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過了小半個時辰,衛覬才過來相勸。三人止住了悲聲,那名侍立在一側的白衣少女,過來向他們一一地拜謝。
郭瀟此時才明白,這位年紀隻有十五六歲的少女就是衛仲道的妻子,當代大儒蔡邕的女兒蔡琰。
郭瀟趁著少女給自己行禮答謝之機,好奇地偷瞄了一眼這位名叫蔡琰的女子。
一張微微有些蒼白的小臉未施粉黛,細眉星眸、瓊鼻朱唇。一頭烏黑的長發被一根白色的綢帶束紮在腦後。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小書亭</a>
雖說不上是傾國傾城的美貌,卻自有著一股淡雅如菊的氣質,再加上那副悲傷的表情,給人一種楚楚可憐的感覺。
郭瀟在心中暗自歎息,這樣一位驚才絕豔的女子,又有著那樣聲名遠播的家族背景,卻一生過得顛沛流離,嚐遍了人間的各種苦楚,也許隻有經曆過那樣不平凡的人生,才能誕生出一位名留史冊的一代奇女子。
吊唁結束後,衛覬將郭瀟和王粲請出去喝茶,給蔡睦與蔡琰兄妹二人留下一點說話的空間。
衛覬領著郭瀟、王桀離開之後,蔡琰將蔡睦迎至後宅自己的書房內談話。
蔡琰的書房素靜淡雅,有著一股墨汁混合著竹簡的清香的氣味。
蔡睦在蔡琰的侍女雲兮的服侍下洗漱了一番,這才坐下來與蔡琰敘談。
蔡琰感激地道:“多謝大兄不辭勞苦,千裏拔涉來吊唁亡夫。”
“琰兒,你我兄妹之間,何必說些見外的話。”
“大兄,我父親和伯父大人的身體都還安康否?”
“琰兒,他們的身體都還好,隻是叔父他心裏牽掛著你,日夜長籲短歎,身體也日漸消瘦。”
“是琰兒不孝,連累得父親為我擔心了。”
蔡睦躊躇地道:“琰兒,我來此之前,父親和叔父都讓我當麵問問你,是否有返回陳留老家意願?”
蔡琰聞言愣了一下,隨即搖搖頭,拙夫新亡未久,我此刻怎能一走了之,還請大兄替我謝過伯父和父親的好意,請恕琰兒難以從命。”
“琰兒,你如今才十五歲,留在衛家終非長久之計。你若是不好開口提及此事,我可以代你去同伯覦兄商量。”
“大兄不必再勸了,除非是這府裏容不下琰兒,否則琰兒是絕不會離開這裏的。”
蔡睦歎口氣道:“琰兒,你還是與以前一樣,太固執了。”
蔡琰見蔡睦神情傷感,便岔開話題道:“大兄,我離家日久,未知父親和伯父可有新作問世?”
蔡睦笑道:“我早知你會有此問,你就放心吧,我將父親和叔父的新作都謄抄了一份,隨身攜帶。稍後回去,我便讓人給你送來。”
蔡琰展顏一笑道:“還是大兄最了解小妹。”
蔡睦突然想起一件事來,他衝蔡琰笑道:“琰兒,說起詩稿,我這次在來馬邑的路上,聽到了兩首上佳的詩文。”
“哦,可是那位王家少君所作?”
蔡琰聽到有上佳的詩文,立刻欣喜地睜大了眼睛。
“不錯,其中有一首是王賢弟所作,可另一首卻是甄兄作的。”
“甄兄?可是那位隨你同行的商家子?他不是出自商賈之家嗎?怎麽也會寫詩?”
“琰兒,他可不是一般的商賈之人,王賢弟一向眼高於頂,都被他的詩才所折服。”
“哦!究竟是什麽詩文,大兄可曾記錄下來?”
“這首詩隻有區區二十字,卻道盡了農家的苦樂辛酸。”
蔡睦說著話,起身邁步走到蔡琰日常寫字用的案幾後麵跪坐下來,伸手提起一隻毛筆,又在硯台之中飽綻濃墨,旋即在一張潔白的蔡候紙上工工整整地書寫起來。
蔡琰這時也走到蔡睦的身側,屈身蹲在案幾旁,凝視著蔡睦筆下寫出來的字跡。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蔡睦寫完之後,看著蔡琰笑道:“琰兒,你覺得這首詩如何?”
蔡琰雙目亮晶晶地凝視著紙上的字跡,口中又吟誦了一遍,才道:“確實如大兄所言,這二十字寫盡了百姓的苦樂辛酸,此人確實是才華出眾,卻不知甄家為何要讓其從事商賈之事,真是埋沒了人才。”
“此人不但詩才了得,見識也是一流,我們一路行來,發現他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琰兒,不瞞你說,他還曾對我預言,董卓進京之後,定會征辟叔父大人赴朝為官。”
蔡琰笑道:“這算什麽預言,我父親聲名遠播,董將軍隻要是想重用人才,征辟父親便是順理成章。”
“琰兒,可甄兄又說,一旦叔父答應征辟入朝為官,日後必將性命難保。”
“啊!他為何要這麽說?”蔡琰吃驚地瞪大眼睛望著蔡睦。
蔡睦壓低聲音道:“因為他說董卓是個奸賊,他入朝之後必將大權獨攬,欺君罔上。”
“不會吧,我可聽說董將軍在西涼素有名望,他又怎會做出這樣大逆不道之事?”
