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炎之微笑道:“四五千人多嗎?我看還少呢,諸位都知道,我兼任銅鐵使,倒是頗懂得冶金和采礦之術。
下午我到山中你們說的那幾個采礦點去瞧一眼,順便再去給你們找幾個些新的采礦場就是!”
“那就多謝武大使,我等流民就全靠大使了!”眾人一聽,自然非常高興。
到了吃午飯的時間,這些寨主自然非常熱情地招待他們一行人。
吃完飯後,武炎之剛準備出去查看那采鉛的礦場,忽然有人來給那桑鴻飛稟告了一個消息,倒是令桑鴻飛非常擔憂起來!
他聽罷,趕緊走到武炎之身旁道:“武大使!剛才縣裏來的線人說,那韋舍人已經抵達唐州方城縣。
他的治理方案是,要求所有人必須人回原籍,回原籍者,頭三年租庸調減三成,然後恢複到正常水平。
如果不回原籍,則就近安置也可,但是就隻有第一年的租庸調減半,第二年開始恢複正常,而且不能保證能夠分到土地!”
這裏安置就沒有土地?
武炎之一聽,他這個方案,估計流民很難答應,怕是沒有什麽效果,因為及時回到原籍以後,土地的數量難以保證,也許早就被其餘的人分光了。
留下來的人,也隻減免第一年五成租庸調,那麽以後沒有土地的農戶如何交納?
這裏如果分不到土地,又怎麽解決其生存問題?怎麽可能讓其交納租庸調?
想到此處,他搖搖頭道:“你告訴幾個寨主,讓他們考慮就是,我們依舊按照原計劃出去考察礦場。”
“是!”
……
普魯寨西北,七裏,老熊箐。
武炎之帶著桑鴻飛以及三個隨從,來查看此地的采鉛情況。
那宋礦主得到消息,老遠就過來迎接。大家介紹完畢後,武炎之直奔采出的原礦石堆放點。
一看,這開采出來的礦石還不少。
他仔細把礦石查看可一番,主要是方鉛礦,還有少量的閃鋅礦,銅礦石。
看樣子,這裏是一個鉛鋅礦無疑,隻是規模不好判斷,也無法判斷,因為要精確判斷,那要進行深部的地質勘探。
在他的腦海裏麵,這個地方好像沒有什麽大型的鉛鋅礦。(方鉛礦常與閃鋅礦共生,還有部分黃銅礦、黃鐵礦等)
哎!他們也不懂得煉鋅的工藝,從而大部分的閃鋅礦石白白扔掉了,太可惜了!他感歎道。
在礦場主的帶領之下,武炎之又到礦洞、選礦場、冶煉爐以及四周仔細看了看。
還不錯,可以開采的礦脈長度大約達到三公裏左右。深度當然看不清楚了,不過估計幾百米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他們的開采深度由於通風技術問題,隻有二三十米,資源丟掉不少,很可惜!
按照他這個開采規模來講,再開采二三十年也沒有問題。
這時候也沒有鑽機、炸藥!他們依舊采用最為原始的“火爆法”開采礦石。
這“火爆法”,就是先用柴火燒礦石,待燒到差不多時再用冷水澆,由於劇烈地熱脹冷縮的作用,那石頭自然就會開裂下來。
這也是古代開采礦石或者開山掘路,所使用的最簡便的方法。
比如,著名的都江堰,或者樂山大佛,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開山的。
看完以後,就在地壩裏麵,武炎之把那宋礦主以及幾個主要的管事喊過來,問道:“宋礦主,你這礦場一共有多少人?一年可以生產多少斤鉛、銅,還有鐵?”
“回稟武大使,此處一共有七百二十五人,一年可以生產鉛接近三萬斤,銅一千斤左右,鐵四萬斤多一點!”
“嗯!還不錯,這足以維持三四千人生存了。不過可惜,你們這裏存在兩大問題,如果解決了,產量再增加一倍也沒有問題。
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們把一樣最好的東西---鋅礦石丟掉了!這可是煉黃銅的必備金屬!”
