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從海平麵不遠處灑下來,給船帆鍍上一層鎦金。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在火焰與海水之間,兩百多艘戰船,四百多艘官船和民船靜靜地沉睡。
海上日出之美,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形容。
但是,如果天天對著這種壯麗的景色兩百餘日,恐怕再見了日出,心中湧起的不是詩意,而是疲倦。
“朕如果是一隻海鷗也好!”大宋天子望著帆間掠過的翅膀,癡癡地想。
已經六個多月沒沾陸地了,年少的他幾乎忘記了泥土的味道。
蒼白的臉被海風吹得有些粗糙。
常年的顛簸流離,讓這位少年天子,眉宇間早早帶上了愁容,還有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
每天唯一可以讓他開心片刻的事情,就是跟著老師陸秀夫談論時局。
忠心耿耿的陸秀夫縱是把各地傳來的最新消息匯報給他,包括破虜軍在福建地區取得的一個個勝利。
前幾天,陸秀夫帶來了一個最令人振奮的消息,轟動了整個行朝。
文天祥又打勝仗了,這次他攻取了福州,並且派了海船和信使來,恭迎皇帝到福州駐蹕。
實際上,受到這個消息鼓舞的不僅僅是朝廷。
眼下,各地大宋軍民受到破虜軍接連勝利的消息鼓舞,紛紛打起勤王大旗,英州、道州、漳州、恩州、慶州,反元起義此起彼伏,忙得大元軍隊四處奔波。
大宋又有了複興的希望。
小皇帝趙?g在文天祥的使節到來的當天,就下了聖旨,整個艦隊取道福州。
可是,三天過去了,艦隊依然停留在原地。
“去福州,泉州乃必經之地,為防止蒲家派船攔截,所以,此事必須從長計議,丞相他們正在指定行軍路線,不日可回報陛下”,楊太後用這些話來搪塞皇帝的質問,內心深處,卻清醒地明白,這是一個借口。
海上作戰,大宋水師每次都能把蒲家打得落荒而逃。
去福州,對皇帝本人不會有任何風險。
但對其他大臣,就很難說了。
朝中諸臣與文丞相府人員,很多人領的是同一份官職。
文天祥是右丞相兼大都督。
張世傑是樞密副使兼大都督。
如果大夥走到一起,必然有一人需要交出自己的印信。
而無論聲望和現在的威勢,文天祥都在張世傑之上。
同理,經過邵武保衛戰和福州攻防戰,丞相府的官員,聲望都遠遠超過了行朝官員。
兩方人馬合並,很多官員的位置就必須調整。
朕其實,不過是他們的一麵招牌,一個囚徒而已。
趙?g無聊地輕扣著船舷,怔怔地想。
楊太後以為他是小孩子,什麽都不懂。
其實,他心裏,早已把眼前一切看了個清楚。
眼下水師可去的地方有三處,每一處都比飄蕩在外海,像乞丐一樣四處尋求補給好。
第一處是流求(台灣),那邊的幾家地方豪強,已經聯名發出了邀請,請大宋皇帝移駕於此,整頓兵馬,以觀天下之變。
第二處是瓊州,那裏最近又被大宋義軍光複,憑借水師的力量,行朝完全可以在瓊州暫時立足。
第三處是福州,文天祥的破虜軍此時已經威震天下。
北元不調動大批蒙古兵和探馬赤軍,光憑周圍的新附軍,短時間根本奈何不了文天祥。
但陳宜中主持的庭議,注定不會去這三個地方。
因為那都是別人的根據地,去了,行朝的軍隊就會成為客軍。
