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山,因為之前沒有人跟山裏謝家人打過招呼,謝家大舅一看來了穿軍裝的,嚇得有些腿軟,話都說不明白。知道自己招待不了來頭這麽大的客人,就讓大孫子去老隊長家把老隊長給叫了來。
兩下一碰頭,該說的都說了,劉餘金才知道人家為什麽要親自上山一趟。
原來這真正名品特級明前茶,一斤需要好幾千塊錢甚至於上萬,而他們軍隊裏幾個老幹部,一年至少需要三十斤。這不是老幹部們要搞特權,而是他們的身份必須要有這樣的待遇。
現在軍隊改革,將軍隊費用下發到各部,不再由上麵統管。同時又在經費上做了各種精簡,這就造成各部後勤的重負。幾個老幹部知道這種情況之後,就一致表態,以後不需要給他們特供那種幾千、上萬的名品特級茶,隻要是口感好、不傷胃的明前茶就行。
人家這一趟實則就是為了這明前茶而來!
明前茶因為產量極少,甚至於影響二次采茶的品級: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炒製明前茶的師傅必須是有製茶大師的級別才能做到最好。否則,就是做了明前茶也隻能算作普通茶,達不到特級的品級,也就得不到相應的價錢,也算是糟蹋了那些茶草,因此,一般非名品的茶園都不做明前茶。
人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要親自上山看看,搞清楚實情。隻有這邊茶園能夠做出不亞於特級名品茶的明前茶,他們才能談後麵大量需要的一級雨前茶。
劉餘金聽明白這意思,很緊張的看著老隊長。
老隊長不緊不慢的吸了口旱煙,好一會才開口說話:“我們家有十幾個茶園,祖祖輩輩做了幾百年,不可能不做特級明前茶。隻因為五幾年的時候,上麵下來工作組,說我們製作明前茶太浪費了,要全部改製一級雨前茶。這才停了二十幾年沒做,但是能夠製作明前茶的老師傅還活著。
他喝慣了明前茶,雖然工作組不讓我們茶園做明前茶,但是他幾個兒孫孝順,每年清明前後都會到處采野茶回來,給老祖宗自己炒製自己喝。他這手藝倒是從來沒有生疏過!你們要是真的要,那就在清明采茶時間,派個懂茶的人過來。我讓老師傅先炒一斤給你們喝喝看,要是覺得夠格,我們這邊再按照你們要的量采茶、製茶。您看怎麽樣?”
趙廠長妹婿很詫異,他從來都不知道這麽偏僻的地方,竟然藏有幾百年曆史的茶園!
“你們這茶園既然有這麽多年的曆史,製作的茶葉應該是有品名的了?”
“有品名但不是名品!不說也罷。”老隊長有些遺憾的搖搖頭。
“你說!或許我知道!”
這段時間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茶園,他急補了不少茶葉方麵的知識,出名的不出名的,他都沒有放過,因此比較有信心。
“明前茶叫石芽,解放後因為不再生產明前茶,這名基本就消失了!雨前茶叫石翠。”
石芽?石翠?這名字還真的沒有聽過,“老隊長!你們這茶在市場上真的沒有見過,我估計,你們的茶葉已經被人充當別的茶葉了。”
老隊長點頭:“這很正常!我們送去供銷社的都是散茶,然後供銷社他們自己重新裝盒子,用的什麽名我們也不知道。就連一級茶還是二級茶也都是供銷社的人說了算,根本沒有我們說話的餘地。”
趙廠長妹婿笑笑沒發表任何意見,直接轉移話題,商定雨前茶的需求量和價錢。明前茶的價錢最高不能高於兩千元一斤,具體價格還要等到結果出來,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且雙方都滿意的價出來。
不過,軍方給出的雨前茶價錢讓老隊長很滿意!他們雨前茶在供銷社賣,一級茶也就十八塊錢一斤,每十斤茶還要給一斤損耗,合一斤茶隻有十六塊多一點點。現在這軍官給他們是五十塊錢一斤,但是要求比較嚴,必須是對芽(茶型好看,不過有些費工、費茶草)。這樣的話,原本能製作一斤茶的茶草就隻能製作七兩了,這麽一折算,真正的價錢就是三十五塊錢一斤。因為不要損耗,這個價算起來比原來的兩倍還要再多一點,還不用他們再跟孫子似的由著別人折騰。
而趙廠長妹婿給出這個價,比他正常買名品茶的價要便宜一多半。他們部裏有資格分到茶葉福利的幹部,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個,按照平均每人每月三兩茶計算,一年總計就得要四百多斤。再加上各招待所和各接待室的需要,最低需要量是五百斤。單這一項,按一半的節省來算,就能省下最低估量的三萬塊。
至於明前茶,要是能被幾個大佬認可,以最高價兩千一斤計算,要三十斤的話,就能省下六萬左右。
很好!真的很好!
