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功過相抵?
傍晚蘇武和於乙峇老人滿載而歸,他們今天運氣真好,射殺了一隻鹿和兩隻兔子熊馱著,兩個人還背回兩大捆幹草回來,夠人和牲畜吃幾天的了。
梅尕煮一鍋鹿肉,給蘇武和於乙峇老人盛了兩大碗連湯帶肉,自己端了碗湯進了房子。雖然新建的灶房很嚴實,可是腳底下還是禁不住的冰涼。
房間裏有火塘暖和多了,她坐在榻上喝著湯,自己不外出不做重活也不覺得很餓。
月光如銀般撒在地上,寂靜的北地夜晚,已經不太嚴寒了。遠處的小山丘、樹林,和消了雪的黑乎乎的地麵,變得朦朧且神秘。
蘇武吃了飯出來,麵朝南站在月光下,他計算著時間,現在正是長安夏初之時。
去年這時候,自己還在長安,和朋友在酒肆裏賦詩飲酒,可是現在卻成了匈奴的階下囚,還被流放到這極寒的不毛之地。唉,真是人生無常呀!
他想起了老娘,想起了妻子,想起了一家大小……不由得眼淚潸潸。
梅尕出門瞧見,過來站在他身邊說:“蘇大哥,外麵涼!”
他沒瞧她也沒說話,回身進了自己的房子。
奇怪,他怎麽了?梅尕跟著他進來,隨手推上門。她拿出火鐮,打著火,點亮來後於乙峇老人用動物油製作的蠟燭問:“蘇大哥,你怎的了?”
“沒、沒什麽?”他背過身回答。
“咱們不用為生活發愁了!我有了辦法,就是單於不送糧
食來,我們也能生活下去。”梅尕高興地。
他已經繃回了眼淚,回過身問:“什麽辦法,說說看。”
她把自己來的路上遇到兩家人,以及給巴特爾母親看病的事,現在巴特爾母親已懷孕的事,告訴他後說:“咱們可以給牧人看病,來換取吃用的東西。”
“這倒是個辦法,可是周圍無人煙呀!”
“這裏水草豐盛,過不了多久,就有牧人來了。”她又說,“現在我們有馬匹,留乙峇老伯在家照看,咱們兩個可以外出給人和牲畜看病。”
“好是好,可我是個漢人,還是個流放的囚犯!並且對醫病一竅不通呀!”他擔心地,
“這有什麽!不會可以學習嘛!再說,我不是都來找你了,咱們生活在一起,這裏遠離首府,更是遠離長安,誰能管得著!”她眉目含情瞧著他。
“你和我,這可不行!我在長安有家室,有兒子。”他拒絕。
“我們胡人不在乎這些,我也不在乎的!”她堅決地。
“我要回長安的!我不能耽誤了你!”
“你要回長安,我跟你一起去!”她說,“你知道,我母親也是漢人,我就是想回大漢去的!”梅尕坐在他身邊說。
“那——單於要是不放你走,怎麽辦?”
“我不後悔!我會在這裏和我們的孩子們一起生活!”梅尕眼淚花花地,“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是胡人!”
她拉著他的手:“蘇大哥,你就成全我吧!念我千裏來找你,咱、咱就一起過吧!”
她撲在他懷裏嚶嚶地哭了。
聽了她的話,蘇武心裏也不好受。她是個好女人,是個有主見的好女人。可是自己重任在身,不行的!
他用力推開她起身說:“這事情,我得好好想想,你也得好好想想,咱兩個都得好好的想想,以後再說!”
“你今夜住這裏,我過去住!”他出門輕輕地合上門。
她思想會兒,開門跟出來,跟他進了自己的房子。
“你怎麽跟回來了?”
