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6章:吐蕃王鬆讚幹布,雪域戰神論欽陵
鬆讚幹布表麵上謙遜,但其實是個驕傲的人,而他也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吐蕃國地處高原之上的藏地,而藏地在尚未完成統一之前,上千年來各大部族、土司之間可謂是戰亂不斷。
鬆讚幹布所屬的噶氏家族一直都藏地大族,東方大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消息傳來後,噶氏家族致力於效仿大秦統一藏地,但可惜經過十數代人的努力也未能成功。
直到鬆讚幹布的父親囊日鬆讚的這一代,摒棄了閉關鎖國的祖製,積極和外界溝通,並靠著和漢羌二族通商,從而迎來了大發展,一點點的成為了藏地霸主。
但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著手一統吐蕃,囊日鬆讚就被自己人下毒暗害,而噶氏家族也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
鬆讚幹布在經過一係列內鬥後,好不容易才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卻又要麵對周邊部族的聯軍,而等打退了各部聯軍之後,父親所積攢的底蘊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根本不可能讓鬆讚幹布完成統一吐蕃的大業。
鬆讚幹布學習過大漢文化,並且多次前往雍涼二州遊學,所以對漢文化非常了解,而他最崇拜的就是秦始皇和漢高祖,尤其是百折不撓、屢敗屢戰的漢高祖。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以,哪怕是在這種局麵下,鬆讚幹布也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的有幹勁了。
鬆讚幹布一邊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發展生產,積攢力量,一邊繼續學習大漢先進的文明技術。
恰逢此時,漢王朝陷入末途,而割據江淮的軍閥袁術,以及兗州的曹操,更是隻要給錢什麽都賣,所以鬆讚幹布想買技術並不算難。
當然,此時的中原文明進步飛速,科技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能從曹操和袁術處買到的,也都隻是些淘汰下來的層次較低的技術。
可對於落後的吐蕃來說,哪怕是漢人淘汰的技術,都已經足夠他們消化很久了。
除了以上的種種之外,鬆讚幹布還效仿燕昭王,築‘黃金台’,千金買馬骨,想要招攬四方英才為己所用。
對於封閉的藏地來說,鬆讚幹布所做的很多事,都是違背了祖製的大逆不道之舉。
但在那些真正渴望得到改變,卻又對藏地的階級固化,而感到絕望的有識之士眼中,鬆讚幹布無疑是一束驅散黑暗的希望之光。
藏地賢才中的佼佼者,如:論東讚、悉諾邏恭祿、達延莽布支,以及茹勒傑、拉布果嘎等吐蕃七賢士等等,紛紛主動投靠鬆讚幹布,而這其中又以論東讚為首。
論東讚就是那個“六試婚使”,或是“六難婚使”的祿東讚,又被稱為“薛祿東讚”“築祿東讚”等,乃是公認的吐蕃王朝的第一宰相。
論東讚尋遍吐蕃各大勢力,發現隻有鬆讚幹布想改變,並且也隻有他有能力統一藏地,就將希望都放在了鬆讚幹布的身上,不但親自出山輔佐鬆讚幹布,還推薦了一大推的人才。
也正是在論東讚,以及眾賢才的人輔佐下,從大漢吸收了大量新技術的噶氏家族,才能再短時間內飛速提升,並再次具備了一統在藏地的資本。
可是就算如此,鬆讚幹布想要統一藏地也依舊困難重重,畢竟高原上多的是易守難攻之地,沒有一支強軍,一員能征善戰的名將的話,根本不可能打破高原的天然屏障。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藏地這種鳥不生蛋的地方,想要求一員良將就更難了。
鬆讚幹布很長時間都無將可用,隻能親自領軍上陣殺敵,直到以論東讚次子論欽陵為首的青年一代將領,徹底成長起來並且嶄露頭角之後,才徹底解決了這種困境。
如果是鬆讚幹布是藏地幾百年一出的明君的話,那論欽陵就是藏地千年都難得一遇的名將。
