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範仲淹活著的宋仁宗時代直至白勝穿越而來的宋徽宗時代裏,這篇《嶽陽樓記》在北宋文壇始終處於一個被批判的地位。
要麽無人提及此文,但凡有人把這篇文章擺到桌麵上來說事,就一定是批判範仲淹的“反動思想”的。
範仲淹一生中三次遭貶,其中固然不乏新舊黨爭、變法失敗等外在因素,但歸根結底,其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憂國憂民思想遭到了整個當權階層的仇視和打壓。
在這個時代裏,無論從什麽角度來討論這篇文章,北宋的文壇也好,士子階層也罷,都不會有人擊節讚賞,當然更不會被拔高的全民皆須背誦的境界了。
白勝也就是沒機會跟老蔡提起這篇文章,如果他提出來,那麽蔡京對這篇文章的批評定會令他大跌眼鏡,因為蔡京才是把握時代脈搏的文人代表,蔡京的思想才代表著北宋文人的主流。
幾乎與這個時代裏的所有儒士文人相反,狄烈卻是崇尚《嶽陽樓記》的特例。
因為範仲淹是他祖父狄青的啟蒙老師!早在狄青統帥大軍大破西夏的時候,範仲淹恰恰是狄青的上級領導,頂頭上司。
正是範仲淹告訴狄青,隻懂得練武是沒有前途的,練武的同時必須習文。徒具匹夫之勇是無法“為萬世開太平”的,隻有懂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胸懷家國天下黎民蒼生,才能成為安邦定國之才。
狄烈當然知道他祖父狄青的生平過往。在狄青參軍入伍之初,他的確隻有殺敵之勇,充其量隻是大宋軍中的一名悍卒。武功也算不得太高。
又因為麵相太過俊美,導致戰場上敵人麵對他時不會產生畏懼,因此他想出來一個辦法——帶了一副猙獰的青銅麵具去殺敵,才在敵軍心中留下了陰影。
而後他正是因為聽從了範仲淹的告誡,發奮苦讀,才變成了一代儒將,官至樞密使,相當於後世的高官兼國防部長。
除此之外,更有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令狄青以及狄青的後代崇拜範仲淹。
那就是當初宋仁宗曾經召集天下能人異士入宮觀看《河圖洛書》,當時的狄青作為大宋的戰神得以加入能人異士的行列。
雖然當時狄青剛剛習文不久,根本看不懂《河圖洛書》的內容,隻能跟在那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後麵打醬油,但是他有著超越常人的強記天賦,把書中的蝌蚪文記了一個八九不離十。
沒有人知道狄青記下了這些蝌蚪文,更沒有人知道狄青在後來的漫漫歲月裏讀書有成,終於在離開人世之前,悟出了河洛神功!
所以說,時至今日狄烈得以修煉狄青傳下來的河洛神功並且能夠初窺門徑,與當初範仲淹對狄青的諄諄教導是分不開的。
甚至可以說沒有範仲淹,就不會有狄青的名垂青史,更不會有狄家傳承下來的至高神功。
所以狄烈的父親狄詠才會找到如今已故的書法名家黃庭堅寫下這一幅書法中堂,所以狄烈一家對範仲淹的看法才會與世人不同。
狄家一脈不僅尊敬崇拜範仲淹,他們更加認同範仲淹的思想,覺得隻有像範仲淹這樣做人做官做學問才是人間正道。
白勝當然不知道這其中的曲折過往。他隻當這《嶽陽樓記》在宋朝也是人人必學的經典之作,唯恐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影響了狄烈對他的看重。
於是便以一個後世共和國公民的視角對《嶽陽樓記》好一通誇讚,那些描寫洞庭湖景色的詞句略去不提,隻說最後一段範文正公的文人風骨以及高遠誌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他一邊背誦,一邊大肆讚賞,什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什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什麽“高風亮節、高瞻遠矚、高屋建瓴……”
等等等等,說得範仲淹如同後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與世長辭,他白勝就好像是追悼會上致悼詞似的。
白勝卻沒料到,他的每一句讚美都說到了狄烈的心坎裏,狄大宗師聽得熱血澎湃,突然一拍身前幾案,把白勝嚇了一跳,連忙住嘴,是不是我哪裏說錯了?
卻見狄烈已是熱淚盈眶,竟然起身向他深施一禮,道:“白公子真乃狄某生平唯一知己!請容狄某敬你一壇!”
