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中,羅通也被噎的說不出話來。
誠如王文所說,有了這份鑒定文書,如果再要強辯說朱音埑拿出來的證據不足采信,那就是詭辯了。
按照這個邏輯,一切的證據都不足以采信,包括廣通王拿出來的證據。
審訊刑案,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相信擺在眼前的證據。
不管證據所顯示出來的真相,是多麽的聳人聽聞,違背常理,都要相信證據。
因為所謂的違背常理,大多時候,都是刑案官沒有完全查清案子背後隱藏的邏輯而已。
如眼前這個案子。
邏輯上來說,朱音埑能夠在半個月的時間內,找到那個所謂的落第舉子,並且恰好那個落第舉子私藏了一份證據,是確有疑點的。
但是他拿出的證據,能夠得到鑒定書吏的認可,那麽就應該予以采信。
書吏的鑒定結果是,這兩份詩詞和鎮南王的奏疏字跡相似度很高,可以基本認定是同一人所寫。
可朱音埑卻能證明,他拿來的這份是別人臨摹而來,由此推論,另一份詩詞的可信度也隨之崩塌。
也就是說,書吏出具的鑒定為真的文書,反而成為了證據是偽造的鐵證。
這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到了這個地步,再去追究那個舉子根本毫無意義。
即使朱音埑拿出的這份證據,不是那個舉子寫的,那麽至少能夠證明,偽造的詩詞,是可以騙過鑒定的書吏的。
從這個角度推論,同樣可以證明,廣通王的證據不實!
何況,羅通雖然不清楚,但是寧陽侯管著宗人府多年,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岷府當年的事情。
宣德年間,岷府的財物多次失竊,在地方上也鬧起過一番風波,老岷王甚至請奏朝廷,讓地方官協同調查,但是最後卻不了了之。
這件事情和如今的狀況相互印證。
基本可以確定,十有八九,蘇氏當年為了保險起見,的確曾經讓人仿造過朱徽煣的筆跡,仿造過程當中,被人私藏一張也不是什麽難事。
所以大概率,朱音埑沒有說謊,他拿出來的這份證據,就是真的,派人去查,根本毫無意義。
這件事情的關鍵,壓根不在於這份仿造的詩詞真假,而在於朱徽煣是否寫過這麽一份詩詞。
但是隨著蘇氏的這番舉動,這個原本應該是鐵證的詩詞,完全失去了作用!
至於當年參與宴會的證人……
廣通王等人密謀多年,若是能夠找到哪怕一個,又怎麽會退而求其次找一個上菜的夥計來當證人。
大勢已去啊……
在寧陽侯黯淡的神色當中,負責主審的天子轉向一旁的廣通王二人,道。
“你二人還有何話說?”
廣通王和陽宗王顯然也沒有料到會是如此結果。
這件事情本就是隱秘之事,加上蘇氏當年自覺做的周全,隻保留了兩份複製品,其餘的廢品全都付之一炬。
當年,她將其中一份交給了岷王,又拿另一份威脅朱徽煣,這兩份最後都各自被銷毀掉。
理論上來說,她托付給老仆轉交給廣通王的,應該就是唯一的一份,或許,也是真品的那一份。
正因於此,她也就沒有將有臨摹品的事情,告訴過廣通王二人。
甚至於,就連她曾經以此威脅過鎮南王的事情,也都隱沒不提。
這才是廣通王二人這些年心懷怨恨的最大原因。
蘇氏給他們的信中,隻說她當年從朱徽焲身上拿到了這份詩詞,然後私藏了下來,不曾提起她交給岷王和威脅朱徽煣的另外兩份。
所以,廣通王二人理所當然的以為,蘇氏被逼死,就是因為這份詩詞,所以這些年來一直想要報仇。
但是如今,事實擺在眼前。
他們自己也無法辨明,到底蘇氏給他們的信裏所說的,鎮南王的確寫過這份詩詞是真的,還是鎮南王所說的,這份詩詞本就是朱徽焲偽造是真的。