國事糜爛到這個時候,大臣們想的,依然是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不是國家。
“萬歲,回艙去吧,海上風大!”帝師陸秀夫不知道什麽時候走上船,在趙?g的背後低聲勸道。
皇帝正是長身體的年紀,可在這海上,食物單調到幾十天不變換花樣,很多大臣都生了病。
如果皇帝再讓海風吹傷了,整個行朝將失去最後的凝聚力。
“夫子,丞相他們商議得怎麽樣了,我們何時轉舵?”對著海中倒影,天子趙?g低聲的問,語調中,帶著一點點嘲弄。
通過海麵,他早早地發現了自己的老師陸秀夫,但他不願意回頭。
如今,他麵臨的難題,已經不是老師所教導得那些聖人之言能解決的了,他需要的是,一個合格君王駕馭臣下的知識。
陳宜中不能算是奸臣,但他隻會做官,隻會平衡之術,根本無法依仗。
張世傑是個忠心的將軍,但他的心胸,隻有碗口那麽大。
其他文武,那些外戚和趁機來撈頭銜的地方豪強,趙?g不知道除了壯大聲勢之外,他們有什麽用。
這些話,他不止一次跟楊太後說過。
但執掌朝政的太後拿不出什麽主意。
唯一可以和他討論的就是弟弟衛王。
可衛王隻有八歲。
和他這個十一歲的天子一樣,沒有根基。
“還在商議,三處落腳之地,俱不穩妥!”陸秀夫老老實實地回答,他是個正直的臣子,不想背負上欺君之名而說謊。
現實情況也正如此,左丞相陳宜中、大都督張世傑和駙馬都尉楊亮節已經吵成了一團。
他們三個,其實代表著文臣、軍隊和外戚三大勢力,行朝的官員也根據各自的出身,選擇了不同人去支持。
這種混亂局麵,即使陳宜中想支持皇帝的建議,擺駕福州,亦不可能。
張世傑是陸秀夫的朋友,此人雖然剛愎自用,對大宋朝卻萬分忠心。
所以,陸秀夫不想反駁他的意見,況且,張世傑說得很有道理,閩北多山少平地,一旦去了那裏,行朝的補給將更加緊張,文天祥的軍隊也會受到影響。
而去流求,更不可能。
前年蒲壽庚假借迎皇帝駐蹕泉州之名,在泉州城內設下埋伏。
如果不是陳宜中及時識破,皇帝已經落入了韃子之手。
這種地方豪強,本來就是靠不住的,雖然流求的蘇家和張世傑的臂膀蘇劉義一樣,同是三蘇之後。
唯一選擇似乎就是瓊州了,但那裏人隻是個流放犯人的地方。
皇帝駐蹕那裏,有損朝廷聲名,況且瓊州人口稀少,一樣承擔不起朝廷的長期駐紮。
看到陸秀夫吞吞吐吐的樣子,小皇帝,趙?g更覺煩躁,轉過身來,聲音慢慢變得有些嚴厲,“難道朕的旨意,他們一點都不聽麽!”雖然年齡隻有十一歲,可每日熏陶之下,那種皇家威嚴,依然讓陸秀夫心中一凜。
“萬歲,大夥這樣做,也是為了大宋啊!”陸秀夫躬著身子,低聲回答。
“萬歲一舉一動,皆關係社稷安危。
所以,諸臣必須謹慎!”謹慎,是必要的。
朝廷情況,並不像眼前這個十一歲的皇帝想得那麽簡單,隻有經曆過官場的人,才知道那其中每一步的艱難。
運行了三百多年的大宋就像一架老而破舊的水車,隨便動一動,都有崩潰的危險。
如果讓張世傑放棄大都督的名號,把所有軍隊指揮權力交給文天祥。
其實也並非很難做到,陸秀夫可以保證,自己的勸說加上皇帝的聖旨,完全可以實現這一步。
可這一步真的把問題解決了麽,沒有?這個朝廷多少年積累下來的痼疾遠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
就像讓文天祥在外孤軍奮戰,而行朝卻不相救。
