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霸主存在時,崛起時,上升時,稱霸時,那些不幸淪為配角的存在,都會變成霸主的墊腳石,然後自身被撕扯成一塊塊的碎片。


    這句話所描述的對象,就是印哥納這個可憐的國家。


    印哥納文明建於大曆432年,至今已經有千年的曆史,期間用過“印哥納人與波旁人共同的風暴聯盟”、“印哥納風暴聯盟”等國名,每一次國名變動的背後,都有無盡的鮮血與之伴隨。


    印哥納也是一個不幸的國家,在那個神界規則還沒完善的時候,就被海神係的風暴女神盯上,然後被欽定成波旁崛起的墊腳石之一。


    在風暴女神與波旁人的通力協作下,印哥納很快就碎成了一地,雖然最後恢複成為一個政府,但是政府的統治力度大為下降。


    印哥納的地域大致如下,處於中央內陸,代表印哥納合法政府的的中央核心,北方沿海偏向於印哥納、也是激進派大本營的北部核心,成為波旁入侵印哥納帶路黨的西部核心,以及被三麵群山環繞而與印哥納隔絕開來,反而是和波旁聯係更緊密的西部邊境同盟,再加上後來正式成為領土,位於南方的波旁僑民聯盟,這就是印哥納的領土。


    體現到陣營選擇中,就是正統陣營、激進陣營與中立陣營。


    不過這個激進陣營也別把他想的有多高尚。事實上,激進陣營長期受到波旁的資助,如果不是後來波旁財政惡化砍掉援助的話,激進陣營還會再激進下去。


    之所以會這樣,隻是合作而已,波旁需要入侵印哥納的借口,激進派需要得到存在,於是雙方就這樣互相合作支持起來,激進派每次挑起對波旁僑民的襲擊,給予波旁援助僑民、懲戒印哥納的借口。


    邁席卡又要發展海軍、印哥納又放縱暴民騷擾波旁僑民,這是波旁強盛時候發動懲戒戰爭的兩大借口,隻要是波旁主動進攻,用了幾百年都沒換過,堪比原位麵自由燈塔的皿煮與油茲。


    在第一期的遊戲中,印哥納三方的英靈各自有著不同的打算。


    正統陣營英靈這一期英靈遊戲的目標是整合印哥納,讓印哥納結束四分五裂、有名無實的統治情況,集權,然後吞並對麵倆個陣營,完成印哥納大一統。


    激進陣營英靈在這一起英靈遊戲的計劃,是先以激進聚集起人氣,然後接著波旁的援助在北方發動獨立戰爭,建立自己的國家——激進?反波旁?那隻是借口而已。


    中立陣營比較特殊,和波旁的兩個殖民衛所一樣,他們有兩個基本盤,西部核心與西部邊境同盟。於是兩個英靈一人去一個地區,先整合自身的地區,然後再將西部核心與西部邊境同盟連為一體,增強自己的實力,為第二期吞並印哥納做準備。


    三個陣營中,正統陣營是最麻煩的,因為一個統一的印哥納是波旁所不願意看到的,波旁會用各種手段來破壞印哥納的統一,所以在波旁沒有衰落之前,正統陣營試圖統一印哥納,就是直接撞上波旁的節奏。


    因此,正統陣營的兩個英靈,戈修革的索利特與赫非的斐琪,他們耐心的等到了四十歲,在波旁已經無暇進行幹涉戰爭時,才開始著手進行計劃,先革除印哥納自身的弊端,為將來的戰爭做準備。


    比起邁席卡來說,印哥納的體製要正常的多,再加上索利特與斐琪的手腕,遭受到的反對並不像修革麵對的那麽龐大。


    但是即便是這樣,改製仍然進行的非常困難,最大的麻煩無疑是1422年到1430年由波旁資助、激進派領導爆發的獨立戰爭,更是嚴重的牽扯了印哥納的精力,印安地從印哥納中獨立出去,讓索利特和斐琪灰頭土臉。


    沒辦法,領導印安地獨立的主力是修悌這位結束了奧迪亂世的猛人,而索利特擅長的是內政,斐琪擅長的是防禦,對於平定叛亂兩人都是半桶水,而同期印哥納又沒有耀眼的人才,最終打的灰頭土臉,極大的動搖了兩人的威信。


    不過由於印安地這場戰爭,一直卡著的所謂安第斯改製,終於勉強完成,期間各種利益交換讓索利特繁瑣的幾乎要吐血。


    比起正統陣營小心翼翼防患波旁,緊盯著波旁的行動來確定自身計劃來說,中立陣營的兩個英靈行動就自由的多了。


    因為強大的中立陣營符合波旁的利益,中立陣營越強大,就越會讓印哥納嫉妒,而兩個陣營之間是無法和解的,中立陣營隻能倒向波旁,所以波旁對中立陣營的管理十分寬鬆,隻要他們能效忠自己就可以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第一期英靈遊戲早期反波旁的大背景下,除了那四個在南方玩單機的英靈,中立陣營是唯一一個始終站在波旁這一邊的英靈陣營。


