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說隻是比劃一下哄孩子,也讓劉餘金吃驚不小。要知道自己親生的四個閨女,孩子這老資可是從來就沒有管過。有時候孩子哭的厲害了,這老資不但不看看哄哄,還拿腳踢孩子睡得搖窩,嚇得自家媳婦總怕搖窩會被孩子老資踢翻,把孩子壓著。不過,不管心裏是怎樣的想法連篇,他也沒有太過明顯的表露出來,免得自己伯伯惱羞成怒,以後就不喜歡草香了。
胳膊上的小草香指著老資對著自己伯伯“啊!啊!啊!”叫個不停,把她奶奶給笑的岔氣:“你個小壞蛋,話都不會說,就知道告狀了。啊啊啊的,像不像個啞巴呀!”
劉百全得意的對著草香笑:“你個小啞巴,跟你伯伯告狀想怎地?我是你伯伯的伯伯,看他敢對我怎麽滴?!你告破大天也沒用。”
小草香似乎能聽懂老資的話,不高興的把頭埋到伯伯的頸窩邊,再也不跟老資笑了。劉百全想起有事要跟兒子說,便不再逗草香。
“餘金!我今天去堰壪溝幫你看看牲口和藕田,碰到洪塘大隊的隊長了。他跟我聊了大半天,那意思啊!是想把那水庫一年五千塊錢包給你養魚。其實那水庫我之前就聽說了,他們本大隊人包的話,隻要三千塊錢。隻不過,好幾個月都沒人攬這事,他們就把主意打到你這兒來了。”
那個水庫當初在修建的時候,他們靠近水庫附近的一些生產隊,甭管是不是一個鄉的,家家都得出勞力去幹活。多大麵積、挖的有多深、壩基建的好不好,這些基本情況劉餘金當然都很清楚,要是養魚的話,一年五千塊錢很輕鬆的就能賺回來。問題是這水庫不單單是跟他們不是一個生產隊,而且還不屬於一個鄉。他這兒是歸鋪九鄉管,那水庫是歸石橋鄉管,跨鄉承包的後遺症太多了。
“伯伯!一年五千塊錢要我說不算多,我記得當時劃地的時候可是劃了將近一百畝呢,挖的又那麽深,隨便養點什麽都能賺夠本。問題是那邊歸石橋鄉管,我這隔了鄉的人到別鄉去承包水庫,以後要是有個什麽糾紛,誰給我做主啊?他們鄉幹部不用說是要護著自家人的!”
這些問題,劉百全當然也會想到,“這事我之前就已經考慮到了,他們現在求到我頭上,說的好聽。但是以後真要有什麽事,他們肯定會推諉。所以我一上午都在想,要是你想包那水庫的話,這事該怎麽解決?!後來啊!還真給我想著了。”
劉餘金換了一隻胳膊抱小閨女草香,然後興奮的看著自家父親:“有什麽好招?”
劉百全尷尬的笑笑:“咳!也不是什麽好招!你這段時間賣鴨子,一直早出晚歸的,所以不知道。就是我們大隊部的村長,被上麵提上去了,要去鎮上幹副鎮長了!現在還沒走,正在物色選拔村長接班,說是陽年一月就去上任。你要真敢包了那水庫,就趕緊的找村長帶著你去,有他在,還怕什麽?!”
這倒確實,有未來副鎮長壓陣,還真沒有什麽可擔心的。
有村長,劉餘金父子倆幾乎就沒有說話,一切事宜都是村長一手包辦,就把那水庫給承包回來了,約定五十年。這五十年內,隻有堤壩大修和每年一次檢查和維護是屬於專業部門接管,看管好堤壩和大閘和提防有人破壞堤壩這些,便都由劉餘金接管了。這個看似簡單、無所謂的看管義務,其實是給了劉餘金極大的保障。以後這兒的村民或幹部都不得以這水庫是屬於他們鄉他們村的理由,跟劉餘金找事。
養牲口養出好處來,對於養魚,劉餘金同樣充滿信心。雖然離著來年放魚苗的時候還早得很,他卻已經興致勃勃的四處打聽哪裏有賣魚苗的地方了。
在外轉了一圈的劉餘金剛一到家,就被自家媳婦迎頭猛噴:“你都跑到哪兒去找魚苗了?這麽多天不回來,你不知道家裏擔心你啊?你要再不回來,我都打算出去找你了!”