論欽陵名氣不大,但戰績卻極為彪悍,是吐蕃史上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一生征戰從無任何敗績,也因此被後世稱之為:雪域戰神。
在論欽陵尚未展開露頭角之前,吐蕃與李唐的作戰基本就沒怎麽贏過。
尤其是烏海之戰,蘇定方以千騎擊敗吐蕃八萬大軍,如此離譜的戰績令吐蕃人為之膽寒,甚至連撰寫史書時都留下了“唐軍火焚布達拉宮”的不實記載。
可是在李世民駕崩,李唐諸多開國名將逝去之後,唐軍在麵對論欽陵所率領的吐蕃軍時,戰況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大非川之戰,論欽陵率四十萬大軍,對陣大唐戰神薛仁貴,卻打的十幾萬唐軍近乎全軍覆沒,僅剩主將薛仁貴及餘下副將約和而還。
這也是讓薛仁貴抱憾終生、晚節不保的一戰,之所以會敗的這麽慘,倒不是他統兵能力不如論欽陵,而是被隊友拖後腿了。
薛仁貴的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實在非戰之罪。
可敗了就是敗了。
這一戰薛仁貴敗的太慘,也是自李唐開國以來,連連以少勝多,打遍亞洲無敵手的唐軍,所遭遇的第一場重大失利,而之後唐軍每每遇到論欽陵都會吃癟。
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李敬玄、劉審禮率領的十八萬唐軍,並且兩次乘勝進兵,短暫奪取了西域的安西四鎮。
素羅汗山之戰,論欽陵與其弟論讚婆,對陣王孝傑、婁師德所率的十餘萬武周軍,並憑借地利優勢,前阻後截,縱兵掩殺,令武周軍損失慘重。
論欽陵以唐軍和武周軍的屍骨作為踏腳石,硬生生的殺出了‘雪域戰神’的赫赫威名,累積殲滅唐軍和武周軍的數量更是達到了數十萬人。
無論是李唐,還是武周,都拿論欽陵沒有辦法,最終還是武則天使用離間計,激化論欽陵與吐蕃讚普的矛盾,這才借吐蕃人之手除掉讓這位心腹大患。
所以,對於鬆讚幹布來說,論東讚等人隻能強基,而得論欽陵卻能定國。
作為藏地千年難得一遇的軍事天才,論欽陵的軍事天賦本就冠絕藏地,又經過了鬆讚幹布的大力培養,在藏地根本沒人在軍事上能是他的對手。
以噶氏家族的勢力,再加上論欽陵這員天才統帥,穩紮穩打的話,最多十年就能徹底統一藏地,但鬆讚幹布卻並不滿意,覺得十年還是太久了。
為了縮短統一的年限,鬆讚幹布和隋國結盟,冊封佛教為國教,並封釋迦摩尼為國師。
在鬆讚幹布的一番舉措下,噶氏家族四百年都未能統一的藏地,被他僅僅隻用了四年就統一了。
鬆讚幹布尚未徹底統一藏地之前,就建立起了吐蕃國,並創立藏族和藏文。
如今鬆讚幹布更是已經徹底統一藏地高原,達成了藏人千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功績,而他在藏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漢人心中的秦始皇一樣。
這樣的一位開國君王,自然都是極為驕傲的。
可是他兩次向大秦求親,卻都遭到了大秦的拒絕,心中難免不會對大秦產生怨念。
當然,這股怨念並不會影響鬆讚幹布的判斷。
鬆讚幹布絕定出兵支援隋國,除了不希望大秦徹底占據關西,從而直接和大秦接觸之外,對海州和涼州產生了野心,也是原因之一。
吐蕃在統一藏地之後,靠著隋國的援助,發展速度極為迅速。
如今吐蕃的發展雖還沒有陷入飽和,但也已經逐步趨於平緩,而想要繼續快速的發展下去,就唯有走出高原才行。
沒錯,和唐朝時的吐蕃一樣,如今吐蕃在經曆快速發展之後,也同樣將要走上對外擴張之道。
這也是和時代發展的必然,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
吐蕃的擴張方向隻有益州、涼州、海州和西域四個方向。
大秦要是擊敗隋國,占據涼州和海州的話,吐蕃就沒有任何希望了。
可若是助隋國打退秦軍的話,那隋國怎麽也得要感謝一下吐蕃,在涼州或海州割讓一兩個郡不過分吧?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鬆讚幹布才會選擇援隋,而吐蕃國內的人也都支持,畢竟吐蕃想要繼續壯大就唯有走出高原。
吐蕃國內上下高度統一,一致認為應該應該援隋,所以自然沒有多少阻力,很快就通過了援隋的各項事宜。
最終,鬆讚幹布任命論欽陵為主將,達延莽布支為副將,論讚婆、論弓仁、悉諾邏恭祿、燭龍莽布支等人為將,共率領十萬大軍下高原,入海州,前去支援隋國。
不過鬆讚幹布也乘機獅子大開口,提出了一些條件,比如:吐蕃軍的糧草、軍餉皆由隋軍提供,並且還要割讓海州兩郡給吐蕃等。