追究起來,未必是陳宜中和張世傑兩位權臣想讓文天祥死,而是一個***裏背後所有的人,不希望再與文天祥扯在一起。
這種情況下,陳宜中采取和稀泥的辦法,一邊給文天祥麾下各路義軍將領每人封官,一邊讓張世傑急攻泉州,也許是最合適的選擇。
現在,如果行朝真的決定去福州,恐怕與文天祥衝突的,未必是張世傑本人,十幾萬大軍裏,屬於他嫡係部曲的江淮勁卒不過六千。
而其他各方勢力,抱著各種目的聚攏在朝廷這裏的豪強,他們未必肯輕易接受文天祥來主管全軍。
一旦文天祥再作出些人事調整,或者像傳言改編破虜軍那樣改變軍隊,內亂肯定會發生。
接下來,可想而知是一場內部火並。
破虜軍即使贏了,也元氣大傷。
況且那個文天祥,很難看出是忠是奸詐。
他已經將大宋三百餘年的祖製改了個亂七八糟,並且,他手下那些文職幕僚還歪曲聖人之言,為這些行為找理由。
陸秀夫不願意背後說人壞話,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去了福建,肯定會針鋒相對地跟文天祥爭一爭,論一下這些改革的是非,並維護朝廷的體製尊嚴。
所以,雖然佩服文天祥最近的戰績,在大夥庭議是否去福建的時候,陸秀夫並沒有表態。
他不想去了福建後,再看到一次內部混亂。
那反而給了北元創造了更好的機會。
“如此一來,反而是朕,拖累大家了!”趙?g冷笑著問。
“臣不敢,皇上,文事問丞相,武事問張都督。
此刻太後亦在殿中,萬歲若想參與庭議,盡可擺駕回宮!”陸秀夫連忙跪倒,以頭觸甲板。
太多的話,他說不出口。
聖人之言,僅僅傳授了他為臣之道,卻沒傳授他如何平衡,取舍。
他說話,做事,不逾越禮法,艦隊中,卻不是人人都這樣。
見陸秀夫如此,趙?g更怒。
一個迂腐卻一本正經的樞密使(陸秀夫),一個剛愎的大都督(張世傑),一個跋扈的外戚(楊亮節),一個懦弱的太後,和一個隻懂得平衡卻沒有決斷力的丞相(陳宜中),這樣的朝廷,無怪乎不是北元的對手。
也許該朕表現得堅強一些了,畢竟江山社稷都在朕的肩膀上。
想到這,小皇帝趙?g攙扶起陸秀夫,盯著他眼睛問道:“夫子,如果朕執意移駕福州,夫子願意追隨麽?”“這?”陸秀夫不知如何回答,望著皇帝年幼卻滿是堅決神色的麵孔,輕輕地點了點頭,“臣,誓死追隨陛下!”“那好,你跟我來,咱們去聽聽庭議。
夫子,去了福州,難免與北元一戰。
縱敗,亦是轟轟烈烈,好過在海麵上長年流轉!”“陛下,陛下聖明!”陸秀夫大聲答到,已經習慣性彎下的脊背挺了挺。
也許,拚一拚是個好主意吧,特別是在這找不到出路的時代。
少年天子趙?g點了點頭,率先走過甲板,走向連接兩艘大船之間的木橋。
這種橫搭在大船之間的木橋極其牢固,每天,趙?g都會走很多次。
幾個太監欲上前攙扶,都被趙?g用手擋開了。
他是皇帝,有些路必須要自己走。
侍衛們佩服地看著皇帝走上木橋,這個十一歲的孩子,此刻表現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
常年航海,很多中年文官和武將都病倒,在缺少醫藥的情況下死去。
幼小的皇帝卻堅持下來,這不得不說,是老天對大宋的眷顧。
突然,侍衛俞慕白跳了起來,向木橋跑去。
他看到,木橋的一角,有一點不尋常的亮光。
沒等他衝到皇帝身邊,少年天子趙?g和幾個太監相繼跌倒,翻滾著落入大海。
“救人啊,皇上落水了!”俞慕白一邊叫喊著,一邊跳下海麵。