聞聽天子問話,廣通王也隻是愣愣的說。
“這不可能,我不相信,不會是這樣的……”
見此狀況,鎮南王輕歎一聲,開口道。
“陛下,此事雖然在朝堂之上引起如此軒然大波,但是歸根結底,卻是蘇氏貪欲熏心,偽造證據,致有此事。”
“四弟,五弟二人,雖然有錯,但是一則是受人蒙蔽,並不清楚事情真相,二則是出自一片孝心,欲為母正名。”
“臣雖蒙誣陷,但所幸真相已明,請陛下念及四弟,五弟二人亦是被人所欺,尚有孝心,稍加寬宥,臣等必感念天恩。”
岷王沒有說話,但是周王卻點了點頭,道。
“陛下,廣通王二人,雖有大罪,但鎮南王既然願意原諒,其兄弟情誼可嘉,且此事全由蘇氏而起,廣通王二人亦是情有可原,尚請陛下念及親親之誼,略加寬宥。”
接著,其他的諸王也紛紛出言,為廣通王二人說好話。
這魔幻的場景,看的在場的老大人們一愣一愣的。
明明盞茶時間前,這幫宗室還一副廣通王二人都是宗室敗類,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樣子。
怎麽這一轉眼的工夫,就都開始給他們求情了?
隻有少數的幾個重臣隱約意識到了什麽,暗中將目光放在了麵無表情的岷王身上。
從宗室們集體請願入宮開始,他們就感到疑惑了,這幫幾乎沒有見過麵的親王們,什麽時候開始這麽團結了。
到了如今他們才明白,這中間恐怕少不了這位岷王爺的力量,或許,還有其他的什麽,不應該他們猜測的人。
也對,這樁案子的原告被告,都是老岷王的兒子。
不管喜愛不喜愛,終究都是自己的血脈骨肉。
他們都把自己逼到了絕路,無論誰輸誰贏,另一方都必然會被重重懲治。
手心手背都是肉,也是為難了這位老岷王了。
竟能在這般局麵下另辟蹊徑,想出這麽個法子。
把一切罪責,都推到一個已故的妾室身上,給廣通王二人換一條生路。
反正死人又不會說話,如今作為苦主的鎮南王願意大度表示原諒,宗室們又集體開口求情,這老岷王,還真是煞費苦心。
這樁案子,即便牽扯的再大,本質上也是宗務。
既然是宗務,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律法來判,要顧及所謂的親親之誼,更要顧及宗室們的意見和態度。
因此,在接連數位親王站出來求情的狀況下,天子終於是開口道。
“此案如今案情已明,並無切實證據,能夠證明鎮南王有誹謗仁廟之舉,廣通王,陽宗王二人,俱為誣告。”
天子金口玉言,這便算是一錘定音,給這件案子下了結論,至於處置方麵,天子躊躇了片刻,掃了一眼底下求情的宗室,方道。
“鎮南王身為岷王府世子,身份尊貴,廣通王,陽宗王二人擅自誣告,雖情有可原,但此風斷不可長,著削去王爵,發配鳳陽高牆。”
“然念及其尚有孝心,且諸宗室及鎮南王皆主輕判,朕便稍加寬宥,削爵而不除封,保留廣通,陽宗二國,由禮部會同宗人府依照祖製,自二人子嗣之中,主持嗣封。”
這個結果,也算是在意料之中。
削爵而不除封,也就是說,隻是廣通王和陽宗王兩個人被囚禁到鳳陽高牆,他們的封國依舊會由各自的子嗣承繼,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了。
岷王和鎮南王幾個人,皆是不約而同的上前謝恩。
就連廣通王二人,也意識到大勢已去,跟著拜倒謝恩。
隨後,廣通王和陽宗王二人被帶了下去,鎮南王帶著朱音埑,和其他的宗室重新歸位。
這件震動朝野的大案,到這算是徹底畫上了句號,但是,由此帶來的一係列影響,卻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徹底的朝堂博弈了,老大人們冷眼旁觀,看宗室們蹦躂了這麽久,總算是該到他們上場的時候了……