“你住你的房子去吧!”她低頭把他推出門,關上門伏在榻上,委屈地哭起來。
蘇武當時沒走,聽見房子裏的哭聲,自己也落下了淚。可是我真的不能!他快步進了自己的房子。
公孫敖領聖命到邊關暗訪,他走訪了突圍回來的李陵部士兵,得知此次李陵出兵,無有任何援軍,是孤軍深入。他率五千步兵,消滅了單於率領的八萬兵騎的三萬多騎。
他以弱禦敵,牽製著匈奴主力,避免了河西李廣利兵部的壓力,也避免了河西邊境人民的災難。
公孫敖想,皇上是讓我來求證李陵生死的事情,李陵部有人說他活著突圍了,有人說他死了,這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還真的很難求證。
他知道,在大漢和匈奴邊境上,經過百年來無數次雙方進退的拉鋸戰,多年緩和及幾年的征戰關係,還有屯墾移民,邊境的大漢和匈奴兩族人民,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雙方的消息都有各自的秘密線人在傳遞著。公孫敖通過線人查訪,探知李陵還活著,現在正在幫匈奴練兵。這消息雖很是意外,可也隻能這樣了。
他本該把了解到的情況如實上奏給皇上,可是西河出征的大將軍李廣利,是當今皇上寵妃李娘娘的親兄長,自己是得罪不得的。
他思想再三,隻是把李陵孤軍深入殲敵三萬多騎的事情,輕描淡寫密奏了下,把李陵活著幫匈奴練兵的事著重渲染了下。
武帝一瞧密奏,很是惱怒,當殿上文武官員得知李陵投降匈奴之事,紛紛議論。
司馬遷低頭想,這事必有蹊蹺,李陵是不會投降的,他一定有想法、有建樹的。
武帝毫無表情地問司馬遷:“司馬愛卿,你對李陵投降匈奴之事,怎麽看的?”
司馬遷立即跪倒地:“陛下容稟:微臣以為,騎都尉李陵將軍以五千歩兵,孤軍深入匈奴境地,正麵禦敵,消滅匈奴單於率領的八萬騎兵中三萬多騎。”
司馬遷沒聽見有人反駁,繼續說:“騎都尉五千人牽製住匈奴主力,避免西河李大將軍的壓力,也避免了西河邊境人民災難。這以弱擊強,功大於過。懇請陛下謹慎、三思!”
“你說我對此事不謹慎?”武帝瞪著眼問他。
司馬遷頭不抬,可是作為史官,別人說謊自己不能說謊。
於是,他盡管說:“陛下,李陵隻有五千歩兵,被圍之後,隻剩五百能戰之士,一無吃喝、二無箭矢、又無援軍,麵對強虜,卻能血戰,雖軍覆沒,卻擊敵數萬。其雖敗,也算功過相抵!”
傍晚蘇武和於乙峇老人滿載而歸,他們今天運氣真好,射殺了一隻鹿和兩隻兔子熊馱著,兩個人還背回兩大捆幹草回來,夠人和牲畜吃幾天的了。
梅尕煮一鍋鹿肉,給蘇武和於乙峇老人盛了兩大碗連湯帶肉,自己端了碗湯進了房子。雖然新建的灶房很嚴實,可是腳底下還是禁不住的冰涼。
房間裏有火塘暖和多了,她坐在榻上喝著湯,自己不外出不做重活也不覺得很餓。
月光如銀般撒在地上,寂靜的北地夜晚,已經不太嚴寒了。遠處的小山丘、樹林,和消了雪的黑乎乎的地麵,變得朦朧且神秘。
蘇武吃了飯出來,麵朝南站在月光下,他計算著時間,現在正是長安夏初之時。
去年這時候,自己還在長安,和朋友在酒肆裏賦詩飲酒,可是現在卻成了匈奴的階下囚,還被流放到這極寒的不毛之地。唉,真是人生無常呀!
他想起了老娘,想起了妻子,想起了一家大小……不由得眼淚潸潸。
梅尕出門瞧見,過來站在他身邊說:“蘇大哥,外麵涼!”
他沒瞧她也沒說話,回身進了自己的房子。
奇怪,他怎麽了?梅尕跟著他進來,隨手推上門。她拿出火鐮,打著火,點亮來後於乙峇老人用動物油製作的蠟燭問:“蘇大哥,你怎的了?”
“沒、沒什麽?”他背過身回答。
“咱們不用為生活發愁了!我有了辦法,就是單於不送糧
食來,我們也能生活下去。”梅尕高興地。
他已經繃回了眼淚,回過身問:“什麽辦法,說說看。”
她把自己來的路上遇到兩家人,以及給巴特爾母親看病的事,現在巴特爾母親已懷孕的事,告訴他後說:“咱們可以給牧人看病,來換取吃用的東西。”
“這倒是個辦法,可是周圍無人煙呀!”