這是陰謀,有人故意在木橋上潑了油,是針對皇上。
一邊盡力遊向皇帝,俞慕白一邊想到。
可惜他永遠沒機會說出這樣的話了。
第二天早上,他和所有當值侍衛都被發配進了前鋒營,與犯了軍規的士兵關押在一起,時刻準備充當下一次戰鬥的敢死隊。
被大夥舍命救上來的皇帝受了驚嚇,病情時好時壞。
在缺乏醫藥的海上,縱是太醫想盡辦法,也不能讓他好轉。
“是誰灑了油,是針對陸大人還是皇上呢?”揀回了一條命的俞慕白一邊幹活,一邊想。
這些,都不是他能考慮的事情了,如果他想活下去,什麽也不說最好。
不久以後,他就因座船失火,落水而死。
就在皇帝落水的第二天,庭議有了結果。
陸秀夫再次提出的,前往福建與文天祥匯合的建議被大多數臣子否決。
作為一個沒有野心,也沒有任何判斷力的好人,楊太後隻好支持了大多數人的建議,全軍回師廣州,準備在廣東製置使淩震的殘部配合下,光複廣州。
作為獎勵,遠在流求的蘇家,得到了朝廷欽賜匾額。
家主蘇醒得封閩鄉侯,和一個夷州製置使的官職。
瓊州各地豪傑各有封賞。
文天祥有功於國,麾下將領各晉一級,共賞銀五百兩。
左丞相陳宜中奉命出海,去安南為行朝尋找更合適的落腳點。
距離陸地越遠,元軍越部容易攻到,安南世受大宋恩德,危難時刻,應該大宋盡一點力吧。
大多數官員這樣想。
“丞相,早去早回。
皇上盼著你的好消息!”陸秀夫站在甲板上,把酒與陳宜中話別。
雖然他與陳宜中政見不和,但朝廷中,陳宜中還算一個君子。
喜好權謀之術,卻沒真正害過什麽人。
“我會盡快回來,陸大人準備好,照顧萬歲的事情,就全靠你了!”陳宜中鄭重地向陸秀夫施禮。
在海上生活半年多的皇帝會失足落水,陳宜中打死也不會相信。
但有些事情,他不能挑明了。
朝中一些勢力既然敢因為皇帝堅持去福建,而對皇帝下手。
那麽,他這個手中無兵的丞相,別人也未必不敢動。
陳宜中看看自己的隨行船隊,一共六艘兩千料的大海船,裏邊裝了很多金銀。
這些金銀,一方麵給自己率領的這支二百多人的使節團充門麵,向安南展示大宋依然有複興的財力。
另一方麵,供他來賄賂安南的官員,並給行朝購買落腳的地皮。
比起給文天祥那筆五百兩白銀的賞賜,這批財物可謂是龐大的數字。
但陳宜中知道,裏邊很多珠寶,都是大夥捐獻出來的,包括太後的首飾。
我還有必要回來麽?這個朝廷,到了這個地步還頻頻內鬥,除了少數手中無兵的文臣,誰肯再聽我的?陳宜中一邊與送行的人揮手,一邊問自己。
手中沒有兵權,職位再高,也隻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他終於明白,當年自己建議文天祥另組偏師,策應朝廷時,文天祥為什麽欣然答應,一點兒都不在乎自己這樣做,有排擠他出朝廷的嫌疑。
文天祥是聰明人,他早已看出了,如果想為國家做些事情,離朝廷越遠,反而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此說來,他為什麽還如此懇切的,請皇帝去福州駐蹕呢?難道,他對皇帝的忠誠,完全是裝出來的麽。
就像張世傑麾下的幾個地方氏族一樣?陳宜中突然覺得非常迷茫,自詡為擅長權謀的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如此無力,如此愚蠢。
