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新年假時間很長,是把聖誕和元旦這兩個假期連在一起,一般至少2周,從12月20日到1月5日左右。而且美國還有很多人把年休集中到這個時間段,尤其有出去旅遊計劃的人,他們一般從12月初就離開辦公室,享受這超長的假期。


    可是荊建就沒這樣的好命。別忘記,他這次來美國是為了工作,是為了完成《無限戰栗3》的拍攝。雖說到歐洲“不務正業”了一圈,但本職工作總需要完成吧?


    於是在新年的第三天,荊建就領著劇組主創人員和工業光魔的代表,來到派拉蒙的剪輯室,開始了影片的粗剪。這次的粗剪工作量相當大,因為會將許多特效鏡頭放入影片之內。


    “這一段放在這裏,運用蒙太奇鏡頭效果較好……”


    “這段等等,倒過去,再放一遍……”


    “剪了?剪了吧!哎,真舍不得……”


    “……”


    一直忙碌到晚上八點多,甚至連午飯晚飯都是三明治、漢堡應付了事,最終完成了這片長五個多小時的粗剪。


    <a id="wzsy" href="http://www.siluke.com">siluke.com</a>


    喝著熱咖啡,剪輯室裏一片歡笑。從粗剪成果看,已經超過了原先預料的拍攝效果,尤其是工業光魔製作的那些特效,遠遠超過同期影片的水準。完全配得上“超時代、震撼性”這些形容詞。


    然而在輕鬆的氣氛中,助理導演帕柳金卻突然發現,荊建依然微皺著眉頭,反複在看影片的片段。帕柳金就有點奇怪:“布蘭布爾,還有什麽地方不滿意嗎?”


    帕柳金的話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他們全都發覺了荊建的異常。可是在剛才粗剪的時候,甚至影片的全部拍攝過程中,基本都是由荊建一言而決?那還有什麽不滿意的呢?難道是自己不滿意自己嗎?再者說,在場所有的人基本都是電影圈老手,用他們的專業眼光可以肯定,這部電影的水準已經遠超了《無限1》和《無限2》。


    其實荊建並非對這樣的縱向比較不滿意,而是不滿意橫向比較。確實,粗剪結果是超過了同期同類電影的水準,但前方橫欄著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峰——《終結者2》


    作為電影特效史上裏程碑的電影,荊建很明白《終結者2》會帶來多麽震撼的效果,那簡直就是碾壓之勢橫掃全球。說實話,《無限3》的特效確實一流,但與《終結者2》比較,怎麽看都是差上一線。


    略微斟酌了一會兒,荊建暗下決心:“我覺得有幾段特效還需要改進。”


    “啊?”異口同聲的驚呼後,工業光魔的首席技術官費蘭大惑不解,“布蘭布爾先生,我們已經按您的要求製作出特效,而且完全達到您所要求的效果。另外,這已經是目前能達到的最高水平,您究竟還有什麽地方不滿意呢?”


    荊建並非是對目前的特效不滿意,而是需要更令人震撼的特效。也就是能與《終結者2》相媲美的特效。於是他就想到特效史上另一個裏程碑——《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


    然而《黑客帝國》出現在1999年,而現在才是1990年。數字科技的日新月異,可以說完全是兩個時代。荊建的想法雖然好,但技術上卻不一定能夠支持。所以又考慮了幾秒,荊建就準備與工業光魔的技術人員和攝影薩格教授進行一下探討。


    “我的想法是這樣,主情節和主要畫麵結構不作改動。但在這幾個鏡頭中,我希望……”


    “這不可能。”


    “我倒認為有實現的可能,但僅僅是可能,無法保證您所說的效果。可以這麽做……”


    “倒是一種辦法,可以試試。”


    “不不,你們說的辦法太冒險了。”


    “也不是特別冒險。你聽我說……”


    “……”


    讓荊建驚喜的是,隨著這群技術宅討論的深入,他發現子彈時間居然還真的有實現的可能性。本來荊建抱的希望並不怎麽大,也僅僅就是提個要求,沒想到那群搞技術的肥宅還挺有本事,使得希望變得越來越大。


    其實這並不是什麽湊巧,因為任何一項技術絕不會憑空而生,總有個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而所謂子彈時間,指在電影中模擬各種變速特效的攝影技術,例如強化慢鏡頭或時間靜止等效果。它能使觀眾看到一些平常不能見到的景象,主要有兩個表現特征,分別為時間上的極端變化和空間上的極端變化,如子彈飛過頭頂(因而得名),或者慢鏡頭出現的同時視角圍繞場景旋轉等。


    因此可以這麽說,子彈時間是一項泛指的攝影技術,表現形式多樣化,就是前世的曆史,在《黑客帝國》上映前就曾有很多導演使用過,隻不過研究不夠透徹,電腦數字技術還不成熟而已。例如吳宇森電影中常出現的暴力美學慢鏡頭,那也算是子彈時間的一個變種。


    而在前世的曆史中,若要完成子彈時間的效果,大致有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相機列陣,也就是傳說中的“擺拍”。


    《黑客帝國》用的就是這一招。以120架數碼照相機圍繞著被拍攝對象,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進行拍照,再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便形成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


    毫無疑問,這招在88年根本就行不通,又是電腦技術又是數碼相機,當時連智能化的膠卷相機都沒有,何來的數碼相機?況且,沒有配套的電腦技術建虛擬場景,電影鏡頭中全是其他角度的相機,穿幫也要穿得突破天際了。


    因此肯定不行!


    第二、全CG模擬。更不用說了,電腦芯片技術都沒發展到這種程度,同樣是此路不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84之狂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再次等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再次等候並收藏1984之狂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