楊廣得知後,自然是震怒不已,畢竟吐蕃能發展的這麽快,隋國可是功不可沒,結果鬆讚幹布卻想乘虛而入,簡直不當人子。
楊廣自然是準備拒絕,但卻被高熲給勸住了。
“主公何不先答應吐蕃,等打退了秦軍,渡過這次危難,給不給錢糧,割不割地,還不看是咱們的心情,就算賴賬他吐蕃又能耐我何?”高熲淡淡道。
楊廣聞言頓時眼前一亮,是啊,等打退的秦軍之後,吐蕃軍難道還敢強搶不成?真敢的話,那正好就把來援的吐蕃軍也給滅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楊廣也就答應了吐蕃的要求,而鬆讚幹布得知後自然也是大喜過望,卻不知道楊廣都自身難保了,卻還在憋著壞心算計他呢。
另一邊,蜀國在收到隋國的求援後,劉裕就召集群臣進行商議,並對是否援隋而展開討論。
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本土派係,認為蜀漢還沒從一年前漢中和蜀南兩場大敗中緩過來,如今應該以修養生息恢複戰損為主,不宜在繼續招惹是非。
而以丞相蘇秦為首的外來派,卻認為現在不是蜀漢想不想出兵的問題,而是蜀漢不得不出兵劍閣,牽製漢中秦軍,以支援隋國。
蘇秦這麽說的原因有五:
一是漢中和蜀南的戰損,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複的,而秦軍卻不會坐等蜀漢慢慢恢複,所有坐看大秦滅四國而不救,無異於是在慢性自殺;
二是,蜀南之戰,蜀漢的損失大,南蠻的損失也不小,而且同樣在恢複戰損,根本無力在蜀南給蜀漢拖後腿,所以出兵劍閣並不需要擔心後防不穩。
三是,大秦同時和四國開戰,所出動的兵力已經超過百萬,國內必定空閑,而這對於蜀漢來說或許是個收複漢中機會。
四是……
五……
蘇秦不愧是縱橫家子弟,嘴皮子上的功夫那叫一個強,所提出的五點可謂字字珠璣,譙周等益州本土派係各個啞口無言,根本無力進行反駁。
年假過完了,回公司的頭幾天有點忙,顧不上碼字,現在好多了,第二章還在寫,但看時間估計是趕不上了,今天盡量多寫點,明天爭取雙更。
論欽陵的戰績還是很彪悍的,可惜不是漢人,否則的話肯定能進武廟,會作為西藏的代表人物來重點描寫一下
(本章完)
鬆讚幹布表麵上謙遜,但其實是個驕傲的人,而他也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吐蕃國地處高原之上的藏地,而藏地在尚未完成統一之前,上千年來各大部族、土司之間可謂是戰亂不斷。
鬆讚幹布所屬的噶氏家族一直都藏地大族,東方大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消息傳來後,噶氏家族致力於效仿大秦統一藏地,但可惜經過十數代人的努力也未能成功。
直到鬆讚幹布的父親囊日鬆讚的這一代,摒棄了閉關鎖國的祖製,積極和外界溝通,並靠著和漢羌二族通商,從而迎來了大發展,一點點的成為了藏地霸主。
但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著手一統吐蕃,囊日鬆讚就被自己人下毒暗害,而噶氏家族也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
鬆讚幹布在經過一係列內鬥後,好不容易才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卻又要麵對周邊部族的聯軍,而等打退了各部聯軍之後,父親所積攢的底蘊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根本不可能讓鬆讚幹布完成統一吐蕃的大業。
鬆讚幹布學習過大漢文化,並且多次前往雍涼二州遊學,所以對漢文化非常了解,而他最崇拜的就是秦始皇和漢高祖,尤其是百折不撓、屢敗屢戰的漢高祖。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以,哪怕是在這種局麵下,鬆讚幹布也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的有幹勁了。
鬆讚幹布一邊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發展生產,積攢力量,一邊繼續學習大漢先進的文明技術。