與自己越來越遠的眾同僚,還有兩支艦隊之間的浩瀚煙波,他的目光穿不透,永遠也穿不透。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在火焰與海水之間,兩百多艘戰船,四百多艘官船和民船靜靜地沉睡。
海上日出之美,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形容。
但是,如果天天對著這種壯麗的景色兩百餘日,恐怕再見了日出,心中湧起的不是詩意,而是疲倦。
“朕如果是一隻海鷗也好!”大宋天子望著帆間掠過的翅膀,癡癡地想。
已經六個多月沒沾陸地了,年少的他幾乎忘記了泥土的味道。
蒼白的臉被海風吹得有些粗糙。
常年的顛簸流離,讓這位少年天子,眉宇間早早帶上了愁容,還有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
每天唯一可以讓他開心片刻的事情,就是跟著老師陸秀夫談論時局。
忠心耿耿的陸秀夫縱是把各地傳來的最新消息匯報給他,包括破虜軍在福建地區取得的一個個勝利。
前幾天,陸秀夫帶來了一個最令人振奮的消息,轟動了整個行朝。
文天祥又打勝仗了,這次他攻取了福州,並且派了海船和信使來,恭迎皇帝到福州駐蹕。
實際上,受到這個消息鼓舞的不僅僅是朝廷。
眼下,各地大宋軍民受到破虜軍接連勝利的消息鼓舞,紛紛打起勤王大旗,英州、道州、漳州、恩州、慶州,反元起義此起彼伏,忙得大元軍隊四處奔波。
大宋又有了複興的希望。
小皇帝趙?g在文天祥的使節到來的當天,就下了聖旨,整個艦隊取道福州。
可是,三天過去了,艦隊依然停留在原地。
“去福州,泉州乃必經之地,為防止蒲家派船攔截,所以,此事必須從長計議,丞相他們正在指定行軍路線,不日可回報陛下”,楊太後用這些話來搪塞皇帝的質問,內心深處,卻清醒地明白,這是一個借口。
海上作戰,大宋水師每次都能把蒲家打得落荒而逃。
去福州,對皇帝本人不會有任何風險。
但對其他大臣,就很難說了。
朝中諸臣與文丞相府人員,很多人領的是同一份官職。
文天祥是右丞相兼大都督。
張世傑是樞密副使兼大都督。
如果大夥走到一起,必然有一人需要交出自己的印信。
而無論聲望和現在的威勢,文天祥都在張世傑之上。
同理,經過邵武保衛戰和福州攻防戰,丞相府的官員,聲望都遠遠超過了行朝官員。
兩方人馬合並,很多官員的位置就必須調整。
朕其實,不過是他們的一麵招牌,一個囚徒而已。
趙?g無聊地輕扣著船舷,怔怔地想。
楊太後以為他是小孩子,什麽都不懂。
其實,他心裏,早已把眼前一切看了個清楚。
眼下水師可去的地方有三處,每一處都比飄蕩在外海,像乞丐一樣四處尋求補給好。
第一處是流求(台灣),那邊的幾家地方豪強,已經聯名發出了邀請,請大宋皇帝移駕於此,整頓兵馬,以觀天下之變。
第二處是瓊州,那裏最近又被大宋義軍光複,憑借水師的力量,行朝完全可以在瓊州暫時立足。
第三處是福州,文天祥的破虜軍此時已經威震天下。
北元不調動大批蒙古兵和探馬赤軍,光憑周圍的新附軍,短時間根本奈何不了文天祥。
但陳宜中主持的庭議,注定不會去這三個地方。
因為那都是別人的根據地,去了,行朝的軍隊就會成為客軍。
國事糜爛到這個時候,大臣們想的,依然是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不是國家。