誠如王文所說,有了這份鑒定文書,如果再要強辯說朱音埑拿出來的證據不足采信,那就是詭辯了。
按照這個邏輯,一切的證據都不足以采信,包括廣通王拿出來的證據。
審訊刑案,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相信擺在眼前的證據。
不管證據所顯示出來的真相,是多麽的聳人聽聞,違背常理,都要相信證據。
因為所謂的違背常理,大多時候,都是刑案官沒有完全查清案子背後隱藏的邏輯而已。
如眼前這個案子。
邏輯上來說,朱音埑能夠在半個月的時間內,找到那個所謂的落第舉子,並且恰好那個落第舉子私藏了一份證據,是確有疑點的。
但是他拿出的證據,能夠得到鑒定書吏的認可,那麽就應該予以采信。
書吏的鑒定結果是,這兩份詩詞和鎮南王的奏疏字跡相似度很高,可以基本認定是同一人所寫。
可朱音埑卻能證明,他拿來的這份是別人臨摹而來,由此推論,另一份詩詞的可信度也隨之崩塌。
也就是說,書吏出具的鑒定為真的文書,反而成為了證據是偽造的鐵證。
這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到了這個地步,再去追究那個舉子根本毫無意義。
即使朱音埑拿出的這份證據,不是那個舉子寫的,那麽至少能夠證明,偽造的詩詞,是可以騙過鑒定的書吏的。
從這個角度推論,同樣可以證明,廣通王的證據不實!
何況,羅通雖然不清楚,但是寧陽侯管著宗人府多年,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岷府當年的事情。
宣德年間,岷府的財物多次失竊,在地方上也鬧起過一番風波,老岷王甚至請奏朝廷,讓地方官協同調查,但是最後卻不了了之。
這件事情和如今的狀況相互印證。
基本可以確定,十有八九,蘇氏當年為了保險起見,的確曾經讓人仿造過朱徽煣的筆跡,仿造過程當中,被人私藏一張也不是什麽難事。
所以大概率,朱音埑沒有說謊,他拿出來的這份證據,就是真的,派人去查,根本毫無意義。
這件事情的關鍵,壓根不在於這份仿造的詩詞真假,而在於朱徽煣是否寫過這麽一份詩詞。
但是隨著蘇氏的這番舉動,這個原本應該是鐵證的詩詞,完全失去了作用!
至於當年參與宴會的證人……
廣通王等人密謀多年,若是能夠找到哪怕一個,又怎麽會退而求其次找一個上菜的夥計來當證人。
大勢已去啊……
在寧陽侯黯淡的神色當中,負責主審的天子轉向一旁的廣通王二人,道。
“你二人還有何話說?”
廣通王和陽宗王顯然也沒有料到會是如此結果。
這件事情本就是隱秘之事,加上蘇氏當年自覺做的周全,隻保留了兩份複製品,其餘的廢品全都付之一炬。
當年,她將其中一份交給了岷王,又拿另一份威脅朱徽煣,這兩份最後都各自被銷毀掉。
理論上來說,她托付給老仆轉交給廣通王的,應該就是唯一的一份,或許,也是真品的那一份。
正因於此,她也就沒有將有臨摹品的事情,告訴過廣通王二人。
甚至於,就連她曾經以此威脅過鎮南王的事情,也都隱沒不提。
這才是廣通王二人這些年心懷怨恨的最大原因。
蘇氏給他們的信中,隻說她當年從朱徽焲身上拿到了這份詩詞,然後私藏了下來,不曾提起她交給岷王和威脅朱徽煣的另外兩份。
所以,廣通王二人理所當然的以為,蘇氏被逼死,就是因為這份詩詞,所以這些年來一直想要報仇。
但是如今,事實擺在眼前。
他們自己也無法辨明,到底蘇氏給他們的信裏所說的,鎮南王的確寫過這份詩詞是真的,還是鎮南王所說的,這份詩詞本就是朱徽焲偽造是真的。
聞聽天子問話,廣通王也隻是愣愣的說。
“這不可能,我不相信,不會是這樣的……”
見此狀況,鎮南王輕歎一聲,開口道。