恰逢此時,漢王朝陷入末途,而割據江淮的軍閥袁術,以及兗州的曹操,更是隻要給錢什麽都賣,所以鬆讚幹布想買技術並不算難。
當然,此時的中原文明進步飛速,科技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能從曹操和袁術處買到的,也都隻是些淘汰下來的層次較低的技術。
可對於落後的吐蕃來說,哪怕是漢人淘汰的技術,都已經足夠他們消化很久了。
除了以上的種種之外,鬆讚幹布還效仿燕昭王,築‘黃金台’,千金買馬骨,想要招攬四方英才為己所用。
對於封閉的藏地來說,鬆讚幹布所做的很多事,都是違背了祖製的大逆不道之舉。
但在那些真正渴望得到改變,卻又對藏地的階級固化,而感到絕望的有識之士眼中,鬆讚幹布無疑是一束驅散黑暗的希望之光。
藏地賢才中的佼佼者,如:論東讚、悉諾邏恭祿、達延莽布支,以及茹勒傑、拉布果嘎等吐蕃七賢士等等,紛紛主動投靠鬆讚幹布,而這其中又以論東讚為首。
論東讚就是那個“六試婚使”,或是“六難婚使”的祿東讚,又被稱為“薛祿東讚”“築祿東讚”等,乃是公認的吐蕃王朝的第一宰相。
論東讚尋遍吐蕃各大勢力,發現隻有鬆讚幹布想改變,並且也隻有他有能力統一藏地,就將希望都放在了鬆讚幹布的身上,不但親自出山輔佐鬆讚幹布,還推薦了一大推的人才。
也正是在論東讚,以及眾賢才的人輔佐下,從大漢吸收了大量新技術的噶氏家族,才能再短時間內飛速提升,並再次具備了一統在藏地的資本。
可是就算如此,鬆讚幹布想要統一藏地也依舊困難重重,畢竟高原上多的是易守難攻之地,沒有一支強軍,一員能征善戰的名將的話,根本不可能打破高原的天然屏障。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藏地這種鳥不生蛋的地方,想要求一員良將就更難了。
鬆讚幹布很長時間都無將可用,隻能親自領軍上陣殺敵,直到以論東讚次子論欽陵為首的青年一代將領,徹底成長起來並且嶄露頭角之後,才徹底解決了這種困境。
如果是鬆讚幹布是藏地幾百年一出的明君的話,那論欽陵就是藏地千年都難得一遇的名將。
論欽陵名氣不大,但戰績卻極為彪悍,是吐蕃史上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一生征戰從無任何敗績,也因此被後世稱之為:雪域戰神。
在論欽陵尚未展開露頭角之前,吐蕃與李唐的作戰基本就沒怎麽贏過。
尤其是烏海之戰,蘇定方以千騎擊敗吐蕃八萬大軍,如此離譜的戰績令吐蕃人為之膽寒,甚至連撰寫史書時都留下了“唐軍火焚布達拉宮”的不實記載。
可是在李世民駕崩,李唐諸多開國名將逝去之後,唐軍在麵對論欽陵所率領的吐蕃軍時,戰況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大非川之戰,論欽陵率四十萬大軍,對陣大唐戰神薛仁貴,卻打的十幾萬唐軍近乎全軍覆沒,僅剩主將薛仁貴及餘下副將約和而還。
這也是讓薛仁貴抱憾終生、晚節不保的一戰,之所以會敗的這麽慘,倒不是他統兵能力不如論欽陵,而是被隊友拖後腿了。
薛仁貴的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實在非戰之罪。
可敗了就是敗了。
這一戰薛仁貴敗的太慘,也是自李唐開國以來,連連以少勝多,打遍亞洲無敵手的唐軍,所遭遇的第一場重大失利,而之後唐軍每每遇到論欽陵都會吃癟。
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李敬玄、劉審禮率領的十八萬唐軍,並且兩次乘勝進兵,短暫奪取了西域的安西四鎮。
素羅汗山之戰,論欽陵與其弟論讚婆,對陣王孝傑、婁師德所率的十餘萬武周軍,並憑借地利優勢,前阻後截,縱兵掩殺,令武周軍損失慘重。
論欽陵以唐軍和武周軍的屍骨作為踏腳石,硬生生的殺出了‘雪域戰神’的赫赫威名,累積殲滅唐軍和武周軍的數量更是達到了數十萬人。
無論是李唐,還是武周,都拿論欽陵沒有辦法,最終還是武則天使用離間計,激化論欽陵與吐蕃讚普的矛盾,這才借吐蕃人之手除掉讓這位心腹大患。
所以,對於鬆讚幹布來說,論東讚等人隻能強基,而得論欽陵卻能定國。
作為藏地千年難得一遇的軍事天才,論欽陵的軍事天賦本就冠絕藏地,又經過了鬆讚幹布的大力培養,在藏地根本沒人在軍事上能是他的對手。
以噶氏家族的勢力,再加上論欽陵這員天才統帥,穩紮穩打的話,最多十年就能徹底統一藏地,但鬆讚幹布卻並不滿意,覺得十年還是太久了。
為了縮短統一的年限,鬆讚幹布和隋國結盟,冊封佛教為國教,並封釋迦摩尼為國師。