“萬歲,回艙去吧,海上風大!”帝師陸秀夫不知道什麽時候走上船,在趙?g的背後低聲勸道。
皇帝正是長身體的年紀,可在這海上,食物單調到幾十天不變換花樣,很多大臣都生了病。
如果皇帝再讓海風吹傷了,整個行朝將失去最後的凝聚力。
“夫子,丞相他們商議得怎麽樣了,我們何時轉舵?”對著海中倒影,天子趙?g低聲的問,語調中,帶著一點點嘲弄。
通過海麵,他早早地發現了自己的老師陸秀夫,但他不願意回頭。
如今,他麵臨的難題,已經不是老師所教導得那些聖人之言能解決的了,他需要的是,一個合格君王駕馭臣下的知識。
陳宜中不能算是奸臣,但他隻會做官,隻會平衡之術,根本無法依仗。
張世傑是個忠心的將軍,但他的心胸,隻有碗口那麽大。
其他文武,那些外戚和趁機來撈頭銜的地方豪強,趙?g不知道除了壯大聲勢之外,他們有什麽用。
這些話,他不止一次跟楊太後說過。
但執掌朝政的太後拿不出什麽主意。
唯一可以和他討論的就是弟弟衛王。
可衛王隻有八歲。
和他這個十一歲的天子一樣,沒有根基。
“還在商議,三處落腳之地,俱不穩妥!”陸秀夫老老實實地回答,他是個正直的臣子,不想背負上欺君之名而說謊。
現實情況也正如此,左丞相陳宜中、大都督張世傑和駙馬都尉楊亮節已經吵成了一團。
他們三個,其實代表著文臣、軍隊和外戚三大勢力,行朝的官員也根據各自的出身,選擇了不同人去支持。
這種混亂局麵,即使陳宜中想支持皇帝的建議,擺駕福州,亦不可能。
張世傑是陸秀夫的朋友,此人雖然剛愎自用,對大宋朝卻萬分忠心。
所以,陸秀夫不想反駁他的意見,況且,張世傑說得很有道理,閩北多山少平地,一旦去了那裏,行朝的補給將更加緊張,文天祥的軍隊也會受到影響。
而去流求,更不可能。
前年蒲壽庚假借迎皇帝駐蹕泉州之名,在泉州城內設下埋伏。
如果不是陳宜中及時識破,皇帝已經落入了韃子之手。
這種地方豪強,本來就是靠不住的,雖然流求的蘇家和張世傑的臂膀蘇劉義一樣,同是三蘇之後。
唯一選擇似乎就是瓊州了,但那裏人隻是個流放犯人的地方。
皇帝駐蹕那裏,有損朝廷聲名,況且瓊州人口稀少,一樣承擔不起朝廷的長期駐紮。
看到陸秀夫吞吞吐吐的樣子,小皇帝,趙?g更覺煩躁,轉過身來,聲音慢慢變得有些嚴厲,“難道朕的旨意,他們一點都不聽麽!”雖然年齡隻有十一歲,可每日熏陶之下,那種皇家威嚴,依然讓陸秀夫心中一凜。
“萬歲,大夥這樣做,也是為了大宋啊!”陸秀夫躬著身子,低聲回答。
“萬歲一舉一動,皆關係社稷安危。
所以,諸臣必須謹慎!”謹慎,是必要的。
朝廷情況,並不像眼前這個十一歲的皇帝想得那麽簡單,隻有經曆過官場的人,才知道那其中每一步的艱難。
運行了三百多年的大宋就像一架老而破舊的水車,隨便動一動,都有崩潰的危險。
如果讓張世傑放棄大都督的名號,把所有軍隊指揮權力交給文天祥。
其實也並非很難做到,陸秀夫可以保證,自己的勸說加上皇帝的聖旨,完全可以實現這一步。
可這一步真的把問題解決了麽,沒有?這個朝廷多少年積累下來的痼疾遠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
就像讓文天祥在外孤軍奮戰,而行朝卻不相救。
追究起來,未必是陳宜中和張世傑兩位權臣想讓文天祥死,而是一個***裏背後所有的人,不希望再與文天祥扯在一起。
