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第二期清算(二)“曆史悠久”波特盧
神的遊戲之我是星球的遠大意誌 作者:虛無行者北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16世紀的時候,如果你問一個波旁的海諸國的居民,波特盧騰龍貴族共和國建國多久?他們肯定回答,從1587年建國至今,不過五十年的一個新生玩意兒,這也是在神界的標記。
但是如果你是問波特盧人他們的國家是不是隻有五十年,那麽波特盧人們肯定會硬扯著脖子吼道,胡說,不止五十年,我們波特盧人的曆史相當悠久,早就獲得了極高的自治權,是波旁的國中之國,形同於國家,幾百年不曾聽聞波旁的號令!
那麽波特盧的國家到底有多久曆史?這就要看你問的波特盧人的臉皮有多厚了。
臉皮比較薄的,就說從波埃米人自治區開始算起,怎麽也有個百來年吧;臉皮比較厚的,就說從印哥納設立僑民聯盟開始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臉皮最厚的,就說從波旁人在印哥納設立僑民社區開始算,共經曆七百多年,乃波旁的海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波特盧的起源之所以有這麽多說法,是因為這個國家在建立之前,經曆過漫長的自治過程。
這個世界這麽大,曆史也有一千多年了,保持高自治度長的地區不是沒有,但不是像巴姆的尼普爾赦區一樣被吞並,就是像馬錫的西哈努區一樣奪取政權以後撤銷老家的自治權,像波特盧這樣保持高自治還最終能獨立的,也是少有。
神界的檔案室,以及冷弈的係統備忘錄中,都保存著一份列表,上麵清晰的列舉出波特盧獨立以前的各個稱呼,以及該稱呼時代波特盧的統治者代數。
印哥納的波旁僑民聯盟|1011年——1389年/378年|27任
波旁的波旁僑民聯盟|1389年——1453年/64年|4任/30任(任替)
波埃米人自治區|1453年——1498年/45年|4任/33任(任替)
波特盧自治區|1498年——1566年/68年|5任/37任(任替)
波特盧大衛所|1566年——1587年/21年|2任/38任(任替)
【注:任替的意思是,波特盧在一任統治者的任期上發生了名稱變動,因此被稱為任替,不重複計數。】
從這份表中可以看出,在波特盧獨立之前,曾經被印哥納、波旁兩個國家統治過,名稱變動過四次,存在時間長達576年,總共更換過39任統治者。
早在第一期清算的時候,冷弈就說過波特盧的步子邁的相當穩健,不管是被印哥納統治時期,還是被波旁統治時期,波特盧都是一點點增強他的自治度的,每次邁出的步伐並不大,但是一旦邁出就堅決不後退。
在印哥納統治時期,波特盧就從最初的一個外交、商業管理機構,一點點的變成集行政、司法、征稅多位一體的自治區,管轄著相當一部分印哥納土地,靠著波旁撐腰,成為化外之國。
然後是波旁與印哥納的九年戰爭,在僑民聯盟受到波旁管製以後,自治權首次下跌,因為波旁收回了部分權利,麵對當時還很強盛的波旁,僑民聯盟不敢違抗波旁的命令。
不過在此後隨著波旁的衰落,僑民聯盟逐漸恢複了自治權,甚至趁機奪取波旁的海外土地,騰龍殖民衛所來擴張自己的地盤,最關鍵的是波旁還打輸了。
這就是時任僑民聯盟第29任聯盟主,庫圖馬特·萊戈所進行的戰爭,也是他第一世的成就。
對於僑民聯盟來說,最關鍵的是在1443年與波旁執政長鮑裏斯五世簽署的《就僑民聯盟問題處理協定》這一條約,通過這一條約,僑民聯盟獲得了幾乎完全的對內行政權、司法權與經濟權,並且變相獲得了對騰龍殖民衛所的統治權。
僑民聯盟的第一次變身,是在1453年將名稱從“波旁僑民聯盟”更名為“波埃米人自治區”。
這一條命令的變動,是發生在與邁席卡進行教化區戰爭的時候,此時波旁正處於二十四執政長之年的餘波中,本島殺成一團,根本無暇顧及波特盧,自然也無暇收回騰龍殖民衛所,哪怕是計劃都沒有。
而為了更好的應對教化區戰爭,波特盧設立了波埃米人自治區,這一自治區的地域範圍包含了波旁僑民聯盟與騰龍殖民衛所,等於是將曾經波旁僑民聯盟所擁有的特權,通過這一自治區的設立,從而涵蓋到騰龍殖民衛所上麵。
這一條命令是涉及到國家行政區的重大變動,按理說要通過波旁的允許,於是波特盧就誰便找了波旁一個執政長(當年波旁執政長滿地走),給了點錢對方就蓋章了。至於對方根本代表不了全波旁?這關波特盧屁事,難道對方還會不承認嗎?