鋅?黃銅?金屬?這些人一聽武炎之講出的新名詞,瞪大了眼睛,很是不解。
武炎之一看,自己一激動,卻又說錯了。
“我再補充解釋一下,這黃銅就是‘鍮石’,因為他是黃色的,我也習慣性地叫黃銅,至於鋅,就是跟錫差不多的一種東西……”武炎之又開始向那宋礦主和幾位管事介紹起這冶煉鋅的方法來。
他還把如何加工那煉鋅的瓦罐,以及如何布置煉鋅場的細節一一講述,整個過程倒是花了將近兩個時辰。
待到講完,太陽已經西下了。
那幾人開始雲裏霧裏,最後聽得武炎之講完,倒是差不多明白了,畢竟他們都是冶金的老手,精通其它的所有金屬開采和冶煉!隻不過唯一沒有冶煉過鋅而已。
“隻要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按照你們如今的規模,一年可以再生產鋅兩萬斤問題不大。
這鋅的價格,現在市場上還沒有,我估計一斤賣八九十文,甚至一百文,也是可能的,因為他可以煉鍮石!比鉛和錫肯定要貴上二三十文錢沒有問題。
另外,你們這礦洞太淺,大量的礦石都沒有開采出來。我再教你們一樣最實用通風技術,你們用這個技術,在往裏麵開采百十米也沒有問題的!”
“哦?不知道有何奇妙的通風技術?”那宋礦主還沒有從剛才的驚喜中恢複過來。
他一聽還有通風技術,可以增加上百米的開采深度,那可是了不得的。
武炎之微微一笑,道:“我給你們設計一種大的風箱,正好下麵有一條瀑布遍地的小河流,你們就用這水來帶動這風箱即可。
這用水推動風箱,就跟碾磑(wei)的原理一樣。隻是這風箱,需要重新設計製造,你們也不懂,我把圖畫給你們!”
(碾磑:就是用水做動力的一種水磨,在唐代關中非常見,其磨麥、磨米的效率非常高。)
武炎之已經在尚方監工作了兩個月,知道此時冶金都是用皮囊鼓風,還沒有發明風箱。
這風箱不但在冶煉鋼鐵時,作用極大。而且還可以向礦洞裏麵供風,這裏還涉及到采礦用的風筒。
金屬礦山與煤礦不同,它沒有瓦斯,所以對風量的要求不高,隻要滿足人的氧氣使用就足夠了。
這古代沒有塑料及化工產品,當然也不能用我們現在的風筒。而用布又太貴,沒人用得起。
不過武炎之學過采礦史,也在尚方監看過相關的資料。他們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藤條編成圓筒狀,盡可能密實一些。然後在外麵用黃泥塗抹上即可,這就是古代的風筒,這在古代煤礦很常用。
這些人隻是不知道風箱如何做,至於風筒,他們是知道的。
在武炎之反複講了風箱的設計原理以後,那幾人如夢方醒一般!連連叫“奇妙!”
就是蔣士鵬在一旁看了那風箱的原理,也不住稱讚道:“這如此簡單的東西,為何從前就沒有人想到呢?武郎真是神人啊!”
這風箱就是一個活塞,利用了箱裏箱外各一塊木板來控製進出風,活塞往裏麵推,箱子裏麵的木板在壓力作用下關閉,外麵的木板在壓力下開啟。
抽風時自然就反過來了。
…………………………分割線………………………….
風箱:
這裏要說明一下,雖然漢代就有了才有水做動力的“鼓風水排”,不過那是皮囊,不是箱式機構。
排,就是一排皮囊的意思!他的確是用水力來帶動皮囊鼓風,不過那個風量很小,效率很低。
後人把它叫做“風箱”,是為了故意突出我們先民的“智慧”,實事求是地講,其實,那根本不能叫風箱。
因為直到宋代,水排的皮風囊才被活門式木門扇所代替,這從很多資料中可以看出來。
真正的“拉杆箱式活塞風箱”,要到明代才發明。
下午我到山中你們說的那幾個采礦點去瞧一眼,順便再去給你們找幾個些新的采礦場就是!”