知道孩子、媳婦還有父母都擔心自己,當然要高高興興的應付著:“嗨!別人給我介紹的那家吧,隻有家魚(書名叫鰱魚)這一種魚苗。他聽說我是要投放到水庫裏,就告訴我水庫水深可以養好幾層魚,單單放養家魚太浪費。然後又熱心的帶我去找他很遠的一個養魚苗親戚,到了那兒才發現各行各業都有專門做的。乖乖!那個村裏,家家都是養魚苗的,一家養一種,幾乎是什麽魚種都有。就連泥鰍、黃鱔、螃蟹、蝦子、王八這些雜七雜八的都有種苗,這回可讓我開眼界了!”
王洪英聽了男人的話,也是一樣的感到好驚奇:“哎呀!都養魚苗了,那他們吃糧從哪來啊?”
“他們家河多水多,良田卻少。我一到那地方可真嚇一跳。乖乖那個咚!那邊的魚塘一個接著一個,種糧食的水田是一塊都沒看見,頂多就是那塘埂弄的一丈多寬,上麵種了各種菜、黃豆、瓜果、花生什麽的,至於麥子、稻穀這些莊稼地真真看不見。
在那住了一晚才知道,他們那個地方分河多,解放前就是長江泄洪區。不過,那些魚塘是解放後,田地統一歸國家所有了,為了減少財產損失,經過水利的一些專家,根據實際情況挖的。那些魚塘平常養魚、育魚苗,一旦遇到泄洪的時候,那魚塘就用來裝水了。那魚塘的塘壩打的可高了,要是裝滿水,我估計得有我五六個人那麽深。我看那平常裝的水深度,估計是六分之一都不到。塘壩四周斜坡的地方全部都是樹,樹林裏放養了一些雞、鴨子、鵝,即使不種糧食,他們日子過的也差不了。
據說,有一年起大水,就用到他們那地方泄洪了,結果再往下遊去的一些魚塘根本就沒用上,那洪峰就已經過去了。上遊除了一些攔不住的蝦子和魚苗跟著水流跑了不少了,其他的東西說是什麽都沒損失。就這還不算什麽好!關鍵是他們每年還有國家補貼糧食,一個人口一個月能得到二十七斤大米。六零年的時候,我們這兒餓死了多少人啊!他們那邊竟然一天還能吃三頓。哎!都說住在泄洪區不好,你說說,這哪裏不好了?”
胳膊上的小草香指著老資對著自己伯伯“啊!啊!啊!”叫個不停,把她奶奶給笑的岔氣:“你個小壞蛋,話都不會說,就知道告狀了。啊啊啊的,像不像個啞巴呀!”
劉百全得意的對著草香笑:“你個小啞巴,跟你伯伯告狀想怎地?我是你伯伯的伯伯,看他敢對我怎麽滴?!你告破大天也沒用。”
小草香似乎能聽懂老資的話,不高興的把頭埋到伯伯的頸窩邊,再也不跟老資笑了。劉百全想起有事要跟兒子說,便不再逗草香。
“餘金!我今天去堰壪溝幫你看看牲口和藕田,碰到洪塘大隊的隊長了。他跟我聊了大半天,那意思啊!是想把那水庫一年五千塊錢包給你養魚。其實那水庫我之前就聽說了,他們本大隊人包的話,隻要三千塊錢。隻不過,好幾個月都沒人攬這事,他們就把主意打到你這兒來了。”
那個水庫當初在修建的時候,他們靠近水庫附近的一些生產隊,甭管是不是一個鄉的,家家都得出勞力去幹活。多大麵積、挖的有多深、壩基建的好不好,這些基本情況劉餘金當然都很清楚,要是養魚的話,一年五千塊錢很輕鬆的就能賺回來。問題是這水庫不單單是跟他們不是一個生產隊,而且還不屬於一個鄉。他這兒是歸鋪九鄉管,那水庫是歸石橋鄉管,跨鄉承包的後遺症太多了。
“伯伯!一年五千塊錢要我說不算多,我記得當時劃地的時候可是劃了將近一百畝呢,挖的又那麽深,隨便養點什麽都能賺夠本。問題是那邊歸石橋鄉管,我這隔了鄉的人到別鄉去承包水庫,以後要是有個什麽糾紛,誰給我做主啊?他們鄉幹部不用說是要護著自家人的!”