而老隊長這邊也很滿意!這邊茶園的出茶量,最高出過一千兩百斤,最低出過八百斤。全部以對芽茶草的七成折損計算,最低也能出五百斤以上,完全能夠供應的上對方的需求。如此!這買賣就算是做成了。而且雙方都很滿意!
老隊長要留客人吃飯,反正到做茶的時候,他們也要在這兒借住借吃喝好些天,這會兒就沒有必要客氣,因此,他們就沒有推辭。不過,走前留給老隊長一條大中華,這算是沒有沾老隊長的便宜,這時候的軍人是很守軍規的。
老隊長、謝家大舅幾個一直送到山下停車的地方,看著他們開車走了不見影子的時候,才不再守著路邊。山下的隊長急切的跟謝老隊長打聽這軍隊的人找他有什麽事,老隊長卻沒有實話實說,隻說是親戚過來走走。他倒不是不相信老朋友,隻是擔心老朋友不夠警惕,把他們茶園的事情說出去。到時候說不得會招惹什麽麻煩出來!
山裏茶葉的事情,總算解決了,並且老隊長放話了,至少會給劉餘金留足一百斤的茶葉。這讓已經預定不少茶葉出去的劉餘金放下心來,便開始埋頭忙著自家打樹洞、栽樹苗、買魚苗、放魚苗、育秧苗、翻田、施肥這些,全都趕到一塊兒的農副事上來。
兩下一碰頭,該說的都說了,劉餘金才知道人家為什麽要親自上山一趟。
原來這真正名品特級明前茶,一斤需要好幾千塊錢甚至於上萬,而他們軍隊裏幾個老幹部,一年至少需要三十斤。這不是老幹部們要搞特權,而是他們的身份必須要有這樣的待遇。
現在軍隊改革,將軍隊費用下發到各部,不再由上麵統管。同時又在經費上做了各種精簡,這就造成各部後勤的重負。幾個老幹部知道這種情況之後,就一致表態,以後不需要給他們特供那種幾千、上萬的名品特級茶,隻要是口感好、不傷胃的明前茶就行。
人家這一趟實則就是為了這明前茶而來!
明前茶因為產量極少,甚至於影響二次采茶的品級: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炒製明前茶的師傅必須是有製茶大師的級別才能做到最好。否則,就是做了明前茶也隻能算作普通茶,達不到特級的品級,也就得不到相應的價錢,也算是糟蹋了那些茶草,因此,一般非名品的茶園都不做明前茶。
人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要親自上山看看,搞清楚實情。隻有這邊茶園能夠做出不亞於特級名品茶的明前茶,他們才能談後麵大量需要的一級雨前茶。
劉餘金聽明白這意思,很緊張的看著老隊長。
老隊長不緊不慢的吸了口旱煙,好一會才開口說話:“我們家有十幾個茶園,祖祖輩輩做了幾百年,不可能不做特級明前茶。隻因為五幾年的時候,上麵下來工作組,說我們製作明前茶太浪費了,要全部改製一級雨前茶。這才停了二十幾年沒做,但是能夠製作明前茶的老師傅還活著。
他喝慣了明前茶,雖然工作組不讓我們茶園做明前茶,但是他幾個兒孫孝順,每年清明前後都會到處采野茶回來,給老祖宗自己炒製自己喝。他這手藝倒是從來沒有生疏過!你們要是真的要,那就在清明采茶時間,派個懂茶的人過來。我讓老師傅先炒一斤給你們喝喝看,要是覺得夠格,我們這邊再按照你們要的量采茶、製茶。您看怎麽樣?”
