體,所以雖然有些不放心,他還是著手將槍騎兵iv那台未通電的第五代監管者進行升級改造。
第六代監管者說實在話在烈陽看來也不怎麽靠譜。
她采用新的分層智能係統,下層是三個相當於第五代監管者的智能分管生活、工業、軍事,上層智能唯一的權限就是對下層智能進行初始化。隱患在於高層智能一旦認同底層智能的劣化,其存在根本毫無意義,畢竟高層智能也是個智能體,自身也可能發生劣化和強行扭曲底層條文解釋的情況。
總之不到最壞的情況,烈陽是不準備在太平洋星係把監管者放出來的。
烈陽一聲令下,槍騎兵iv脫離x1同步軌道,航向太平洋星係中的第二殖民目標,iv-x1公轉軌道距離約1.5au的荒涼岩質行星。
氣壓、磁場都比較穩定,轉速合適,隻是平均氣溫比x1低了十度,絕大部分地區水都以固體存在,沒有動物,植物貌似隻有苔蘚。槍騎兵iv上有曾經改造火星的資料,當年的火星比現在的x2底子差的多,所以需要的隻是時間而已。
這樣下去,艦長烈陽大概一生都會留在槍騎兵iv上,為人類的殖民夢想添磚加瓦,或許無數年後,哪個真實或虛擬的角落會有他的神像供人祭拜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