“這裏水草豐盛,過不了多久,就有牧人來了。”她又說,“現在我們有馬匹,留乙峇老伯在家照看,咱們兩個可以外出給人和牲畜看病。”
“好是好,可我是個漢人,還是個流放的囚犯!並且對醫病一竅不通呀!”他擔心地,
“這有什麽!不會可以學習嘛!再說,我不是都來找你了,咱們生活在一起,這裏遠離首府,更是遠離長安,誰能管得著!”她眉目含情瞧著他。
“你和我,這可不行!我在長安有家室,有兒子。”他拒絕。
“我們胡人不在乎這些,我也不在乎的!”她堅決地。
“我要回長安的!我不能耽誤了你!”
“你要回長安,我跟你一起去!”她說,“你知道,我母親也是漢人,我就是想回大漢去的!”梅尕坐在他身邊說。
“那——單於要是不放你走,怎麽辦?”
“我不後悔!我會在這裏和我們的孩子們一起生活!”梅尕眼淚花花地,“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是胡人!”
她拉著他的手:“蘇大哥,你就成全我吧!念我千裏來找你,咱、咱就一起過吧!”
她撲在他懷裏嚶嚶地哭了。
聽了她的話,蘇武心裏也不好受。她是個好女人,是個有主見的好女人。可是自己重任在身,不行的!
他用力推開她起身說:“這事情,我得好好想想,你也得好好想想,咱兩個都得好好的想想,以後再說!”
“你今夜住這裏,我過去住!”他出門輕輕地合上門。
她思想會兒,開門跟出來,跟他進了自己的房子。
“你怎麽跟回來了?”
“你住你的房子去吧!”她低頭把他推出門,關上門伏在榻上,委屈地哭起來。
蘇武當時沒走,聽見房子裏的哭聲,自己也落下了淚。可是我真的不能!他快步進了自己的房子。
公孫敖領聖命到邊關暗訪,他走訪了突圍回來的李陵部士兵,得知此次李陵出兵,無有任何援軍,是孤軍深入。他率五千步兵,消滅了單於率領的八萬兵騎的三萬多騎。
他以弱禦敵,牽製著匈奴主力,避免了河西李廣利兵部的壓力,也避免了河西邊境人民的災難。
公孫敖想,皇上是讓我來求證李陵生死的事情,李陵部有人說他活著突圍了,有人說他死了,這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還真的很難求證。
他知道,在大漢和匈奴邊境上,經過百年來無數次雙方進退的拉鋸戰,多年緩和及幾年的征戰關係,還有屯墾移民,邊境的大漢和匈奴兩族人民,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雙方的消息都有各自的秘密線人在傳遞著。公孫敖通過線人查訪,探知李陵還活著,現在正在幫匈奴練兵。這消息雖很是意外,可也隻能這樣了。
他本該把了解到的情況如實上奏給皇上,可是西河出征的大將軍李廣利,是當今皇上寵妃李娘娘的親兄長,自己是得罪不得的。
他思想再三,隻是把李陵孤軍深入殲敵三萬多騎的事情,輕描淡寫密奏了下,把李陵活著幫匈奴練兵的事著重渲染了下。
武帝一瞧密奏,很是惱怒,當殿上文武官員得知李陵投降匈奴之事,紛紛議論。
司馬遷低頭想,這事必有蹊蹺,李陵是不會投降的,他一定有想法、有建樹的。
武帝毫無表情地問司馬遷:“司馬愛卿,你對李陵投降匈奴之事,怎麽看的?”
司馬遷立即跪倒地:“陛下容稟:微臣以為,騎都尉李陵將軍以五千歩兵,孤軍深入匈奴境地,正麵禦敵,消滅匈奴單於率領的八萬騎兵中三萬多騎。”
司馬遷沒聽見有人反駁,繼續說:“騎都尉五千人牽製住匈奴主力,避免西河李大將軍的壓力,也避免了西河邊境人民災難。這以弱擊強,功大於過。懇請陛下謹慎、三思!”
“你說我對此事不謹慎?”武帝瞪著眼問他。
司馬遷頭不抬,可是作為史官,別人說謊自己不能說謊。
於是,他盡管說:“陛下,李陵隻有五千歩兵,被圍之後,隻剩五百能戰之士,一無吃喝、二無箭矢、又無援軍,麵對強虜,卻能血戰,雖軍覆沒,卻擊敵數萬。其雖敗,也算功過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