說罷抱起一壇美酒仰頭狂飲。
白勝見狀卻不禁心中苦澀,怎麽還喝啊?這今天淩晨喝的酒還沒醒呢,這便如何消受?
卻不知喝酒這種事裏有一個說法,叫做“透酒”,意思是喝多了宿醉後第二天難免萎靡不振,但是再喝點酒“透一透”,反而會舒服許多。
這個說法他倒不是沒有聽說過,隻是每次宿醉後走路站立都暈,哪還敢再“透透”,所以從沒做過這個試驗。
今天被狄大宗師這麽一敬,沒的說,必須要敬回去才是禮數,就隻好硬著頭皮抱起一壇酒來回敬,這一回敬不要緊,感覺竟然真的舒服了許多,於是你敬我一壇,我敬你一壇,這場酒就又喝了個熱火朝天。
酒後吐真言,狄烈白勝兩人彼此交心,說的都是實話。
狄烈秉承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思想,眼見宋室日漸腐敗,天下間刀兵四起,深知國難即將來臨。
雖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也想拯救萬民於水火,但怎奈礙於祖訓而不得放手作為,因此他寄希望於白勝,希望白勝在高中武狀元之後能為黎民蒼生辦一些實事,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大俠。
狄烈表示,隻要白勝真的這樣做了,他願意為白勝提供一切支持和幫助,竭盡所能,要人出人,要錢出錢。
白勝起初“透”得清醒了許多,但隨即就被更多的美酒灌得更醉,豪興大發,一拍胸脯道:“狄大哥你就等著我的好消息吧!隻要我白勝他日得以執掌雄兵,當使四夷賓服,國泰民安……”
其後兩人又關於儒道思想做了探討交流,白勝是為了請教怎樣才能做一個好人,狄烈說做人無非要做到“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隻要做到了這些,不是好人是什麽?
話題引申開來,狄烈真心說出了他對儒家文化的理解,一如範仲淹勸告狄青那般,最後總結為多讀古代聖賢之書,有助於開闊胸襟,有益於提高武功的境界,要想成為天下第一高手,不學習儒家文化是不行的。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何玄通把狄烈這番教誨記在了心裏,暗暗決定回去之後棄道從儒,或許從儒道中能夠找到治療自己身上頑疾的辦法也說不定。
要麽無人提及此文,但凡有人把這篇文章擺到桌麵上來說事,就一定是批判範仲淹的“反動思想”的。
範仲淹一生中三次遭貶,其中固然不乏新舊黨爭、變法失敗等外在因素,但歸根結底,其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憂國憂民思想遭到了整個當權階層的仇視和打壓。
在這個時代裏,無論從什麽角度來討論這篇文章,北宋的文壇也好,士子階層也罷,都不會有人擊節讚賞,當然更不會被拔高的全民皆須背誦的境界了。
白勝也就是沒機會跟老蔡提起這篇文章,如果他提出來,那麽蔡京對這篇文章的批評定會令他大跌眼鏡,因為蔡京才是把握時代脈搏的文人代表,蔡京的思想才代表著北宋文人的主流。
幾乎與這個時代裏的所有儒士文人相反,狄烈卻是崇尚《嶽陽樓記》的特例。
因為範仲淹是他祖父狄青的啟蒙老師!早在狄青統帥大軍大破西夏的時候,範仲淹恰恰是狄青的上級領導,頂頭上司。
正是範仲淹告訴狄青,隻懂得練武是沒有前途的,練武的同時必須習文。徒具匹夫之勇是無法“為萬世開太平”的,隻有懂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胸懷家國天下黎民蒼生,才能成為安邦定國之才。
狄烈當然知道他祖父狄青的生平過往。在狄青參軍入伍之初,他的確隻有殺敵之勇,充其量隻是大宋軍中的一名悍卒。武功也算不得太高。
又因為麵相太過俊美,導致戰場上敵人麵對他時不會產生畏懼,因此他想出來一個辦法——帶了一副猙獰的青銅麵具去殺敵,才在敵軍心中留下了陰影。
而後他正是因為聽從了範仲淹的告誡,發奮苦讀,才變成了一代儒將,官至樞密使,相當於後世的高官兼國防部長。
除此之外,更有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令狄青以及狄青的後代崇拜範仲淹。
那就是當初宋仁宗曾經召集天下能人異士入宮觀看《河圖洛書》,當時的狄青作為大宋的戰神得以加入能人異士的行列。
雖然當時狄青剛剛習文不久,根本看不懂《河圖洛書》的內容,隻能跟在那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後麵打醬油,但是他有著超越常人的強記天賦,把書中的蝌蚪文記了一個八九不離十。
沒有人知道狄青記下了這些蝌蚪文,更沒有人知道狄青在後來的漫漫歲月裏讀書有成,終於在離開人世之前,悟出了河洛神功!