“但願甄兄的判斷是錯的,否則叔父可就有大麻煩了。”
蔡琰嘴裏不說,心裏也開始為自己的父親擔憂起來。
蔡睦見狀,又後悔自己不該在蔡琰麵臨喪夫之痛後,還給她增加新的困擾。
為了岔開蔡琰的思緒,蔡睦又將王桀的那首七哀詩默寫了出來,和蔡琰一起品評起這首詩來。
…
衛府的客廳之中,家主衛覬正陪著郭瀟和王桀二人喝茶閑聊。
衛覬顯然對王桀這個清高的小屁孩不太感興趣,他心裏對郭瀟到時挺好奇的。
蔡睦與他多有接觸,他自然了解蔡睦的稟性,如果郭瀟隻是一名普通的商賈,以蔡睦那般穩重的性子,他是絕不會將人領來衛府的,以此可見,郭瀟定然有些特別之處。
閑聊了幾句之後,衛覬向郭瀟問道:“甄君既然是前往長安行商,不知販賣的是些什麽貨物?”
“不過是一些綢緞、絹帛之類的貨物,根本不值一提,到是讓衛兄見笑了。”
衛覬聞言笑了笑,這些貨物,在他的眼裏,確實是不值一提。
“如今長安那邊亂的很,我勸甄君還是不要再往西走了,以免會遇到一些不測之事。”
郭瀟故作為難地道:“不瞞衛兄,我出來前曾許下諾言,要替家族開辟一條西行的商路,若是就此回轉,恐惹人恥笑。”
王桀在一旁忍不住勸道:“有道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甄兄又何必計較一些流言蜚語。”
衛覬讚同地道:“甄君可在這馬邑城裏先設立一家商鋪,待到西北安定之後,再向西發展,也未必遲晚。”
郭瀟忙道:“多謝衛兄指點,我會仔細考慮此事的。”
衛覬又道:“如果甄君決定在馬邑落腳,有事可來衛府找我。”
郭瀟心知這是衛覬在許諾可以出麵幫助自己,他忙起身向衛覬表達感謝。
郭瀟此時才明白,這位年紀隻有十五六歲的少女就是衛仲道的妻子,當代大儒蔡邕的女兒蔡琰。
郭瀟趁著少女給自己行禮答謝之機,好奇地偷瞄了一眼這位名叫蔡琰的女子。
一張微微有些蒼白的小臉未施粉黛,細眉星眸、瓊鼻朱唇。一頭烏黑的長發被一根白色的綢帶束紮在腦後。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小書亭</a>
雖說不上是傾國傾城的美貌,卻自有著一股淡雅如菊的氣質,再加上那副悲傷的表情,給人一種楚楚可憐的感覺。
郭瀟在心中暗自歎息,這樣一位驚才絕豔的女子,又有著那樣聲名遠播的家族背景,卻一生過得顛沛流離,嚐遍了人間的各種苦楚,也許隻有經曆過那樣不平凡的人生,才能誕生出一位名留史冊的一代奇女子。
吊唁結束後,衛覬將郭瀟和王粲請出去喝茶,給蔡睦與蔡琰兄妹二人留下一點說話的空間。
衛覬領著郭瀟、王桀離開之後,蔡琰將蔡睦迎至後宅自己的書房內談話。
蔡琰的書房素靜淡雅,有著一股墨汁混合著竹簡的清香的氣味。
蔡睦在蔡琰的侍女雲兮的服侍下洗漱了一番,這才坐下來與蔡琰敘談。
蔡琰感激地道:“多謝大兄不辭勞苦,千裏拔涉來吊唁亡夫。”
“琰兒,你我兄妹之間,何必說些見外的話。”
“大兄,我父親和伯父大人的身體都還安康否?”
“琰兒,他們的身體都還好,隻是叔父他心裏牽掛著你,日夜長籲短歎,身體也日漸消瘦。”
“是琰兒不孝,連累得父親為我擔心了。”
蔡睦躊躇地道:“琰兒,我來此之前,父親和叔父都讓我當麵問問你,是否有返回陳留老家意願?”
蔡琰聞言愣了一下,隨即搖搖頭,拙夫新亡未久,我此刻怎能一走了之,還請大兄替我謝過伯父和父親的好意,請恕琰兒難以從命。”
“琰兒,你如今才十五歲,留在衛家終非長久之計。你若是不好開口提及此事,我可以代你去同伯覦兄商量。”
“大兄不必再勸了,除非是這府裏容不下琰兒,否則琰兒是絕不會離開這裏的。”
蔡睦歎口氣道:“琰兒,你還是與以前一樣,太固執了。”
蔡琰見蔡睦神情傷感,便岔開話題道:“大兄,我離家日久,未知父親和伯父可有新作問世?”