這些問題,劉百全當然也會想到,“這事我之前就已經考慮到了,他們現在求到我頭上,說的好聽。但是以後真要有什麽事,他們肯定會推諉。所以我一上午都在想,要是你想包那水庫的話,這事該怎麽解決?!後來啊!還真給我想著了。”
劉餘金換了一隻胳膊抱小閨女草香,然後興奮的看著自家父親:“有什麽好招?”
劉百全尷尬的笑笑:“咳!也不是什麽好招!你這段時間賣鴨子,一直早出晚歸的,所以不知道。就是我們大隊部的村長,被上麵提上去了,要去鎮上幹副鎮長了!現在還沒走,正在物色選拔村長接班,說是陽年一月就去上任。你要真敢包了那水庫,就趕緊的找村長帶著你去,有他在,還怕什麽?!”
這倒確實,有未來副鎮長壓陣,還真沒有什麽可擔心的。
有村長,劉餘金父子倆幾乎就沒有說話,一切事宜都是村長一手包辦,就把那水庫給承包回來了,約定五十年。這五十年內,隻有堤壩大修和每年一次檢查和維護是屬於專業部門接管,看管好堤壩和大閘和提防有人破壞堤壩這些,便都由劉餘金接管了。這個看似簡單、無所謂的看管義務,其實是給了劉餘金極大的保障。以後這兒的村民或幹部都不得以這水庫是屬於他們鄉他們村的理由,跟劉餘金找事。
養牲口養出好處來,對於養魚,劉餘金同樣充滿信心。雖然離著來年放魚苗的時候還早得很,他卻已經興致勃勃的四處打聽哪裏有賣魚苗的地方了。
在外轉了一圈的劉餘金剛一到家,就被自家媳婦迎頭猛噴:“你都跑到哪兒去找魚苗了?這麽多天不回來,你不知道家裏擔心你啊?你要再不回來,我都打算出去找你了!”
知道孩子、媳婦還有父母都擔心自己,當然要高高興興的應付著:“嗨!別人給我介紹的那家吧,隻有家魚(書名叫鰱魚)這一種魚苗。他聽說我是要投放到水庫裏,就告訴我水庫水深可以養好幾層魚,單單放養家魚太浪費。然後又熱心的帶我去找他很遠的一個養魚苗親戚,到了那兒才發現各行各業都有專門做的。乖乖!那個村裏,家家都是養魚苗的,一家養一種,幾乎是什麽魚種都有。就連泥鰍、黃鱔、螃蟹、蝦子、王八這些雜七雜八的都有種苗,這回可讓我開眼界了!”
王洪英聽了男人的話,也是一樣的感到好驚奇:“哎呀!都養魚苗了,那他們吃糧從哪來啊?”
“他們家河多水多,良田卻少。我一到那地方可真嚇一跳。乖乖那個咚!那邊的魚塘一個接著一個,種糧食的水田是一塊都沒看見,頂多就是那塘埂弄的一丈多寬,上麵種了各種菜、黃豆、瓜果、花生什麽的,至於麥子、稻穀這些莊稼地真真看不見。
在那住了一晚才知道,他們那個地方分河多,解放前就是長江泄洪區。不過,那些魚塘是解放後,田地統一歸國家所有了,為了減少財產損失,經過水利的一些專家,根據實際情況挖的。那些魚塘平常養魚、育魚苗,一旦遇到泄洪的時候,那魚塘就用來裝水了。那魚塘的塘壩打的可高了,要是裝滿水,我估計得有我五六個人那麽深。我看那平常裝的水深度,估計是六分之一都不到。塘壩四周斜坡的地方全部都是樹,樹林裏放養了一些雞、鴨子、鵝,即使不種糧食,他們日子過的也差不了。
據說,有一年起大水,就用到他們那地方泄洪了,結果再往下遊去的一些魚塘根本就沒用上,那洪峰就已經過去了。上遊除了一些攔不住的蝦子和魚苗跟著水流跑了不少了,其他的東西說是什麽都沒損失。就這還不算什麽好!關鍵是他們每年還有國家補貼糧食,一個人口一個月能得到二十七斤大米。六零年的時候,我們這兒餓死了多少人啊!他們那邊竟然一天還能吃三頓。哎!都說住在泄洪區不好,你說說,這哪裏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