在鬆讚幹布的一番舉措下,噶氏家族四百年都未能統一的藏地,被他僅僅隻用了四年就統一了。
鬆讚幹布尚未徹底統一藏地之前,就建立起了吐蕃國,並創立藏族和藏文。
如今鬆讚幹布更是已經徹底統一藏地高原,達成了藏人千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功績,而他在藏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漢人心中的秦始皇一樣。
這樣的一位開國君王,自然都是極為驕傲的。
可是他兩次向大秦求親,卻都遭到了大秦的拒絕,心中難免不會對大秦產生怨念。
當然,這股怨念並不會影響鬆讚幹布的判斷。
鬆讚幹布絕定出兵支援隋國,除了不希望大秦徹底占據關西,從而直接和大秦接觸之外,對海州和涼州產生了野心,也是原因之一。
吐蕃在統一藏地之後,靠著隋國的援助,發展速度極為迅速。
如今吐蕃的發展雖還沒有陷入飽和,但也已經逐步趨於平緩,而想要繼續快速的發展下去,就唯有走出高原才行。
沒錯,和唐朝時的吐蕃一樣,如今吐蕃在經曆快速發展之後,也同樣將要走上對外擴張之道。
這也是和時代發展的必然,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
吐蕃的擴張方向隻有益州、涼州、海州和西域四個方向。
大秦要是擊敗隋國,占據涼州和海州的話,吐蕃就沒有任何希望了。
可若是助隋國打退秦軍的話,那隋國怎麽也得要感謝一下吐蕃,在涼州或海州割讓一兩個郡不過分吧?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鬆讚幹布才會選擇援隋,而吐蕃國內的人也都支持,畢竟吐蕃想要繼續壯大就唯有走出高原。
吐蕃國內上下高度統一,一致認為應該應該援隋,所以自然沒有多少阻力,很快就通過了援隋的各項事宜。
最終,鬆讚幹布任命論欽陵為主將,達延莽布支為副將,論讚婆、論弓仁、悉諾邏恭祿、燭龍莽布支等人為將,共率領十萬大軍下高原,入海州,前去支援隋國。
不過鬆讚幹布也乘機獅子大開口,提出了一些條件,比如:吐蕃軍的糧草、軍餉皆由隋軍提供,並且還要割讓海州兩郡給吐蕃等。
楊廣得知後,自然是震怒不已,畢竟吐蕃能發展的這麽快,隋國可是功不可沒,結果鬆讚幹布卻想乘虛而入,簡直不當人子。
楊廣自然是準備拒絕,但卻被高熲給勸住了。
“主公何不先答應吐蕃,等打退了秦軍,渡過這次危難,給不給錢糧,割不割地,還不看是咱們的心情,就算賴賬他吐蕃又能耐我何?”高熲淡淡道。
楊廣聞言頓時眼前一亮,是啊,等打退的秦軍之後,吐蕃軍難道還敢強搶不成?真敢的話,那正好就把來援的吐蕃軍也給滅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楊廣也就答應了吐蕃的要求,而鬆讚幹布得知後自然也是大喜過望,卻不知道楊廣都自身難保了,卻還在憋著壞心算計他呢。
另一邊,蜀國在收到隋國的求援後,劉裕就召集群臣進行商議,並對是否援隋而展開討論。
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本土派係,認為蜀漢還沒從一年前漢中和蜀南兩場大敗中緩過來,如今應該以修養生息恢複戰損為主,不宜在繼續招惹是非。
而以丞相蘇秦為首的外來派,卻認為現在不是蜀漢想不想出兵的問題,而是蜀漢不得不出兵劍閣,牽製漢中秦軍,以支援隋國。
蘇秦這麽說的原因有五:
一是漢中和蜀南的戰損,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複的,而秦軍卻不會坐等蜀漢慢慢恢複,所有坐看大秦滅四國而不救,無異於是在慢性自殺;
二是,蜀南之戰,蜀漢的損失大,南蠻的損失也不小,而且同樣在恢複戰損,根本無力在蜀南給蜀漢拖後腿,所以出兵劍閣並不需要擔心後防不穩。
三是,大秦同時和四國開戰,所出動的兵力已經超過百萬,國內必定空閑,而這對於蜀漢來說或許是個收複漢中機會。
四是……
五……
蘇秦不愧是縱橫家子弟,嘴皮子上的功夫那叫一個強,所提出的五點可謂字字珠璣,譙周等益州本土派係各個啞口無言,根本無力進行反駁。
年假過完了,回公司的頭幾天有點忙,顧不上碼字,現在好多了,第二章還在寫,但看時間估計是趕不上了,今天盡量多寫點,明天爭取雙更。
論欽陵的戰績還是很彪悍的,可惜不是漢人,否則的話肯定能進武廟,會作為西藏的代表人物來重點描寫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