所以說,時至今日狄烈得以修煉狄青傳下來的河洛神功並且能夠初窺門徑,與當初範仲淹對狄青的諄諄教導是分不開的。
甚至可以說沒有範仲淹,就不會有狄青的名垂青史,更不會有狄家傳承下來的至高神功。
所以狄烈的父親狄詠才會找到如今已故的書法名家黃庭堅寫下這一幅書法中堂,所以狄烈一家對範仲淹的看法才會與世人不同。
狄家一脈不僅尊敬崇拜範仲淹,他們更加認同範仲淹的思想,覺得隻有像範仲淹這樣做人做官做學問才是人間正道。
白勝當然不知道這其中的曲折過往。他隻當這《嶽陽樓記》在宋朝也是人人必學的經典之作,唯恐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影響了狄烈對他的看重。
於是便以一個後世共和國公民的視角對《嶽陽樓記》好一通誇讚,那些描寫洞庭湖景色的詞句略去不提,隻說最後一段範文正公的文人風骨以及高遠誌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他一邊背誦,一邊大肆讚賞,什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什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什麽“高風亮節、高瞻遠矚、高屋建瓴……”
等等等等,說得範仲淹如同後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與世長辭,他白勝就好像是追悼會上致悼詞似的。
白勝卻沒料到,他的每一句讚美都說到了狄烈的心坎裏,狄大宗師聽得熱血澎湃,突然一拍身前幾案,把白勝嚇了一跳,連忙住嘴,是不是我哪裏說錯了?
卻見狄烈已是熱淚盈眶,竟然起身向他深施一禮,道:“白公子真乃狄某生平唯一知己!請容狄某敬你一壇!”
說罷抱起一壇美酒仰頭狂飲。
白勝見狀卻不禁心中苦澀,怎麽還喝啊?這今天淩晨喝的酒還沒醒呢,這便如何消受?
卻不知喝酒這種事裏有一個說法,叫做“透酒”,意思是喝多了宿醉後第二天難免萎靡不振,但是再喝點酒“透一透”,反而會舒服許多。
這個說法他倒不是沒有聽說過,隻是每次宿醉後走路站立都暈,哪還敢再“透透”,所以從沒做過這個試驗。
今天被狄大宗師這麽一敬,沒的說,必須要敬回去才是禮數,就隻好硬著頭皮抱起一壇酒來回敬,這一回敬不要緊,感覺竟然真的舒服了許多,於是你敬我一壇,我敬你一壇,這場酒就又喝了個熱火朝天。
酒後吐真言,狄烈白勝兩人彼此交心,說的都是實話。
狄烈秉承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思想,眼見宋室日漸腐敗,天下間刀兵四起,深知國難即將來臨。
雖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也想拯救萬民於水火,但怎奈礙於祖訓而不得放手作為,因此他寄希望於白勝,希望白勝在高中武狀元之後能為黎民蒼生辦一些實事,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大俠。
狄烈表示,隻要白勝真的這樣做了,他願意為白勝提供一切支持和幫助,竭盡所能,要人出人,要錢出錢。
白勝起初“透”得清醒了許多,但隨即就被更多的美酒灌得更醉,豪興大發,一拍胸脯道:“狄大哥你就等著我的好消息吧!隻要我白勝他日得以執掌雄兵,當使四夷賓服,國泰民安……”
其後兩人又關於儒道思想做了探討交流,白勝是為了請教怎樣才能做一個好人,狄烈說做人無非要做到“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隻要做到了這些,不是好人是什麽?
話題引申開來,狄烈真心說出了他對儒家文化的理解,一如範仲淹勸告狄青那般,最後總結為多讀古代聖賢之書,有助於開闊胸襟,有益於提高武功的境界,要想成為天下第一高手,不學習儒家文化是不行的。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何玄通把狄烈這番教誨記在了心裏,暗暗決定回去之後棄道從儒,或許從儒道中能夠找到治療自己身上頑疾的辦法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