“陛下,此事雖然在朝堂之上引起如此軒然大波,但是歸根結底,卻是蘇氏貪欲熏心,偽造證據,致有此事。”
“四弟,五弟二人,雖然有錯,但是一則是受人蒙蔽,並不清楚事情真相,二則是出自一片孝心,欲為母正名。”
“臣雖蒙誣陷,但所幸真相已明,請陛下念及四弟,五弟二人亦是被人所欺,尚有孝心,稍加寬宥,臣等必感念天恩。”
岷王沒有說話,但是周王卻點了點頭,道。
“陛下,廣通王二人,雖有大罪,但鎮南王既然願意原諒,其兄弟情誼可嘉,且此事全由蘇氏而起,廣通王二人亦是情有可原,尚請陛下念及親親之誼,略加寬宥。”
接著,其他的諸王也紛紛出言,為廣通王二人說好話。
這魔幻的場景,看的在場的老大人們一愣一愣的。
明明盞茶時間前,這幫宗室還一副廣通王二人都是宗室敗類,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樣子。
怎麽這一轉眼的工夫,就都開始給他們求情了?
隻有少數的幾個重臣隱約意識到了什麽,暗中將目光放在了麵無表情的岷王身上。
從宗室們集體請願入宮開始,他們就感到疑惑了,這幫幾乎沒有見過麵的親王們,什麽時候開始這麽團結了。
到了如今他們才明白,這中間恐怕少不了這位岷王爺的力量,或許,還有其他的什麽,不應該他們猜測的人。
也對,這樁案子的原告被告,都是老岷王的兒子。
不管喜愛不喜愛,終究都是自己的血脈骨肉。
他們都把自己逼到了絕路,無論誰輸誰贏,另一方都必然會被重重懲治。
手心手背都是肉,也是為難了這位老岷王了。
竟能在這般局麵下另辟蹊徑,想出這麽個法子。
把一切罪責,都推到一個已故的妾室身上,給廣通王二人換一條生路。
反正死人又不會說話,如今作為苦主的鎮南王願意大度表示原諒,宗室們又集體開口求情,這老岷王,還真是煞費苦心。
這樁案子,即便牽扯的再大,本質上也是宗務。
既然是宗務,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律法來判,要顧及所謂的親親之誼,更要顧及宗室們的意見和態度。
因此,在接連數位親王站出來求情的狀況下,天子終於是開口道。
“此案如今案情已明,並無切實證據,能夠證明鎮南王有誹謗仁廟之舉,廣通王,陽宗王二人,俱為誣告。”
天子金口玉言,這便算是一錘定音,給這件案子下了結論,至於處置方麵,天子躊躇了片刻,掃了一眼底下求情的宗室,方道。
“鎮南王身為岷王府世子,身份尊貴,廣通王,陽宗王二人擅自誣告,雖情有可原,但此風斷不可長,著削去王爵,發配鳳陽高牆。”
“然念及其尚有孝心,且諸宗室及鎮南王皆主輕判,朕便稍加寬宥,削爵而不除封,保留廣通,陽宗二國,由禮部會同宗人府依照祖製,自二人子嗣之中,主持嗣封。”
這個結果,也算是在意料之中。
削爵而不除封,也就是說,隻是廣通王和陽宗王兩個人被囚禁到鳳陽高牆,他們的封國依舊會由各自的子嗣承繼,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了。
岷王和鎮南王幾個人,皆是不約而同的上前謝恩。
就連廣通王二人,也意識到大勢已去,跟著拜倒謝恩。
隨後,廣通王和陽宗王二人被帶了下去,鎮南王帶著朱音埑,和其他的宗室重新歸位。
這件震動朝野的大案,到這算是徹底畫上了句號,但是,由此帶來的一係列影響,卻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徹底的朝堂博弈了,老大人們冷眼旁觀,看宗室們蹦躂了這麽久,總算是該到他們上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