“那就多謝武大使,我等流民就全靠大使了!”眾人一聽,自然非常高興。
到了吃午飯的時間,這些寨主自然非常熱情地招待他們一行人。
吃完飯後,武炎之剛準備出去查看那采鉛的礦場,忽然有人來給那桑鴻飛稟告了一個消息,倒是令桑鴻飛非常擔憂起來!
他聽罷,趕緊走到武炎之身旁道:“武大使!剛才縣裏來的線人說,那韋舍人已經抵達唐州方城縣。
他的治理方案是,要求所有人必須人回原籍,回原籍者,頭三年租庸調減三成,然後恢複到正常水平。
如果不回原籍,則就近安置也可,但是就隻有第一年的租庸調減半,第二年開始恢複正常,而且不能保證能夠分到土地!”
這裏安置就沒有土地?
武炎之一聽,他這個方案,估計流民很難答應,怕是沒有什麽效果,因為及時回到原籍以後,土地的數量難以保證,也許早就被其餘的人分光了。
留下來的人,也隻減免第一年五成租庸調,那麽以後沒有土地的農戶如何交納?
這裏如果分不到土地,又怎麽解決其生存問題?怎麽可能讓其交納租庸調?
想到此處,他搖搖頭道:“你告訴幾個寨主,讓他們考慮就是,我們依舊按照原計劃出去考察礦場。”
“是!”
……
普魯寨西北,七裏,老熊箐。
武炎之帶著桑鴻飛以及三個隨從,來查看此地的采鉛情況。
那宋礦主得到消息,老遠就過來迎接。大家介紹完畢後,武炎之直奔采出的原礦石堆放點。
一看,這開采出來的礦石還不少。
他仔細把礦石查看可一番,主要是方鉛礦,還有少量的閃鋅礦,銅礦石。
看樣子,這裏是一個鉛鋅礦無疑,隻是規模不好判斷,也無法判斷,因為要精確判斷,那要進行深部的地質勘探。
在他的腦海裏麵,這個地方好像沒有什麽大型的鉛鋅礦。(方鉛礦常與閃鋅礦共生,還有部分黃銅礦、黃鐵礦等)
哎!他們也不懂得煉鋅的工藝,從而大部分的閃鋅礦石白白扔掉了,太可惜了!他感歎道。
在礦場主的帶領之下,武炎之又到礦洞、選礦場、冶煉爐以及四周仔細看了看。
還不錯,可以開采的礦脈長度大約達到三公裏左右。深度當然看不清楚了,不過估計幾百米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他們的開采深度由於通風技術問題,隻有二三十米,資源丟掉不少,很可惜!
按照他這個開采規模來講,再開采二三十年也沒有問題。
這時候也沒有鑽機、炸藥!他們依舊采用最為原始的“火爆法”開采礦石。
這“火爆法”,就是先用柴火燒礦石,待燒到差不多時再用冷水澆,由於劇烈地熱脹冷縮的作用,那石頭自然就會開裂下來。
這也是古代開采礦石或者開山掘路,所使用的最簡便的方法。
比如,著名的都江堰,或者樂山大佛,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開山的。
看完以後,就在地壩裏麵,武炎之把那宋礦主以及幾個主要的管事喊過來,問道:“宋礦主,你這礦場一共有多少人?一年可以生產多少斤鉛、銅,還有鐵?”
“回稟武大使,此處一共有七百二十五人,一年可以生產鉛接近三萬斤,銅一千斤左右,鐵四萬斤多一點!”
“嗯!還不錯,這足以維持三四千人生存了。不過可惜,你們這裏存在兩大問題,如果解決了,產量再增加一倍也沒有問題。
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們把一樣最好的東西---鋅礦石丟掉了!這可是煉黃銅的必備金屬!”