    雖然後期波旁跪了,但是中立陣營又迅速抱上了波裏斯的大腿,並且結交印安地與波旁僑民聯盟,確保了印哥納始終屬於孤立狀態。


    在四十多年平安無事的歲月過去以後,中立陣營的兩個英靈,法克尤的薩爾塔與歐力尼的霍奇瓦完成了第一期計劃,讓西部核心與西部邊境同盟統治力度加強,接著開始第二期計劃,將核心與同盟合並為一個行政單位。


    然後印哥納就立刻動手了,毫不猶豫,霍奇瓦他們1431年開始執行計劃,印哥納1432年就發動了統一戰爭,反應不可謂不迅速。


    畢竟,本來中立陣營就很難纏,團結一致,但是這是因為領導者都是同陣營英靈的原因,等他們死後印哥納未必沒有機會,可是等合並為一個單位以後,那就是真的要完蛋了,印哥納之後要擔憂的,就換成他們聯合印安地一起入侵怎麽辦。


    因此,盡管印安地獨立戰爭結束不過2年,印哥納就毅然決然的對印安地動了手。


    這一場在後世被稱為印哥納統一戰爭的戰爭持續了13年。


    前4年中,因為中立陣營的英靈對於像波旁那樣完全接納波裏斯保持謹慎,所以波裏斯也對介入印哥納統一戰爭保持謹慎。1436年時,中立陣營英靈無奈的同意對方的條件,讓波裏斯在中立陣營如波旁故事,於是波裏斯正式幹涉統一戰爭。


    在波裏斯幹涉以後,統一戰爭又持續9年,到1445年時,才以《瓦格拉和約》的簽署為結束,雙方無條件和平,退回戰前分界線。此外,西部核心與西部邊境同盟不得進行政治上合並,而作為交換,二者獲得自由外交權。


    之所以簽署了這樣的條約,原因有多方麵的。


    要知道,波旁這一係的國家,從來擅長的都是海軍,陸軍雖然也很強,但是和敵國的對比沒有像海軍那樣的絕望差距,因此也沒達到能深入對方腹地的地步。更何況,如今幹涉的還是隻有波旁巔峰時期四分之一實力的波裏斯,自然做的是比不上波旁的。


    因此,在波旁進行懲戒戰爭時,通常都是直接越過帶路黨的領地,將戰場限定在中央核心的領地上,而波裏斯進行懲戒戰爭時,戰場就無可避免的發生在帶路黨的領地上,讓帶路黨們好好的享受了一番戰火的燃燒。


    最後,和波旁不同,實力隻有波旁巔峰時期四分之一的波裏斯,心態自然是和波旁完全不同,體現到中立陣營來說,就是波旁可以允許有一個強大的中立陣營,而波裏斯則害怕中立陣營過於強大。波裏斯的期望,是中立陣營與印哥納保持一個合適的強弱對比。


    波裏斯所期待的東西,中立陣營如何會不了解?不過,在波裏斯害怕中立陣營的同時,也意味著中立陣營得到了更多的鬆綁,可以利用從《瓦格拉和約》中得來的自由外交權做出更多的事情來。


    在人生的盡頭,霍奇瓦選擇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利用這一個自由外交權來為印哥納編製一個讓其痛不欲生、難以掙脫的網。


    1454年,霍奇瓦代表印哥納的西部核心,與印哥納的西部邊境同盟和印安地簽署了《共存協約》,約定當印哥納對三方任意一方宣戰時,視為對三方共同宣戰,這就是所謂的三地協約。


    6年後,波旁治下的波埃米人自治區也簽署了《共存協約》,加入協約中,三地協約成了四地協約,遏製印哥納的包圍網終於被堵上,印哥納無法對任意一方擴張,牽一發而動全身,被堵得死死的。


    完成這一切以後,霍奇瓦才安心的閉上眼睛,結束了自己在第一期英靈遊戲的生涯——回歸靈座以後,索利特兩人看霍奇瓦的目光都可以噴火,可以預料到,因為在第一期英靈遊戲中敗成這樣,除非有奇跡發生,否則基本算是撲街的命運。


    兩方之外的激進陣營印安地,對這一場紛爭倒是不怎麽在意,因為激進陣營位於整個波旁已知世界的最北端,除了印哥納以外其他勢力難以到達,所以印安地隻需要麵對印哥納就可以。


    這也是印安地領導人絲毫不擔心自己在印哥納瞎折騰會把波旁吸引來的原因,他們早就決定在最北方立國,而北方那裏是波旁短期內沒法來到的。而等到他們立國以後,波旁恐怕早就陷入內亂了,自然更加無暇插手印安地。


    並且,印安地遠離波旁島沿海,避開了風暴刮起最猛烈的地區,所需要考慮的外交因素遠低於印哥納,一切都有印哥納在前頭扛著,印安地要做的,就是專心從印哥納身上吸血,這就可以了。


    一句話評價印哥納的三個陣營,各有各的算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的遊戲之我是星球的遠大意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虛無行者北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虛無行者北冥並收藏神的遊戲之我是星球的遠大意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