確實,波旁也沒有不承認的本錢,畢竟費力遜十四世統一波旁以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波特盧打秋風,至於自治區這種事情,當然是可以通過的啦。
因此,波埃米人自治區就正式成立,波特盧得以名正言順的統合僑民聯盟與騰龍殖民衛所的土地,更好的應對教化區戰爭。
而在這裏就要說明一個概念,為什麽這時候這裏是波埃米人自治區,現在的國名簡稱卻是波特盧。
波埃米人,是波旁對於騰龍大陸波旁某些族群的混合稱呼,至於到底是指誰,這也是一筆糊塗賬。
大體來說,隨著老航道波旁人越來越傲慢,波埃米人所指代的概念也越來越大:從最初隻指波旁化的非波旁奴隸後代,擴張到海外出生的波旁人,再到所有在騰龍大陸定居的波旁人,對於老航道波旁人來說都算是波埃米人。
一開始,僑民聯盟的貴族們也認波埃米人這個概念,打著這個旗號發動對波旁的叛亂,還建立了波埃米人自治區。可是等到日子安穩下來一回味,這不對啊,那些邁拉米人、印哥納人的後裔,怎麽也能和我們算一個族群了?
改,必須改!
因此自治區的一堆磚家聚在一起討論了半天,最後經過研究認證確定,我們這些純種的波旁人,和那些不知什麽鬼波旁化的奴隸,根本就不是一個族群嘛,我們完全可以被視作一個新的族群。
於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波特盧人這個概念就誕生了,以區別血統更加龐雜的波埃米人。
波特盧人這個概念早在14世紀70年代就從學院中風靡起來,最終在1498年,經過十多年的醞釀,波特盧將自治區的名稱從“波埃米人自治區”更名為“波特盧自治區”,以顯示與過去的割裂。
“波特盧自治區”這個名稱一直被用到1566年,此時已經是英靈遊戲第二期的高潮階段,波旁島戰爭正打的熱火朝天,各個英靈紛紛赤膊上陣。
此時,費力遜十六世已經流亡波特盧,在波特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流亡政府,而為了鼓勵波特盧,費力遜十六世頒布了《波特盧大衛所特別行政法》。
在《波特盧大衛所特別行政法》中,費力遜十六世聲稱波特盧不是普通的衛所,是大衛所,地位高於波旁其他行政區——波旁此時已經沒有任何自己的土地,連流亡政府都是借用波特盧提供的土地,當然可以夏姬八亂說了。
除此之外,費力遜十六世還給了波特盧自主的鑄幣權——波特盧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而不需要再用波旁的規格,以及獨立的外交權,即波特盧可以自行宣戰、和談、締結和約,而不需要經過波旁的允許。
老實說,費力遜十六世的這一手把冷弈都看懵逼了,地球上都沒有擁有這麽高權力的自治區啊,這種權利的自治區還不算獨立嗎?不過既然波特盧沒說自己獨立,那冷弈就姑且當他沒獨立吧。
“波特盧大衛所”這個稱呼叫了21年,隨著給波旁的重建經費支付完成,波特盧大衛所於1587年正式獨立,庫圖馬特即真正獨立的第一任騰龍貴族王。
在庫圖馬特第二世中,波特盧進行過幾場戰爭。
第一場是1554年至1564年共持續10年的第二次統一戰爭,由波特盧、印安地與印哥納西部割據組成同盟,與印哥納進行戰爭。其中波特盧與印安地於1556年才正式對印哥納宣戰。
