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詞匯,甚至可以這麽說,蠻族便是文明族群的母巢,所以文明族群都是源自於被他們蔑稱為蠻族的族群,也正是因此,蠻族與文明族群息息相關,如同一對孿生兄弟一般。


    祖神(此祖神並非冷弈,而是冷弈降臨之前的祖神)創造人類時,為世間創造了13氏族,這個世界所有人類都是源自這13個氏族的後裔,其中被分配到南疆大陸的,便是奧瑞部落和法菲悉多部落。


    其實這13個氏族最初是沒有稱呼的,而是後來文明發展起來以後,神界為了簡便,將其定名而稱呼,以其分化出來的敬重音節作為首個字,因此從氏族的稱呼中就可以看出各個族群之間最初的血緣關係。


    奧瑞部落最初被祖神放置在南疆大陸西部,在遠古時代與法菲悉多部落有過無意識的交戰,即各個分支部落之間的交戰,交戰的結果是奧瑞部落敗退到更西方,將中部讓給了法菲悉多部落。


    這也是遠古時代部落之間的交戰規則,說著相似語言的族群,總是會得到更多的優待,起碼比說不同語言的族群得到更多優待。


    敗退到西部以後,奧瑞部落逐漸分化為南方的奧克米人和北方瑞旁人,其中奧克米人產生奧迪文明,瑞旁人產生瑞英文明。也就是說,瑞英人與奧迪人之間的血緣關係要多於其他族群,不過這似乎沒什麽用處。


    較為強盛的法菲悉多部落最初被放置在南疆大陸東部,擊敗奧瑞部落以後又占據了中部。


    隨後,法菲悉多部落逐漸分化為東南方的法卡人、東北方的菲利多人、西北方的悉栗朵人和西南方的多來那人,其中法卡人產生法克尤文明,菲利多人產生菲力文明,悉栗朵人產生悉尼文明。


    多來那人最為特殊,由於產生文明的法卡人部落位於法卡較西方,導致一開始法克尤文明就和多來那人離的很近,使得多來那人受到了法克尤文明的影響。


    又因為一係列的機緣巧合,導致多來那人最終沒能產生自己的文明,反而是因為入侵了法克尤的國土並長期居住下來,使得後世雖然有所謂的多迪人,表麵上看起來敬重音節仍然是“多”,實際上則是法克尤化的多來那人。


    名義上是阿魯埃主編,實際上是馬裏主編的《蠻族大典》中,主要就是分為六篇,來介紹這六個蠻族及其分支的曆史。


    而《蠻族大典》除了介紹蠻族曆史以外,還幫助完成了一項連天界此前都一直忽略的事物,即給蠻族國家分類。


    蠻族除了部落以外,也是有建立起自己國家的,隻是神界不認,不認的原因是蠻族國家大多旋起旋滅,並且中央控製力極度低下,“國王”不過是強大一點的酋長而已。


    在《蠻族大典》中,馬裏係統的給蠻族國家分了類,最高級的是蠻族王國,之下是大部落,再之下是小部落,然後便是各個氏族,總之雖然比起後來成熟的蠻族學來說略顯粗略,但起碼有個模板了。


    《蠻族大典》中,第一篇是“瑞旁人篇”,介紹的是瑞英人的祖先兼蠻族同胞瑞旁人,之所以挑瑞旁人作為開篇,是因為這個蠻族的曆史記載最為稀少。


    瑞旁人的資料全部來自於瑞英和瑞英麥邱早期的記載,由於瑞英和瑞英麥邱如今皆以亡國,曆史傳承之中蠻族資料缺失了不少,再加上悉伯不關注這方麵,導致馬裏能找到的資料寥寥無幾。


    對於瑞旁人,有記載名稱的蠻族部落僅有18個,其中15個皆在古典時代作為早期文明國家的生死大敵,之後3百年就隻能了解3個比較強盛的部落,其中有2個部落還一個叫“貝倫加裏奧”一個叫“貝倫伽爾”,關是為了爭論這兩個部落是不是一個就吵了半天。


    而更讓人頭疼的是,瑞旁人究竟是什麽時候滅亡的,從史料中可以看出,至少在758年開始,原本是瑞旁人分布的區域就出現其他蠻族。


    目前能找到的最後一條有關瑞旁人的曆史記載,是822年時一個不知名的瑞旁人部落來到瑞英麥邱邊境線請求得到庇護,被拒絕以後怒而劫掠邊境村鎮,被驅除以後便再也沒有出現,一直到今天為止。


    所以在《蠻族大典》中,馬裏也隻能肯定,瑞旁人至少是在822年之後被滅亡的,更具體的時間便無法知曉,是誰滅亡的也無法知曉,隻能從占據原本瑞旁人活躍區的蠻族來推斷,大概是悉栗朵人或者多來那人。


    在“瑞旁人”之後的第二篇是“菲利多人”,菲利多人最先活躍在牛尾半島,逐漸擴張到整個南疆大陸的東海岸,原菲力的史料,尤其是比伯邊區的史料對於菲利多人有著最為詳盡的記載。


    早期菲利多人分布的範圍還算廣闊,可是到了6世紀開始,就不斷被悉栗朵人的分支悉尼吉人侵蝕,逐漸丟失領土,10世紀開始菲力的邊境線上便沒有菲利多人部落,而都是悉尼吉人部落,即便是比伯邊區也隻能從零星的消息中得知南方還存在菲利多人。