趙廠長妹婿很詫異,他從來都不知道這麽偏僻的地方,竟然藏有幾百年曆史的茶園!
“你們這茶園既然有這麽多年的曆史,製作的茶葉應該是有品名的了?”
“有品名但不是名品!不說也罷。”老隊長有些遺憾的搖搖頭。
“你說!或許我知道!”
這段時間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茶園,他急補了不少茶葉方麵的知識,出名的不出名的,他都沒有放過,因此比較有信心。
“明前茶叫石芽,解放後因為不再生產明前茶,這名基本就消失了!雨前茶叫石翠。”
石芽?石翠?這名字還真的沒有聽過,“老隊長!你們這茶在市場上真的沒有見過,我估計,你們的茶葉已經被人充當別的茶葉了。”
老隊長點頭:“這很正常!我們送去供銷社的都是散茶,然後供銷社他們自己重新裝盒子,用的什麽名我們也不知道。就連一級茶還是二級茶也都是供銷社的人說了算,根本沒有我們說話的餘地。”
趙廠長妹婿笑笑沒發表任何意見,直接轉移話題,商定雨前茶的需求量和價錢。明前茶的價錢最高不能高於兩千元一斤,具體價格還要等到結果出來,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且雙方都滿意的價出來。
不過,軍方給出的雨前茶價錢讓老隊長很滿意!他們雨前茶在供銷社賣,一級茶也就十八塊錢一斤,每十斤茶還要給一斤損耗,合一斤茶隻有十六塊多一點點。現在這軍官給他們是五十塊錢一斤,但是要求比較嚴,必須是對芽(茶型好看,不過有些費工、費茶草)。這樣的話,原本能製作一斤茶的茶草就隻能製作七兩了,這麽一折算,真正的價錢就是三十五塊錢一斤。因為不要損耗,這個價算起來比原來的兩倍還要再多一點,還不用他們再跟孫子似的由著別人折騰。
而趙廠長妹婿給出這個價,比他正常買名品茶的價要便宜一多半。他們部裏有資格分到茶葉福利的幹部,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個,按照平均每人每月三兩茶計算,一年總計就得要四百多斤。再加上各招待所和各接待室的需要,最低需要量是五百斤。單這一項,按一半的節省來算,就能省下最低估量的三萬塊。
至於明前茶,要是能被幾個大佬認可,以最高價兩千一斤計算,要三十斤的話,就能省下六萬左右。
很好!真的很好!
而老隊長這邊也很滿意!這邊茶園的出茶量,最高出過一千兩百斤,最低出過八百斤。全部以對芽茶草的七成折損計算,最低也能出五百斤以上,完全能夠供應的上對方的需求。如此!這買賣就算是做成了。而且雙方都很滿意!
老隊長要留客人吃飯,反正到做茶的時候,他們也要在這兒借住借吃喝好些天,這會兒就沒有必要客氣,因此,他們就沒有推辭。不過,走前留給老隊長一條大中華,這算是沒有沾老隊長的便宜,這時候的軍人是很守軍規的。
老隊長、謝家大舅幾個一直送到山下停車的地方,看著他們開車走了不見影子的時候,才不再守著路邊。山下的隊長急切的跟謝老隊長打聽這軍隊的人找他有什麽事,老隊長卻沒有實話實說,隻說是親戚過來走走。他倒不是不相信老朋友,隻是擔心老朋友不夠警惕,把他們茶園的事情說出去。到時候說不得會招惹什麽麻煩出來!
山裏茶葉的事情,總算解決了,並且老隊長放話了,至少會給劉餘金留足一百斤的茶葉。這讓已經預定不少茶葉出去的劉餘金放下心來,便開始埋頭忙著自家打樹洞、栽樹苗、買魚苗、放魚苗、育秧苗、翻田、施肥這些,全都趕到一塊兒的農副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