這種情況下,陳宜中采取和稀泥的辦法,一邊給文天祥麾下各路義軍將領每人封官,一邊讓張世傑急攻泉州,也許是最合適的選擇。
現在,如果行朝真的決定去福州,恐怕與文天祥衝突的,未必是張世傑本人,十幾萬大軍裏,屬於他嫡係部曲的江淮勁卒不過六千。
而其他各方勢力,抱著各種目的聚攏在朝廷這裏的豪強,他們未必肯輕易接受文天祥來主管全軍。
一旦文天祥再作出些人事調整,或者像傳言改編破虜軍那樣改變軍隊,內亂肯定會發生。
接下來,可想而知是一場內部火並。
破虜軍即使贏了,也元氣大傷。
況且那個文天祥,很難看出是忠是奸詐。
他已經將大宋三百餘年的祖製改了個亂七八糟,並且,他手下那些文職幕僚還歪曲聖人之言,為這些行為找理由。
陸秀夫不願意背後說人壞話,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去了福建,肯定會針鋒相對地跟文天祥爭一爭,論一下這些改革的是非,並維護朝廷的體製尊嚴。
所以,雖然佩服文天祥最近的戰績,在大夥庭議是否去福建的時候,陸秀夫並沒有表態。
他不想去了福建後,再看到一次內部混亂。
那反而給了北元創造了更好的機會。
“如此一來,反而是朕,拖累大家了!”趙?g冷笑著問。
“臣不敢,皇上,文事問丞相,武事問張都督。
此刻太後亦在殿中,萬歲若想參與庭議,盡可擺駕回宮!”陸秀夫連忙跪倒,以頭觸甲板。
太多的話,他說不出口。
聖人之言,僅僅傳授了他為臣之道,卻沒傳授他如何平衡,取舍。
他說話,做事,不逾越禮法,艦隊中,卻不是人人都這樣。
見陸秀夫如此,趙?g更怒。
一個迂腐卻一本正經的樞密使(陸秀夫),一個剛愎的大都督(張世傑),一個跋扈的外戚(楊亮節),一個懦弱的太後,和一個隻懂得平衡卻沒有決斷力的丞相(陳宜中),這樣的朝廷,無怪乎不是北元的對手。
也許該朕表現得堅強一些了,畢竟江山社稷都在朕的肩膀上。
想到這,小皇帝趙?g攙扶起陸秀夫,盯著他眼睛問道:“夫子,如果朕執意移駕福州,夫子願意追隨麽?”“這?”陸秀夫不知如何回答,望著皇帝年幼卻滿是堅決神色的麵孔,輕輕地點了點頭,“臣,誓死追隨陛下!”“那好,你跟我來,咱們去聽聽庭議。
夫子,去了福州,難免與北元一戰。
縱敗,亦是轟轟烈烈,好過在海麵上長年流轉!”“陛下,陛下聖明!”陸秀夫大聲答到,已經習慣性彎下的脊背挺了挺。
也許,拚一拚是個好主意吧,特別是在這找不到出路的時代。
少年天子趙?g點了點頭,率先走過甲板,走向連接兩艘大船之間的木橋。
這種橫搭在大船之間的木橋極其牢固,每天,趙?g都會走很多次。
幾個太監欲上前攙扶,都被趙?g用手擋開了。
他是皇帝,有些路必須要自己走。
侍衛們佩服地看著皇帝走上木橋,這個十一歲的孩子,此刻表現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
常年航海,很多中年文官和武將都病倒,在缺少醫藥的情況下死去。
幼小的皇帝卻堅持下來,這不得不說,是老天對大宋的眷顧。
突然,侍衛俞慕白跳了起來,向木橋跑去。
他看到,木橋的一角,有一點不尋常的亮光。
沒等他衝到皇帝身邊,少年天子趙?g和幾個太監相繼跌倒,翻滾著落入大海。
“救人啊,皇上落水了!”俞慕白一邊叫喊著,一邊跳下海麵。
這是陰謀,有人故意在木橋上潑了油,是針對皇上。
一邊盡力遊向皇帝,俞慕白一邊想到。
可惜他永遠沒機會說出這樣的話了。