    最後一則有關菲利多人的史料,是來自比伯邊區的記載,根據記載在1128年時,一個名為“卡塔蘭尼亞”的菲利多人蠻族王國被悉尼吉人聯軍擊敗,這是比伯邊區祭司與蠻族貿易時從蠻族口中得知的。


    其實那時候比伯邊區對菲利多人的信息就相當遲鈍了,甚至連“卡塔蘭尼亞”這個蠻族王國是如何成立的都不清楚,而在這個“卡塔蘭尼亞”被悉尼吉人聯軍擊敗以後,便再也沒有菲利多人的記載。


    因此在《蠻族大典》中,馬裏斷定菲利多人至少在1128年以後被悉尼吉人滅亡,然後籠統的估算為12世紀。


    可是在後來“新蠻族學”興起以後,《蠻族大典》中馬裏得出的結論,被“新蠻族學”的學者通過考古挖掘而推翻了。


    “新蠻族學”的學者前往人煙稀少的東海岸進行一係列係統的挖掘考古,探尋到許多成果,證明了在那個所謂的“卡塔蘭尼亞”王國覆滅之後,菲利多人至少又存在了2個世紀左右,有過3個以上的王國,直到13世紀左右才徹底沒有菲利多人的遺跡存在。


    如今的《蠻族大典》沒有蠻族分布地圖,尤其是早期的,早期蠻族分布地圖還是後來“新蠻族學”興起以後,通過考古挖掘一個個確認的,但即便是這樣也隻能估計個大概,誰也沒法打包票自己挖掘的就是完全正確的遺跡。


    第三篇是“法卡人”,法卡人是前三個蠻族中曆史最為清楚的一部分,這是由於其曆史所決定的。


    法卡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弱小的蠻族,內陸與其他蠻族的戰爭是否有勝利,如今馬裏這些人已經無法了解了,隻能知道結果,即法卡人不斷被悉栗朵人和悉尼吉人所驅除,分布領土逐漸萎縮。


    而對法卡人的記載能非常清楚,主要有賴於法修姆對蠻族的政策,這個法克尤諸國中的第三個霸主。


    法克尤陷入分裂以後,最終在11世紀完全解體,其中他的核心地帶北部被法蘭尼爾竊據,東部邊疆則被1116年建國的法修姆割據。


    由於是割據自立,僅僅占據東部邊疆的法修姆遠遠不能與昔日法克尤對比,所以其對蠻族的政策從法克尤全盛時期的一律絞殺,恢複到古典時代的安撫招募,利用蠻族來鞏固自己的國家。


    而這一政策沒有造成多大的惡果,相反還促進了法修姆北部邊疆的安全,一是因為法卡人與法克尤人同文同種,同化起來比較迅速,二則是因為法卡人麵臨悉栗朵人和悉尼吉人的侵犯,本身有求於法修姆,法修姆也需要法卡人頂住更野蠻的悉尼吉人。


    既然雙方互有需求,那自然便一拍即合,法修姆將服從自己的法卡人部落遷徙到自己的邊境上,將其整合為七個蠻族王國,法修姆史料用語被稱為熟蠻,而還有十來個部落遊離在北方不肯聽從法修姆的號令,法修姆便將其稱為生蠻,也拒絕對其提供庇護。


    這種格局持續了兩百多年,期間雖然有一些微小的變動,比如熟蠻王族之間發生變動,或是曲沃代翼,或是三家分晉,又或者一些生蠻被熟蠻剿滅,亦或者被悉尼吉人吞並,但是大體格局還是不變的,直到那次著名事件為止。


    1280年,“醜陋背叛”,傾國之力遠征法克尤的法修姆,遭到了本應該作為盟友的法蘭尼爾的醜陋背叛,被截斷的圖克要塞,使得法修姆主力與本國之間的聯係被割裂,1282年時全軍覆沒。


    這是一次慘痛的損失,導致三十多年後修姆王朝的崩潰,而法修姆丟在圖克之外的主力中,也有不少熟蠻王國的仆從軍,甚至包括酋長在內一下子全沒了,法修姆損失慘重不說,蠻族王國也因為王位空缺爆發了激烈的內戰。


    這期間又由於法修姆防禦法蘭尼爾可能的進攻,很少幹涉蠻族內戰,結果蠻族內戰愈演愈烈,幾十年沒有停歇,將生蠻和悉栗朵人、悉尼吉人盡數卷入。


    等1326年法修姆進入公平時代,政局暫時穩定以後,法修姆才騰出手來收拾蠻族王國,期間又是砍了十幾年,最後的結果是熟蠻和生蠻全部完蛋,不是死於內耗便是死於外患。


    見到蠻族王國搞成了這樣,就已經失去作為悉栗朵人屏障的地位了,於是法修姆幹脆將法卡人蠻族全部內遷到各地的城鎮之中,部落民作為農民,豪酋當個小貴族,結果不到一代人的時間,法卡人便完全融合進法修姆國內,不分彼此了。


    。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m.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的遊戲之我是星球的遠大意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虛無行者北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虛無行者北冥並收藏神的遊戲之我是星球的遠大意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