鋅?黃銅?金屬?這些人一聽武炎之講出的新名詞,瞪大了眼睛,很是不解。
武炎之一看,自己一激動,卻又說錯了。
“我再補充解釋一下,這黃銅就是‘鍮石’,因為他是黃色的,我也習慣性地叫黃銅,至於鋅,就是跟錫差不多的一種東西……”武炎之又開始向那宋礦主和幾位管事介紹起這冶煉鋅的方法來。
他還把如何加工那煉鋅的瓦罐,以及如何布置煉鋅場的細節一一講述,整個過程倒是花了將近兩個時辰。
待到講完,太陽已經西下了。
那幾人開始雲裏霧裏,最後聽得武炎之講完,倒是差不多明白了,畢竟他們都是冶金的老手,精通其它的所有金屬開采和冶煉!隻不過唯一沒有冶煉過鋅而已。
“隻要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按照你們如今的規模,一年可以再生產鋅兩萬斤問題不大。
這鋅的價格,現在市場上還沒有,我估計一斤賣八九十文,甚至一百文,也是可能的,因為他可以煉鍮石!比鉛和錫肯定要貴上二三十文錢沒有問題。
另外,你們這礦洞太淺,大量的礦石都沒有開采出來。我再教你們一樣最實用通風技術,你們用這個技術,在往裏麵開采百十米也沒有問題的!”
“哦?不知道有何奇妙的通風技術?”那宋礦主還沒有從剛才的驚喜中恢複過來。
他一聽還有通風技術,可以增加上百米的開采深度,那可是了不得的。
武炎之微微一笑,道:“我給你們設計一種大的風箱,正好下麵有一條瀑布遍地的小河流,你們就用這水來帶動這風箱即可。
這用水推動風箱,就跟碾磑(wei)的原理一樣。隻是這風箱,需要重新設計製造,你們也不懂,我把圖畫給你們!”
(碾磑:就是用水做動力的一種水磨,在唐代關中非常見,其磨麥、磨米的效率非常高。)
武炎之已經在尚方監工作了兩個月,知道此時冶金都是用皮囊鼓風,還沒有發明風箱。
這風箱不但在冶煉鋼鐵時,作用極大。而且還可以向礦洞裏麵供風,這裏還涉及到采礦用的風筒。
金屬礦山與煤礦不同,它沒有瓦斯,所以對風量的要求不高,隻要滿足人的氧氣使用就足夠了。
這古代沒有塑料及化工產品,當然也不能用我們現在的風筒。而用布又太貴,沒人用得起。
不過武炎之學過采礦史,也在尚方監看過相關的資料。他們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藤條編成圓筒狀,盡可能密實一些。然後在外麵用黃泥塗抹上即可,這就是古代的風筒,這在古代煤礦很常用。
這些人隻是不知道風箱如何做,至於風筒,他們是知道的。
在武炎之反複講了風箱的設計原理以後,那幾人如夢方醒一般!連連叫“奇妙!”
就是蔣士鵬在一旁看了那風箱的原理,也不住稱讚道:“這如此簡單的東西,為何從前就沒有人想到呢?武郎真是神人啊!”
這風箱就是一個活塞,利用了箱裏箱外各一塊木板來控製進出風,活塞往裏麵推,箱子裏麵的木板在壓力作用下關閉,外麵的木板在壓力下開啟。
抽風時自然就反過來了。
…………………………分割線………………………….
風箱:
這裏要說明一下,雖然漢代就有了才有水做動力的“鼓風水排”,不過那是皮囊,不是箱式機構。
排,就是一排皮囊的意思!他的確是用水力來帶動皮囊鼓風,不過那個風量很小,效率很低。
後人把它叫做“風箱”,是為了故意突出我們先民的“智慧”,實事求是地講,其實,那根本不能叫風箱。
因為直到宋代,水排的皮風囊才被活門式木門扇所代替,這從很多資料中可以看出來。
真正的“拉杆箱式活塞風箱”,要到明代才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