通過這一場戰爭,波特盧獲得了印哥納的西部邊境同盟,在這裏設立了邊境衛所,並且正式確立了對西部割據的市場優勢,標誌著與波裏斯貿易競爭的勝利。
但是國家之間的商貿就是這樣,如果正常方式競爭不過的話,就要改為武鬥了,這就是波旁島戰爭燃燒到波特盧身上的原因之一。
波特盧與波裏斯有著很深的宿怨,盡管兩國在第一次教化區戰爭中有過愉快的合作,但是很快因為印哥納市場的競爭而爆發矛盾。
其實還不止於此,兩國早在《安德烈三世的波裏斯秘密協定》簽署時就產生矛盾,波特盧認為這份協定針對自己,波裏斯覺得波特盧莫名其妙,如果不是與邁席卡的第一次教化區戰爭,兩國還是一直冷戰下去。
波旁島戰爭,從1561年至1576年共持續15年,這之中又混入了1560年至1575年的第二次教化區戰爭,總的來講是波特盧在內的波旁與波裏斯、波康和邁席卡進行戰爭。
這一次戰爭是波裏斯對波特盧的一次遏製嚐試,哈迪斯看出了波特盧的威脅,他又不是遊戲中的魔王,非要等到勇者等級滿級了才來送經驗,因此就趁著這次進攻波旁,打草摟兔子將波特盧卷入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波特盧主要麵對的是邁席卡的陸軍與波裏斯的海軍,打的相當慘烈,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格羅斯開掛,波裏斯就要輸了。
而即使有格羅斯開掛,波裏斯一路上也是險象環生,更關鍵的是一場戰爭下來,沒有獲得任何的財富與土地,還丟掉了教化區,順帶海軍被打殘了。
既然有一場徒勞無獲的戰爭,那就得需要有人吸血,而最恰當的吸血目標,就是波裏斯鞭長莫及的印哥納。
但是如果你是問波特盧人他們的國家是不是隻有五十年,那麽波特盧人們肯定會硬扯著脖子吼道,胡說,不止五十年,我們波特盧人的曆史相當悠久,早就獲得了極高的自治權,是波旁的國中之國,形同於國家,幾百年不曾聽聞波旁的號令!
那麽波特盧的國家到底有多久曆史?這就要看你問的波特盧人的臉皮有多厚了。
臉皮比較薄的,就說從波埃米人自治區開始算起,怎麽也有個百來年吧;臉皮比較厚的,就說從印哥納設立僑民聯盟開始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臉皮最厚的,就說從波旁人在印哥納設立僑民社區開始算,共經曆七百多年,乃波旁的海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波特盧的起源之所以有這麽多說法,是因為這個國家在建立之前,經曆過漫長的自治過程。
這個世界這麽大,曆史也有一千多年了,保持高自治度長的地區不是沒有,但不是像巴姆的尼普爾赦區一樣被吞並,就是像馬錫的西哈努區一樣奪取政權以後撤銷老家的自治權,像波特盧這樣保持高自治還最終能獨立的,也是少有。
神界的檔案室,以及冷弈的係統備忘錄中,都保存著一份列表,上麵清晰的列舉出波特盧獨立以前的各個稱呼,以及該稱呼時代波特盧的統治者代數。
印哥納的波旁僑民聯盟|1011年——1389年/378年|27任
波旁的波旁僑民聯盟|1389年——1453年/64年|4任/30任(任替)
波埃米人自治區|1453年——1498年/45年|4任/33任(任替)
波特盧自治區|1498年——1566年/68年|5任/37任(任替)
