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麵上朱誼汐並未立太子,實際上卻早就把皇三子朱存渠立作太子。</p>


    且不提什麽嫡長子繼承,就隻是一條,對於後繼之君,他要求不高,隻需要蕭規曹隨罷了。</p>


    不過由於皇子們的年齡太小,夭折的幾率太大。</p>


    實際上來說,隻要年過十二,孩童們就已經擺脫了夭折的風險,到時候立太子正合適。</p>


    內廷倒是暗流湧動,不過外廷則穩如泰山。</p>


    無他,內閣壓製著文官。</p>


    而一向跳事的都察院,則因為規矩的改變,隻能沉默。</p>


    當了那麽多年的皇帝,朱誼汐也算是看明白了。</p>


    都察院,亦或者之前的禦史們,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官場清潔劑,而是政鬥的急先鋒。</p>


    所謂的反腐,隻不過是其兼顧的差使。</p>


    風聞奏事,有事沒事就彈劾,反正又不會獲罪,自然而然就會被有心人利用,用來鏟除政敵。</p>


    所以,對於這群人,朱誼汐物盡其用,要求左、右都禦史,左右僉禦史以下,都由皇帝親自任免,內閣、六部並沒有人事權。</p>


    另外,最大的舉措,就是把六科給事中並入都察院中,科道合流,同樣職責不同係統的兩類官徹底融為一體。</p>


    六部都給事中從正七品,升為正五品。</p>


    當然,名義上說的好聽,這是杜絕幹涉,蕩清餘盡,掃除前朝黨爭之風。</p>


    如此一來,都察院就如同錦衣衛一樣,徹底成了皇帝的狗腿子,監控百官。</p>


    不過,朱誼汐也知道對皇帝來說諫言某種意義來說也是挺重要的,不能學清朝隻能聽好話。</p>


    但同時,也不能如前朝一般被濫用,以被皇帝打板子為榮這樣的不正之風。</p>


    有鑒於此,皇帝重新劃分職責:</p>


    左右都禦史、僉禦史,以及六部掌印的都給事中,由他們負責諫言皇帝,其餘的給事中、禦史們,隻能彈劾官吏。</p>


    如此上下有序,皇帝也免得天天被彈劾,受到言官的困擾,且又受專人諫言,有理有據的諫言。</p>


    畢竟年輕的言官們,就如同憤青一樣,還是去騷擾百官吧!</p>


    錦衣衛在暗,都察院在明。</p>


    對於朝廷的控製,自然更上一層樓。</p>


    “對於遼東分田一事,你們怎麽看?”</p>


    在收到陳永福等人的聯名上書後,皇帝就叫來了內閣四人,商討起來。</p>


    若有所思地將手中的奏疏合攏,皇帝讓人轉呈給四位輔臣們審閱。</p>


    這份奏疏,走的並不是通政司,而是密匣,即清朝發明的密奏。</p>


    這樣的好處很明顯,皇帝可以通過另一個渠道了解地方與官場,掌控權力。</p>


    </p>


    但到了雍正時期,密折人數從一百餘人擴充到了一千多人,這也就成了雍正勤政嘔血批奏折的由來。</p>


    實際上,真正涉及到國家大事的奏章,早就由通政司篩查,內閣票擬後,皇帝頂多一兩個時辰就能批閱。</p>


    其實際上隻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在嘔心瀝血的加班罷了。</p>


    “微臣覺得,陳國公所言頗有道理。”</p>


    呂大器資曆最淺,隻能第一個發言:“不出預料,遼東數年內不得安生,軍隊的心思必然是要照顧的,給他們分田也合適。”</p>


    “遼東地域廣闊,土地甚多,分些也無妨。”閻崇信也難得附和起來:</p>


    “內地人口漸多,土地也緊張起來,分在遼東再適合不過。”</p>


    張慎言則一針見血地指道:“京營可不是這般意思,他們家卷都在京城附近,在順天府安了家,怎麽可能會遷移去遼東?”</p>


    “他們想在順天府分田?”</p>


    閻崇信一驚,旋即飛快地搖頭:“這不可能,順天府的荒地,都被勳貴、百官們買光了,哪裏還有多餘的地?”</p>


    “既然他們想要地方,那就遷移過去。”</p>


    首輔趙舒則果斷地說道,他拱手,雙目明亮有神:“既要分地,還想要在京畿,此等妄想豈能滿足?”</p>


    “江北四鎮,晚唐藩鎮,殷鑒不遠。”</p>


    此話一出,內閣幾人立馬神色大變。</p>


    這要是重蹈覆轍,想想就覺得可怕。</p>


    “沒那麽誇張。”</p>


    皇帝擺擺手,對於文官們大驚小怪的模樣實在有些無奈。</p>


    就好像有妄想症一樣,時刻警惕且壓製武夫們,這已經成了本能了。</p>


    人家隻是心裏不平衡罷了,人性的本能作祟。</p>


    再者說,三路大軍基本上都肉搏過,死傷了兩萬餘人。</p>


    京營這兩年,派發了不少軍隊,其中朝鮮兩萬,遼西三萬,遼河口五萬,共計十萬大軍。</p>


    北京城就隻剩下三萬京營保護了。</p>


    況且,對於京營的掌控,他還是有信心的。</p>


    “既然其想要田地,就允他們。”</p>


    皇帝沉聲片刻,說道:“軍田是不能買賣的,就允許其置換。”</p>


    “京畿一畝,換算成遼東五畝,這是我給他們的優待,這次死傷畢竟多了些。”</p>


    “遼東一應舊民,也得參雜點咱們京營子弟。”</p>


    這待遇,直讓內閣驚詫。</p>


    好家夥,如果有個百畝,在遼東就直接五百畝地,成大地主了。</p>


    眼神交流了些許,內閣表示讚同。</p>


    新收之地,又麵臨外敵,危機四伏,地價便宜些也是可以接受的。</p>


    “另外,你們看這個。”</p>


    轉眼間,又一份密折轉呈而來。</p>


    這是吳三桂的。</p>


    他言語,三萬朝鮮兵此戰入遼,死傷萬人,但剩餘的都是精銳,如果都放回去,著實太過於可惜了。</p>


    而在這種隨時麵臨戰事的時期,留下這些人再好不過。</p>


    “朝鮮……”內閣大臣們沉默了。</p>


    這建議怎麽說呢,太過於無恥了。</p>


    人家是過來助陣的,你連盆都要端走,實在是不像話。</p>


    但吳三桂又說的挺有道理的,兵馬多些不是壞事。</p>


    “可譴五千兵馬,以及五千傷兵歸朝,其餘的萬人兵馬,則留下遼東。”</p>


    “朝廷酌情免了今年的貢賦。”</p>


    呂大器發言道:“這樣兩全其美,朝鮮也沒話講。”</p>


    “不錯。”皇帝讚賞道:“就這般辦。”</p>


    “陛下,聽聞皇三子聰慧過人,真乃大明之福啊。”</p>


    聊完了政事,首輔趙舒突兀地祝賀起來。</p>


    在座的沒一個傻子,這種光明正大的站隊,直讓整個宮殿都安靜了。</p>


    宮女宦官們感到了一股子的毛骨悚然。</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世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天纜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天纜車並收藏大明世祖最新章節