第二天早上,他和所有當值侍衛都被發配進了前鋒營,與犯了軍規的士兵關押在一起,時刻準備充當下一次戰鬥的敢死隊。
被大夥舍命救上來的皇帝受了驚嚇,病情時好時壞。
在缺乏醫藥的海上,縱是太醫想盡辦法,也不能讓他好轉。
“是誰灑了油,是針對陸大人還是皇上呢?”揀回了一條命的俞慕白一邊幹活,一邊想。
這些,都不是他能考慮的事情了,如果他想活下去,什麽也不說最好。
不久以後,他就因座船失火,落水而死。
就在皇帝落水的第二天,庭議有了結果。
陸秀夫再次提出的,前往福建與文天祥匯合的建議被大多數臣子否決。
作為一個沒有野心,也沒有任何判斷力的好人,楊太後隻好支持了大多數人的建議,全軍回師廣州,準備在廣東製置使淩震的殘部配合下,光複廣州。
作為獎勵,遠在流求的蘇家,得到了朝廷欽賜匾額。
家主蘇醒得封閩鄉侯,和一個夷州製置使的官職。
瓊州各地豪傑各有封賞。
文天祥有功於國,麾下將領各晉一級,共賞銀五百兩。
左丞相陳宜中奉命出海,去安南為行朝尋找更合適的落腳點。
距離陸地越遠,元軍越部容易攻到,安南世受大宋恩德,危難時刻,應該大宋盡一點力吧。
大多數官員這樣想。
“丞相,早去早回。
皇上盼著你的好消息!”陸秀夫站在甲板上,把酒與陳宜中話別。
雖然他與陳宜中政見不和,但朝廷中,陳宜中還算一個君子。
喜好權謀之術,卻沒真正害過什麽人。
“我會盡快回來,陸大人準備好,照顧萬歲的事情,就全靠你了!”陳宜中鄭重地向陸秀夫施禮。
在海上生活半年多的皇帝會失足落水,陳宜中打死也不會相信。
但有些事情,他不能挑明了。
朝中一些勢力既然敢因為皇帝堅持去福建,而對皇帝下手。
那麽,他這個手中無兵的丞相,別人也未必不敢動。
陳宜中看看自己的隨行船隊,一共六艘兩千料的大海船,裏邊裝了很多金銀。
這些金銀,一方麵給自己率領的這支二百多人的使節團充門麵,向安南展示大宋依然有複興的財力。
另一方麵,供他來賄賂安南的官員,並給行朝購買落腳的地皮。
比起給文天祥那筆五百兩白銀的賞賜,這批財物可謂是龐大的數字。
但陳宜中知道,裏邊很多珠寶,都是大夥捐獻出來的,包括太後的首飾。
我還有必要回來麽?這個朝廷,到了這個地步還頻頻內鬥,除了少數手中無兵的文臣,誰肯再聽我的?陳宜中一邊與送行的人揮手,一邊問自己。
手中沒有兵權,職位再高,也隻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他終於明白,當年自己建議文天祥另組偏師,策應朝廷時,文天祥為什麽欣然答應,一點兒都不在乎自己這樣做,有排擠他出朝廷的嫌疑。
文天祥是聰明人,他早已看出了,如果想為國家做些事情,離朝廷越遠,反而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此說來,他為什麽還如此懇切的,請皇帝去福州駐蹕呢?難道,他對皇帝的忠誠,完全是裝出來的麽。
就像張世傑麾下的幾個地方氏族一樣?陳宜中突然覺得非常迷茫,自詡為擅長權謀的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如此無力,如此愚蠢。
與自己越來越遠的眾同僚,還有兩支艦隊之間的浩瀚煙波,他的目光穿不透,永遠也穿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