波特盧大衛所|1566年——1587年/21年|2任/38任(任替)
【注:任替的意思是,波特盧在一任統治者的任期上發生了名稱變動,因此被稱為任替,不重複計數。】
從這份表中可以看出,在波特盧獨立之前,曾經被印哥納、波旁兩個國家統治過,名稱變動過四次,存在時間長達576年,總共更換過39任統治者。
早在第一期清算的時候,冷弈就說過波特盧的步子邁的相當穩健,不管是被印哥納統治時期,還是被波旁統治時期,波特盧都是一點點增強他的自治度的,每次邁出的步伐並不大,但是一旦邁出就堅決不後退。
在印哥納統治時期,波特盧就從最初的一個外交、商業管理機構,一點點的變成集行政、司法、征稅多位一體的自治區,管轄著相當一部分印哥納土地,靠著波旁撐腰,成為化外之國。
然後是波旁與印哥納的九年戰爭,在僑民聯盟受到波旁管製以後,自治權首次下跌,因為波旁收回了部分權利,麵對當時還很強盛的波旁,僑民聯盟不敢違抗波旁的命令。
不過在此後隨著波旁的衰落,僑民聯盟逐漸恢複了自治權,甚至趁機奪取波旁的海外土地,騰龍殖民衛所來擴張自己的地盤,最關鍵的是波旁還打輸了。
這就是時任僑民聯盟第29任聯盟主,庫圖馬特·萊戈所進行的戰爭,也是他第一世的成就。
對於僑民聯盟來說,最關鍵的是在1443年與波旁執政長鮑裏斯五世簽署的《就僑民聯盟問題處理協定》這一條約,通過這一條約,僑民聯盟獲得了幾乎完全的對內行政權、司法權與經濟權,並且變相獲得了對騰龍殖民衛所的統治權。
僑民聯盟的第一次變身,是在1453年將名稱從“波旁僑民聯盟”更名為“波埃米人自治區”。
這一條命令的變動,是發生在與邁席卡進行教化區戰爭的時候,此時波旁正處於二十四執政長之年的餘波中,本島殺成一團,根本無暇顧及波特盧,自然也無暇收回騰龍殖民衛所,哪怕是計劃都沒有。
而為了更好的應對教化區戰爭,波特盧設立了波埃米人自治區,這一自治區的地域範圍包含了波旁僑民聯盟與騰龍殖民衛所,等於是將曾經波旁僑民聯盟所擁有的特權,通過這一自治區的設立,從而涵蓋到騰龍殖民衛所上麵。
這一條命令是涉及到國家行政區的重大變動,按理說要通過波旁的允許,於是波特盧就誰便找了波旁一個執政長(當年波旁執政長滿地走),給了點錢對方就蓋章了。至於對方根本代表不了全波旁?這關波特盧屁事,難道對方還會不承認嗎?
確實,波旁也沒有不承認的本錢,畢竟費力遜十四世統一波旁以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波特盧打秋風,至於自治區這種事情,當然是可以通過的啦。
因此,波埃米人自治區就正式成立,波特盧得以名正言順的統合僑民聯盟與騰龍殖民衛所的土地,更好的應對教化區戰爭。
而在這裏就要說明一個概念,為什麽這時候這裏是波埃米人自治區,現在的國名簡稱卻是波特盧。
波埃米人,是波旁對於騰龍大陸波旁某些族群的混合稱呼,至於到底是指誰,這也是一筆糊塗賬。
大體來說,隨著老航道波旁人越來越傲慢,波埃米人所指代的概念也越來越大:從最初隻指波旁化的非波旁奴隸後代,擴張到海外出生的波旁人,再到所有在騰龍大陸定居的波旁人,對於老航道波旁人來說都算是波埃米人。
一開始,僑民聯盟的貴族們也認波埃米人這個概念,打著這個旗號發動對波旁的叛亂,還建立了波埃米人自治區。可是等到日子安穩下來一回味,這不對啊,那些邁拉米人、印哥納人的後裔,怎麽也能和我們算一個族群了?
改,必須改!