蔡睦笑道:“我早知你會有此問,你就放心吧,我將父親和叔父的新作都謄抄了一份,隨身攜帶。稍後回去,我便讓人給你送來。”
蔡琰展顏一笑道:“還是大兄最了解小妹。”
蔡睦突然想起一件事來,他衝蔡琰笑道:“琰兒,說起詩稿,我這次在來馬邑的路上,聽到了兩首上佳的詩文。”
“哦,可是那位王家少君所作?”
蔡琰聽到有上佳的詩文,立刻欣喜地睜大了眼睛。
“不錯,其中有一首是王賢弟所作,可另一首卻是甄兄作的。”
“甄兄?可是那位隨你同行的商家子?他不是出自商賈之家嗎?怎麽也會寫詩?”
“琰兒,他可不是一般的商賈之人,王賢弟一向眼高於頂,都被他的詩才所折服。”
“哦!究竟是什麽詩文,大兄可曾記錄下來?”
“這首詩隻有區區二十字,卻道盡了農家的苦樂辛酸。”
蔡睦說著話,起身邁步走到蔡琰日常寫字用的案幾後麵跪坐下來,伸手提起一隻毛筆,又在硯台之中飽綻濃墨,旋即在一張潔白的蔡候紙上工工整整地書寫起來。
蔡琰這時也走到蔡睦的身側,屈身蹲在案幾旁,凝視著蔡睦筆下寫出來的字跡。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蔡睦寫完之後,看著蔡琰笑道:“琰兒,你覺得這首詩如何?”
蔡琰雙目亮晶晶地凝視著紙上的字跡,口中又吟誦了一遍,才道:“確實如大兄所言,這二十字寫盡了百姓的苦樂辛酸,此人確實是才華出眾,卻不知甄家為何要讓其從事商賈之事,真是埋沒了人才。”
“此人不但詩才了得,見識也是一流,我們一路行來,發現他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琰兒,不瞞你說,他還曾對我預言,董卓進京之後,定會征辟叔父大人赴朝為官。”
蔡琰笑道:“這算什麽預言,我父親聲名遠播,董將軍隻要是想重用人才,征辟父親便是順理成章。”
“琰兒,可甄兄又說,一旦叔父答應征辟入朝為官,日後必將性命難保。”
“啊!他為何要這麽說?”蔡琰吃驚地瞪大眼睛望著蔡睦。
蔡睦壓低聲音道:“因為他說董卓是個奸賊,他入朝之後必將大權獨攬,欺君罔上。”
“不會吧,我可聽說董將軍在西涼素有名望,他又怎會做出這樣大逆不道之事?”
“但願甄兄的判斷是錯的,否則叔父可就有大麻煩了。”
蔡琰嘴裏不說,心裏也開始為自己的父親擔憂起來。
蔡睦見狀,又後悔自己不該在蔡琰麵臨喪夫之痛後,還給她增加新的困擾。
為了岔開蔡琰的思緒,蔡睦又將王桀的那首七哀詩默寫了出來,和蔡琰一起品評起這首詩來。
…
衛府的客廳之中,家主衛覬正陪著郭瀟和王桀二人喝茶閑聊。
衛覬顯然對王桀這個清高的小屁孩不太感興趣,他心裏對郭瀟到時挺好奇的。
蔡睦與他多有接觸,他自然了解蔡睦的稟性,如果郭瀟隻是一名普通的商賈,以蔡睦那般穩重的性子,他是絕不會將人領來衛府的,以此可見,郭瀟定然有些特別之處。
閑聊了幾句之後,衛覬向郭瀟問道:“甄君既然是前往長安行商,不知販賣的是些什麽貨物?”
“不過是一些綢緞、絹帛之類的貨物,根本不值一提,到是讓衛兄見笑了。”
衛覬聞言笑了笑,這些貨物,在他的眼裏,確實是不值一提。
“如今長安那邊亂的很,我勸甄君還是不要再往西走了,以免會遇到一些不測之事。”
郭瀟故作為難地道:“不瞞衛兄,我出來前曾許下諾言,要替家族開辟一條西行的商路,若是就此回轉,恐惹人恥笑。”
王桀在一旁忍不住勸道:“有道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甄兄又何必計較一些流言蜚語。”
衛覬讚同地道:“甄君可在這馬邑城裏先設立一家商鋪,待到西北安定之後,再向西發展,也未必遲晚。”
郭瀟忙道:“多謝衛兄指點,我會仔細考慮此事的。”
衛覬又道:“如果甄君決定在馬邑落腳,有事可來衛府找我。”
郭瀟心知這是衛覬在許諾可以出麵幫助自己,他忙起身向衛覬表達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