因此自治區的一堆磚家聚在一起討論了半天,最後經過研究認證確定,我們這些純種的波旁人,和那些不知什麽鬼波旁化的奴隸,根本就不是一個族群嘛,我們完全可以被視作一個新的族群。
於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波特盧人這個概念就誕生了,以區別血統更加龐雜的波埃米人。
波特盧人這個概念早在14世紀70年代就從學院中風靡起來,最終在1498年,經過十多年的醞釀,波特盧將自治區的名稱從“波埃米人自治區”更名為“波特盧自治區”,以顯示與過去的割裂。
“波特盧自治區”這個名稱一直被用到1566年,此時已經是英靈遊戲第二期的高潮階段,波旁島戰爭正打的熱火朝天,各個英靈紛紛赤膊上陣。
此時,費力遜十六世已經流亡波特盧,在波特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流亡政府,而為了鼓勵波特盧,費力遜十六世頒布了《波特盧大衛所特別行政法》。
在《波特盧大衛所特別行政法》中,費力遜十六世聲稱波特盧不是普通的衛所,是大衛所,地位高於波旁其他行政區——波旁此時已經沒有任何自己的土地,連流亡政府都是借用波特盧提供的土地,當然可以夏姬八亂說了。
除此之外,費力遜十六世還給了波特盧自主的鑄幣權——波特盧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而不需要再用波旁的規格,以及獨立的外交權,即波特盧可以自行宣戰、和談、締結和約,而不需要經過波旁的允許。
老實說,費力遜十六世的這一手把冷弈都看懵逼了,地球上都沒有擁有這麽高權力的自治區啊,這種權利的自治區還不算獨立嗎?不過既然波特盧沒說自己獨立,那冷弈就姑且當他沒獨立吧。
“波特盧大衛所”這個稱呼叫了21年,隨著給波旁的重建經費支付完成,波特盧大衛所於1587年正式獨立,庫圖馬特即真正獨立的第一任騰龍貴族王。
在庫圖馬特第二世中,波特盧進行過幾場戰爭。
第一場是1554年至1564年共持續10年的第二次統一戰爭,由波特盧、印安地與印哥納西部割據組成同盟,與印哥納進行戰爭。其中波特盧與印安地於1556年才正式對印哥納宣戰。
通過這一場戰爭,波特盧獲得了印哥納的西部邊境同盟,在這裏設立了邊境衛所,並且正式確立了對西部割據的市場優勢,標誌著與波裏斯貿易競爭的勝利。
但是國家之間的商貿就是這樣,如果正常方式競爭不過的話,就要改為武鬥了,這就是波旁島戰爭燃燒到波特盧身上的原因之一。
波特盧與波裏斯有著很深的宿怨,盡管兩國在第一次教化區戰爭中有過愉快的合作,但是很快因為印哥納市場的競爭而爆發矛盾。
其實還不止於此,兩國早在《安德烈三世的波裏斯秘密協定》簽署時就產生矛盾,波特盧認為這份協定針對自己,波裏斯覺得波特盧莫名其妙,如果不是與邁席卡的第一次教化區戰爭,兩國還是一直冷戰下去。
波旁島戰爭,從1561年至1576年共持續15年,這之中又混入了1560年至1575年的第二次教化區戰爭,總的來講是波特盧在內的波旁與波裏斯、波康和邁席卡進行戰爭。
這一次戰爭是波裏斯對波特盧的一次遏製嚐試,哈迪斯看出了波特盧的威脅,他又不是遊戲中的魔王,非要等到勇者等級滿級了才來送經驗,因此就趁著這次進攻波旁,打草摟兔子將波特盧卷入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波特盧主要麵對的是邁席卡的陸軍與波裏斯的海軍,打的相當慘烈,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格羅斯開掛,波裏斯就要輸了。
而即使有格羅斯開掛,波裏斯一路上也是險象環生,更關鍵的是一場戰爭下來,沒有獲得任何的財富與土地,還丟掉了教化區,順帶海軍被打殘了。
既然有一場徒勞無獲的戰爭,那就得需要有人吸血,而最恰當的吸血目標,就是波裏斯鞭長莫及的印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